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照WTO规则大力培育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龚夏玥[1](2019)在《中美贸易摩擦及中国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中美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得到迅速的发展,双边贸易也稳步推进,无论从合作的深度还是广度,双方都能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据统计,2018年中国是美国出口国的第三大市场,第一进口来源国,而对于中国,美国是中国最大货物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国。然而从2018年以来,美国多次主动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争端,针对大额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多次谈判无效且步步紧逼,除了贸易战争之外,技术战也逐步跟进,甚至有打响金融战的趋势。本文首先采用历史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从美国历史上惯用的一些贸易摩擦制裁手段入手,分析针对中国目前的贸易、技术和金融市场情况,美国可能会采用的制裁方法。结合目前中美贸易战的进程,美国可能从以下方面对中国采取更严厉的制裁打击:(1)贸易战涉及的范围趋广、措施趋严、频次趋高(2)美国将对中国技术人才、产品和市场采取全方位的封锁,封锁范围直指“中国制造2025”(3)金融制裁即将逐步爆发,其中可能采用的手段为汇率战、快速推进中国金融自由化从而利用中国现有金融体系缺陷冲击金融市场、切断SWIFT等国际交易系统、禁止中美金融业务往来、下调中国主权或者企业信用评级以做空中国资产、恶意做空中国股市(4)另外可能从地缘政治、外交等领域对中国进行多维度打击。针对美国可能采取的手段,中国必须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来应战并做长期预防。贸易方面应对美国越来越强硬的态度,中方必须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积极沟通谈判与适时报复性反击交错进行,对国内需要稳定舆论和市场信心,对外需寻求国际组织以及联合其他经济体的共同力量,同时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步伐;而从长期来看,在金融方面,必须加快中国金融制度的自由化,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并伴随金融监管制度的灵活提升,以及适度采取金融反制措施;科技方面必须加快科研、教育体系制度和人才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并继续加大“一带一路”等多边贸易建设以加快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
袁振华[2](2011)在《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标志着国家开发银行结束了其政策性银行的历史,自此转型为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之前,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骄人业绩受益于“国家信用”,通常以较低的成本满足资金要求。商业化改革之后它将逐渐失去“国家信用”这一生命支柱,被迫寻找资金来源,提高融资成本,压缩利润空间。面对着竞争激烈的商业性金融市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所在,充分发挥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之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运用银行业竞争力动态评价体系对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和其他四大商业银行相比,国家开发银行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并不强,主要是因为其资产规模较小,在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资产结构状况方面不如其他商业银行。但是,国家开发银行在风险控制能力、履行社会责任、人力资源和服务国家战略等四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性。结合国家开发银行长期专业从事开发性金融业务、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完成商业化转型的事实依据以及有效市场理论、风险偏好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理论依据,提出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体为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形式为蓝海战略、生成基础为组织学习能力的假设。从利润来源、投资领域、职能定位三方面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证明。风险管控能力是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在成因、特征、风险管控的对象和内容等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开发性金融和传统性金融的动态互补关系、投资领域的差异性、开发性金融筹资和投资业务的单一性等特点决定了国家开发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具有投资期限长、额度高、行业集中、信用风险主体可变等特征。通过对国家开发银行金融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贷款客户集中度越高,期限越长,金融风险越高;债券期限越长,风险越高;风险偏好、风险管控能力和金融风险显着负相关,说明国家开发银行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对金融风险发挥了显着的控制效应。开发性金融“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运行机理决定了国家开发银行的风险管控覆盖了金融市场建立的全过程,风险管控内容包括企业信用风险和政府信用风险。与其他商业银行的静态信用评级风险管控模式不同,国家开发银行的风险管控模式更具有动态性,它是一种通过组织增信原理完善信用结构、建设信用体系的过程。蓝海战略是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形式。商业化转型之后,国家开发银行面临着两条发展路径,一是专业性商业银行,一是全能性商业银行。运用SWOT工具,分析了国家开发银行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得出它应该转型为专业性商业银行,专门从事开发性金融业务,走开发蓝海市场的战略路径,避开在红海市场上和其他商业银行进行激烈竞争。每个蓝海市场的寿命都是短暂的,都必将红海化,它的超额利润也是短期的。为了能够获得长期的超额利润,国家开发银行通过规划先行、组织增信,不断地寻找和开拓新的蓝海市场,将资金从旧的蓝海市场抽出循环地注入新的蓝海市场,持续获取蓝海市场的高额利润,从而将短期的蓝海战略演变为长期的蓝海战略,将短期的高额利润转变为长期的高额利润。专业化的组织学习能力是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生成基础。根据组织学习能力的7个要素,设计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组织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对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四大银行的组织学习能力进行了评价,结论显示,国家开发银行的综合组织学习能力最强,除了知识共享能力外,其他6个一级指标得分都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使用第三章竞争力动态评价体系中风险控制能力的6个评价指标,对组织学习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之间各个因子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组织学习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国家开发银行应该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保持风险管理工作的独立性,正确处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把握好发展节奏与选择好发展领域,尽快建立经济资本配置管理框架和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全面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应该完善规划工作运行机制、加大外部规划合作和加强规划培训,以优化长期蓝海战略工具;应该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创建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和加强团队学习文化建设,以提高专业化组织学习能力,即从主体、实现形式和生成基础三个层次全面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李运祥[3](2010)在《中国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金融业在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金融体系的规模与效率已经成为推动与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基础与主体部分,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客观评价其核心竞争力状况,有利于监管部门维护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为上市商业银行制定竞争策略。本文主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理论来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文章首先明确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回顾与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其次,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本质、特征三个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且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然后,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银行,下同)为案例,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银行竞争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采用前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中国银行与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最后,在SWOT分析与对比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提升中国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准确定位发展战略、加强与完善风险管理、提升创新能力、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
陈广山[4](2010)在《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与核心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行信息化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不仅促进了银行BPR和银行CRM的实现,而且促进了银行核心能力的形成。数据大集中之后,银行信息化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特征。基于银行信息化、银行BPR和银行CRM、银行核心能力等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与核心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模型,并借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性运作实践,运用Lisre18.7和SPSS11.5验证工具,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基于核心能力培育目标的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运作的微观机理,从而为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增强银行的核心能力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杨文冬[5](2009)在《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文中提出过去20多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及理论创新使我国商业银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银行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新兴的外资银行相比还是显得竞争力不足。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WTO给予的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银行业迎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2007年1月之后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显示了其拓展市场、创新业务、优化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强劲竞争能力。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国内同行日益激烈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去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一年多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深度影响的逐步显现,我国商业银行既承担着支持经济振兴、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对行业自身检讨、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因此,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支柱的商业银行,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发挥本土优势,增强竞争优势将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全面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本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借助价值链分析,将商业银行复杂的经营过程解构为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价值创造环节,并构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的战略框架。在该框架下,商业银行通过分析自身的内部资源、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由此判断竞争优势所在,制定竞争战略;在该战略指导下确定价值链上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环节。本文还进一步针对各个价值创造的战略环节系统地讨论了各环节价值创造的现状、特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来研究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九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阐述了本文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并说明了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接着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以及价值链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目前利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进行的研究整体水平较低,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缺乏指导性建议;最后给出了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并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创造相关理论”。本章首先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的相关内容,为后文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说明了价值链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借鉴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本章将商业银行价值链定义为:商业银行为实现金融服务、赚取利润而从事的在经济效果上和技术上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所组成的价值链系统。第三章“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首先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价值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进行了分析,厘清商业银行价值创造活动和价值链构成,为本章基于价值链的深入讨论奠定了分析的基础,并将我国商业银行的价值链系统划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基础价值链包括实体链(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内部优化、虚拟价值链(风险管理、服务创新)。外部衍生价值链主要指商业银行与其他战略伙伴组成的利益共同体。接下来制定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研究框架。该框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1)根据资源、能力、环境确定竞争战略,(2)通过价值链分析确定“战略环节”,(3)在各战略环节上实施价值链管理。最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即对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商业银行优化价值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以后的第四章至第九章就分别按照价值链分析确定的战略环节,按照“商业银行资金筹措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内部优化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五个部分,依次阐述商业银行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价值创造的相关理论、特点评价、价值创造策略和案例分析。商业银行的资金筹措,是商业银行为投资或其他经营项目吸收资金或资本的活动,是商业银行价值链的起始环节。资金筹措是整个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创造较依赖于存贷利差产生的收入,在筹集资金环节上,成本将成为主要的驱动因素和关注点,因此本文提出在资金筹措环节采用作业成本法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资金运用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和基础,是最核心的价值创造环节,并且能够带来交叉业务的增长。然而资金运用活动不同于资金筹措活动,它是和风险紧密联系的。传统的以经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目标体系往往通过盲目的规模扩张忽视了资本约束与风险管控,使银行积累了大量未被覆盖的风险,形成隐患。通过经济资本管理使商业银行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项业务之间进行分配,衡量各类组合资产的风险收益,对商业银行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使商业银行价值得以提升。内部优化环节以平衡计分卡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构建了内部优化的实施框架,主要包括流程再造、组织重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信息化以及内部控制等六种内部辅助价值创造活动。(1)流程再造贯穿于商业银行改革全过程,是重中之重。传统的商业银行流程因组织而定,形成职能型群体,将完整的业务流程分割开来。应通过流程再造,使商业银行逐步转变为“流程银行”。(2)科学的组织架构作为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框架,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管理、业务开展及稳定,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相对独立的业务板块率先推行“事业部制”,待条件成熟之后全面推行“矩阵式组织架构”。本文还针对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信息化以及内部控制等内部活动提出了优化的具体措施。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独创造价值,但却是重要的价值保障措施,正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风险管理具有事前管理、主动动态管理、全面性、连续性、自律性、社会性等特征。文章第七章分析了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分类,分别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提出了相应的价值创造策略。在服务创新环节,本文提出应该将金融创新的过程与客户关系管理(CRM)战略的推行相结合,其核心是顾客价值的发掘、利用、整合和实现。服务创新按照最终产品的营销效果可分为产品创新与营销创新两个方面。产品创新应遵循针对性原则、简单易行原则、自主创新与借鉴相结合的原则和效益性原则,通过构建“金融超市”,创新个人零售业务的产品组合,和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等手段增强产品创新的能力。在营销创新方面,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营销观念,并致力于整体营销创新、产品营销创新、关系营销创新、内部营销创新、服务营销创新、品牌营销创新和网络营销创新。扩展商业银行外部衍生价值链是商业银行寻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不具备优势的环节寻求战略伙伴、组建联盟、实现增值通常有四种方式:(1)优势互补的行业联盟——与国内其他银行联盟;(2)低附加值业务外包的交易联盟——与外部服务公司联盟;(3)充分利用资源展开业务能力的职能联盟——与其他金融机构联盟;(4)借助外部智力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联盟——与信息技术企业结盟。另外,通过与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商业银行还可以大力发展代理业务、业务外包、保理业务、基金托管业务等中间业务。本文的研究不仅是对价值创造理论在理论上进行的总结、补充和完善,而且研究思路从现有的研究角度来看有创新性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具体说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理解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和经营活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2)基于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等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商业银行价值链理论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战略分析框架;(3)按照商业银行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依次详细分析了各个战略环节价值创造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价值链的优化来整合商业银行内外资源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商业银行优化价值链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危机和市场挑战,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理云[6](2009)在《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竞争力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金融产品服务的迅速革新,2005年7月20日第99次常务委会议原则通过《邮政体制改革方案》。为了应对加入WTO后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2007年3月20号在北京挂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于2008年1月18号正式成立。中国邮政储蓄资金实力很强,但伴随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宏观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2008年初始,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五家投资银行中的三家,贝尔斯登,美林,雷曼兄弟在金融危机的下相继倒闭,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也从投资银行转型为国有商业银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逐渐渗透入中国。与此同时,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业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加强内外部的管理,努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份额。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和风险的环境,只有明确市场定位、加快业务发展和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家邮政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充分表明了对邮政储蓄银行的重视,长期以来以“邮政储汇”养“邮政业务”的模式束缚了邮政储蓄的发展。从全国角度而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规模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且在农村网点覆盖率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因此网点优势明显。从城市角度而言,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之后就面临如何和其他上海市商业银行竞争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定位等角度出发,得出邮政储蓄银行要不同于商业银行市场实行差异化竞争的结论。本研究旨在研究邮政储蓄银行竞争力的定位和有效提高,进而为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的发展做出贡献,最终促进上海银行业整体利益增加。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路线。第二部分,从竞争力入手,着重介绍了银行竞争力及评价方法,并描述银行竞争力及评价方法的国内国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结合上海市金融环境和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的现状,阐述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必然性。第四部分,在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市分行竞争力进行研究,在定性比较和定量分析邮政储蓄银行和其他银行的相关竞争力指标,得出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目前竞争力较其他银行相对较弱的结论。最后部分,结合了国外邮政储蓄银行的成功经验,探讨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优势和劣势,以及存在的机遇和面临的问题,对邮政储蓄上海分行竞争力提高以及竞争战略进行论证。
汤晓[7](2009)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决定了银行的长期发展趋势和竞争优势。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不仅一直为从事具体经营活动的银行家们所关注,也是当前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研究的主题是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上市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产物,担负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探索银行商业化改革道路的双重任务。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必将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适应并应对中国银行业市场变化及其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尽快提高自身竞争力等问题是当前各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因此,客观评价和全面分析比较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具体分析竞争力强弱差别及其成因对于提高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银行竞争力研究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数学模型法、财务业绩评价和评价指标体系法。但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可知,研究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是评价指标体系法。笔者认为在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实际运用中,评价指标体系法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一是它可以考虑影响竞争力的各因素,将银行竞争力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的结合,对银行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并且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可以直接用于指导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二是这类方法所需的数据资料大多数可以从上市银行的统计、会计年报资料中取得。三是各种综合评价法在学术上研究比较成熟,在实际中运用中也比较多。因此,本文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法来分析评价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本文尝试性构建了一个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发展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资源要素、内部治理结构,并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置于这个分析框架下进行全方位和深层次的考察。盈利能力是竞争力的动力牵引,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股东创造财富是上市银行经营的目标,也是经营生产的内在动力。考察盈利能力,是评价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本文选取了资产收益率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盈利能力的指标。风险管理能力是竞争力的基本前提,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是银行业的核心功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对的风险对其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本文选取了资本充足率、VaR、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这四个指标来反应其风险管理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尝试着用上市商业银行股票价格的VaR作为反映上市银行的市场风险程度的指标。发展能力提高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上市银行的竞争力是动态、不断发展的,要求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股东和投资者非常重视上市银行的持续发展力,只有持续地成长,将来不断的创造价值才能是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发展能力是银行关键要素增长的程度,主要体在银行资产和净利润增长状况上。另外随着银行混业经营这一个大趋势,非利息收入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特将非利息收入增长率也作为衡量上市银行发展能力的一个指标。经营管理能力是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本文用人均净利率、收入净利率、非利息收入比这三个指标来衡量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人均净利率与收入净利率可以综合反映银行的成本管理与运营效率;而非利息收入比则能反映银行经营创新的能力。资源要素是竞争力的基础。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银行的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无形资源。本文选取资产份额、员工高学历比例、品牌影响力、电子化水平这四个指标来反映银行的资源要素。内部治理结构是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银行上市的目的不仅在于融资,增强资本实力,还在于改善股权结构,增强经营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内部治理结构评价是竞争力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选取了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流通股比例来反映内部治理结构。根据构建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本文选取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加权平方和法、灰色关联法这三种方法分别对十家上市银行竞争力进行评价,在通过肯达尔一致性检验后,使用组合评价法对三种方法下的评价结果进行了组合,从而使研究的结果更科学。本文以竞争力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围绕商业银行竞争力这条理论主线和竞争力因素分析这条比较分析主线,运用理论借鉴和引申、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多个方面对我国十家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及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出合理的建议:1.明确市场定位,实行差异化创新战略;2.大力发展银行中间、表外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3.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提高综合经营管理能力;4.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银行风险的识别机制、风险测量模型、风险处理准则等方面;5.提高银行的科技技术水平,建立银行品牌6.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和研究的方法。第二章,银行竞争力理论分析。该章节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论述了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总结了国内外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现状。在借鉴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银行业经营的特殊性,探讨银行竞争力自身的内涵和特征,进而为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打下基础。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该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从最初的预选指标、经过指标筛选,最终构建了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这也成为第四章实证研究的基础。第四章,对十家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这个部分是文章的核心。该章首先选取了十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的思路是采用组合评价的方法对上市银行竞争力进行评价。所谓组合评价,就是将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适当组合,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所提供的信息,有利于弥补单一方法的缺陷,从而尽可能地提高评价水平和精度。本文采用的组合评价是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加权平方和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这三种方法确定权重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然后采用肯达尔一致性检验法对三种方法所得的评价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可以将三种方法下的评价结果综合起来得出最后评价。本文进行组合评价的方法是先将每家被评价银行各种方法下的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求各标准得分之和,最后按标准得分之和进行排序,即得最后评价结果。然后,根据最后的评价结果对十家上市银行的竞争力分别从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发展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资源要素、内部治理结构这六个方面进行实证比较分析。第五章,属于政策范畴,提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对策。论文主要特色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目前银行竞争力理论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分析框架,本文借鉴相关竞争力理论并加以引申,构建了一个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2.运用了组合评价法对各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组合,避免了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及片面性,得出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结果,其中,在运用组合评价法之前进行了肯达尔一致性系数检验。3.引入VaR。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现代金融理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波动性,使身处其中的市场主体面临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利用了VaR这个指标来对银行经营过程中承担的风险进行度量,避免银行过分盲目地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风险。
李喆[8](2008)在《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文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的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己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经过我国20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实践,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股份制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商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实现宏观调节的基础,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整个银行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因此,金融业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败上。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稳步健康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本文研究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问题。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优势、劣势的分析基础上通过与外资银行的对比分析,对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发展提出若干可借鉴的建议。对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论文中首先是对企业竞争力的专门理论综述分析,为进一步构建银行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银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其次,在理论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竞争力评价体系。第三,重点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对其发展和面临的竞争环境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本文建立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相对差距以及现有的某些优势,为后面提出建议打下基础。最后,在前面的对比分析基础上提出若干对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有一定借鉴价值的建议。
王越[9](2007)在《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外资银行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致使原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局面更加激烈。当前的竞争以及存贷利差的缩小,使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开始关注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研究。对核心竞争力这一关系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从竞争力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市场营销理论等知识着手,对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论文首先用SWOT详细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严峻的同业竞争态势。接着从竞争力分析的理论依据入手,阐述了竞争力的内涵以及基本分析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研究了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竞争力的特征和研究原则、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比较,系统地剖析了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状况,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最后,针对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借鉴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成熟发展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提升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李咏梅[10](2007)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行国际化是银行参与开放世界竞争的前提,也是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归宿,银行国际化经营已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高度开放并与国际市场连为一体,表现为资源配置、生产经营与贸易以及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而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主要指一国金融活动跨出国界,日益与各国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资金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动员、筹集、运用和流动,它建立在全球贸易、跨国投资和科技进步等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并表现出了资本流动全球化、货币体系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以及金融协调和金融监管全球化的特征。金融全球化导致一国甚至全球金融系统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得各国银行业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已进一步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银行已经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和外资银行的咄咄逼人之势,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迎战,更应该主动地进攻。“十六大”报告和“十一五”提出的“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实施要求,促使我国银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因此,对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研究,是一个历史意义极强的经济理论命题,也是一个现实意义极强的经济实践命题。银行国际化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指一国银行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本国银行的向外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外国银行的开放。本国银行的跨国经营与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的结合,构成了银行国际化的全部内容。论文将研究的内容界定在是我国银行的向外发展问题。目前,我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以下称国有商业银行、国有银行或商业银行),在金融结构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起国际化经营的重任,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重点在于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在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论文建立了如下的论证主线:对银行国际化动因进行理论和微观经济学分析,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大型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历程和原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实水平,通过构建银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结合当今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发展中的表现,提出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和路径选择。论文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1)怎样从理论上解释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动力又在哪里?(2)银行国际化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世界各国大银行的国际化轨迹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又带来什么样的借鉴和启迪?(3)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其国际化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主要是在哪些方面?(4)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现状,采取什么样的推进策略和路径选择,来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在具体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问题时,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首先对论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研究的内容上则着重于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经营和发展问题;同时总结了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问题,对于适应我国银行进一步开放、适应我国银行自身发展和有效提高银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二,借鉴跨国公司理论,对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动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这些理论在解释银行国际化发展动因方面存在的优缺点。论文借鉴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建立银行国际化微观经济学分析模型,得出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力在于存在比较利益的结论;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背景进行了进一步阐释。第三,总结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大型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可以求得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性结论和有益启迪。在归纳总结别国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代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新趋势和特点,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借鉴,即银行国际化必须是适应国情的渐进式发展、必须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必须实施适时的金融改革的三点启示。第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实水平和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估分析是研究发展对策的基础。论文回顾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历程,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四大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和主要业务指标占比分析,对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化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估;借鉴国内外对银行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构建了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同世界主要大银行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分析了重组改制上市对提升国有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第五,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问题,最终要解决银行在哪里以及主要采取何种有效措施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问题。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现实发展状况,依据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步骤和目标,论文提出了目标市场的渐进式扩展、境内外业务的有机联动以及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经营的推进策略。第六,银行国际化可以采取多种组织形式,而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当今银行集约化和多元化发展藉以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式。论文在对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主要境外扩张途径的分析基础上,深入阐释了银行跨国并购的宏观背景和微观动因,通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现状,总结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内外部条件和相应的战略决策。第七,与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接轨,是控制银行风险,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通过对国际监管动因和内容的分析,着重研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对我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深入探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大型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历程和原因,得出银行国际化必须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的结论,同时,提出了政府搭建银行业国际化经营平台的三点思路。第二,借鉴国内外银行的竞争力理论及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在资料的获取上,直接占有了第一手的最新世界1000家银行数据,保证了数据间的可比性和真实性。第三,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对策时,提出了境内外机构应实行一体经营的联动机制观点,并创新性地提出了联动营销和联动创新的思路。第四,在我国商业银行本土化经营研究方面,提出了海外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应遵循产品导向原则的见解,并据此提出对海外机构与海外业务进行重整的观点。第五,借鉴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历史经验,依据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现实状况,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应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第六,应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的监管格局,从正反两方面深入分析了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带来的沉重压力和良好机遇。
二、按照WTO规则大力培育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照WTO规则大力培育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贸易摩擦及中国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中美贸易摩擦相关理论和影响机理 |
2.1 国际贸易合作理论 |
2.1.1 自由贸易理论 |
2.1.2 保护贸易理论 |
2.2 国际贸易摩擦理论 |
2.3 贸易摩擦影响理论和机理 |
2.3.1 关税方面 |
2.3.2 技术方面 |
2.3.3 汇率方面 |
第三章 美国对外贸易摩擦历史手段 |
3.1 贸易战争 |
3.1.1 与WTO规则一致贸易保护条款 |
3.1.2 美国单边贸易保护条款 |
3.1.3 其他贸易保护限制措施 |
3.2 经济干预 |
3.3 金融打压 |
3.3.1 汇率战争 |
3.3.2 强势干涉目标国金融制度 |
3.3.3 切断国际清算通道 |
3.3.4 阻止目标国与美国金融业务往来 |
3.3.5 下调目标国主权或企业信用评级 |
3.3.6 做空目标国股票和债券市场 |
第四章 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及进展分析 |
4.1 中美贸易摩擦原因 |
4.1.1 表面原因 |
4.1.2 深层次原因 |
4.2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预测 |
4.2.1 贸易战范围、手段、频次不断升级 |
4.2.2 科技人才、产品、市场全面封锁 |
4.2.3 金融制裁即将逐渐爆发 |
4.2.4 地缘政治、外交等多维度打压 |
第五章 中国政府应对措施 |
5.1 贸易谈判与反制、改革并行 |
5.1.1 积极沟通谈判与适时报复性反击同步 |
5.1.2 对内稳定舆论以保持市场信心 |
5.1.3 对外寻求国际组织和其他经济体帮助 |
5.2 推进贸易金融自由化进程 |
5.2.1 继续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 |
5.2.2 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
5.2.3 以保证流动性为前提有针对性地稳杠杆 |
5.2.4 有序推进金融自由化 |
5.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5.3.1 有针对性地逐步加强金融监管能力 |
5.3.2 逐步减少对SWIFT、CHIPS的依赖 |
5.3.3 推动科创板注册制度 |
5.4 激励创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5.4.1 加大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力度 |
5.4.2 企业创新激励 |
5.4.3 人才创新激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3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分析 |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1.1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
2.1.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1.3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2.1.4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
2.2 蓝海战略理论 |
2.2.1 蓝海战略的历史演进 |
2.2.2 蓝海战略的内涵 |
2.2.3 蓝海战略的分析工具和框架 |
2.3 开发性金融理论 |
2.3.1 开发性金融的内涵 |
2.3.2 开发性金融的特征 |
2.3.3 开发性金融的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
3.1 国家开发银行市场竞争力评价 |
3.1.1 市场竞争力动态评价系统基本原理 |
3.1.2 动态评价系统指标体系 |
3.1.3 定量指标评价计分模型 |
3.1.4 定性指标评价计分模型 |
3.1.5 评价结果 |
3.2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假设 |
3.2.1 假设提出的事实依据 |
3.2.2 假设提出的理论依据 |
3.3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证明 |
3.3.1 基于利润来源的证明 |
3.3.2 基于投资领域的证明 |
3.3.3 基于职能定位的证明 |
3.3.4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验证及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之主体—风险管控能力 |
4.1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一般理论 |
4.1.1 金融风险的内涵及类型 |
4.1.2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 |
4.2 国家开发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开发性金融和传统性金融 |
4.2.2 国家开发银行金融风险的特征 |
4.2.3 金融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
4.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 国家开发银行金融风险管控的对象和内容 |
4.3.1 国家开发银行金融风险管控对象 |
4.3.2 国家开发银行金融风险管控内容 |
4.4 国家开发银行全面风险管控体系 |
4.4.1 国家开发银行风险管控的组织架构 |
4.4.2 国家开发银行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体系 |
4.4.3 国家开发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
4.4.4 国家开发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
4.4.5 国家开发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
4.5 国家开发银行金融风险管控模式 |
4.5.1 传统性金融的静态信用风险评级模式 |
4.5.2 国家开发银行的动态信用建设管控模式 |
4.6 国家开发银行风险管控的工具—组织增信 |
4.6.1 组织增信的内涵 |
4.6.2 组织增信的基本原理 |
4.6.3 组织增信与制度建设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形式—蓝海战略 |
5.1 金融蓝海市场和金融红海市场 |
5.1.1 金融市场的内涵 |
5.1.2 金融蓝海市场和金融红海市场的分割 |
5.1.3 金融红海市场 |
5.1.4 金融蓝海市场 |
5.2 国家开发银行蓝海战略选择 |
5.2.1 国家开发银行的潜在发展战略 |
5.2.2 国家开发银行的SWOT分析 |
5.2.3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
5.3 长期蓝海战略的工具—规划先行 |
5.3.1 规划先行的内涵 |
5.3.2 规划先行的作用和意义 |
5.3.3 规划先行的步骤 |
5.4 案例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成功实践 |
5.4.1 案情简介 |
5.4.2 案例评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生成基础—组织学习能力 |
6.1 组织学习能力的内涵及评价模型 |
6.1.1 组织学习能力的内涵及要素 |
6.1.2 组织学习能力评价模型 |
6.2 基于比较的国家开发银行组织学习能力评价 |
6.2.1 问卷调查的情况 |
6.2.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6.2.3 组织学习能力评价 |
6.3 组织学习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
6.3.1 风险控制能力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 |
6.3.2 回归分析 |
6.3.3 实证分析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高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7.1 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 |
7.1.1 国家开发银行风险管控现状分析 |
7.1.2 国家开发银行风险管控面临的挑战 |
7.1.3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对策 |
7.2 长期蓝海战略工具的优化 |
7.2.1 逐步完善规划工作的运行机制 |
7.2.2 加强外部规划合作 |
7.2.3 加强规划队伍的培训 |
7.3 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 |
7.3.1 国家开发银行组织学习能力的特点 |
7.3.2 国家开发银行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路径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3.1 研究不足 |
8.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中国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评述 |
1.2.2 国内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1.1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
2.1.2 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
2.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2.2.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定义 |
2.2.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本质 |
2.2.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特征 |
2.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
2.3.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原则 |
2.3.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 |
2.3.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
第3章 中国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 |
3.1 中国银行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3.1.1 中国银行的优势 |
3.1.2 中国银行的劣势 |
3.1.3 中国银行的机遇 |
3.1.4 中国银行的威胁 |
3.2 中国银行竞争力优势 |
3.3 定性对比分析 |
3.3.1 中国银行与外资商业银行的定性比较评价 |
3.3.2 中国银行与国内商业银行的定性比较评价 |
3.4 定量对比分析 |
3.4.1 中国银行与外资商业银行的定量比较评价 |
3.4.2 中国银行与国内商业银行的定量比较评价 |
第4章 提升中国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
4.1 准确定位发展战略 |
4.1.1 合理确定市场定位战略 |
4.1.2 合理制定发展战略 |
4.1.3 中国银行的发展战略 |
4.2 加强与完善风险管理 |
4.2.1 树立风险管理文化理念 |
4.2.2 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 |
4.3 提升创新能力 |
4.3.1 创新内部管理制度 |
4.3.2 创新业务营运模式 |
4.3.3 创新业务产品品种 |
4.4 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 |
4.4.1 加强与开发人力资源培训 |
4.4.2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
4.4.3 引入双阶梯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与核心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银行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
1.2.2 银行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 |
1.2.3 银行信息化和核心能力相关性研究现状 |
1.2.4 现实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基础性管理理论 |
2.1.1 信息技术理论 |
2.1.2 业务流程再造(BPR)理论 |
2.1.3 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 |
2.1.4 平衡记分卡(BSC)理论 |
2.1.5 核心能力理论 |
2.2 银行信息化理论 |
2.2.1 银行信息化的内涵 |
2.2.2 银行信息化的特征 |
2.3 银行业务流程再造与客户关系管理 |
2.3.1 银行业务流程再造 |
2.3.2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
2.4 银行核心能力理论 |
2.4.1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
2.4.2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能力 |
2.4.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能力 |
2.4.4 国有商业银行新产品创新能力 |
2.5 结构方程模型 |
2.5.1 结构方程模型的理论 |
2.5.2 结构方程的分析过程 |
2.5.3 结构方程的指数评价体系 |
本章小结 |
3 研究假设及研究模型的构建 |
3.1 研究假设的存在性分析 |
3.1.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3.1.2 信息化对业务流程再造与客户关系管理的促进 |
3.1.3 银行BPR和银行CRM对银行核心能力的促进 |
3.1.4 银行信息化体系与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1 银行信息化对业务流程再造的促进功能 |
3.2.2 银行信息化对客户关系管理的促进功能 |
3.2.3 银行信息化对核心能力的促进功能 |
3.2.4 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对核心能力的促进功能 |
3.2.5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对核心能力的促进功能 |
3.3 研究假设总结及研究模型的提出 |
3.3.1 研究假设总结 |
3.3.2 研究模型的提出 |
本章小结 |
4 研究变量的设计 |
4.1 要素设计 |
4.1.1 银行信息化要素设计 |
4.1.2 业务流程再造要素设计 |
4.1.3 客户关系管理要素设计 |
4.1.4 风险控制能力要素设计 |
4.1.5 市场营销能力要素设计 |
4.1.6 内部控制能力要素设计 |
4.1.7 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要素设计 |
4.2 模型设计 |
4.2.1 外源潜变量测量方程设计 |
4.2.2 内生潜变量测量方程的确立 |
4.2.3 结构方程的确立 |
本章小结 |
5 量表识别、检验与修正 |
5.1 数据收集 |
5.2 量表开发方法 |
5.2.1 量表设计路线 |
5.2.2 量表设计的基本原则 |
5.2.3 量表正式调研前的评价与修正 |
5.2.4 正式量表的评价与修正 |
5.3 信度检验 |
5.3.1 银行信息化量表信度检验 |
5.3.2 核心能力量表信度检验 |
5.3.3 业务流程再造量表信度检验 |
5.3.4 客户关系管理量表信度检验 |
5.4 测量模型的识别 |
5.4.1 测量模型的识别准则 |
5.4.2 外源潜变量测量方程的识别判断 |
5.4.3 内生潜变量测量方程的识别判断 |
5.5 效度检验 |
5.5.1 银行信息化体系效度检验 |
5.5.2 核心能力体系效度检验 |
5.5.3 业务流程再造效度检验 |
5.5.4 客户关系管理效度检验 |
5.6 量表修正总结 |
本章小结 |
6 实证研究结果 |
6.1 研究模型解析 |
6.1.1 外源潜变量测量方程解析 |
6.1.2 内生潜变量测量方程解析 |
6.1.3 结构方程解析 |
6.2 全模型的识别 |
6.2.1 全模型的识别准则 |
6.2.2 全模型的识别判断 |
6.3 模型检验 |
6.4 实证研究的理论意义 |
6.4.1 银行信息化对银行BPR和银行CRM的促进效应分析 |
6.4.2 银行信息化对银行核心能力的促进效应分析 |
6.4.3 业务流程再造对银行核心能力的促进效应分析 |
6.4.4 客户关系管理对银行核心能力的促进效应分析 |
6.4.5 银行BPR和银行CRM功能的比较分析 |
6.4.6 银行核心能力促进效应的比较分析 |
6.5 实证研究的实践意义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创新点 |
7.2 研究工作总结 |
7.3 研究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附录 |
附录A:研究问卷 |
附录B:样本数据 |
(5)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
1.3.3 关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研究现状 |
1.3.4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价值链、价值创造研究现状 |
1.3.5 小结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创造相关理论 |
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1.1 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源及内涵 |
2.1.2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
2.1.3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1.4 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 |
2.2 价值链理论 |
2.2.1 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
2.2.2 价值链理论的新发展 |
2.2.3 价值链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
3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
3.1 国外商业银行价值链分析和基本特征 |
3.1.1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
3.1.2 国外商业银行价值链分析 |
3.1.3 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特点 |
3.2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构成分析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的内涵和特征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分析 |
3.3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分析框架 |
3.4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和价值创造的现有问题 |
3.4.1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现有问题 |
3.4.2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现有问题 |
3.5 我国商业银行的SWOT 分析 |
3.6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原则 |
4 商业银行资金筹措的价值创造 |
4.1 作业成本分析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 |
4.1.1 成本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重构的重心 |
4.1.2 应用作业成本分析促进商业银行内部价值创造 |
4.2 融资结构优化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 |
4.3 商业银行资金筹措资的价值创造实例分析及思考 |
4.3.1 案例分析及思考——小额帐户收费政策 |
4.3.2 分析解读 |
5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 |
5.1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与价值创造:经济资本视角 |
5.1.1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界定 |
5.1.2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与价值创造 |
5.2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特点 |
5.3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策略 |
5.3.1 基本策略 |
5.3.2 创新策略 |
5.4 案例分析及思考——国家开发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 |
6 商业银行内部优化的价值创造 |
6.1 商业银行内部优化与价值创造——平衡计分卡视角 |
6.1.1 平衡计分卡理论 |
6.1.2 平衡计分卡视角的商业银行内部优化理论 |
6.2 流程再造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 |
6.2.1 流程再造理论 |
6.2.2 流程再造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
6.2.3 我国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策略 |
6.2.4 案例分析及思考——民生银行流程再造 |
6.3 商业银行组织重构与价值创造 |
6.3.1 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弊端及其改革进展情况 |
6.3.2 国外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主流模式主要内容及特点 |
6.3.3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策略 |
6.3.4 对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建议 |
6.4 优化人力资源与价值创造 |
6.4.1 中外资银行人力资源竞争背景 |
6.4.2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6.4.3 建立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原则 |
6.4.4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
6.5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价值创造 |
6.5.1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6.5.2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
6.5.3 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文化体系的内容 |
6.5.4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
6.5.5 案例分析及思考——招商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 |
6.6 商业银行的信息化与价值创造 |
6.6.1 信息化对商业银行业内部价值链的影响 |
6.6.2 信息化对整个金融产业价值链系统的影响 |
6.6.3 商业银行信息化策略——IT 系统外包 |
6.7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价值创造 |
6.7.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原则 |
6.7.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
6.7.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策略 |
7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 |
7.1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 |
7.1.1 巴塞尔协议有关内容 |
7.1.2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测度模型 |
7.1.3 风险管理价值创造理论 |
7.1.4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模式 |
7.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特征 |
7.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7.3.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
7.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7.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策略 |
7.4.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
7.4.2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
7.4.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
8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价值创造 |
8.1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与价值创造 |
8.1.1 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 |
8.1.2 客户关系管理(CRM)与服务创新 |
8.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
8.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面临的挑战 |
8.4 金融服务创新的原则 |
8.5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价值创造策略 |
8.5.1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
8.5.2 商业银行营销创新 |
8.6 案例分析及思考——招商银行“一卡通” |
9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 |
9.1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与价值创造 |
9.1.1 衍生价值链的定义 |
9.1.2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构成和特点 |
9.2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策略 |
9.2.1 衍生价值链与战略联盟 |
9.2.2 衍生价值链与中间业务 |
9.3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原则 |
9.4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实践 |
9.4.1 商业银行同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 |
9.4.2 商业银行混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 |
9.5 衍生价值链的未来发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竞争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本文的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邮政储蓄银行竞争力理论综述 |
2.1 竞争力理论综述 |
2.2 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
2.3 银行竞争力理论综述 |
第三章 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现状 |
3.1 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概况 |
3.2 上海金融经营环境概览 |
第四章 上海邮政储蓄银行竞争力分析 |
4.1 分析思路和指标体系 |
4.2 邮政储蓄银行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
第五章 国外邮政储蓄发展借鉴及国内的有劣势分析 |
5.1 国外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力优势分析 |
5.2 邮政储蓄上海市分行SWOT 分析 |
第六章 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定位选择与问题解决 |
6.1 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定位选择 |
6.2 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需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及文章结构 |
2. 银行竞争力理论 |
2.1 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现状 |
2.3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比较与选择 |
2.4 本文涉及的综合评价方法 |
3.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与思路 |
3.3 指标设置框架 |
4. 十家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 |
4.1 样本银行的选取 |
4.2 实证研究的思路 |
4.3 上市银行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应用 |
4.4 组合评价的运用 |
4.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 提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竟争力的对策 |
5.1 提高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对策 |
5.2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
5.3 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是银行发展能力的基础 |
5.4 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提高综合经营管理能力 |
5.5 加强银行资源建设 |
5.6 关于内部治理结构的对策 |
5.7 提高银行服务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后记 |
致谢 |
(8)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中外研究的基本状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一般研究 |
2.1 企业竞争力 |
2.1.1 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
2.1.2 企业竞争力的特征 |
2.2 商业银行竞争力 |
2.2.1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
2.2.2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 |
2.3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
第3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1 定性分析 |
3.2.2 定量分析 |
第4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的分析 |
4.1 中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的分析 |
4.1.1 中资组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形成 |
4.1.2 中资组商业银行竞争力定性分析 |
4.1.3 中资组商业银行竞争力定量分析 |
4.2 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的分析 |
4.2.1 外资上市商业银行基本状况 |
4.2.2 外资上市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态势 |
4.2.3 外资组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
4.3 中资上市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比较 |
4.3.1 定性分析 |
4.3.2 定量分析 |
第5章 结论 |
5.1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发展目标 |
5.2 提升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 |
1.3.2 银行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范围及框架 |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 |
2.1.1 经典战略理论分析 |
2.1.2 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变化 |
2.1.3 核心竞争力理论形成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2.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 |
2.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 |
2.3 小结 |
第三章 构建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核心竞争力必要性分析 |
3.1 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现状 |
3.2 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的SWOT 模型分析 |
3.2.1 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的优势 |
3.2.2 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的劣势 |
3.2.3 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的机遇 |
3.2.4 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的威胁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模型 |
4.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4.2 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核心竞争力构成因素分析 |
4.2.1 价值链分析方法 |
4.2.2 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核心竞争力构建因素 |
4.3 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核心竞争力构建模型 |
4.3.1 核心竞争力构成因素分解 |
4.3.2 核心竞争力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4.4 小结 |
第五章 构建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
5.1 完善组织结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
5.1.1 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对组织结构的要求 |
5.1.2 矩阵式扁平化管理 |
5.1.3 开展精细化管理 |
5.2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
5.2.1 企业文化创新 |
5.2.2 资产业务创新 |
5.2.3 负债业务创新 |
5.2.4 中间业务创新 |
5.2.5 金融工具创新是趋势 |
5.3 构建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
5.3.1 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制度 |
5.3.2 推进客户关系管理 |
5.4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需界定的相关概念:商业银行与银行国际化 |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创新之处 |
2.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分析 |
2.1 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一般理论 |
2.2 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经济学分析 |
2.3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背景 |
3. 国外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比较与借鉴 |
3.1 世界主要国家的银行国际化经营 |
3.2 大型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实践 |
3.3 当代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新趋势和特点 |
3.4 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启迪与借鉴 |
4.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历史沿革 |
4.2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分析 |
4.3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难点和问题 |
5.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评价 |
5.1 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
5.2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现实评估 |
5.3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6.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推进策略 |
6.1 目标市场的渐进式扩展 |
6.2 境内外业务的有机联动 |
6.3 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经营 |
7.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路径选择—跨国并购 |
7.1 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
7.2 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
7.3 跨国并购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 |
7.4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策略选择 |
8.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监管 |
8.1 银行国际化监管的基础分析 |
8.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影响 |
8.3 银行国际监管发展趋势 |
8.4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监管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按照WTO规则大力培育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贸易摩擦及中国应对措施[D]. 龚夏玥.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2]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 袁振华. 中南大学, 2011(12)
- [3]中国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 李运祥. 湘潭大学, 2010(05)
- [4]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与核心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陈广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03)
- [5]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D]. 杨文冬.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2)
- [6]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竞争力的研究[D]. 杨理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7]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 汤晓.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8]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D]. 李喆. 中央财经大学, 2008(01)
- [9]中国农业银行辉南县支行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D]. 王越. 吉林大学, 2007(06)
- [10]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研究[D]. 李咏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