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渗水地膜覆盖玉米试验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闫乃桐,张佳丽,王仕稳,马登科,殷俐娜,姚建民,杨三维,刘虎林[1](2020)在《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覆盖对中国北方主要旱地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效应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的最佳适宜区域、适宜作物,以及和普通地膜的效应差异,为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关于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的田间试验研究成果,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降解地膜覆盖的所有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无覆盖;和普通地膜比,降解地膜覆盖下玉米减产,棉花增产,对其他作物产量无差异;在降雨量小于500 mm时,降解地膜覆盖下作物产量低于普通地膜,而降雨量高于500 mm时产量无显着差异。渗水地膜覆盖下玉米、小麦、谷子和高粱等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无覆盖;和普通地膜比,渗水地膜覆盖下玉米和谷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普通地膜,尤其是谷子增产效果显着。在降雨量小于500 mm的地区,渗水地膜和普通地膜比增产显着,高于500 mm则无差异。降解地膜生育后期的土壤温度低于普通地膜,而渗水地膜在低温下增温效果优于高温,且整个生育期温度更适合作物需求。[结论]降解地膜在降雨量大于500 mm的短生育期作物上基本可以替代普通地膜,但是在长生育期作物上及降雨量较低地区应用有风险;而渗水地膜应该优先在降雨量低于500 mm地区的短生育期高叶面积指数作物上应用。
金岩[2](2020)在《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地膜覆盖技术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增产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水分含量,进而改变土壤理化性状,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从而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玉米的产量。近年来由于白色地膜覆盖下土壤温度过高,造成玉米早衰减产问题的不断显现,为明确导致白色地膜覆盖下出现植株早衰的土壤环境问题,试验以陕单636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18年和2019年,对比研究了白色地膜覆盖(WFM),黑色地膜覆盖(BFM),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WSM)和裸地不覆盖(BL)4种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农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紧实度、土壤养分等理化性状以及玉米产量及构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裸地不覆盖栽培相比较,WFM、BFM和WSM三种覆盖方式均能够增加土壤温度。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增加的效果明显不同,表现为白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其中白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和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日平均温度分别相比较裸地不覆盖提高2.79℃,1.77℃和0.56℃。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浅层土壤,对深层土壤的影响不明显。相比较白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和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均能够有效的降低土壤温度,主要表现在能够降低一天之内土壤的最高温度,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温度环境。覆盖能显着提高土壤的水分含量,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不存在显着的差异;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玉米拔节期。2.与裸地不覆盖相比,不同覆盖方式均能够有效降低土壤紧实度,白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和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处理下土壤紧实度分别相比较裸地不覆盖降低7.88%、25.83%和25.65%。与传统白色地膜覆盖相比,黑色地膜覆盖和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两个处理降低土壤紧实度的效果更好。3、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裸地不覆盖明显提高,其中白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和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分别相比较裸地不覆盖提高7.15%,13.15%和12.6%。而不同地膜覆盖方式比较,黑色地膜覆盖和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白色地膜覆盖。不同处理下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表现为裸地不覆盖显着高于各个不同地膜覆盖处理,白色地膜覆盖显着高于黑色地膜覆盖和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处理。4.不同地膜覆盖方式能够显着提高玉米的产量,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黑色地膜覆盖>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白色地膜覆盖>裸地不覆盖。白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和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处理下玉米平均产量分别相比较裸地不覆盖提高12.30%,23.98%和13.18%。不同年份来看,2019年各个处理下的产量相比较2018年均有所升高,但不存在显着的差异。5.综合比较不同地膜覆盖方式的经济效益可以看出,采用白色地膜覆盖和黑色地膜覆盖均能够相比较裸地不覆盖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分别相比较裸地不覆盖提高15.20%和35.24%。选用白色地膜覆盖+膜上覆土方式种植,由于需要额外支出人工覆土费用,经济效益相比较裸地不覆盖反而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
陈超[3](2019)在《宁南半干旱区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宁夏南部雨养区春季干旱,蒸发强烈,氮肥施用过量,浪费严重,水肥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在宁南旱区进行不同覆盖材料与氮肥用量裂区试验,以普通地膜(M1)、渗水降解膜(M2)和麻地膜(M3)3种覆盖材料为主因素,以120(低量施氮N1)、180(常规施氮N2)、240(中量施氮N3)和300kg/hm(高量施氮N4)4种施氮水平为副因素,以普通地膜常规施氮量为(MIN2)对照,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覆盖结合施氮对0-100 cm层土壤具有蓄水保墒作用。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生育期0-100 cm层土壤水分变化均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在块茎形成期降到最低。在同一覆盖材料下不同生育期各施氮处理存在差异;在不同覆盖材料下M2处理在现蕾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贮水量分别较M1显着提高10.8%、12.1%和28.1%,而M3处理分别较M1显着提高10.3%、10.7%和21.6%。覆盖与施氮交互作用对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影响极显着。在所有处理中,以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300kg/hm2和麻地膜覆盖+施氮量120 kg/hm2处理土壤保水效果最好,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180kg/hm2、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240 kg/hm2和麻地膜覆盖+施氮量240 kg/hm2处理次之,而普通地膜覆盖结合各施氮水平处理保水效果最差。(2)覆盖结合施氮可调控0-25 cm层土壤温度。各处理下马铃薯生育期0-25 cm各层平均土壤温度均呈持续降低的趋势,苗期最高。在同一覆盖材料下马铃薯生育期各施氮处理无显着差异;在不同覆盖材料下马铃薯苗期、现蕾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和收获期平均土壤温度M2处理较M1分别降低8.6%、7.1%、5.2%、12.2%和15.4%,M3处理分别较M1降低19.0%、8.9%、8.6%、2.6%、16.0%和16.9%。覆盖结合施氮的交互作用对马铃薯生育期平均土壤温度影响显着。在所有处理中,以麻地膜覆盖+施氮量300 kg/hm2处理降温效果最好,麻地膜覆盖+施氮量240kg/hm2处理次之,而普通地膜覆盖+施氮量120kg/hm2和普通地膜覆盖+施氮量240 kg/hm2处理具有增温效果。(3)覆盖结合施氮对马铃薯收获期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渗水降解膜覆盖可提高20-40 cm层>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0-40 cm层土壤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含量,而麻地膜覆盖可提高0-40 cm层土壤速效钾、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施氮120 kg/hm2处理可提高20-40 cm层>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0-40 cm层土壤孔隙度;施氮180 kg/hm2处理可提升0-40 cm层>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土壤孔隙度、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施氮240 kg/hm2处理可提高0-40 cm 土壤孔隙度、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施氮300 kg/hm2处理可提高0-40 cm层土壤碱解氮和全氮含量。(4)覆盖结合施氮能提高土壤和植株体内氮素含量。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生育期0-40 cm层土壤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在苗期和块茎膨大期达到峰值。土壤碱解氮含量以麻地膜覆盖+施氮量240 kg/hm2处理影响效果最为显着,而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麻地膜覆盖+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效果最佳。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生育期叶、茎和根氮素含量均呈持续降低的趋势,苗期最高,马铃薯生育期块茎氮素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块茎膨大期降至最低。不同覆盖材料下M2处理茎、根和块茎氮素含量分别较M1显着降低24.4%、6.5%和13.9%,而M3处理叶和根氮素含量分别较M1显着提高 4.3%和 14.0%。(5)覆盖结合施氮能改善土壤水温环境,从而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生育期植株株高、茎粗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块茎膨大期达到最大,以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180kg/hm2处理对促进马铃薯生长的效果最佳。各处理马铃薯主要生育期SPAD值随生育期推进而降低,在现蕾期最大,以普通地膜覆盖+施氮量120 kg/hm2处理效果最佳。(6)覆盖结合施氮能起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效果最佳。覆盖与施氮的交互作用对马铃薯品质影响极显着。在所有处理中,以麻地膜覆盖+施氮量180 kg/hm2处理马铃薯品质最好,对照次之,而普通地膜覆盖+施氮量300 kg/hm2、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300 kg/hm2、麻地膜覆盖+施氮量120 kg/hm2和麻地膜覆盖+施氮量240 kg/hm2处理效果较差。
李芬[4](2019)在《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土壤水温、无机氮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宁夏南部山区主栽品种青薯9号为研究对象,采用沟垄覆盖集雨种植方式,垄上集雨,垄中种植。设5种沟垄覆盖模式:垄覆地膜沟覆地膜(BD)、垄覆地膜沟覆渗水地膜(BS)、垄覆地膜沟覆麻地膜(BM)、垄覆地膜沟覆秸秆(BJ)和垄覆地膜沟不覆盖(BB),以传统平作为对照(CK)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沟垄覆盖对马铃薯各生育时期不同生态位土壤水、温、无机氮(硝态氮、铵态氮)的运移特征及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最佳覆盖材料,以确定适宜的沟垄覆盖种植模式。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沟垄覆盖种植模式下垄上、垄侧(种植行)、垄中各处理0~100 cm层土壤蓄水量随生育期的推进总体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BD、BJ、BM处理马铃薯生育期0~100 cm层土壤蓄水量表现为垄侧>垄中>垄上;BS、BB处理土壤蓄水量表现为垄中>垄侧>垄上。与平作相比,不同覆盖处理均能提高垄侧、垄中、垄上0~100 cm层土壤蓄水量。整个生育期垄侧土壤蓄水量以BJ处理最高,较CK显着提高20.8%,BB、BD次之,均较CK显着提高12.0%。垄中0~100 cm层土壤蓄水量苗期以BS处理最高,较CK提高22.8%;现蕾期、淀粉积累期-收获期以BJ处理较高,较CK分别提高26.0%和9.4%,BD处理次之;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以BB处理最高,BJ处理次之。全生育期垄上0~100 cm层土壤蓄水量以BJ处理最佳,BD、BM处理次之。2、不同沟垄覆盖种植模式下各处理5~25 cm层垄侧、垄中土壤平均温度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升高-降低的趋势;而垄上土壤平均温度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BD处理整个生育期5~25cm层垄侧、垄中平均土壤温度增温效果显着,BM、BB处理前中期增温效果显着,BS、BJ处理前期、中期降温效果显着。垄上各覆盖处理均表现为增温效果且与CK差异显着。3、不同沟垄覆盖模式下全生育期各处理0~100cm层垄上、垄侧、垄中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且以0~40cm耕层土壤最为显着。块茎膨大期0~100 cm层沟垄不同生态位土壤硝态氮含量以BD处理最高,BJ、BM处理次之,其余各生育时期以BJ处理硝态氮含量最高,BD、BM处理次之。收获期0~100cm层垄侧、垄中土壤铵态氮含量以BD处理较高,BJ、BM处理次之,其余各生育时期以BJ处理最高,BD、BM处理次之。垄上表现为苗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收获期以BJ处理最高,BD处理次之;现蕾期、块茎形成期以BD处理最高,BJ、BM处理次之。4、不同沟垄覆盖模式下各处理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均高于平作,各处理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前期以BS处理下株高最高,较CK提高28.3%,中后期以BJ处理下株高最高,较CK提高25.2%。其中,BJ处理茎粗、叶面积指数分别较CK显着增加14.2%和18.7%,BD处理次之。而地上、地下部生物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前期以BS处理较高,较CK分别提高52.9%、107.5%,中后期以BJ处理较高,较CK分别提高66.5%、131.5%。5、不同沟垄覆盖模式下各处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马铃薯植株中各器官氮素含量发生转移,从块茎形成期开始叶片>茎>根的氮素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块茎含氮量逐渐增加。全生育期BJ处理马铃薯叶、茎、根、块茎全氮含量最高,BD处理次之。6、不同沟垄覆盖模式下各处理总产量均显着高于传统平作(对照),以BJ、BD处理马铃薯总产量和商品薯率最佳,总产量较CK分别显着提高50.2%、36.2%;商品薯率较CK分别显着提高57.5%、42.7%。7、通过对不同沟垄覆盖模式下各处理马铃薯产量与土壤水、温、无机氮、生长指标、植株氮素的主成分分析可知,不同沟垄覆盖下土壤水温肥效应及其对土壤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均高于平作处理,且以垄覆盖地膜沟覆盖秸秆(BJ)处理下影响最高。
沈婧[5](2018)在《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渗水地膜除具有普通地膜保水、增温的功能外,它还具有渗水、通气、调节温度的优点,为作物的根系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利于作物增产。渗水地膜覆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艺增产措施,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研究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是实现作物增产最大化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0-300cm深度土壤养分含量的跟踪大田试验,以无覆盖为对照、普通地膜覆盖为对比,研究了渗水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养分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借助SPSS软件对不同覆盖处理下土壤养分之间的差异进行显着性分析,同时对3种试验田的玉米产量进行增产效益分析,最终得出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如下:(1)渗水地膜覆盖影响土壤养分在0-300 cm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体现在土壤养分在剖面上的分布趋势和土壤养分含量水平上。其中渗水地膜对土壤养分的分布趋势影响较小,同时期渗水膜地土壤养分分布趋势与裸地、普通膜地基本一致(碱解氮、铵态氮和速效磷除外)。渗水地膜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根系层和近根区域养分含量。拔节期、抽雄期渗水膜地土壤养分含量一般低于普通膜地或裸地,抽雄期土壤碱解氮除外;成熟期渗水膜地土壤养分与裸地、普通膜地养分的差距减小,有得甚至超过裸地、普通膜地土壤养分(如全氮、碱解氮、硝态氮和速效磷)。(2)渗水地膜覆盖影响土壤养分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表现在各土层变化趋势上,拔节期和抽雄期渗水膜地0-200 cm土壤养分受玉米吸收消耗的影响,减少幅度明显大于裸地(如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钾);成熟期玉米对土壤养分的需求量少,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养分转化与释放、养分迁移、养分矿化等),渗水膜地土壤养分有所回升,甚至含量高于裸地、普通膜地(如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渗水膜地200-300cm土层处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区域之外,受玉米吸收消耗影响甚微,但由于土壤水热条件、养分转化迁移等影响,增减变化不一。(3)总体而言,在显着水平p=0.05时,渗水膜地土壤养分与裸地、普通膜地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显着,说明渗水地膜覆盖显着影响0-300cm土层养分含量,但对土壤养分的具体影响表现不一,或增或减。本文通过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处理下玉米株高情况,间接地判断3种处理下玉米对土壤养分的需求量,默认株高与养分的需求量呈正相关,这种间接联系略显牵强,不如直接比较各处理玉米植株体内的养分含量多少更具说服力。此外,本试验共进行4次野外取样,相邻两次取样时间间隔分别为49天、66天、23天,相对于玉米整个生育期而言,取样次数略少,取样时间不具规律性,不能更好地反映出土壤养分在玉米生育期间的动态变化,因此本研究在这两方面尚有不足。在今后的试验研究中要同步测定玉米植株体内的养分元素含量,更合理地规划取样时间,以期更全面地分析渗水地膜覆盖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李昊哲[6](2018)在《不同地膜条件下重金属在农田土壤的垂向分布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我国部分灌区长期引用中水灌溉农田,置疑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及地膜覆盖被大面积推广的事实,本文以山西省水利厅《农艺节水措施对作物产量及ET的影响效果研究》项目为载体,以山西省汾河灌溉管理局二坝汾西灌区和其它地区不同地貌单元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裸地、覆盖普通地膜和覆盖渗水地膜三种地膜条件下的年度跟踪试验,分析了重金属在不同地覆盖条件下的时空分布特性、不同地膜覆盖条件对重金属垂向运移过程的影响、各类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特性和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的运移规律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各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垂向分布特性较为相似,但在不同地貌条件下表现出一定差异。汾河灌溉管理局二坝汾西灌区土壤表现出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上均表现出在040cm深度范围内含量最高,在40cm深度以下含量迅速减少,即在40cm160cm土层范围内重金属含量保持较低水平,在160cm深度以下,平原区试验田重金属含量又会缓慢增加,并保持稳定,而浅丘区和洪积区试验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在200cm深度以下才会保持稳定。这是由于不同地貌特征条件下试验田的地下水位不同。同时参照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不同地貌单元试验田土壤均存在轻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是Ni和Cr。(2)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垂向运移与土壤种水分的对流运移密切相关。非雨季时期重金属在土壤中会随水分向上运移,在表层聚集,雨季时期或在大量灌水条件下,重金属会在淋滤作用下向下运移,这两类运移方式均依靠土壤种水分的运移。此外,不同的土壤环境也会影响重金属的运移,特别是Cu和Pb会被土壤中有机质吸附,因此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会对其运移过程产生的一定影响。(3)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不同,迁移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Cd>Cu、Pb>Zn>Ni>Cr,但Cu和Pb的迁移能力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Cu和Pb的迁移能力会降低。(4)在试验田施加地膜覆盖措施,可以有效减缓表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但会加剧重金属在2040cm深度范围内犁底层土壤中聚集的现象,而且在覆盖渗水地膜条件下此现象更明显,但地膜覆盖会增加农田土壤中的Cd含量,造成土壤的Cd污染。此外地膜覆盖对地下水波动带中的重金属分布影响较小,不会加深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污染。(5)不同的地膜覆盖条件会通过改变土壤的中水分的运移来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运移造成影响,同时地膜覆盖会加快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对土壤的温度、容重、有机质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造成影响,同时覆盖地膜还会对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以及微生物活动造成影响,这些都会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运移造成影响。特别是渗水地膜可以利用小雨量资源的特点,会直接影响土壤水分的运移过程,在改变重金属运移过程的同时也可以在旱区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6)地下水波动带中重金属的含量较高,层间变化幅度较小,且地下水位以下这一特征更加明显。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中始终向地下水水位运移,与水分的运移过程相反,土壤水分向上运移时,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波动带中的重金属向下运移,因此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时,会加重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污染。本文结合了地膜覆盖和重金属污染两大研究热点,实现了对不同地膜覆盖条件下0300cm深度(包括地下水波动带)范围内土壤重金属垂向分布和运移规律的研究,特别是研究了新型的渗水地膜透水透气的特点对土壤中重金属运移的影响。但重金属污染只是土壤无机污染物中的一种,为明确地膜对土壤环境产生的影响,保持农田的可持续性利用,后续还需要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条件对土壤中无机盐和有机质分布的影响。此外,在测定重金属含量时只测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总量,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明确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各种存在形态,从而进一步研究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生物有效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单智超,冯良山,田建全,徐明阳,董振起,冯定超,俞广江[7](2017)在《渗水地膜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水热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覆盖渗水地膜、普通地膜和秸秆相对于裸地不覆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覆盖渗水地膜在作物生育期具有明显的增温和保水作用,耕层土壤平均温度较裸地和覆盖秸秆提高1.09℃和2.59℃,但较覆盖普通地膜降低1.55℃。覆盖渗水地膜耗水量较覆盖普通地膜低26.7mm,并在后期干旱季节使土壤水分分布均匀。覆盖渗水地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不覆盖、覆盖秸秆和覆盖普通地膜分别提高8.17kg/(hm2·mm),4.50kg/(hm2·mm),3.71kg/(hm2·mm)。
赵红光[8](2017)在《自然和人工条件下作物蒸发蒸腾量(ET)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逐步实现基于ET(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更科学合理地控制和减少田间作物水分消耗,并实现农业节水增产,本文以山西省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监测评价为依托,以山西省项目区不同田间典型地貌单元、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水分来源的非充分灌溉地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其自然条件、灌溉条件、地下水补给条件下的野外农田ET年度跟踪监测,分析计算了非充分灌溉多变条件下的作物ET值,并同步监测计算得到不同水分补给条件下的水分生产效率。本文所基于的年度跟踪监测包括农田土壤含水率、容重、灌溉水量、降雨量、温度等,其分析计算针对降雨、灌溉、地下水补给三种不同土壤水分来源进行,分别分析计算只有降雨、既有降雨又有灌溉、既有降雨又有灌溉还有地下水补给条件下的作物ET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在农田典型地形地貌方面考虑丘陵、盆地、山地、河滩地;在土地利用方式方面考虑农耕地、草地、果林地;在农艺措施类型方面考虑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旨在揭示自然和人工条件下作物蒸发蒸腾量的变化规律,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在仅有降雨水分补给条件下的作物ET特性。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农田春玉米、经济果林和自然草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作物生育期内ET的阶段变化规律呈现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生育期内累积蒸发蒸腾量曲线的斜率即作物日蒸发蒸腾量(蒸发蒸腾强度)随生育阶段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并且均在气温最高、降雨最集中的8月份达到最大值。其中,耕作农田春玉米全生育期的et值为281.99mm,蒸发蒸腾强度最大值为3.22mm/d,水分生产效率为1.86kg/m3;山地旱作经济果林全生育期的et值为262.75mm,蒸发蒸腾强度最大值为3.26mm/d;山地阴坡自然草地全生育期的et值为395.60mm,蒸发蒸腾强度最大值为4.36mm/d。仅在降雨条件下,由于土壤水分仅靠降雨补充,土壤水分供给不足,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作物蒸发蒸腾量也较低。(2)降雨与灌溉水分补给条件下的作物et特性。灌溉春玉米、冬小麦、河滩地春玉米三种作物累积蒸发蒸腾曲线的斜率均随生育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生育前期作物累积蒸腾蒸发曲线的斜率较小,生育中期曲线斜率较大,生育期末曲线变缓,斜率较小。表明作物蒸发蒸腾强度在生育期内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在生育中期达到峰值。其中,灌溉春玉米生育期的et值为346.08mm,蒸发蒸腾强度最大值为6.6mm/d,水分生产效率为2.20kg/m3;冬小麦全生育期的et值为387.71mm,蒸发蒸腾强度最大值为6.51mm/d,水分生产效率为1.60kg/m3;河滩整理薄层土壤农田春玉米全生育期的et值为428.86mm,蒸发蒸腾强度最大值为5.96mm/d,水分生产效率为2.27kg/m3。与仅考虑降雨条件相比,土壤水分相对充足,作物蒸发蒸腾耗水增加,水分生产效率明显提高。(3)降雨、灌溉与地下水水分补给条件下的作物et特性。露天蔬菜全生育期内累积蒸发蒸腾量与生育时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全生育期的累积蒸发蒸腾量为563.36mm,平均蒸发蒸腾强度为2.72mm/d;河滩地春玉米在全生育期内蒸发蒸腾强度经历了缓慢上升、快速上升和逐渐下降三个阶段,且在八月中旬蒸发蒸腾强度达到最大值7.06mm/d,全生育期的累积蒸发蒸腾量为521.42mm,水分生产效率为2.56 kg/m3。与只考虑降雨以及综合考虑降雨和灌溉相比,地下水的补给增加了土壤水分的来源,因此生育期ET值与各阶段蒸发蒸腾强度都有了明显的增大,说明地下水补给对作物ET值具有较大的影响,水分生产效率明显提高。(4)渗水地膜、普通地膜、无地膜覆盖三种措施下春玉米生育期内ET变化特性。玉米生育的各阶段中除生长发育最旺盛的八月时渗水地膜覆盖下春玉米累积蒸发蒸腾量比覆盖普通地膜、无地膜覆盖下大之外,其他生育时期均最小;三种措施下蒸发蒸腾强度变化规律保持一致,生育前期蒸发蒸腾强度逐渐增加,生育中期时蒸发蒸腾强度快速增大,生育后期逐渐减小。无地膜覆盖春玉米全生育期ET值为246.40mm,水分生产效率为1.8 kg/m3;覆盖普通地膜玉米全生育期ET值为238.47mm,水分生产效率为1.96 kg/m3;覆盖渗水地膜玉米全生育期ET值为232.24mm,水分生产效率为2.15 kg/m3。地膜覆盖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作物蒸发蒸腾耗水量,并且渗水地膜覆盖下效果比普通地膜覆盖更明显,节水增产效益更高。通过对自然与人工条件下作物ET的研究,揭示了不同作物在生育期内ET的阶段变化规律,掌握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的蒸发蒸腾耗水特性,为黄土高原区耕作土壤的农业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任瑞玉,何继红,董孔军,刘天鹏,张磊,杨天育[9](2016)在《旱地谷子渗水地膜覆盖栽培的土壤水温效应及其生长发育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给旱地谷子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在年降雨量400 mm的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研究了旱地谷子渗水地膜覆盖种植的土壤水分、地温效应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设露地、普通地膜覆盖、渗水地膜覆盖3个处理,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测定各处理耕层含水量、温度,收获后记产。结果表明:渗水地膜的渗水作用使其比普通地膜能接纳更多的雨水(在抽穗期,渗水地膜下020、2040、4060 cm耕层的含水量分别为8.1%、10.3%、12.7%,而普通地膜为8.1%、9.3%、12.6%,在成熟期,渗水地膜覆盖020、2040、4060 cm耕层的含水量分别为7.4%、9.6%、10.7%,而普通地膜为5.8%、6.3%、9.1%,均是T1>T2);渗水地膜和普通地膜都具有提高地温的作用,而且渗水地膜在温度较低时提高地温的效果更优于普通地膜(在谷子成熟期,当温度低于15℃时,T1>T2),在温度较高时渗水地膜的微气孔张开,具有调温作用,使得在气温较高时渗水地膜覆盖下的地温明显低于普通地膜覆盖下的地温(在出苗期的12∶00和18∶00普通地膜下温度超过30℃时,T2、T1之间的差值明显增大);渗水地膜覆盖处理较普通地膜相比,具有改善谷子农艺性状的作用,且使谷子增产6.75%。
樊军亮[10](2016)在《县乡农业推广人员对个人特质的认知差异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投入生产的整个过程说明了推广应用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凸显了农业推广人员角色的重要性。研究农业推广人员对个人特质的认知有诸多现实意义;理论上也是对人格特质理论的具体情境化和对农业推广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化。本研究运用质性实地研究方式,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研究工具,构建了农业推广人员个人特质的五大维度:换位思考意识、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引领能力、产品定位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这些能力包含着优秀农业推广员所需的潜质。农业推广人员个人特质的五大维度是在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下,对县乡农业推广人员的潜在性要求,不同群体对这五大维度的认知不尽相同。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人员包括在县农业局机关工作的农技推广者,也包括在乡镇工作的农技推广者,这两类推广人员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下乡时间、与农民接触的频次等多方面原因,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不同的认知。他们心目中也有对未来技术推广员的定位,身边同事也有被评为优秀的农技推广工作者,综合个人对未来农业推广人员的定位和身边优秀推广者的认知,他们对优秀推广工作者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研究表明:对本研究所构建的五维个人特质,县级农业推广人员认为个人与优秀推广员间存在如下区别。县级农业推广人员认为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总体优于优秀农业推广人员;组织引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与优秀农业推广人员差异最大:换位思考意识差异最小;产品定位能力包括农产品定位能力和农业新技术的定位能力,产品定位能力总体没有差异。乡镇农业推广人员认为自己与优秀推广员间在个人特质方面的差异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组织引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换位思考意识。乡镇农业推广人员对自己社会活动能力的认知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乡镇农业推广人员与优秀农业推广人员在产品定位能力方面,与县级农业推广人员相同,不存在差异。本研究还分析了:县级农业推广人员与优秀农业推广人员在个人特质五个维度方面的差异(以‘县差异’代替)”与“乡镇农业推广人员与优秀农业推广人员在个人特质五个维度方面的差异(以‘乡镇差异’代替)”之间的差异,以分析县乡两级人员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县差异”在三个维度方面小于“乡镇差异”,其余两个维度相等。差异原因类似于普通与优秀推广员之间的原因:县乡两级推广人员日常处理的各种事务,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外出培训的机会与内容,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对个体的影响,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自身对农业和本专业的关注和热爱程度等。最后,针对县乡农业推广人员,提出了提升县乡农业推广人员服务水平的建议:培训应重点关注的方面、差异化的培训内容及策略等。
二、渗水地膜覆盖玉米试验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渗水地膜覆盖玉米试验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覆盖对中国北方主要旱地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效应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分类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 果 |
2.1 降解地膜覆盖对不同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2 渗水地膜覆盖对不同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3 不同年降水量下降解地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4 不同年降水量下渗水地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5 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覆盖对作物不同深度温度的影响 |
3 讨 论 |
4 结 论 |
(2)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不同地表覆盖措施对土壤水热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
1.2.2 地膜覆盖的研究进展 |
1.2.3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环境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
1.2.4 地膜降温措施的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域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土壤温度 |
2.3.2 土壤含水量 |
2.3.3 土壤紧实度 |
2.3.4 土壤养分 |
2.3.5 产量 |
2.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1.1 不同生育期的土壤温度 |
3.1.2 土壤温度日变化 |
3.2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3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
3.4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4.1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4.2 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的影响 |
3.4.3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的影响 |
3.5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6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3.6.1 玉米穗部性状及有效穗数 |
3.6.2 经济效益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水热的影响 |
4.1.2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4.1.3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宁南半干旱区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项目测定及方法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覆盖结合施氮措施下土壤水温效应 |
3.1 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3.2 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覆盖结合施氮措施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
4.1 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
4.2 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覆盖结合施氮措施对土壤氮素供应及累积分配的影响 |
5.1 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
5.2 覆盖结合施氮对马铃薯植株氮素含量的影响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覆盖结合施氮措施对马铃薯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
6.1 覆盖结合施氮对马铃薯形态特征的影响 |
6.2 覆盖结合施氮对马铃薯生理特征的影响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覆盖结合施氮措施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7.1 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
7.2 不同覆盖材料下氮肥用量与产量的效应函数 |
7.3 马铃薯产量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7.4 马铃薯经济效益 |
7.5 马铃薯品质 |
7.6 讨论与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土壤水温、无机氮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不同生态位土壤水分的影响 |
3.2 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不同生态位土壤温度的影响 |
3.3 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不同生态位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不同生态位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
3.6 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马铃薯植株各器官氮素吸收的影响 |
3.7 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主要结论 |
4.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论文发表情况 |
(5)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 |
1.2.2 地膜覆盖效应研究动态 |
1.2.3 渗水地膜的研制与应用现状 |
1.2.4 渗水地膜覆盖影响土壤养分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技术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获取试验数据的野外试验与室内试验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验点的布设 |
2.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仪器与方法 |
2.3.1 野外大尺度土壤剖面样品采集 |
2.3.2 地温的测量 |
2.3.3 玉米株高的测量 |
2.3.4 土壤容重的测定 |
2.3.5 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定 |
2.3.6 土壤质地的测定 |
2.3.7 土壤养分指标测定方法 |
2.3.8 玉米产量的测定 |
第三章 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 |
3.1 渗水膜地土壤有机质在0-300cm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 |
3.2 渗水膜地各土层有机质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氮素的时空变化特征 |
4.1 土壤全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
4.1.1 渗水膜地土壤全氮在0-300cm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 |
4.1.2 渗水膜地各土层全氮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 |
4.2 土壤碱解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
4.2.1 渗水膜地土壤碱解氮在0-300cm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 |
4.2.2 渗水膜地各土层碱解氮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 |
4.3 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
4.3.1 渗水膜地土壤硝态氮在0-300cm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 |
4.3.2 渗水膜地各土层硝态氮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 |
4.4 土壤铵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
4.4.1 渗水膜地土壤铵态氮在0-300cm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 |
4.4.2 渗水膜地各土层铵态氮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时空变化特征 |
5.1 土壤速效磷的时空变化特征 |
5.1.1 渗水膜地土壤速效磷在0-300cm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 |
5.1.2 渗水膜地各土层速效磷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 |
5.2 土壤速效钾的时空变化特征 |
5.2.1 渗水膜地土壤速效钾在0-300cm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 |
5.2.2 渗水膜地各土层土壤速效钾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地面覆盖差异显着性分析 |
6.1 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6.1.1 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质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6.1.2 不同处理下土壤全氮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6.1.3 不同处理下土壤碱解氮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6.1.4 不同处理下土壤硝态氮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6.1.5 不同处理下土壤铵态氮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6.1.6 不同处理下土壤速效磷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6.1.7 不同处理下土壤速效钾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增产机理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养分在0-300cm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 |
8.1.2 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养分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 |
8.1.3 不同地面覆盖差异显着性分析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不同地膜条件下重金属在农田土壤的垂向分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
1.2.2 对土壤中重金属分布及运移规律的研究进展 |
1.2.3 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4 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污染的研究 |
1.3 研究的技术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地膜条件下重金属污染试验 |
2.1 试验区概况 |
2.1.1 试验区气候条件 |
2.1.2 试验区土壤条件 |
2.1.3 .试验作物 |
2.1.4 田间管理条件 |
2.2 试验方案与方法 |
2.2.1 试验方案 |
2.2.2 试验和测定方法 |
2.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三章 不同地貌单元土壤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 |
3.1 不同地貌单元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
3.2 分析与讨论 |
3.3 不同地貌单元试验田重金属污染的评价与分析 |
3.3.1 评价方法与标准 |
3.3.2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地膜条件下重金属在农田土壤的垂向运移规律 |
4.1 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
4.1.1 玉米生育期内试验田温度和降雨量的分析 |
4.1.2 裸地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 |
4.1.3 覆盖普通地膜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 |
4.1.4 覆盖渗水地膜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 |
4.2 不同地膜覆盖条件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 |
4.2.1 不同地膜覆盖条件下Zn、Ni、Cr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 |
4.2.2 不同地膜覆盖条件下Cu和Pb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 |
4.2.3 不同地膜覆盖条件下Cd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 |
4.2.4 小结 |
4.3 不同地膜条件下重金属的表层运移规律与迁移能力 |
4.3.1 不同地膜条件下Zn、Ni、Cr的表层运移规律与迁移能力 |
4.3.2 不同地膜条件下Cu和Pb的表层运移规律与迁移能力 |
4.3.3 不同地膜条件下Cd的表层运移规律与迁移能力 |
4.3.4 小结 |
第五章 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
5.1 地下水位的测定 |
5.2 裸地土壤中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的迁移规律 |
5.3 不同覆盖条件对地下水波动带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
(8)自然和人工条件下作物蒸发蒸腾量(ET)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作物ET的定义 |
1.2.2 作物ET的影响因素 |
1.2.3 作物ET的测定方法 |
1.2.4 作物ET的计算方法 |
1.2.5 土壤容重研究现状 |
1.2.6 作物蒸发蒸腾规律研究 |
1.3 研究的技术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田试验和室内试验 |
2.1 试验区概况 |
2.1.1 试验区气候条件 |
2.1.2 土壤条件 |
2.2 试验原理 |
2.2.1 农田水量平衡模式 |
2.2.2 水量平衡方程各要素的确定 |
2.3 试验方案 |
2.3.1 试验点布设及试验设计 |
2.3.2 试验方法及设备 |
第三章 降雨条件下作物ET变化规律研究 |
3.1 河滩整理薄层土壤土地旱作春玉米ET变化规律 |
3.1.1 土壤结构的动态变化 |
3.1.2 作物ET变化规律 |
3.2 山地旱作经济果林ET变化规律 |
3.2.1 土壤结构的动态变化 |
3.2.2 作物ET变化规律 |
3.3 山地阴坡自然草地ET变化规律 |
3.3.1 土壤结构的动态变化 |
3.3.2 作物ET变化规律 |
3.4 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降雨和灌溉条件下作物ET变化规律研究 |
4.1 灌溉春玉米ET变化规律 |
4.1.1 土壤结构的动态变化 |
4.1.2 作物ET变化规律 |
4.2 灌溉冬小麦ET变化规律 |
4.2.1 土壤结构的动态变化 |
4.2.2 作物ET变化规律 |
4.3 河滩整理薄层土壤土地春玉米ET变化规律 |
4.3.1 土壤结构的动态变化 |
4.3.2 作物ET变化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降雨、灌溉和地下水补给条件下作物ET变化规律研究 |
5.1 露天蔬菜ET变化规律 |
5.1.1 土壤结构的动态变化 |
5.1.2 作物ET变化规律 |
5.2 河滩地春玉米ET变化规律 |
5.2.1 土壤结构的动态变化 |
5.2.2 作物ET变化规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覆膜措施下作物ET变化规律研究 |
6.1 不同覆膜措施对耕层土壤结构的影响 |
6.2 不同覆膜条件下作物ET的变化规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
(9)旱地谷子渗水地膜覆盖栽培的土壤水温效应及其生长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1 试区概况 |
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耕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2.2 不同处理耕层土壤温度的变化 |
2.3 不同处理对谷子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10)县乡农业推广人员对个人特质的认知差异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源起 |
1.2 现实意义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内容及整体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资料的收集及其对研究的意义 |
第四章 农业推广人员个人特质量表的构建和识别 |
4.1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及原则 |
4.2 构建和识别的方法 |
4.3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个人特质量表的构建和识别 |
第五章 县乡农业推广人员对个人特质的认知差异及原因 |
5.1 引入中介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
5.2 县乡农业推广人员分别与优秀者相比,对个人特质的认知差异及原因 |
5.3 县乡农业推广人员对个人特质的认知差异及原因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渗水地膜覆盖玉米试验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覆盖对中国北方主要旱地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效应的Meta分析[J]. 闫乃桐,张佳丽,王仕稳,马登科,殷俐娜,姚建民,杨三维,刘虎林. 水土保持通报, 2020(06)
- [2]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D]. 金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宁南半干旱区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D]. 陈超. 宁夏大学, 2019
- [4]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土壤水温、无机氮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D]. 李芬. 宁夏大学, 2019
- [5]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沈婧. 太原理工大学, 2018(09)
- [6]不同地膜条件下重金属在农田土壤的垂向分布特性研究[D]. 李昊哲. 太原理工大学, 2018(09)
- [7]渗水地膜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单智超,冯良山,田建全,徐明阳,董振起,冯定超,俞广江.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3)
- [8]自然和人工条件下作物蒸发蒸腾量(ET)的研究[D]. 赵红光.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9]旱地谷子渗水地膜覆盖栽培的土壤水温效应及其生长发育研究[J]. 任瑞玉,何继红,董孔军,刘天鹏,张磊,杨天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03)
- [10]县乡农业推广人员对个人特质的认知差异及原因分析[D]. 樊军亮.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