一、中老年人易患的不安腿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竹,高娜娜,任渊,郝建梅[1](2021)在《郝建梅主任治疗肝硬化合并不宁腿综合征经验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运动感觉障碍性疾病。对于肝硬化合并不宁腿综合征的患者,郝建梅主任以"肝藏血""肝主筋""肝肾同源"理论等为基础,提出补益肝肾,滋阴熄风通络的治疗思想,以柔肝补肾汤为主方进行加减,临床效果满意。
冯广树[2](2020)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为罕见病、难治病,传统的脏腑、三焦、八纲等辨证论治方法,临床疗效不着。ALS患者提供的、可用于个体辨证的临床信息有限,体质与证关系密切,本研究期望通过观察ALS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分布情况,探究二者的相关性,进而从体质角度出发,为ALS的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方向,以期提高辨证准确性及其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集临床确诊、临床拟诊、临床可能ALS患者93例。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ALS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中医体质、证型及ALS FRS-R评分等相关信息,观察ALS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探究二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ALS患者一般情况所纳入的93例ALS患者,以男性患者为主,男女之比为1.51:1。平均发病年龄为54.88± 10.51岁,平均病程为17.89 ± 10.95月。病程与ALS FRS-R评分呈负相关(P=0.021<0.05),发病年龄、BMI值均非ALS FRS-R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但需注意发病年龄(P=0.052)。2.AL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所纳入的93例ALS患者,以偏颇体质居多(64%),其次为基本平和质(19%),平和质最少(17%)。偏颇体质中以单一偏颇体质患者最多,占偏颇体质的46%,其次为2种偏颇体质兼夹的患者,占偏颇体质的24%。基本平和质中,以倾向气虚质最多,占基本平和质的28%,其次为倾向痰湿质、倾向气郁质、倾向气虚+气郁质,各占基本平和质的17%。最能反映ALS患者偏颇体质特点的第一体质以气虚、阳虚、痰湿、气郁质为主,占偏颇体质总数的92%。以平和质为参照,病程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的影响因素(P<0.05),病程越长,越易出现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BMI为气虚质、阳虚质的影响因素(P<0.05),BMI值越低,越易出现气虚质、阳虚质。3.AL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气血阴阳虚证中,以气虚、阳虚证为主,其次为血虚证,阴虚证最少。五脏单一虚证中,以肺、脾、肾虚为主。五脏虚证相兼情况以肺脾肾俱虚、肺脾两虚为主。实证、虚实夹杂证中以痰湿蕴热、肝郁化火、肝气郁结、血虚生风证型最多。4.ALS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从五脏虚损角度,平和质ALS患者与肺虚存在相关性(P<0.05),基本平和质ALS患者与肺虚、肾虚存在相关性(P<0.05),阴虚质ALS患者与肾虚存在相关性(P<0.05),痰湿质ALS患者与脾虚存在相关性(P<0.05)。从气血阴阳虚损角度,平和质ALS患者与气虚证存在相关性(P<0.05),阳虚质ALS患者与阳虚证存在相关性(P<0.05)。此外,基本平和质ALS患者还与肝气郁结证存在相关性(P<0.05)。研究结论和意义1.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为ALS患者的主要偏颇体质,且与病程呈正相关。临床诊治ALS,尤其病程相对较长的ALS患者,可多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考虑。ALS患者的BMI值与气虚质、阳虚质呈负相关,通过观察患者外形,偏瘦的ALS患者,可多从气虚质、阳虚质角度考虑。2.ALS患者以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肺脾肾虚、痰湿蕴热、肝郁化火、血虚生风证为主。临床诊治ALS患者,可多从益气养血、温阳、补益肺脾肾入手,同时还要注意祛除痰湿、疏肝解郁,以防痰湿蕴热、肝郁化火之变。3.ALS患者体质与证型存在相关性。从五脏虚损角度,平和质ALS患者更易出现肺虚表现,基本平和质ALS患者更易出现肺虚、肾虚表现,阴虚质ALS患者,更易出现肾虚表现,痰湿质ALS患者更易出现脾虚表现。从气血阴阳角度,平和质ALS患者更易出现气虚表现,阳虚质ALS患者更易出现阳虚表现。除此之外,基本平和质ALS患者还易出现肝气郁结表现。4.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ALS是罕见病、难治病,临床论治ALS,需基于ALS疾病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即病证结合。本研究发现ALS患者体质与证型存在相关性,体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证候特点,结合ALS患者体质特点,可以为ALS的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方向,提高辨证准确性,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王灿祥[3](2020)在《温阳止颤方治疗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温阳止颤方治疗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0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门诊就诊的60例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进入临床试验后原有基础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不变,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片口服,日服量为125-1250mg/d,3次/d,入组前稳定剂量,试验期间药量不变;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阳止颤方,为机配免煎颗粒制剂,日服1剂,200ml开水冲调,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疗程结束后予以评判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行为和情绪(UPDRSI)、日常生活能力(UPDRSII)、运动功能(UPDRSIII)及三个量表总分、中医证候评分、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等,将所收集数据分类整理,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进而全面客观地评估温阳止颤方治疗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皆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缓解,治疗组总有效率92.3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61%,经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经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88.4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07%(P<0.05)。(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显着地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4)UPDRSI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UPDRSI评分未出现明显地改变(P>0.05);治疗组UPDRSI评分出现明显地降低(P<0.05)。(5)UPDRSII、UPDRSIII评分及UPDRS总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UPDRSII、UPDRSIII评分及UPDRS总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量表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PDQ-39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PDQ-39评分均出现明显地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阳止颤方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能显着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杨琍舒[4](2019)在《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古今临床应用古代虚劳名方薯蓣丸的经验,明晰薯蓣丸的适用病症和适用人群,为进一步安全有效使用薯蓣丸提供临床经验的支持。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是基于薯蓣丸相关的古今文献和导师黄煌教授的临床案例,进行经典文献解析、临床个案分析、案例统计以及社会调查,从而提炼出薯蓣丸的方证,即适用疾病和适用人群。结果:薯蓣丸的主治疾病谱主要分布在晚期肿瘤、老年病、贫血、慢性咳喘、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产后虚损等,大多是消耗性疾病的迁延期或终末期。适用人群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人体消瘦,面色及肤色萎黄、肢冷、肌肉萎缩、脉虚弱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等。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便溏、怕冷、咳嗽、心悸、胸闷以及关节疼痛。整理发现薯蓣丸适用于“虚劳夹有风邪”的虚性体质。体质形成的因素多与外感未能及时治愈,久病、手术、放化疗、营养不良以及高龄等相关。导师临床案例以及其他文献调查发现,本方对肿瘤晚期以及慢性虚损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在晚期肿瘤治疗上,本方能增进食欲,增加体重,改善贫血,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且无任何副作用。从组方功效分析发现,薯蓣丸具有理虚拯劳,扶正祛邪的效用。由炙甘草汤、桂枝汤、理中丸、八珍汤、柴胡桂枝汤、十全大补汤等组成,君药为山药,大枣和甘草。全方有补益脾胃、益气养血和祛风散邪的功效。药理研究提示薯蓣丸具有增强免疫能力、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保护肾功能、促进白细胞、红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作用。薯蓣丸充分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结论:基于对经方薯蓣丸的文献回顾性研究,本研究认为薯蓣丸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可以作为肿瘤晚期的调理方、慢性消耗性疾病过程中的食疗方以及老年保健方在临床推广应用。
魏欣如[5](2019)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神经变性病与非神经变性病患者的睡眠质量评价、睡眠障碍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之间的差异性;探讨AD、PD等神经变性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类型与其中医证候分布之间的相关性,归纳AD、PD睡眠障碍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为AD、PD的早期诊断及AD、PD睡眠障碍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卫生部北京医院门诊的患者,共纳入169例受试者,年龄在42岁~90岁之间,其中AD组60例,PD组45例,正常对照(NC)组64例,对三组受试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医证候要素调查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价,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169例受试者中,男性共77例(45.56%),女性共92例(54.44%);所有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66.78±10.35)岁,最大年龄为90岁,最小年龄为42岁。以疾病分组,169例受试者中包含AD患者60例(35.50%)、PD患者45例(26.63%)及常人对照64例(37.87%);以睡眠障碍程度分组,169例受试者中包含无睡眠障碍者84例(49.70%)、轻度睡眠障碍者58例(34.32%)及重度睡眠障碍者27例(19.58%)。1.神经变性病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比较不同疾病组间的睡眠障碍程度差异,AD、PD及NC组三组间睡眠障碍程度有显着性差异(P=0.004)。AD组的睡眠障碍程度显着低于PD组(P=0.001)及NC组(P=0.038)。比较不同疾病组间的睡眠障碍类型差异,AD组受试者较PD组(P=0.000)及NC组(P=0.001)受试者入睡困难程度低;AD组受试者较PD组(P=0.008)及NC组(P=0.000)受试者白天功能紊乱程度高;AD组受试者较PD组(P=0.001)及NC组(P=0.002)受试者打鼾严重程度高;AD组受试者较PD组(P=0.025)及NC组(P=0.014)受试者昼夜节律紊乱程度高;AD组受试者较PD组(P=0.001)及NC组(P=0.000)受试者容易出现夜间不能辨认方向或混乱状态;AD组受试者较NC组受试者梦呓出现频率高(P=0.002);PD组受试者较AD组(P=0.005)及NC组(P=0.001)受试者夜间腿部抽动及痉挛出现频率高。2.神经变性病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比较不同疾病组间的中医证候分布,AD组、PD组及NC组三组间气虚证(P=0.037)、阴虚证(P=0.022)、髓减证(P=0.000)、火毒证(P=0.004)、痰浊证(P=0.000)及肝风证(P=0.000)的分布有显着性差异。AD组痰浊积分明显高于PD组(P=0.000)及NC组(P=0.000);AD组火毒积分明显高于PD组(P=0.000)及NC组(P=0.000);PD组阴虚积分明显高于AD组(P=0.000)及NC组(P=0.000);PD组肝风积分明显高于AD组(P=0.000)及NC组(P=0.000);PD组血瘀积分显着低于NC组(P=0.023);NC组气虚积分明显低于AD组(P=0.011)及PD组(P=0.002);NC组髓减积分明显低于AD组(P=0.000)及PD组(P=0.003)。3.睡眠障碍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比较不同睡眠障碍程度组间的中医证候要素积分差异,无睡眠障碍组、轻度睡眠障碍组及重度睡眠障碍组三组间肾虚(P=0.002)、气虚(P=0.001)、血虚(P=0.000)及阴虚(P=0.016)的证候要素积分有显着性差异。无睡眠障碍组肾虚积分显着低于轻度睡眠障碍组(P=0.008)和重度睡眠障碍组(P=0.000),轻度睡眠障碍组肾虚积分显着低于重度度睡眠障碍组(P=0.004);无睡眠障碍组气虚积分显着低于轻度睡眠障碍组(P=0.002)和重度睡眠障碍组(P=0.001);无睡眠障碍组血虚积分显着低于轻度睡眠障碍组(P=0.000)和重度睡眠障碍组(P=0.000);重度睡眠障碍组阴虚积分显着高于无睡眠障碍组(P=0.000)和轻度睡眠障碍组(P=0.003)。4.神经变性病与焦虑、抑郁程度的关系:比较不同疾病组间的焦虑程度差异,PD组受试者焦虑程度显着高于NC组(P=0.000)与AD组(P=0.000),AD组受试者焦虑程度显着低于NC组(P=0.000);比较不同疾病组间的抑郁程度差异,PD组受试者抑郁程度显着高于NC组(P=0.000)与AD组(P=0.000)。5.睡眠障碍与焦虑、抑郁程度的关系:比较不同睡眠障碍程度组间的焦虑程度差异,无焦虑组的睡眠障碍程度显着低于轻度焦虑组(P=0.000)和中度焦虑组(P=0.000);比较不同睡眠障碍程度组间的抑郁程度差异,无抑郁组的睡眠障碍程度显着低于轻度抑郁组(P=0.000)和中度抑郁组(P=0.000)。结论:1.神经变性病与睡眠障碍的关系:AD组受试者较PD、NC组受试者容易入睡、容易出现SAS(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容易出现昼夜节律紊乱及夜间混乱状态;AD组受试者较NC组受试者容易出现梦呓;PD组受试者较AD、NC组受试者容易出现RLS(不宁腿综合征);2.神经变性病与中医证候的关系:AD组受试者多见痰浊证及火毒证;PD组受试者多见阴虚证及肝风证;诊断有AD或PD等神经变性病的患者较NC组受试者多见气虚证及髓减证;PD组受试者较常人罕见血瘀证;AD组受试者常见的不寐证型推测多为痰热扰心及心火亢盛证,PD组受试者常见的不寐证型推测多为心脾阴血亏虚证;3.睡眠障碍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不分疾病种类,肾虚、气虚或阴血亏虚的受试者均容易出现睡眠障碍;4.神经变性病与焦虑、抑郁程度的关系:PD组受试者较NC、AD组受试者焦虑、抑郁,AD组受试者相对NC组受试者较不焦虑;5.睡眠障碍程度与焦虑、抑郁程度的关系:焦虑、抑郁影响睡眠质量。
罗辉[6](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王鑫[7](2019)在《“王琦痰湿调体方”干预痰湿体质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改良版德尔菲法制定《痰湿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观察“王琦痰湿调体方”干预痰湿体质的临床效果。方法1.基于改良德尔菲法的痰湿体质干预效果评估体系构建研究:在文献研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痰湿体质判定条目、中药新药治疗痰湿证的指导原则及专家讨论的基础上,与课题组成员及指导老师集中讨论形成可用于评价痰湿体质干预效果的临床症状条目,运用改良德尔菲法对中医体质相关研究专家进行2轮调查及临床验证,观察专家的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等,对问卷进行筛选整理,最终形成《痰湿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2.“王琦痰湿调体方”干预痰湿体质效果评价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52例受试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试验组32例,对照组20例;试验组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和痰湿调体方,对照组仅给予生活方式指导,疗程8周,分别在干预0周、4周、8周观察受试者痰湿体质转化分及减分率、痰湿体质症状积分及减分率,试验组在0周、8周观测其血糖、血脂相关指标。结果1.将痰湿体质改善情况分为主要及次要临床表现,按程度轻重分为重、中、轻、无4级。主要临床表现为体型肥胖(BMI)、腹部肥满,0分为无症状,3分为轻度,6分为中度,9分为重度。次要临床表现中面额多油、身体沉重不爽、舌苔厚腻,0分为无症状,2分为轻度,4分为中度,6分为重度;口中黏腻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最终形成《痰湿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2.干预后痰湿体质转化分试验组下降显着,对照组基本无变化。试验组在干预前后痰湿体质转化分有明显下降,痰湿体质转化分减分率为20.57%,痰湿体质转化分由60.20下降为4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后痰湿体质转化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分率为-2.00%。3.干预后痰湿体质症状总积分试验组下降显着,对照组略有上升。试验组在干预第8周时痰湿体质症状总积分较第0周下降,由20.17降为17.13,减分率为1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干预第8周时痰湿体质症状总积分较第0周上升,由16.67升为17.47,减分率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血糖、血脂相关指标有所下降。试验组干预前后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干预后HbA1c、apoA、TG、LDL测定结果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apoB、TC、H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王琦教授“王琦痰湿调体方”可有效改善痰湿体质受试者的痰湿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痰湿体质者血糖、血脂相关指标。
安春华[8](2016)在《腿抽筋 或是不安腿综合征》文中研究指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老张的小腿经常突然不自主地一下一下抽动,虽然不疼,却感觉像虫子咬、蚂蚁爬一样酸胀难耐,有一种难以描述的不适感,导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在老张看来是"人老了"表现,应是中老年人平常的症状。结果到医院一查,医生说是什么"不安腿综合征",老张不知怎么回事。难以诉说的不适感不安腿综合征属于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就是两侧小腿肌肉出现
陈斌[9](2013)在《什么是“不安腿综合征”》文中提出一天,一位咨询者前来咨询。她对心理咨询师说:"人家都说睡觉是舒服的,可是我只要一躺在床上,就感到小腿有一种说不清楚的难受,既不是疼,也不是酸,就是感觉麻麻的、痒痒的。两条腿伸直,感到不舒服;屈起来吧,也不
任光丽[10](2012)在《不安腿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宁波李惠利医院诊治的不安腿综合征(RL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确诊的40例不安腿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性别、年龄、家族史、临床表现、合并疾病、肌电图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62-79岁,阳性家族史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下肢的各种不适,有强烈活动双腿的愿望,静息时出现或加重,活动后部分或完全缓解;傍晚和夜间加重。原发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尿毒症、酗酒史(大量饮酒史)、冠心病、COPD、7.肝小三阳、肿瘤等疾病。部分患者肌电图提示感觉神经传导异常。上述患者予以美多巴类药物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治疗,痊愈13例(32.5%),好转27例(67.5%)。结论:本组病例RLS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少数患者有家族史,多有合并疾病,本文报到的原发疾病与国外报道不尽相同,但治疗效果理想。
二、中老年人易患的不安腿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老年人易患的不安腿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郝建梅主任治疗肝硬化合并不宁腿综合征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
1.1 肝藏血 |
1.2 肝主筋 |
1.3 肝肾同源 |
2 病因病机 |
3 临证用药经验 |
4 病案举例 |
5 讨论 |
(2)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证型研究 |
4 中医治疗现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发病机制 |
3 ALS发病的危险因素 |
4 治疗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体质理论研究现状 |
1 理论源流 |
2 体质的分类 |
3 体质与发病 |
4 体质与证候 |
5 体质与防治 |
6 体质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的意义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工具 |
2.2 调查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ALS患者一般情况 |
3.2 AL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3.3 AL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4 ALS患者体质与证型之间的关系 |
4 分析与讨论 |
4.1 ALS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4.2 ALS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 |
4.3 AL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
4.4 ALS患者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分析 |
4.5 导师对体质辨证理论的认识 |
4.6 研究结果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ALS的诊断标准 |
附录二 —般信息、现病史等情况调査表 |
附录三 体质类型与特征 |
附录四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附录五 改良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ALS FRS-R)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温阳止颤方治疗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祖国医学对PD的研究概况 |
1.1 对PD病名的认识 |
1.2 对PD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1 古代对PD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现代对PD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对PD证候的认识 |
1.3.1 PD证候的宏观研究 |
1.3.2 PD证候的微观研究 |
1.4 PD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
1.5 中药复方辨证治疗 |
1.6 中医外治 |
2 西医对PD的研究 |
2.1 与PD相关联的因素 |
2.1.1 PD的保护因素 |
2.1.2 PD的危险因素 |
2.2 PD的病理发展 |
2.3 PD的发病机制 |
2.3.1 溶酶体功能障碍 |
2.3.2 线粒体功能障碍 |
2.3.3 免疫炎症 |
2.3.4 细胞焦亡 |
2.4 PD的治疗 |
2.4.1 一般治疗 |
2.4.2 药物治疗 |
2.4.3 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资料 |
1.2 病例研究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脱落标准 |
1.3 临床研究方案 |
1.3.1 病例分组 |
1.3.2 干预措施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定 |
1.6 安全性评价及分级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基线研究结果 |
2.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1.2 两组患者病情程度(H-Y分级)比较 |
2.2 临床结果 |
2.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总分比较 |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I评分比较 |
2.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II评分比较 |
2.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III评分比较 |
2.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DQ-39评分比较 |
2.3 治疗的并发症 |
2.4 安全性评定 |
3 讨论 |
3.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3.2 温阳止颤方的“理、法”分析 |
3.3 温阳止颤方的“方、药”分析 |
3.4 四逆汤的分子机制 |
3.5 现代药理学研究 |
3.6 温阳止颤方对肾阳亏虚型PD患者的临床疗效 |
3.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帕金森病的中西医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 文献收集 |
2.2. 文献确认 |
2.3. 文献分析 |
2.4. 结果及讨论 |
第二章 古代文献研究 |
1. 薯蓣丸原方 |
1.1. 薯蓣丸方剂类文献研究 |
1.2. 薯蓣丸方论研究 |
1.3. 薯蓣丸组方方解 |
2. 薯蓣丸类方 |
3.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文献研究 |
1. 名中医经验 |
1.1. 虚劳 |
1.2. 老年衰老 |
1.3. 肺结核 |
1.4. 肿瘤 |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 |
1.6. 肾炎 |
1.7. 皮肤病 |
2. 临床报道 |
2.1. 肿瘤 |
2.2. 呼吸系统疾病 |
2.3. 肾病 |
2.4. 循环系统疾病 |
2.5. 慢性肝病 |
2.6. 其他 |
3. 药理研究 |
3.1. 免疫调节作用 |
3.2. 肾功能保护作用 |
3.3. 抗肿瘤作用 |
3.4. 其他 |
3.5. 山药药理 |
3.6. 大枣药理 |
4. 小结 |
第四章 黄煌教授应用薯蓣丸的经验 |
1. 薯蓣丸病案统计 |
1.1. 主治疾病统计 |
1.2. 适用人群特征统计 |
1.3. 薯蓣丸临床症状统计 |
1.4. 薯蓣丸的剂型与剂量 |
1.5. 疗效评价 |
2. 黄煌教授应用薯蓣丸典型病案 |
2.1. 结肠腺癌侵犯十二脂肠案(患病2011-) |
2.2. 胰头颈癌侵犯门静脉、肝总动脉案(患病2014-) |
2.3. 多发性骨髓瘤案(患病2016-) |
2.4. 左上肺中分化腺癌—肺小细胞肺癌案(患病2010-) |
2.5. 消瘦腹泻案 |
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1. 经典原文的诠释 |
1.1. 关于“虚劳诸不足” |
1.2. 关于“风气百疾” |
1.3. 关于“虚劳诸不足”与“风气百疾”的关系 |
2. 薯蓣丸组方结构分析 |
2.1. 薯蓣丸中方剂分析 |
2.2. 薯蓣丸药对分析 |
2.3. 薯蓣丸单味药分析 |
3. 薯蓣丸功效探讨 |
3.1. 理虚拯劳 |
3.2. 扶正祛邪 |
4. 薯蓣丸方证探讨 |
4.1. 推荐处方 |
4.2. 适用人群 |
4.3. 主治疾病谱 |
5. 薯蓣丸方证的鉴别 |
5.1. 与炙甘草汤的鉴别 |
5.2. 与八珍汤的鉴别 |
5.3. 与十全大补汤的鉴别 |
6. 薯蓣丸的使用注意 |
6.1. 热证慎用 |
6.2. 水饮病慎用 |
7. 薯蓣丸的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
7.1. 薯蓣丸可以作为肿瘤晚期的调理方 |
7.2. 薯蓣丸可以作为消耗性疾病的食疗方 |
7.3. 薯蓣丸可以作为老年保健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黄煌教授薯蓣丸与其他方剂交替使用的治疗经验整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痴呆与颤证的中医学源流、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 |
综述二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见的睡眠障碍 |
综述三 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睡眠障碍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人口学统计资料 |
2 睡眠质量统计资料 |
3 中医证候统计资料 |
4 认知功能统计资料 |
5 焦虑程度与抑郁程度统计资料 |
6 各统计资料与疾病分组和睡眠障碍分组之间的关系 |
7 各统计资料之间的相关性 |
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神经变性病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
3 神经变性病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
4 睡眠障碍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
5 神经变性病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
6 睡眠障碍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王琦痰湿调体方”干预痰湿体质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痰湿体质研究进展 |
1 文献计量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文献检索结果 |
1.3 总结讨论 |
2 体质、痰湿体质的概念 |
2.1 体质的概念 |
2.2 痰湿体质的概念 |
2.3 体质土壤学说 |
3 痰湿体质易患疾病古代文献研究 |
4 痰湿体质易患疾病现代文献研究 |
4.1 痰湿体质与代谢综合征 |
4.2 痰湿体质与血糖异常疾病 |
4.3 痰湿体质与血脂异常 |
4.4 痰湿体质与肥胖 |
4.5 痰湿体质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痛风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体质可调论”谈痰湿体质未病干预 |
1 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 |
1.1 体质可分论 |
1.2 体病相关论 |
1.3 体质可调论 |
2 “体质可调”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体质可调”与基因组研究 |
2.2 “体质可调”与临床研究 |
3 痰湿体质调体干预临床研究 |
3.1 中药治疗 |
3.2 针灸及中医食疗 |
3.3 王琦教授调治痰湿体质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改良德尔菲法的痰湿体质干预效果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2 统计与结果 |
2.1 专家基本情况 |
2.2 专家积极程度 |
2.3 专家权威程度 |
2.4 专家协调程度 |
2.5 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
3 数据验证 |
3.1 体质量表数据 |
3.2 体质量表数据纳入标准 |
3.3 体质量表数据排除标准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3.5 统计结果 |
4 讨论 |
4.1 《中医体质量表》 |
4.2 《痰湿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 |
研究二 “王琦痰湿调体方”干预效果评价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受试者分组 |
2.2 干预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性观测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资料收集 |
2.7 统计学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一般资料基线对比 |
3.2 干预前后痰湿体质资料对比 |
3.3 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痰湿体质临床表现对比 |
3.4 安全性指标检测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王琦痰湿调体方”组方分析 |
5.2 痰湿体质及相关症状改善情况 |
5.3 腰围、体重、BMI |
5.4 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 |
5.5 安全性评价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一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2009 版)》 |
附录二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
附录三 痰湿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 |
附录四 “王琦痰湿调体方”病例观察表 |
附录五 第一轮痰湿体质干预效果指标专家咨询表 |
附录六 第二轮痰湿体质干预效果指标专家咨询表 |
(8)腿抽筋 或是不安腿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难以诉说的不适感 |
病因多样,不容忽视 |
标本兼治,多多保养 |
(10)不安腿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 临床特点及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中老年人易患的不安腿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郝建梅主任治疗肝硬化合并不宁腿综合征经验探讨[J]. 孙文竹,高娜娜,任渊,郝建梅.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4)
- [2]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的初步探究[D]. 冯广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温阳止颤方治疗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灿祥.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D]. 杨琍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 魏欣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王琦痰湿调体方”干预痰湿体质效果评价研究[D]. 王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腿抽筋 或是不安腿综合征[J]. 安春华. 江苏卫生保健, 2016(23)
- [9]什么是“不安腿综合征”[J]. 陈斌. 祝您健康, 2013(02)
- [10]不安腿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D]. 任光丽. 浙江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