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氢骆驼蓬碱肝动脉栓塞微球热解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臻臻[1](2020)在《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是指发生于结肠或者是直肠的癌变,尤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常见,在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结直肠癌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而容易被患者忽视。维族药盐酸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HM)已证实对结直肠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HM在全身注射时可引起中枢神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HM原位凝胶制剂用于结直肠部位的局部给药,并评价其体内外抗结直肠癌的应用效果。方法:(1)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HM含量测定方法。(2)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HM、苯扎溴铵、泊洛沙姆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188)用量对凝胶温度的影响,然后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HM原位凝胶配方,对P407、P188以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的用量进行优选。(3)通过检测HM原位凝胶的粘度、直肠滞留力,体外释放情况确定最优处方。(4)体外应用评价:CCK-8法考察HM原位凝胶对结肠癌CT26细胞增殖抑制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测定HM原位凝胶诱导的凋亡细胞百分率;划痕法考察HM原位凝胶抑制CT26细胞迁移能力。(5)体内应用评价:将CT26细胞经直肠黏膜下注射到BALB/c小鼠的直肠部位,建立结直肠癌小鼠模型,通过肿瘤体积、肺组织的病理切片、肿瘤的凋亡情况和生存率来评价药物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1)HPLC法HM含量的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HM在2.5-200μg/m 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及加样回收率符合要求。(2)单因素实验表明,苯扎溴铵和HM对凝胶化温度影响不明显,而P407随着浓度的增加,凝胶化温度逐渐降低,但P188随着浓度的增加,胶凝温度是逐渐升高的。星点设计结果与单因素考察结果一致,且HPMC对凝胶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直肠滞留结果显示HM原位凝胶在大鼠直肠给药后不会出现泄漏,且能在体内滞留6 h以上,其体外释放符合Weibull模型。最终确定最优处方为HM 1.2%,HPMC 0.93%,P188 2.13%,P407 20.7%,苯扎溴铵0.02%。(3)体外应用结果显示,HM原位凝胶对CT26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能力;HM原位凝胶可以诱导CT26细胞的凋亡,HM原位凝胶组晚期凋亡细胞比例为(19.11%±1.61%);HM原位凝胶可以抑制CT26细胞的横向迁移。(4)小鼠体内应用结果显示,HM原位凝胶组的瘤重、肺组织肿瘤转移、肿瘤凋亡面积和生存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空白凝胶组和HM纯药组。结论:(1)建立的HM含量测定方法符合实验要求。(2)制备的HM原位凝胶理化性质良好,制备工艺设计合理。(3)在体内外应用中,HM原位凝胶对结直肠癌的生长和转移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HM原位凝胶组的体内抗肿瘤效果优于HM纯药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HM的毒性。综上所述,HM原位凝胶对结直肠癌具有明显的抗肿瘤应用效果,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给药新制剂。
排孜也提·排孜拉[2](2016)在《骆驼蓬乳膏剂质量标准、稳定性及初步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骆驼蓬生物碱有效部位及其乳膏剂的质量标准(草案),并对原料药的稳定性及其制剂稳定性、初步安全性进行研究,为其新药申报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骆驼蓬生物碱有效部位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采用全谱直读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As、Cd、Cu、Pb进行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Hg进行测定。采用薄层色谱鉴别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定量方面的研究。通过影响因素试验、经典恒温法、t0.9法、威布尔分布拟合法对其进行稳定性研究。(2)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有关制剂通则要求对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进行一般质量检查。采用薄层色谱鉴别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定量方面的研究。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对其进行稳定性研究,并采用经典恒温法、t0.9法、威布尔分布拟合法推测其有效期。(3)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初步安全性评价:采用皮肤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评价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对大鼠皮肤的安全性。结果:(1)建立了骆驼蓬生物碱有效部位质量标准。重金属含量:As<2mg?kg-1、Pb<2mg?kg-1、Cd<0.3mg?kg-1、Cu<15.99mg?kg-1、Hg<0.01mg?kg-1。最终确定有效部位中去氢骆驼蓬碱与骆驼蓬碱薄层鉴别条件为:展开系统为乙酸乙酯:甲醇:氨水(10:1:0.6),于硅胶G薄层板上点样1μL,展开,在紫外光254nm下检视。测定有效部位中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含量的HPLC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 TC-C18(2)(5μm,4.6mm×250mm),以甲醇-0.01mol·L-1硫酸铵溶液-二乙铵(40:60:0.6)[用磷酸调pH至(4.00±0.01)]为流动相;流速0.5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320nm(去氢骆驼蓬碱)和372nm(骆驼蓬碱)。测定有效部位中鸭嘴花碱含量的HPLC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 TC-C18(5μm,4.6mm×250mm),以甲醇-0.1%三氟乙酸(12:88)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10批骆驼蓬生物碱有效部位含量达50%以上,满足中药五类新药要求。骆驼蓬生物碱有效部位影响因素试验表明,其对强光、高温稳定,对高湿不稳定。有效部位中骆驼蓬碱含量变化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经典恒温法预测骆驼蓬碱25℃时有效期(t0.9)为15.5年,t0.9法预测骆驼蓬碱25℃时有效期(t0.9)为16.2年,威布尔分布拟合法预测骆驼蓬碱25℃时有效期(t0.9)为42.1年。(2)建立了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质量标准。检查项目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有关制剂通则要求。最终确定乳膏剂中去氢骆驼蓬碱与骆驼蓬碱薄层鉴别条件为:展开系统为乙酸乙酯:甲醇:氨水(10:1:0.6),于硅胶G薄层板上点去氢骆驼蓬碱对照品2μL、骆驼蓬碱对照品2μL、供试品6μL,展开,在紫外光254nm下检视。测定乳膏剂中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含量的HPLC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 TC-C18(2)(5μm,4.6mm×250mm),以甲醇-0.01mol·L-1硫酸铵溶液-二乙铵(40:60:0.6)[用磷酸调pH至(4.00±0.01)]为流动相;流速0.5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320nm(去氢骆驼蓬碱)和372nm(骆驼蓬碱)。测定乳膏剂中鸭嘴花碱含量的HPLC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 TC-C18(5μm,4.6mm×250mm),以甲醇-0.1%三氟乙酸(12:88)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影响因素试验表明,其对强光、高湿稳定,高温条件下去氢骆驼蓬碱稳定性良好,骆驼蓬碱不稳定。加速试验(6月)、长期试验(9月)中各项检查项目均符合质量要求,去氢骆驼蓬碱含量无明显变化,骆驼蓬碱不稳定,其含量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加速试验总碱含量减少了8.13%,长期试验总碱含量减少了3.38%。乳膏剂中骆驼蓬碱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经典恒温法计算骆驼蓬碱6℃时有效期(t0.9)为5.8月,t0.9法计算骆驼蓬碱6℃时有效期(t0.9)为5.8月,威布尔分布拟合法预测骆驼蓬碱6℃时有效期(t0.9)为4.5月。(3)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皮肤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显示,其对皮肤完整动物以及皮肤破损动物局部给药后未见刺激性与急性毒性,对完整皮肤动物无明显毒性,不产生致敏作用。结论:(1)骆驼蓬生物碱有效部位质量控制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其应在常温、密闭、干燥处保存。(2)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质量控制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其应在低温(6℃)、密闭、干燥处保存。(3)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的动物安全性良好。
排孜也提·排孜拉,程雪梅,滕亮,王长虹,马桂芝[3](2015)在《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建立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有关制剂通则要求,对制剂进行一般质量检查。以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为指标,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乳膏剂进行薄层色谱鉴别。以去氢骆驼蓬碱、骆驼蓬碱、鸭嘴花碱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检查项目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薄层色谱中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去氢骆驼蓬碱、骆驼蓬碱和鸭嘴花碱分别在3.440110.000μg·ml-1、3.340107.000μg·ml-1和1.38022.00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1%(RSD=1.75%,n=6)、99.8%(RSD=1.78%,n=6)和99.3%(RSD=1.95%,n=6)。结论:所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为最终制定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质量标准奠定了试验基础。
李晓静[4](2013)在《复方骆驼蓬子软膏质量标准及其新型亲水性凝胶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提高上市产品复方骆驼蓬子软膏的质量标准。研究秋水仙、天仙子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的质控方法。同时,在研究骆驼蓬子、秋水仙、天仙子药材生物碱有效组分的基础上,开展复方骆驼蓬子生物碱有效组分的亲水性组分配伍凝胶剂的研究,为复方骆驼蓬子软膏的新剂型研究和二次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硅胶HSGF254薄层板,以乙酸乙酯-甲醇-氨水(17:2:1)为展开剂,以碘化铋钾试液和0.8mol/L亚硝酸钠溶液为显色剂,分别以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鸭嘴花碱、东莨菪碱、阿托品和秋水仙碱等活性生物碱类成分为指标,分别对复方中的骆驼蓬子、天仙子和秋水仙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Boston Luna C18(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醋酸铵缓冲液(3.4g乙酸铵+3mL冰乙酸+500mL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5nm,对复方骆驼蓬子软膏中活性成分鸭嘴花碱、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进行含量测定,初步完善复方骆驼蓬子软膏的质量标准。采用SymmetrixODS-H色谱柱,以乙腈-0.1%三氟乙酸水(28:7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50nm,以1.0mL/min的流速对秋水仙药材中秋水仙碱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采用SymmetrixODS-H色谱柱,以乙腈-0.1%三氟乙酸水(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in,测定天仙子药材中东莨菪碱和莨菪碱的含量。以秋水仙碱、东莨菪碱、莨菪碱的吸附量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秋水仙、天仙子总生物碱有效组分。分别考察秋水仙碱,东莨菪碱、莨菪碱在5种不同类型的大孔吸附树脂(LSA5B、LSA21、LSD001、HPD600、D101)上的吸附和解吸附行为,并分别考察药液pH值、吸附流速、洗脱流速等参数对秋水仙药材中的秋水仙碱,天仙子药材中东莨菪碱、莨菪碱等生物碱的吸附和洗脱效果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富集秋水仙和天仙子中的生物碱有效组分。在前期骆驼蓬子生物碱有效组分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复方组分配伍原理,以骆驼蓬子、天仙子、秋水仙生物碱有效组分为原料制备复方骆驼蓬子亲水性组分配伍凝胶剂。以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经皮累积渗透量为指标,对基质卡波姆浓度、促渗剂氮酮浓度、保湿剂甘油的用量、潜溶剂丙二醇的用量和pH调节剂三乙醇胺的用量等因素进行考察。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对复方骆驼蓬子亲水性组分配伍凝胶剂经皮渗透性影响较显着的因素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凝胶剂进行处方工艺筛选。根据4h内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经皮累积渗透量之和建立最佳数学模型并描绘效应面,对复方骆驼蓬子亲水性组分配伍凝胶剂的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以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鸭嘴花碱、东莨菪碱、阿托品和秋水仙碱等活性生物碱类成分为指标建立的TLC方法能有效地对复方骆驼蓬子软膏中骆驼蓬子、天仙子和秋水仙等3味药材进行定性鉴别。以鸭嘴花碱、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为指标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快速的测定复方骆驼蓬子软膏中生物碱类活性成分的含量。方法学考察表明鸭嘴花碱、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线性范围1.0056201.12μg/mL (r=0.9998)、1.0016200.32μg/mL (r=0.9998)和0.8599171.99μg/mL (r=0.999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12%,97.13%和98.29%,方法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值均小于2%。测定3批复方骆驼蓬子软膏中鸭嘴花碱、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分别为0.17%0.34%、0.27%1.23%和0.77%1.17%。但同一批制剂的含量测定结果偏差较大,说明制剂复方骆驼蓬子软膏的质量均一性存在问题,有待解决。以秋水仙碱为指标成分建立的秋水仙药材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能有效地控制秋水仙药材的质量。方法学考察表明秋水仙碱在2.5160.0μg/m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57%,RSD=0.95%。7批不同产地秋水仙药材中秋水仙碱的含量在0.02%0.13%波动,进口药材中秋水仙碱的含量与国产药材中秋水仙碱含量差异较大,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氢溴酸东莨菪碱和硫酸阿托品为指标成分建立的天仙子药材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能快速、简便的控制天仙子药材的质量。方法学考察表明氢溴酸东莨菪碱和硫酸阿托品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02513.64μg/mL (r=0.9999)和4.00512.00μg/mL (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1%和98.79%。测定的3批天仙子药材中东莨菪碱(以氢溴酸东莨菪碱计)和莨菪碱(以硫酸阿托品计)的含量分别为0.01%和0.02%。天仙子药材中托烷类生物碱的含量较低。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能显着的分离纯化秋水仙、天仙子总生物碱的有效组分。通过比较秋水仙碱,东莨菪碱和莨菪碱在5种不同孔径、比表面积、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吸附行为,以弱极性的LSA5B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秋水仙碱,东莨菪碱、莨菪碱均有较好的富集能力。秋水仙药材中秋水仙碱在LSA5B型大孔吸附树脂上的最佳富集工艺条件为:吸附上样液的pH值为2.5,上样流速为1.5BV/h,秋水仙碱饱和吸附量为26.49mg/g,8BV蒸馏水洗去水溶性杂质,最佳的洗脱溶剂为体积分数为70%乙醇,最佳洗脱流速为1.5BV/h,洗脱用量为20BV,秋水仙碱的洗脱率达98%。天仙子药材中托烷类生物碱在LSA5B型大孔吸附树脂上的最佳富集工艺条件为:以1.5BV/h的流速上样,东莨菪碱和莨菪碱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835mg/g、4.947mg/g,4BV蒸馏水洗去水溶性杂质,最佳的洗脱溶剂为体积分数为50%乙醇,最佳洗脱流速为1.5BV/h,洗脱用量为10BV,东莨菪碱和莨菪碱的洗脱率可达74%和86%。在确定的最佳大孔树脂吸附工艺条件下,得到秋水仙碱含量为11.55%的秋水仙总生物碱有效组分和东莨菪碱、莨菪碱含量为1.84%、4.02%的天仙子总生物碱有效组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考察了卡波姆浓度、氮酮浓度和三乙醇胺用量这3个对凝胶剂的经皮渗透性有显着性影响的因素,每个因素选取5个水平,以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经皮累积渗透量为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得到复方骆驼蓬子亲水性组分配伍凝胶剂的最优处方:卡波姆934为1.00%、氮酮为1.50%,三乙醇胺为2.00%。经3批验证实验证明优化的凝胶剂其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的经皮累积渗透量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相近,相对偏差小于5%。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的拟合方程可以很好的预测各因素和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结论: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快速、简便、灵敏、精准、稳定,为秋水仙和天仙子药材及复方骆驼蓬子软膏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为复方骆驼蓬子软膏质量标准的完善和提高奠定了基础。LSA5B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秋水仙、天仙子总生物碱分离纯化效果好,富集能力强。在确定的工艺条件下,LSA5B型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制备的秋水仙的生物碱有效组分中秋水仙碱的含量比富集前提高了25倍,天仙子中生物碱有效组分中生物碱的含量比富集前提高了18倍。通过星点设计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良好,可用于预测和优化复方骆驼蓬子亲水性组分配伍凝胶剂处方。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的凝胶剂外观透明美观、细腻滑爽、质量均一、黏性小、易清洗,并具有良好的体外透皮效果。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新剂型二次开发以及复方凝胶剂的质量控制、药效学实验、透皮吸收及体内代谢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杨东强[5](2013)在《葡聚糖微球介入栓塞治疗兔VX2肝移植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兔VX2肝移植瘤动物模型,使用葡聚糖微球和碘化油栓塞剂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兔的生存时间、肝功能及CT灌注值变化,探讨葡聚糖微球介入栓塞兔VX2肝移植瘤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准备新西兰大白兔56只,将兔VX2肿瘤细胞瘤株种植于肝脏,制作成兔VX2肝移植瘤动物模型。把种植成功的新西兰大白兔子随机分为两组:碘化油组:肝动脉碘油栓塞组25只;葡聚糖微球组:肝动脉葡聚糖微球栓塞25只;空白对照组:另外取6只种植成功且不进行任何治疗的兔子进行空白对照观察。观察各组兔子从瘤株种植到介入术后死亡的整个生存时间,分别在术前1天、术后7天、术后14天观察兔子肝功能的变化,并观测兔子栓塞术后7天的CT灌注参数值并进行分析,取介入治疗后的移植瘤病灶进行病理研究。碘油组存活超过14天的有19只,葡聚糖微球组超过14天的有22只。结果:1总共种植新西兰大白兔59只,其中56只建模成功,麻醉后意外死亡2只,不明原因死亡1只,瘤株移植均能发现病灶。2各组实验用兔介入治疗后生存时间比较:葡聚糖微球组平均生存时间46天,碘化油组平均生存时间40天,空白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3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葡聚糖微球组比碘化油组有所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兔肝功能ALT和AST的变化:介入栓塞治疗术前1天各项指标在3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介入治疗术后7天和14天,葡聚糖微球组及碘化油组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但葡聚糖微球组与碘化油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4在CT灌注扫描实验用兔介入治疗后,葡聚糖微球组和碘化油组肝移植瘤的HAF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且葡聚糖微球组兔VX2肝移植瘤HAF小于碘化油组,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H-E染色中葡聚糖微球组与碘化油组均可见肿瘤的纤维组织包膜明显增厚,癌巢中央有大片坏死,癌细胞排列较为松散,细胞核明显固缩,病理性核分裂明显减少,但碘化油组病灶坏死面积低于葡聚糖微球组。6血管造影表现:葡聚糖微球介入治疗7天后的瘤周染色较碘油组有所减少,且无明显侧支循环血供显影,且复查血管造影显示葡聚糖微球作用时间较碘油作用时间更持续。结论:1在建立兔肝VX2移植瘤动物模型时,种植成功率高,可以建立比较理想的介入治疗动物模型,更有利于研究微球在肝移植瘤的介入治疗后的效果。2在各组实验用兔的生存时间上,葡聚糖微球组平均生存时间比碘化油组有所延长,说明其介入治疗效果上,葡聚糖微球组优于碘化油组;两个治疗组相比空白对照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说明介入治疗对肿瘤有明显的治愈效果。3兔ALT和AST在介入治疗后短期内有明显的升高,说明介入栓塞治疗对肝功能的有一定的损伤,且短期内不能回归于正常水平。葡聚糖微球和碘化油两组ALT和AST没有明显区别,但空白对照组的ALT和AST在14天内随时间推移变化不明显。4葡聚糖微球组的兔VX2肝移植瘤CT灌注扫描的HAF均小于碘化油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灌注量。表明葡聚糖微球介入治疗后肝移植瘤动脉供血量明显减少。5在H-E染色中碘化油组病灶坏死面积低于葡聚糖微球组,说明葡聚糖微球在介入栓塞治疗中更精确、更有效。6通过介入治疗组术后7天的DSA图像对比,葡聚糖微球栓塞无明显侧支循环血供显影,且栓塞剂沉积时间更长。
陈静,王佳,刘显军,朴钟云[6](2013)在《中药被动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药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是利用药物载体(drug carrier)将中药制成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等,进入体内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后,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肝脏、淋巴组织、肿瘤细胞等)释放药物,发挥疗效。目前,对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的组成、特点、作用机制和应用现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显示,中药被动靶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靶向药物是今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课题。
于佳,范青[7](2009)在《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行了综述。方法查阅21篇文献,对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结果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组织,并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但中药靶向制剂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其研究主要是单一有效成分,复方制剂很少。因为目前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制备和质量评价理论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不适合于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的中药。因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着、着名中药复方来作为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结论中药靶向制剂将成为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贾宁,仇锦春,李嵘[8](2008)在《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微囊作为一种新剂型新技术由于其突出的优点,目前这一剂型已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尽管中药微囊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示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综述了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单体化合物、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在中药制剂现代化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易志刚,龚嫒[9](2008)在《微球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陈建伟,武孔云,梁光义,靳凤云,黄勇琪,杨娜[10](2008)在《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内。但中药靶向制剂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回顾近年来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指出中药靶向制剂能够成为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去氢骆驼蓬碱肝动脉栓塞微球热解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氢骆驼蓬碱肝动脉栓塞微球热解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去氢骆驼蓬碱药理作用及研究现状 |
1.1 药用植物骆驼蓬 |
1.2 骆驼蓬中药用有效成分 |
1.3 去氢骆驼蓬碱的药理作用 |
2 去氢骆驼蓬碱剂型研究进展 |
2.1 乳剂 |
2.2 胶囊剂 |
2.3 栓剂 |
2.4 软膏剂 |
2.5 脂质体 |
2.6 纳米粒 |
2.7 微球 |
2.8 水凝胶贴剂 |
2.9 聚合胶束 |
3 结直肠癌 |
3.1 常用的结直肠癌药物 |
3.1.1 5 -氟尿嘧啶 |
3.1.2 卡培他滨 |
3.1.3 西妥昔单抗 |
3.1.4 奥沙利铂 |
3.1.5 伊立替康 |
3.2 结直肠癌的定位治疗 |
4 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的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建立 |
2.2 HM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 HM吸收光谱的绘制 |
2.4 HM标准曲线的建立 |
2.5 HM精密度的考察 |
2.6 HM原位凝胶加样回收率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HM吸收光谱的绘制 |
3.2 HM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 HM精密度的考察 |
3.4 HM原位凝胶加样回收率的测定 |
4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制备及理化性质表征 |
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HM原位凝胶的制备 |
2.2 胶凝温度测定 |
2.3 CCD-RSM优化HM原位凝胶处方 |
2.4 HM原位凝胶黏度测定 |
2.5 大鼠直肠滞留实验 |
2.6 体外释放度测定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HM原位凝胶的制备 |
3.2 CCD-RSM优化HM原位凝胶处方及处方验证 |
3.3 HM原位凝胶粘度测定 |
3.4大鼠直肠滞留实验 |
3.5 体外释放度测定 |
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的体外应用评价 |
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细胞 |
2.2 细胞培养的实验技术(CT26 细胞为例) |
2.3 CCK-8 法考察HM原位凝胶对CT26 细胞增殖抑制能力 |
2.4 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测定HM原位凝胶诱导的凋亡细胞百分率 |
2.5 HM原位凝胶抑制CT26 细胞迁移的作用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CCK-8 法考察HM原位凝胶对CT26 细胞增殖抑制能力 |
3.2 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测定HM原位凝胶诱导的凋亡细胞百分率 |
3.3 HM原位凝胶抑制CT26 细胞迁移的作用 |
4.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体内应用评价 |
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细胞 |
2.3 小鼠原位结直肠癌模型建立 |
2.4 HM原位凝胶抑制结直肠癌生长及转移效果考察 |
2.5 HM原位凝胶对荷瘤小鼠生存率的影响考察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HM原位凝胶抑制结直肠癌生长效果考察 |
3.2 HM原位凝胶抑制结直肠癌转移效果考察 |
3.3 HM原位凝胶对荷瘤小鼠生存率的影响考察 |
4 讨论与结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研究工作创新性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2)骆驼蓬乳膏剂质量标准、稳定性及初步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一、骆驼蓬生物碱有效部位质量标准及其稳定性研究 |
1 骆驼蓬生物碱有效部位质量标准研究 |
1.1 骆驼蓬生物碱有效部位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1.2 骆驼蓬生物碱有效部位质量标准草案 |
1.3 讨论 |
2 骆驼蓬生物碱有效部位稳定性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二、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质量标准及其稳定性研究 |
1 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质量标准研究 |
1.1 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1.2 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质量标准草案 |
1.3 讨论 |
2 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稳定性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三、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初步安全性研究 |
1 仪器、试药及试验动物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3)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 1 乳膏剂一般质量检查 |
2. 2 定性鉴别 |
2. 3 乳膏剂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 1 样品的处理方法 |
3. 2 TLC鉴别 |
3. 3 HPLC法流动相的选择 |
3. 4 HPLC法检测波长的选择 |
3. 5 小结 |
(4)复方骆驼蓬子软膏质量标准及其新型亲水性凝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复方骆驼篷子软膏有效组分质控标准的研究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2. 生物碱有效组分的分离纯化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3. 复方骆驼蓬子亲水性组分配伍凝胶剂的处方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葡聚糖微球介入栓塞治疗兔VX2肝移植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球栓塞剂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发展与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药被动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被动靶向制剂在体内的分布特征 |
2 中药被动靶向制剂 |
2.1 脂质体 ( liposome) |
2.1.1 脂质体的特点 |
2.1.2 脂质体的作用机制 |
2.1.3 脂质体的应用 |
2.2 乳剂 (emulsions) |
2.2.1 乳剂特点 |
2.2.2 乳剂的作用机制 |
2.2.3 乳剂的应用 |
2.3 微球 (microspheres) |
2.3.1 微球的特点 |
2.3.2 微球的作用机理 |
2.3.3 微球的应用 |
2.4 纳米粒 ( nanopartilcles) |
2.4.1 纳米粒的特点 |
2.4.2 纳米粒的作用机制 |
2.4.3 纳米粒的应用 |
3 中药靶向制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7)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
2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
3 结语 |
(8)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囊化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 |
1.1 中药单体化合物的微囊化制剂 |
1.1.1 靶向微囊制剂 |
1.1.2 缓释微囊制剂 |
1.2 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的微囊制剂 |
1.3 中药复方的微囊制剂 |
2 展望 |
(9)微球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球制备方法 |
1.1 乳化—化学交联固化法[2]: |
1.2 溶剂蒸发法[4]: |
1.3 喷雾干燥法: |
1.4 相分离法: |
2 微球制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
3 中药微球制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0)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靶向制剂的分类 |
2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
2.1 中药微球和微囊靶向制剂 |
2.2 中药脂质体靶向制剂 |
2.3 中药乳剂靶向制剂 |
3 结语 |
四、去氢骆驼蓬碱肝动脉栓塞微球热解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应用[D]. 李臻臻.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骆驼蓬乳膏剂质量标准、稳定性及初步安全性研究[D]. 排孜也提·排孜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5)
- [3]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的质量标准研究[J]. 排孜也提·排孜拉,程雪梅,滕亮,王长虹,马桂芝. 中国药师, 2015(11)
- [4]复方骆驼蓬子软膏质量标准及其新型亲水性凝胶剂的研究[D]. 李晓静.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5]葡聚糖微球介入栓塞治疗兔VX2肝移植瘤的研究[D]. 杨东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6]中药被动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J]. 陈静,王佳,刘显军,朴钟云.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03)
- [7]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于佳,范青.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9(S1)
- [8]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 贾宁,仇锦春,李嵘.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6)
- [9]微球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 易志刚,龚嫒.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08(08)
- [10]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J]. 陈建伟,武孔云,梁光义,靳凤云,黄勇琪,杨娜.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