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旱地区仁用杏栽培管理丰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荣[1](2020)在《优质晚花杏扁资源筛选及杏扁新品种选育》文中研究指明杏扁(Prunus armeniaca×P.sibirica)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蔷薇科(Rosaceae)李亚科(Prunoideae)杏属(Armeniaca Mill),其种仁饱满、味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树体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本研究针对目前我国优良杏扁品种少,尤其是集丰产、优质、晚花于一身的杏扁品种更少的生产实际问题,以抗冻优株的自然杂交实生后代为选育对象,通过重要性状变异调查、相关性分析,经初选、复选、新品种对比等研究,最终育成2个优质、晚花杏扁新品种。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对同一批自然杂交实生后代进行了重要性状变异程度的分析,其中基于开花期的变异,开花最早和最晚的单株盛花期可相差9d,盛花期最晚的单株为13-26,比对照品种‘龙王帽’和‘优一’分别晚9d和8d;基于早果丰产性的分析,早果性植株(定植第3年结果)占整个后代群体的80.8%,其中早期结果量最大的单株为16-20,单株结果数达612个;基于口感品质的分析中,杏扁仁的甜苦比例接近1:1,其中甜仁单株中优质率达21%;基于出仁率的分析,其中最高的达56%,单株编号为03-32;基于核壳厚度的分析,其中最薄的为0.53mm,单株编号为03-09。2.不同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杏核的“核壳厚度”与“单核重”之间相关关系强,与“单仁重”之间相关关系中等,与“出仁率”之间存在中等负相关关系;“成熟期”与“出仁率”之间相关关系弱,与“单仁重”之间相关关系极弱,与“单核重”之间不具有相关关系;“单仁重”与“出仁率”之间相关关系极弱。3.在初选中以品质优、出仁率高、晚花性、早果性重要性状作为衡量标准,分别筛选到182、218、130、189个优株。4.在复选中,首先综合品质、出仁率、晚花、早果丰产等特性得到优株21株,进一步参照树势、抗病性等性状得到优株13株。5.先后育成2个优质、晚花新品种,分别为‘张仁一号’(选育编号10-31)和‘张仁3号’(选育编号12-26),并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其中‘张仁一号’已于2019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20190299。综上所述,实生选种仍然是杏扁育种的主要方式,是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我们经过多年努力,选育出优质、晚花、丰产新品种2个,以上研究填补杏扁晚花抗冻品种的空缺,可以确保本地区乃至全国杏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董胜君[2](2020)在《山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研究》文中指出山杏历史久远,分布广泛,多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种质资源异常丰富,为山杏良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本文在对山杏分布区内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的基础上,对山杏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进行研究,旨在为山杏种质资源鉴定、分类和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山杏资源利用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杏无性系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小枝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长度、核厚的Shannon指数最大,小枝长度、小枝粗度等指标与经纬度的变化极显着相关。不同种源间表型性状变异性差异显着,西伯利亚杏表型聚类结果为6类,野杏聚类结果为5类,表型聚类结果反映地理种源特点和表型性状特征。(2)完成山杏简化基因组测序及引物开发,建立并优化了山杏SSR-PCR反应体系。完成叶绿体基因组测序,注释131个基因,包括9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3个t RNA基因和8个r RNA基因。山杏无性系SSR标记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西伯利亚杏NA为7.382,NE为2.666,PIC为0.561;野杏NA为11.433,NE为4.433,PIC值为0.670。SSR标记聚类反映了个体在种源和种质特征上的差异,且与种源分类及表型性状聚类结果均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性。山杏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种源内,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源内。采用5对引物扩增谱带构建了山杏指纹图谱。(3)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可将西伯利亚杏和野杏划分为3个亚群体,均反映了不同无性系的遗传背景信息,体现了种源和表型特征的遗传多样性,且与种源分类、表型聚类及SSR标记聚类相关性均极显着。山杏SSR位点间存在着广泛的连锁不平衡,检测出15个位点与西伯利亚杏10个性状相关联,14个位点与野杏11个性状相关联。(4)按照20%的入选率共筛选出42个山杏无性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单仁重、单果重等22个性状可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山杏树体的主枝基角、单叶面积、花束状果枝数量、树冠长度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导因子,且主枝基角对单株产量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筛选出6个无性系为优良丰产类型,5个无性系为花期抗霜冻类型,人工控制霜冻对冻害温度、单株产量及花器官抗冻性作了初步研究。
许小明,徐玉霞,马楠[3](2017)在《晋北山坡地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方法研究——以广灵县平城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荒山坡地栽培仁用杏,实现生态效益和果林经济创收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造福地方百姓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的杏园差异化管理导致的迥异结果进行比较,以提高当地果农对果园管理的认知水平和实操经验。结果表明,背风向阳的坡地中上部为仁用杏较为理想的建园地,仁用杏盛果期已管理园地产量为未管理园地的3倍左右,人工综合管理方法对促进果树长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晋北山坡地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应着重从立地条件、品种优化和提高坐果率、土肥水管理、霜冻预防、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6个因素入手,重视生物方法和化学方法在园地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实现仁用杏高产稳产和增加农户收益。
许小明,徐玉霞,张艳[4](2017)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仁用杏霜冻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地区为例》文中提出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区为研究试点,运用实地调查法并结合研究区近20年有仁用杏栽培历史霜冻灾害信息以及4个仁用杏典型栽培区2010年气温资料,系统分析了杏树花芽膨大-初果期不同阶段面临的霜冻灾害隐患。研究结果表明:初花-盛花期为研究区仁用杏霜冻灾害多发时段,特定地区应根据当地小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防霜抗冻措施以减轻或避免霜冻灾害发生,实现贫困地区荒山绿化与果林经济效益双丰收。
崔虹霞[5](2016)在《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扁杏是一种以仁用为主,仁、肉、壳兼用的经济树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榆阳区大扁杏基地是“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区,是榆阳区经济林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是实现产业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保护退耕还林成果、调整和优化丘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推动榆阳区生态经济型林业的建设及全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陕西省大扁杏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总结,结合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和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SWOT决策分析法,探讨产业发展潜力,结合效益分析,提出大扁杏产业发展对策和基地建设技术措施,以期实现本研究区大扁杏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期目标。主要结论如下:1、榆阳区杏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良种选育、晚霜冻害研究滞后,;林分质量低、低效产园改造迟缓;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培训力度不大、措施落实不到位;抚育管理粗放不规范;产业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低;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性不够,产品深加工研发欠缺;农村专业合作社作用不明显。2、榆阳区杏产业发展对策本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大扁杏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总结、分析、研究,结合产业效益分析及SWOT决策分析法,提出榆阳区大扁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即:(1)大力发展大扁杏抗寒抗冻良种基地和采穗园建设;重点扶持杏树新品种和良种选育研究;加强对现有杏园的科学综合管理,减弱影响大扁杏丰产、优质的不利因素。抓好杏产业的稳产丰产,提高榆阳区杏产业的经济效益。制定大扁杏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苗木分级标准和管理办法、病虫害综合防治办法、杏产品加工和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促进大扁杏产业科技化,规范化发展。(2)设立“大扁杏种植保险”,保障大扁杏种植者的利益,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测报点建设,增设除了朱庄,鸦罗畔,董家湾、四里沙4个以外的监测预报点,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建设水平;设立林农技术培训专项资金,提高基层技术力量;发挥杏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规范经济林技术档案记录、整理归档、保管工作。为后续产量预测管理、投资风险评估、土地流转、林权转让提供科学依据。(3)科学合理整合由各级财政、产业政策及行政手段等多种方式引导的资金,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采取承包责任制、股份制参与大扁杏产业;抓住榆阳区产业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大扁杏产业进程。(4)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工作、注册商标保护、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一味依附政府,积极着眼于国内外市场,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环境促动的机制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涵养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品牌,实现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5)挖掘杏树生态文化内涵,通过开展杏树、杏花、杏果系列生态文化活动,提升品位、加大大扁杏产业生态文化宣传,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加快果农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3、榆阳区大扁杏基地建设措施(1)结合榆阳区退耕还林政策,制定《大扁杏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规范研究区杏产业基地建设,增值提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杏产业成为南部山区脱贫致富主导产业。(2)发挥科技先导作用,研究推广新技术,加速良种选育,为优质高产打好基础。大力推广抗晚霜冻害良种栽植,新建示范园。选择生态优生区12乡镇基础条件好的村(地块)和两个国有林场,示范推广栽植“围选一号”和“优一”,扩大优质丰产杏园规模,提升杏产业经济效益。(3)提出详细的丰产栽培和低产园改造的技术,同时提出比较全面的抚育管理细节,为今后榆阳区的大扁杏基地建设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撑。
李慧[6](2016)在《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仁用杏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是世界六大干果之一。杏仁含油率达50~60%,蛋白含量达35%左右,是优良的木本油料和优质植物蛋白树种。但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果期易遭受晚霜、寒流,引起冻害,造成冻花冻果,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仁用杏产量和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从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仁用杏适宜区划分,推迟开花的栽培措施和抗晚霜的栽培措施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试图建立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的预防技术措施,为仁用杏提高产量以及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调查研究了仁用杏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研究表明,主产区内蒙古赤峰和河北张家口地区霜冻与海拔、纬度、坡度、坡向有关,其中霜冻与海拔的关系最大;在同一纬度和海拔下,赤峰地区大扁杏和山杏的受冻程度相同,在同等纬度(41°54’)下海拔900~1200 m范围内的大扁杏均未出现受冻,海拔890 m以下大扁杏受冻严重,张家口海拔500 m易受冻,500~800 m受冻较轻;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树之间进行比较,树势旺盛、树形高大、肥水充足受冻轻;同一棵树,树体上部受冻比下部轻,树高1.5 m以下受冻严重,树高1.6~1.8 m中等受冻,树高1.8 m以上基本无冻害;同一棵树同一部位,大果(果长1.7 cm,果宽1 cm,果径0.5 cm)受冻比小果(果长0.9 cm,果宽0.5 cm,果径0.3 cm)轻。故仁用杏种植选择合适的造林地至关重要,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海拔太低易受冻,树体不宜过低,通过施肥或修剪等方式保证树体健壮生长,提高抗避晚霜能力,减少晚霜危害。2、初步建立了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模型。通过河南和内蒙试验地的初花期和日均温计算出开花前的有效积温(≥5℃的开花有效积温是102℃),利用此温度来预测出花期,得出花果期预测公式:Flowering=(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102℃)∩[(Continue 7d)>10℃];Fruiting=Flowering∩[(Continue 30d)>20℃];霜冻预测模型:Frost=(Flowering≤-2.8℃)U(Fruiting≤0.6℃)。通过连续三年的验证,以上两个模型的预测性较准确,为霜冻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3、仁用杏气候适宜区进行了区划。根据1981~2010年的30年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日照时数(h)、年无霜期天数(d)等8个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区划。研究表明,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的104个县市,涉及面积233,149.71 km2,其次为东北地区的66个县市,涉及面积300,289.26 km2,西北的陕西省21个县市,涉及面积104,192.8 km2;次适宜区主要有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158个县市,涉及面积2,585,431.03 km2。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的面积可达4,357,125.05 km2,其中最大的适合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适宜区的面积有2,075,735.24 km2),占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地的47.64%。4、建立了仁用杏推迟开花的技术措施。在推迟开花技术包括单层或双层黑色遮阳网覆盖、覆草与灌水、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效措施中,比久(B9)和乙烯利(ETH)的推迟花期效果最显着。分别在8月、10月、1 1月中下旬,喷施3次浓度为1.5~3 g/L的比久(B9)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2d;在10月中下旬喷施浓度为0.1~1 mL/L的乙烯利(ETH)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5d。5、建立了仁用杏花果期提高抗冻性的技术措施。提高抗冻性方面,试验了施肥、喷施抗冻液、柴堆熏烟、喷施水杨酸等抗冻技术,并总结出了提高仁用杏花果期抗冻性的技术措施。首先,提高树体本身的抗冻性,果实采收后每棵杏树平均施有机肥10~15 kg或者复合肥1~1.5 kg,幼果期抗冻率可提高50%左右,能有效减轻晚霜危害;在霜冻来临之前,喷施2~3次20~30%的1,2-丙二醇混合液,花期或幼果期抵抗5~8h以上-5℃以下的低温。综上所述,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技术措施总结为,首先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推广仁用杏适宜的产区,且种植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冷空气难以长时间逗留的山坡上;其次,每年采果后适量施肥,保证树体健壮,提高其本身的抗冻性;第三,采取推迟开花技术,尽量避开晚霜;第四,关注每年开花时间和霜冻来临时期,提前预测,并采取提高抗冻性的措施,有效抵抗晚霜。以上技术措施有效避开和抵抗仁用杏晚霜危害,为仁用杏产量提高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姜仲茂[7](2016)在《蔷薇科仁用核果类植物蛋白评价及产品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成人每天需要摄入55g蛋白质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蛋白摄入量多以动物蛋白为主,获得蛋白质的同时也会大量增加胆固醇、饱和脂肪酸等对健康不利成分的摄入,导致肥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富贵病,因此低脂肪、无胆固醇的植物蛋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选用种仁蛋白具有开发前景的13种蔷薇科仁用核果类树种,开展了粗蛋白含量、氨基酸组成测定,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营养价值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其蛋白功能特性,筛选出营养价值高、蛋白功能特性优良的核果类树种,并利用其优良的植物蛋白初步研发了系列西伯利亚杏植物蛋白产品,为仁用核果类优质蛋白综合利用及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仁用核果类种仁粗蛋白含量较高且氨基酸组成齐全。仁用核果类13种植物种仁18种水解氨基酸含量齐全,总氨基酸含量介于22.6~32.57 g/l00g之间,平均含量为27.72g/l00g(最高达到35%),其中西伯利亚杏含量最高,其次为仁用杏,而扁桃和榆叶梅含量最低;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平均占总氨基酸的24.51%,其次为精氨酸,平均占总氨基酸的10.30%;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平均占0.53%。通过对种仁18种水解氨基酸含量聚类分析,将13个种核果类分为两类,第Ⅰ类包括仁用杏、紫杏、西伯利亚杏和甘肃桃等氨基酸含量(介于30.59~32.57 g/l00g)较高的树种,Ⅱ类包括扁桃和榆叶梅等氨基酸含量(22.60 g/l00g)较低的树种。2、仁用核果类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高。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介于7.24~9.57 g/100g,平均含量为8.19 g/100g,甘肃桃含量最高,其次为山桃,而扁桃含量最低,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占总氨基酸的6.96%,蛋氨酸含量最低,占总氨基酸的0.53%。仁用核果类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比值范围为25.33~36.5%,平均比值为31.6%,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比值范围为33.92~50.26%,平均比值为 42.78%,接近 FAO/WHO 标准(EAA/TAA=40%,和EAA/NEAA=60%)。种仁8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分为两大类,第Ⅰ类为必需氨基酸比例较高,包括仁用杏、紫杏、西伯利亚杏、甘肃桃和山桃,第二类为必须氨基酸较低树种。仁用核果类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是对食物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平衡性综合评价指标,SRC介于62.61~75.03,平均值为70.17,普通杏最高,仁用杏次之,甘肃桃最低。3、药用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甘肃桃(22.49 g/l00g),其次为紫杏(22.43 g/100g),含量最低的是扁桃(15.67 g/100g)和榆叶梅(15.72 g/100g),药用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最高的是普通桃(70.6%)其次分别为甘肃桃(70.5%)、光核桃(69.7%)和西伯利亚杏(69.43%),比例最低的是长柄扁桃(68.0%)和野扁桃(67.6%),药用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平均含量为69.02%。对药用氨基酸含量聚类分析,将13种核果类植物其分为两类,第Ⅰ类包括普通桃、野扁桃、蒙古扁桃、扁桃和榆叶梅等含量最低的树种,第Ⅱ类包括甘肃桃、紫杏、仁用杏和西伯利亚杏等含量较高。4、味觉氨基酸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为: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甘肃桃和紫杏,达11.46 g/100g,榆叶梅含量最低,为7.50g/100g,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为9.5 g/100g。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介于33.19~36.34%,平均为34.53%;甜味氨基酸含量介于4.64~6.94 g/100g,平均含量为5.78 g/100g,含量最高为仁用杏,甜味氨基酸比例介于19.70~21.57%,平均为20.87%;芳香类氨基酸含量介于1.93~2.68 g/100g,平均含量为2.30 g/100g,仁用杏含量最高,芳香类氨基酸比例介于7.97~8.58%,平均比例为8.31%,比例最高的是榆叶梅。5、仁用核果类13种植物种仁分离蛋白保水性变幅为1.53~2.98 g/g,平均吸水能力为2.06 g/g,西伯利亚杏吸水性最强(2.98g/g),紫杏最弱(1.53 g/g);分离蛋白吸油性变幅为1.66~2.74 g/g,平均值为2.00 g/g,西伯利亚杏仁最强,仁用杏最弱;分离蛋白起泡性介于30.50~52.50%,西伯利亚杏最优,起泡稳定性介于43.57~65.34%,蒙古扁桃起泡稳定性最好;分离蛋白(pH=8)溶解度介于59.68~80.32%,长柄扁桃溶解度最大,普通杏溶解度最低;分离蛋白乳化性介于30.59~43.03%,乳化性最强的是仁用杏,最差的是普通桃,乳化稳定性最强的是仁用杏,普通桃乳化稳定性最低。6、本研究系统评价了 13种仁用核果类树种核仁蛋白氨基酸营养价值及蛋白功能特性,得出西伯利亚杏仁蛋白为最优植物蛋白,采用西伯利亚杏仁研发了蛋白产品,包括杏仁豆腐、杏仁露、杏仁果冻、杏仁冰淇淋、杏仁蛋白挂面等。苦杏仁独特的香味融合牛奶,并添加富含B类维生素的酵母提取物,使营养更丰富更全面,口感细腻纯正、绿色健康,使得杏仁的营养价值能够进入到人们日常饮食范围,为科学开发利用核果类蛋白,及其蛋白产业链条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李慧,乌云塔娜,陈冬扬[8](2015)在《“三北地区”仁用杏栽培区主要气候因子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仁用杏是我国"三北地区"(即华北、西北、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但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果期若遇倒春寒则会严重影响其产量及产业的发展。为了给仁用杏栽培区的科学布局及种植企业和农民合理选择造林地提供理论依据,文中以国家气象局"三北地区"447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观测的气象数据和仁用杏主产区的杏仁单产量为依据,从24个气象因子中筛选出了影响仁用杏单产量的8个主要气候因子作为"三北地区"仁用杏适宜栽培区区划的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三北地区"仁用杏生长的气候适宜区域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仁用杏最适宜栽培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其次为辽宁省、吉林省、陕西省;次适宜区主要为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需要加强人工灌溉才能满足仁用杏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不适宜区主要为黑龙江北部漠河、呼中、新林、塔河、呼玛、加格达奇等地区及其周边地区,这些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5℃左右,由于气温过低或霜冻的频繁发生导致仁用杏无法正常开花结果。
于忠峰[9](2015)在《实现辽西地区仁用杏持续丰产栽培的建议》文中提出仁用杏是辽西地区的支柱产业,仁用杏的持续丰产栽培事关辽西发展大计。文章在分析辽西地区仁用杏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辽西地区仁用杏持续丰产增效栽培,需要做好晚霜冻害防治、土肥水调控、林分结构优化、低产林提质增效、建设示范区等方面工作的建议。
王峰[10](2013)在《仁用杏引种栽培及适应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仁用杏是以取仁为主要产品的杏品系之一,龙王帽是其中一个主要代表品种。2005年,从河北涿鹿引进龙王帽等仁用杏品种,在会宁县东山林场建立仁用杏良种繁育基地2.67 hm2,经过3年的繁育试验,5年的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试验,基本上掌握了仁用杏在黄土丘陵区的繁育技术要点及早期丰产栽培技术等一系列数据,为会宁县发展仁用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干旱地区仁用杏栽培管理丰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旱地区仁用杏栽培管理丰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优质晚花杏扁资源筛选及杏扁新品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1 前言 |
1.1 杏扁概述 |
1.1.1 杏扁树的生态作用 |
1.1.2 杏扁的营养价值 |
1.1.3 杏扁的经济效益 |
1.1.4 杏资源分布及杏扁产业状况 |
1.1.5 杏扁品种缺乏及花期霜冻害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
1.2 杏品种选育主要方式 |
1.2.1 杂交选育 |
1.2.2 实生选育 |
1.2.3 远缘杂交 |
1.2.4 芽变选育 |
1.3 生物技术在杏资源分析及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实生后代重要性状调查 |
2.3.2 新品种DUS测试 |
2.3.3 各性状间相关关系分析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2.5 分析软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杏扁抗冻优株自然杂交实生后代重要性状的变异评价 |
3.1.1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开花期变异分析 |
3.1.2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早果性及早期结果量变异分析 |
3.1.3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杏仁甜苦性变异分布情况 |
3.1.4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核重变异分布情况 |
3.1.5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仁重变异分析 |
3.1.6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出仁率变异分析 |
3.1.7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杏仁口感品质变异分析 |
3.1.8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核壳厚度变异分析 |
3.1.9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成熟期变异分析 |
3.2 杏扁抗冻优株自然杂交实生后代重要性状相关性分析 |
3.2.1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杏核核壳厚度与单核重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2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仁重与核壳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3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出仁率与核壳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4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出仁率与成熟期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5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仁重与出仁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6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仁重与成熟期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7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口感品质与出仁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8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核重与成熟期之间的相关关系 |
3.3 从自然实生后代中选育丰产、优质、晚花新品系 |
3.3.1 基于杏仁口感品质特性进行的初选 |
3.3.2 基于出仁率性状进行的初选 |
3.3.3 基于开花期进行的初选 |
3.3.4 基于单株早期结果量进行的初选 |
3.3.5 依据各初选性状进行的复选 |
3.3.6 依据树体生长情况及抗病性进行的再复选 |
3.3.7 建立新品系试验园 |
3.4 育成2个杏扁新品种并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
3.4.1 新品种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3.4.2 新品种果实性状 |
3.4.3 新品种物候期 |
3.4.4 新品种保护情况 |
3.4.5 ‘张仁一号’的适宜种植的区域、环境以及栽培技术 |
4 讨论 |
4.1 实生选种仍然是杏品种选育中最省工且见效最快的方法 |
4.2 解决杏扁花期受冻问题,根本性方法还是选育出开花晚的品种 |
4.3 杏扁品种选育中,口感品质应作为重要考量指标 |
4.4 育种工作必须有明确目标,掌握正确有效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杏扁产业分布及杏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山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山杏概述 |
1.1.1 山杏种类及分布 |
1.1.2 山杏价值及开发潜力 |
1.2 山杏及杏属种质资源研究 |
1.2.1 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研究 |
1.2.2 细胞学水平的多样性研究 |
1.2.3 孢粉学形态的多样性研究 |
1.2.4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多样性研究 |
1.3 基因组测序及SSR分子标记在林木上的应用 |
1.3.1 基因组测序技术 |
1.3.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3 遗传图谱的构建 |
1.3.4 亲缘关系研究 |
1.3.5 群体结构研究 |
1.3.6 连锁不平衡作图及性状关联分析 |
1.3.7 表型性状定位 |
1.4 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
1.4.1 表型性状多样性综合评价 |
1.4.2 丰产性综合评价 |
1.4.3 花期抗冻性综合评价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山杏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及资源圃概况 |
2.1.3 种源地概况 |
2.1.4 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表型性状频率分布 |
2.2.2 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
2.2.3 表型性状相关分析 |
2.2.4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2.2.5 表型性状地理变异 |
2.2.6 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山杏基因组测序及SSR标记开发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简化基因组测序 |
3.2.2 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
3.2.3 叶绿体基因组测序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山杏种质资源SSR分子标记多样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研究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DNA提取 |
4.2.2 引物筛选 |
4.2.3 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4 基于SSR标记的亲缘关系分析 |
4.2.5 地理种源与SSR标记的亲缘关系 |
4.2.6 种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
4.2.7 指纹图谱构建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山杏种质资源表型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SSR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 |
5.2.2 群体结构分析 |
5.2.3 群体结构划分与地理种源、SSR标记聚类及表型性状聚类的相关性 |
5.2.4 表型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山杏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优特种质发掘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研究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山杏表型性状综合评价 |
6.2.2 山杏优良树形无性系丰产类型筛选 |
6.2.3 山杏花器官抗冻无性系筛选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3)晋北山坡地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方法研究——以广灵县平城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3 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主要考虑因素及对策分析 |
3.1 立地条件 |
3.2 品种优化和提高坐果率 |
3.3 土肥水管理 |
3.4 霜冻预防 |
3.5 整形修剪 |
3.6 病虫害防治 |
4 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4)北方农牧交错带仁用杏霜冻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区仁用杏栽培分布 |
4 研究区仁用杏霜冻灾害分析 |
5 仁用杏霜冻灾害对策研究 |
5.1 药剂防霜 |
5.2 培育抗霜品种 |
5.3 选择适宜园址 |
5.4 土地管理与树干涂白 |
5.5 整形修剪及早春灌水 |
5.6 熏烟 |
6 结论与讨论 |
(5)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扁杏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及其他用途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大扁杏产业现状 |
1.3.1 国外大扁杏产业现状 |
1.3.2 国内大扁杏产业现状 |
1.3.3 陕西省大扁杏产业现状 |
1.3.4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土地资源 |
2.1.2 自然概况 |
2.1.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研究法 |
2.2.2 总结、对比分析法 |
2.2.3 SWOT分析决策分析法 |
第三章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 |
3.1 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
3.2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2.1 优势(Strength)分析 |
3.2.2 劣势(Weakness)分析 |
3.2.3 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3.2.4 威胁(Threat)分析 |
3.3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的对策 |
3.3.1 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科技力量,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
3.3.2 加强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工作、提升大扁杏杏产品档次 |
3.3.3 推进研究区大扁杏产业化进程,发展现代特色产业 |
3.3.4 增强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带动力,促进大扁杏产业发展 |
3.3.5 拓展大扁杏产业文化,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
第四章 榆阳区大扁杏基地建设研究与效益分析 |
4.1 大扁杏基地建设情况 |
4.2 建设原则与思路 |
4.2.1 建设原则 |
4.2.2 建设思路 |
4.3 大扁杏基地建设综合技术措施 |
4.3.1 良种繁育(采穗园)建设 |
4.3.2 优质丰产园栽培技术与管理 |
4.3.3 示范园建设 |
4.3.4 老园、低产园改造技术 |
4.3.5 技术支撑与技术培训 |
4.3.6 其他措施 |
4.4 效益分析 |
4.4.1 生态效益分析 |
4.4.2 经济效益分析 |
4.4.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5.2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对策 |
5.3 榆阳区大扁杏基地建设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霜冻的含义及分类 |
1.2.1 霜冻的概念 |
1.2.2 霜冻的分类 |
1.3 霜冻对仁用杏的影响 |
1.4 仁用杏晚霜生理研究进展 |
1.4.1 冰核细菌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4.2 生理生化指标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4.3 仁用杏组织器官的抗寒性研究 |
1.5 仁用杏避开晚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5.1 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进展 |
1.5.2 推迟花期技术研究进展 |
1.6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6.1 培育抗晚霜品种 |
1.6.2 改善果园的小气候 |
1.6.3 喷施抗冻剂抵抗晚霜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霜冻调查研究 |
2.1.1 调查地霜冻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霜冻预测模型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划分适宜栽培区 |
2.3.1 资料收集 |
2.3.2 研究方法 |
2.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2.4.1 试验地概况 |
2.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4.3 产量调查 |
2.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仁用杏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
3.2 霜冻预测模型 |
3.2.1 计算开花有效积温 |
3.2.2 建立霜冻预测模型 |
3.3 划分适宜栽培区 |
3.3.1 确定了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
3.3.2 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的权重值 |
3.3.3 全国仁用杏适宜栽培区的等级区划 |
3.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3.4.1 光照调控 |
3.4.2 温度调控 |
3.4.3 营养调控 |
3.4.4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 |
3.4.5 组合措施调控 |
3.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3.5.1 施肥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
3.5.2 抗冻剂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
3.5.3 柴堆熏烟 |
3.5.4 水杨酸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
4.1.2 建立了霜冻预测模型 |
4.1.3 划分仁用杏适宜栽培区 |
4.1.4 探索了仁用杏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4.1.5 建立了仁用杏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4.2 讨论 |
5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蔷薇科仁用核果类植物蛋白评价及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仁用核果类植物资源概述 |
1.1.1 杏属植物(西伯利亚杏、仁用杏、普通杏、紫杏) |
1.1.2 桃属植物(光核桃、甘肃桃、山桃、蒙古扁桃、普通桃、长柄扁桃、野扁桃、榆叶梅、巴旦杏) |
1.2 仁用核果类植物蛋白研究现状 |
1.2.1 仁用核果类植物蛋白的营养价值 |
1.2.2 仁用核果类植物蛋白生理功能 |
1.2.3 仁用核果类植物蛋白应用领域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试剂 |
2.3 试验仪器 |
2.4 研究方法 |
2.4.1 氨基酸样品制备 |
2.4.2 氨基酸含量测定条件 |
2.4.3 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的测定 |
2.4.4 种仁分离蛋白制备 |
2.4.5 保水性实验 |
2.4.6 吸油性实验 |
2.4.7 起泡性(FC)与泡沫稳定性(FS) |
2.4.8 溶解性实验 |
2.4.9 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实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仁用核果类植物种仁主要成分分析 |
3.2 仁用核果类植物氨基酸成分分析 |
3.2.1 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 |
3.2.2 必需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 |
3.2.3 药用氨基酸分析与评价 |
3.2.4 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分析与评价 |
3.2.5 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FAO/WHO参考模式评价 |
3.2.6 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评价 |
3.2.7 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全鸡蛋蛋白参考模式评价 |
3.3 仁用核果类植物蛋白功能特性研究 |
3.3.1 仁用核果类植物保水性 |
3.3.2 仁用核果类植物吸油性 |
3.3.3 仁用核果类植物起泡性、起泡稳定性 |
3.3.4 仁用核果类植物溶解性 |
3.3.5 仁用核果类植物乳化性、乳化稳定性 |
3.4 仁用核果类植物蛋白产品研究与开发 |
3.4.1 牛奶杏仁露 |
3.4.2 杏仁豆腐 |
3.4.3 杏仁果冻 |
3.4.4 杏仁冰淇淋 |
3.4.5 杏仁蛋白挂面 |
4 结论、创新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三北地区”仁用杏栽培区主要气候因子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气象资料 |
1.2 方法 |
1.2.1 仁用杏主产区的确定 |
1.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1.2.3 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8 个主要气候因子的权重值 |
1.2.4 利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进行适宜性等级区划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确定了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
2.2 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的权重值 |
2.3 “三北地区”仁用杏适宜栽培区的等级区划 |
2.3.1 西北仁用杏栽培区的气候区划结果 |
2.3.2 华北仁用杏栽培区的气候区划结果 |
2.3.3 东北仁用杏栽培区的气候区划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9)实现辽西地区仁用杏持续丰产栽培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辽西地区仁用杏发展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
1.1 辽宁省仁用杏的发展优势突出 |
1.2 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 |
2 实现仁用杏持续丰产的建议 |
2.1 防治晚霜冻害技术的研究 |
2.2 调控土水肥技术研究 |
2.3 优化林分结构技术研究 |
2.4 低产林提质增效技术研究 |
2.5 建设示范区, 全社会共同关注 |
(10)仁用杏引种栽培及适应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苗木繁育试验。 |
1.3.2 丰产栽培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播种方式对仁用杏砧木苗发芽、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嫁接方法对仁用杏成活率的影响 |
2.3 病虫害对仁用杏苗木生长的影响 |
2.4 漏斗形塑料薄膜积流坑对仁用杏幼树成活生长的影响 |
2.5 夏季修剪对仁用杏幼树生长的影响 |
2.6 冬季修剪对仁用杏生长发育的影响 |
2.7 施肥对仁用杏生长发育的影响 |
2.8 病虫害对仁用杏树生长的影响 |
2.9 气候、环境因素对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四、干旱地区仁用杏栽培管理丰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优质晚花杏扁资源筛选及杏扁新品种选育[D]. 王秀荣.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2]山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研究[D]. 董胜君.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3)
- [3]晋北山坡地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方法研究——以广灵县平城村为例[J]. 许小明,徐玉霞,马楠.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9)
- [4]北方农牧交错带仁用杏霜冻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地区为例[J]. 许小明,徐玉霞,张艳. 江西农业学报, 2017(03)
- [5]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研究[D]. 崔虹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6]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D]. 李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5)
- [7]蔷薇科仁用核果类植物蛋白评价及产品开发研究[D]. 姜仲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4)
- [8]“三北地区”仁用杏栽培区主要气候因子区划研究[J]. 李慧,乌云塔娜,陈冬扬. 经济林研究, 2015(04)
- [9]实现辽西地区仁用杏持续丰产栽培的建议[J]. 于忠峰. 防护林科技, 2015(04)
- [10]仁用杏引种栽培及适应性试验研究[J]. 王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