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电网络CDMA系统走向成熟(论文文献综述)
范然灿[1](2012)在《北电CDMA 1x EV-DO无线网络的维护与故障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DMA1x EV-DO是移动通信向3G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EV-DO系统主要由基站子系统、交换子系统和操作维护子系统组成。无线网络是基站子系统的基础平台,因此对于无线网络的维护显得十分重要。北电网络曾经作为中国电信CDMA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提供了先进而稳定的设备与良好的技术服务,目前仍然有很多设备在中国电信网络中运行,其中包括EV-DO的A版本设备。因此对于北电网络的EV-DO设备的维护研究有着一定的实用意义。本论文充分考虑了广东北电EV-DO实验室的实际组网情况,以及中国电信某局点实际维护的一些例子。介绍了北电网络公司的EV-DO设备:DOM卡、RNC以及DO-EMS等,以及各个设备的组网情况,重点分析了EV-DO网络出现故障定位的思路,EV-DO网络常见的故障详细的定位方法,以及EV-DO网络的维护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本文作者参加了中国电信部分省EV-DO网络的工程实施,测试以及系统开通等工作,并作为二线技术支持工程师多年来协助中国电信公司维护EV-DO网络,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概论介绍了本论文的项目背景。第二章介绍了CDMA20001x移动通信系统,并且详细介绍了CDMA20001x EV-DO组网原理;接着在第三章介绍了北电网络CDMA20001x EV-DO无线网络的组网与硬件结构,第四章介绍了北电EV-DO设备的维护常用的流程;第五章小结了一些维护的案例并且对照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维护情况的研究;第六章分析了EV-DO的发展情况;最后对上述的各章节进行了总结。
李斌[2](2010)在《TD-SCDMA网络建设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而高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如电子邮件、WAP浏览、视频流传输等将成为当代移动通信中不可缺少的业务组成部分。3G通信系统的建设已成为时代的需要。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中国通信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权的3G国际通信标准,是中国电信技术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于TD-SCDMA网络运营商而言,如何建设一个高性价比的网络,其网络规划和优化方案尤为重要。论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TD-SCDMA网络规划方案。分析了移动TD-SCDMA试验网方案设计的功能需求、系统设计流程和设计的独特性,结合《贵阳市移动TD-SCDMA试验网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的目标,提出本文的规划方案。2.移动TD-SCDMA试验网无线参数设计。主要分析了网络无线传播模型选择及模型校正,通过NPS软件的多参数校正得出了贵阳市试验网地区均值和标准方差满足模型校正条件的校正数据。选用了坎贝尔计算法对本试验网进行容量估算,通过对无线网络覆盖估算和无线网络容量估算的比较得出本试验网无线规模Node B的估计数量。重点以三个相邻区域为例分析了交叉时隙干扰问题,与禁用时隙的方法比较,分析出一种分区分时隙的灵活有效的时隙规划方法。3.移动TD-SCDMA试验网方案仿真。将准备数据结合NPS网络规划软件对贵阳市移动TD-SCDMA试验网方案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满足设计目标要求。4.干扰优化问题分析。重点讨论了TD-SCDMA网络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干扰问题及优化解决方案。
李莅[3](2010)在《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文中指出技术跨越作为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虽然各国都在积极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但理论研究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兴起的。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深层次的技术跨越理论成果并不多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在解释并指导一国产业实现技术跨越方面,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技术跨越,构建产业技术跨越理论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论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刻画了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关联及其产业发展效应,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现象,论证了技术跨越主体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积累过程以及技术生态环境的构建,并归纳和比较了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论文沿着产业技术跨越客体—主体—环境的分层研究与讨论,在企业与产业两个层面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后发国在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知识与市场资源,提升本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完善本国产业技术生态环境,选择合理的技术跨越模式的基本观点。全文共分九个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内容包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产业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是后续各章的研究基础。首先,从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领域里探寻技术跨越思想的来源;其次,对后发国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梳理,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传统及现代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进行回顾,有利于从理论发展角度理清思路;再次,界定了产业技术跨越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扩散、技术赶超以及技术跨越;接着,利用前沿生产函数等分析工具对技术跨越的类型进行辨析;最后,对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关键要素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章,全球价值链中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产业发展。全球价值链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后发国企业既是全球价值链企业网络中的成员,更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主体。本章首先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及产生动因、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涵,分析当代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跨越所处的国际分工背景;其次,从企业视角解构全球价值链,包括网络成员、网络结构、网络驱动力、网络治理方面的分析。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关联是全球价值链知识传递产生的核心概念,从关联的含义、关联的分类以及关联实现途径方面逐层展开。接着从产业层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对后发国产生的影响,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目标冲突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产业技术进步效应。最后,基于技术跨越实现条件的文献回顾基础上,构建了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影响因素的菱形理论结构,并据此提出后续论文的分析框架。第四章,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作为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客体研究部分,本章从影响产业技术跨越的知识与人才要素着手,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主体,技术扩散的特点与动因,技术扩散的渠道以及实现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最后引入一个评价全球价值链技术扩散的计量模型。第五章,技术学习与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企业层面的技术学习与能力积累是后发国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前提和基础,本章是对技术跨越主体的研究。首先从概念上从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结构等概念进行综述,并对企业技术跨越和技术跨越能力的概念作了界定,同时设计了一个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本章阐述了后发企业技术学习模式对于技术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意义;接着利用加工贸易这种全球价值链的具体嵌入方式,分析阶段性知识边界以及知识传递机制和技术扩散的具体过程。最后,结合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的类型以及实现方式,分析全球价值链具体嵌入过程对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积累的影响。第六章,基于产业技术跨越的技术生态环境构建。本章作为技术跨越的环境研究部分,从全球价值链对国内市场需求、产业链完整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出发,探讨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环境因素。首先从技术的环境属性、技术生态的主要特征以及技术生态环境的含义与构成,从概念层面阐述良好的技术生态环境对于该国技术能力积累的意义;其次,从产业链、技术链到产业技术链的系列概念相关性辨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产业技术链整合是实现技术跨越的必备条件。最后,提出构建有利于实现技术跨越的技术生态网络模式。第七章,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案例研究。本章通过对韩国CDMA产业以及印度软件产业技术跨越的案例研究,得出产业技术跨越的实现需要得到政府扶持、技术标准确立、国内产业价值链完整性构建等结论。第八章,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本章旨在归纳总结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每种模式的含义、实现形式及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论述了技术跨越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九章,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在前面各章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并对论文后续研究指出方向。
张力[4](2010)在《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策略研究(1978-2009):产业生命周期角度》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的电信产业中,处于集体衰落局面的外资跨国电信设备企业应该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跨国电信设备企业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业务发展为研究案例,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对这些企业在不同产业阶段的业务发展策略进行归纳和定性分析,推导出跨国电信设备企业走向集体衰落的根本战略原因,并据此建议其长远发展的策略方向。本研究发现:1)电信产业的发展经历了进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完整阶段。本研究证实了电信产业的阶段性变迁,并明确表明在2000年前技术创新是推动电信产业演变和产业生命周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进入成熟期和当前的衰退期,市场需求转而成为主导推动因素。2)竞争定位的偏差和竞争战略调整的滞后是外资跨国电信设备企业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不同于其他相关研究从产品、技术标准和经营管理等角度的分析,本研究首次提出竞争定位的偏差和竞争战略调整的滞后,才是导致这些企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走向衰落的根本战略原因。3)只有成功向广度差异化发展才能在衰退的电信产业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远发展机会。这一研究发现印证了相关理论中广度差异化的企业改变产业竞争规则,以及在产业衰退期只有领导企业才能保持规模效应获得长远发展的观点。4)电信设备企业需要开拓新的战略业务,创造新的附加值和经济增长点。相对于其他研究从电信设备制造业务本身的角度分析电信设备企业的发展途径,本研究从新战略业务的角度提出了电信设备企业长远发展的可行思路。5)电信产业市场已从技术导向转入需求导向,企业需要深刻把握市场变化,调整相关业务战略和构建相应商业模式。这一点再次印证了在企业的发展中,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原则的理论。6)电信产业将继续走向集中,产业资源的集中和汇聚对各企业都是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机会。不同于其他研究把产业资源的汇聚看成是对落后企业的威胁的观点,本研究认为产业的集中也为落后企业带来重要的变革和生存发展的机会。
李崑[5](2008)在《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着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其管理学经典着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的中心问题是应对竞争的观点。之后,通过低成本、差异化、专一化战略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树立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在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管理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但随着各行业竞争情况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特别是创新和变革所导致的新兴行业的诞生和企业形式的出现,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外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为此,本文结合竞争力分析和竞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对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在中国3G市场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从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以及提升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来确立市场竞争优势这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策略,希望对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现长久持续发展有所帮助。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提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选题的理论背景和实际背景以及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与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影响以及钻石体系和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第三章首先介绍了爱立信的概况,然后对全球电信发展形势以及中国电信产业政策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爱立信不仅要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还要根据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塑造有利于自己的竞争环境;第四章在前一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爱立信加强自身变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并以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优化和巩固卓越运营为目标,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建议。
乔楠,郑宏[6](2004)在《2004年国际通信制造企业大比拼》文中研究说明秋十月的北京,亚洲最大的通信展览会——“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拉开帷幕。展是舞台也是擂台,展示风采,比拼实力,来自世界各地的通信行业巨头云集中国北京。备制造企业历来就是技术的推动者和市场的引导者,行业人士了解了这些企业的基本情况解通信行业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全貌。“2004年国际通信制造企业大比拼”栏目汇集了20余家着名的通信企业的资料,从各公司主要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企业的研发、生产情况、年销售面为广大读者和参展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按音序排列)
闵隽铟[7](2002)在《中兴通讯CDMA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我国最大的CDMA通讯设备制造企业中兴通讯公司CDMA事业部为背景,结合CDMA产品的特点,运用市场营销理论,从营销观念的建立入手,通过对中兴通讯公司CDMA事业部的营销环境、内部资源、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的全面分析,指出了公司事业部在市场营销领域的薄弱环节;并且以差异化竞争策略为指导,以6Ps理论为基础,针对公司事业部的具体情况,对其各细分市场的产品、价格、分销、促销、权力和公共关系等营销组合策略提出了系统的建议。 同时,本文以二十一世纪营销新趋势——关系营销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顾客关系管理、数据库营销和内部营销,对公司应如何开展关系营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案。其中重点讨论了两点:首先,在建立和分析顾客数据库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一对一营销”,通过实施顾客关系管理,全方位扩充顾客关系与价值,使公司获得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其次,将公司用于外部市场的营销手段和方法运用到公司内部,以营销学观点为基础管理组织人力资源,通过开展内部营销,提高公司的整体素质。
张炬[8](2002)在《TDMA和CDMA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通信是目前和将来最重要的通信手段,其多址方式主要是采用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实际上TDMA和CDMA都是与频分多址FDMA混合使用。在七十年代末TDMA通信体制就应用在数字卫星通信领域,并在九十年代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也将占有一席之地。CDMA最早应用在军事领域,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中窄带CDMA已成功地应用,而宽带CDMA将成为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本文针对这两种通信体制和其中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目的是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在某些应用场合会遇到较恶劣的接收条件。例如接收信噪比偏低,对于TDMA系统,会引起作为每帧开始标识的独特码检测错误概率增大。独特码检测错误将导致整个帧的数据丢失,为此研究了在低信噪比条件下旨在提高TDMA系统独特码检测概率的技术。在蜂窝CDMA系统中,由于接收位置不理想,会承受比在理想接收位置更大的多址干扰。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还不知道其它用户的扩频码和数据信息时,利用定向天线的空间分割方法是减小多址干扰的简单有效措施。针对这个情况,研究了工作在这种接收方式中的RAKE接收技术。由于TDMA通信系统信号规格繁多并且不断变化,研究设计了一种通用TDMA终端设备。最后,开发研制了一种新型低成本的,采用准同步直扩码分多址方式的无线本地环路(WLL)。它可提供常规的电话和数据业务,也可作为专用通信系统,并已进入实用阶段。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在于:深入研究了TDMA系统中独特码的最大似然检测技术,提出了工作在低SNR下的解决方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相干解调,UW码长为16时,3比特量化,检测窗为9和AGWN信道条件下,该方法较相关检测方法可获得1.5到<WP=6>1) 2dB的增益,比较常规的硬判决检测可获得2.5到3.5dB的增益。设计实现了一种通用高速独特码最大似然检测器并且应用于实际的工程系统,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解决了常规方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丢帧率偏高的问题。提出了结合帧数据的编码方式,进一步提高帧定位正确率的方法。2) 设计研制了一种通用的TDMA终端设备,它的帧结构等参数可通过计算机串口设置。一些功能模块,如解调器,译码器则通过更换插件以实现不同的规格。这种设备已用于实际的TDMA通信系统中,效果良好。提出并着手研制一种基于计算机和局域网的TDMA接收终端设备。这种实现方案思路新颖,设计先进,通过更改配置和加载相应的处理软件以适应多种信号规格。3) 针对提出的CDMA系统空间分割的接收方案,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匹配滤波器的RAKE接收器。根据解扩信号在匹配滤波器顺序输出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多径选择,信道参数估计,码片时钟定时等实用算法。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模拟。4) 研制了一种低成本准同步CDMA-WLL系统。它的工作频段为1.9GHz,每个基站的无线覆盖距离可达30公里。系统采用了时分复用/码分多址空中接口和上行信号闭环延迟控制两项关键技术,前者是为了减少端站数目以降低成本,后者是为了保持上行信道的准正交性以提高接收性能。分析了同步精度对比特误码率的影响。系统采用了基于误码率测量的闭环功率控制技术,效果良好。给出了仿真和现场实验的结果。
段沁萍[9](2002)在《CDMA1xRTT 走向成功的捷径》文中研究指明CDMA从2G向3G过渡的机会在哪?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应采取什么策略向3G过渡?CDMA1x和CDMA1x-EV是如何演进的?这些焦点问题成为日前在京结束的中国国际CDMA高级研讨会上的热点。北电网络作为全球CDMA技术?
陈金岭,王黎冬[10](2001)在《联通CDMA设备中标厂商巡礼(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备受国内外业界关注的中国联通CDMA一期工程系统设备招标工作日前结束,全部中标厂商已与中国联通所属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这次CDMA系统设备的招标工作是在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的指导下进行的,参与招标的企业都经过了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本次招标严格按
二、北电网络CDMA系统走向成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电网络CDMA系统走向成熟(论文提纲范文)
(1)北电CDMA 1x EV-DO无线网络的维护与故障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CDMA20001x 与 EV-DO 系统与组网 |
2.1 CDMA20001x 系统与组网 |
2.1.1 基站子系统(BSS) |
2.1.2 交换子系统(MSS) |
2.1.3 操作维护子系统(OMM) |
2.2 CDMA20001x EV-DO 系统与组网 |
2.2.1 接入终端(AT) |
2.2.2 无线接入网(RAN) |
2.2.3 核心网 |
2.2.4 CDMA 1x EV-DO 系统技术特点 |
第三章 北电网络 CDMA20001x EV-DO 无线网络的组网与硬件结构 |
3.1 网络结构 |
3.2 DOM 卡 |
3.2.1 调制解调部分 |
3.2.2 基本输入输出部分 |
3.2.3 背板接口部分 |
3.3 DO-RNC 部分 |
3.3.1 SC 卡 |
3.3.2 RNSM 卡 |
3.3.3 BIO 卡 |
3.4 EV-DO 网络管理系统 |
3.4.1 DO-EMS 服务器介绍 |
3.4.2 DO-EMS 客户端 |
第四章 北电网络 CDMA20001x EV-DO 设备维护流程 |
4.1 设备的日常维护 |
4.1.1 例行维护 |
4.1.2 通知信息处理 |
4.1.3 告警信息处理 |
4.1.4 常见问题处理 |
4.2 维护常用方法 |
4.2.1 故障现象分析 |
4.2.2 指示灯状态分析 |
4.2.3 告警和日志分析 |
4.2.4 业务观察分析 |
4.2.5 仪器仪表测试分析 |
4.2.6 对比互换 |
4.3 进行故障的解决的处理原则 |
4.4 处理 CDMA 1x EV-DO 问题的常见思路 |
第五章 北电网络 EV-DO 系统故障分析实例 |
5.1 基站部分的维护与故障分析 |
5.1.0 基站部分的数据配置情况 |
5.1.1 基站部分的运行状态检查 |
5.1.2 DOM 卡因 GPS 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工作 |
5.1.3 DOM 卡失去连接导致无法提供服务 |
5.1.4 用户收到无线信号,但无法进行 EV-DO 呼叫 |
5.1.5 用户可以进行 EV-DO 呼叫,但是速率低 |
5.1.6 DOM 卡不能收到有效数据 |
5.2 DO-RNC 的维护与故障排除 |
5.2.1 DO-RNC 的数据配置情况 |
5.2.2 DO-RNC 的运行情况检查 |
5.2.3 DO-RNC 无法登录 |
5.3 DO-EMS 网管服务器故障 |
5.3.1 客户端无法登录到 DO-EMS 网管服务器 |
5.4 网络故障排除 |
5.4.1 某地几个基站 EV-DO 呼叫出现掉话 |
5.4.2 某 EV-DO 基站上网速率低 |
5.4.3 从终端侧 ping 内网服务器完全不通 |
5.4.4 从终端侧 ping 内网服务器时断时续 |
第六章 CDMA1X EV-DO 的演进与 4G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2)TD-SCDMA网络建设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3G 发展现状 |
1.2.1 WCDMA 和CDMA2000 发展现状 |
1.2.2 TD-SCDMA 发展现状、系统组成及其关键技术 |
1.2.3 TD-SCDMA 技术优点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移动TD-SCDMA 试验网总体设计方案 |
2.1 试验网总体设计 |
2.1.1 需求分析 |
2.1.2 设计目标 |
2.1.3 设计原则 |
2.1.4 设计流程 |
2.2 方案设计的特点及难点 |
2.2.1 设计特点 |
2.2.2 设计难点 |
2.3 方案设计把握的关键技术 |
2.4 试验网设计安排 |
第三章 移动TD-SCDMA 试验网无线参数设计 |
3.1 设计指标及系统参数取定 |
3.1.1 设计指标 |
3.1.2 业务模型 |
3.1.3 用户数量及分布 |
3.2 无线传播模型 |
3.2.1 传播模型介绍 |
3.2.2 传播模型校正 |
3.2.3 贵阳城区无线传播模型 |
3.3 无线网络规模估算 |
3.3.1 链路预算与覆盖分析 |
3.3.2 容量分析 |
3.3.3 贵阳市网络估算结果 |
3.4 无线参数规划 |
3.4.1 频点规划 |
3.4.2 时隙规划 |
3.4.3 码资源规划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移动TD-SCDMA 试验网仿真分析 |
4.1 仿真软件的介绍 |
4.2 仿真输入 |
4.3 覆盖仿真分析 |
4.3.1 PCCPCH RSCP |
4.3.2 PCCPCH SIR |
4.3.3 最佳服务小区覆盖预测 |
4.4 业务仿真分析 |
4.4.1 CS12.2K |
4.4.2 CS64K |
4.4.3 PS64/64K |
4.4.4 PS64/128K |
4.4.5 PS64/384K |
4.5 蒙特卡洛仿真用户分布 |
4.6 网络仿真统计结果 |
4.7 仿真结论 |
第五章 移动TD-SCDMA 试验网工程实施 |
5.1 无线接入网设计与实施原则 |
5.1.1 基站网络建设原则 |
5.1.2 室外基站建设原则 |
5.1.3 室内覆盖建设原则 |
5.2 其他网络建设原则 |
5.3 工程实施中的干扰优化问题分析 |
5.3.1 TD-SCDMA 网络优化解决的问题 |
5.3.2 TD-SCDMA 网络中干扰的分类与定位 |
5.3.3 TD-SCDMA 干扰问题的优化流程 |
5.3.4 工程实施中干扰引起的掉话和未接通问题及优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状况及简要述评 |
二、国内研究状况与简要述评 |
三、本文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产业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后发国技术跨越研究的思想来源 |
一、马克思的生产力跨越发展思想 |
二、依附论和依附发展论 |
第二节 后发国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发展经济学理论 |
二、后发优势理论 |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四、雁行模式及其理论拓展 |
五、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新发展 |
第三节 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概念 |
一、相关概念辨析 |
二、产业技术跨越的涵义 |
第四节 产业技术跨越的类型与关键要素 |
一、前沿生产函数与技术效率 |
二、效率增进型与技术创新型技术跨越的含义 |
三、影响产业技术跨越的关键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中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产业发展 |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一、全球价值链的内涵 |
二、分工的内涵 |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网络 |
一、网络成员 |
二、网络结构 |
三、网络驱动力 |
四、网络治理 |
第三节 企业网络中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关联 |
一、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关联的含义 |
二、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关联的分类 |
三、关联的实现途径 |
第四节 跨国公司与后发国的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
一、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的冲突与和谐 |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效应 |
三、产业技术进步效应 |
四、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陷阱 |
第五节 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理论分析框架 |
一、产业技术跨越的影响因素 |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
三、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的分析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 |
第一节 技术跨越要素条件中的知识与人才 |
一、知识要素与技术知识的主要类型 |
二、人才要素 |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主体——跨国公司 |
一、技术扩散的程度 |
二、扩散技术的适用性 |
三、东道国获得技术的成本 |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特点与动因 |
一、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主要特点 |
二、技术来源方的推动 |
三、技术接受方的拉动 |
第四节 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渠道 |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FDI) |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
三、技术贸易与技术产品贸易 |
第五节 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
一、国家层面的影响 |
二、企业层面的影响 |
三、技术层面的影响 |
四、全球价值链技术扩散计量模型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学习与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 |
第一节 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跨越 |
一、技术能力与技术赶超 |
二、企业技术跨越与技术跨越能力 |
第二节 后发国企业技术学习模式 |
一、技术学习的含义 |
二、后发国企业技术学习模式 |
三、全球价值链中企业间的知识传递方式 |
四、技术学习与技术跨越能力的提升 |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中企业技术跨越的影响因素 |
一、全球价值链类型对企业技术进步效应的比较 |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企业技术跨越的相关性 |
三、嵌入与自主全球价值链对技术跨越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四节 中国企业技术跨越的典型案例研究 |
一、振华港机的技术学习与技术创新 |
二、华为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跨越 |
三、万向集团的技术跨越 |
四、案例研究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产业技术跨越的技术生态环境构建 |
第一节 技术生态环境的含义及构成 |
一、技术的环境属性 |
二、技术生态的主要特征 |
三、技术生态环境的含义与构成 |
第二节 产业链、技术链及产业技术链的基本概念 |
一、产业链的定义 |
二、产业链中的产业关联效应 |
三、技术链的界定 |
四、产业技术链的含义 |
五、产业技术链整合的意义 |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对技术生态环境的影响 |
一、产业技术链整合的障碍 |
二、国内市场需求成长的困境 |
第四节 技术生态环境的构建 |
一、破解技术生态环境构建障碍的政府与市场功能 |
二、技术生态网络模式构建 |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案例研究 |
第一节 韩国CDMA 产业技术跨越 |
一、全球移动通信产业技术标准 |
二、韩国CDMA 产业技术跨越发展的历史回顾 |
三、成功技术跨越的原因分析 |
四、全球价值链中CDMA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五、案例启示 |
第二节 印度软件产业技术跨越 |
一、全球软件产业分工及技术发展现状 |
二、印度软件产业技术发展路径 |
三、印度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
四、全球价值链中印度软件产业现状分析 |
五、案例启示 |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产业技术跨越基本模式 |
第一节 基于技术源获取途径的分类 |
一、技术源的获取 |
二、技术引进模式 |
三、技术并购模式 |
四、技术合作模式 |
五、自主创新模式 |
第二节 基于跨越主体的分类 |
一、熊彼特假说与跨越主体 |
二、大企业模式 |
三、中小企业模式 |
四、跨国公司模式 |
第三节 基于技术跨越外部驱动力的分类 |
一、理论依据 |
二、市场主导模式 |
三、政府主导模式 |
第四节 产业技术跨越的模式选择 |
一、后发国家实施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选择 |
二、产业技术模式与技术跨越模式选择 |
三、产业技术跨越模式的组合性 |
本章小节 |
第九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缺陷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策略研究(1978-2009):产业生命周期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1.3 研究设计 |
1.4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2.1 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
2.2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方法 |
2.3 业务策略 |
2.4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架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限制 |
3.4 资料分析方法 |
3.5 效度和信度分析 |
第四章 个案介绍 |
4.1 诺基亚西门子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
4.2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
4.3 北电网络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
4.4 阿尔卡特朗讯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
4.5 爱立信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
4.6 华为在中国及全球的业务发展 |
4.7 中兴在中国及全球的业务发展 |
4.8 主要设备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状况对比 |
第五章 个案分析 |
5.1 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环境分析 |
5.2 电信设备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5.3 个案企业各阶段业务发展策略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与命题 |
6.2 对业界的建议和后续研究建议 |
6.3 研究贡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Ⅰ 案例中各公司官方网站 |
Ⅱ 访谈问题 |
(5)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理论背景 |
1.2 企业的实际背景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竞争力研究理论综述 |
2.1 价值链理论与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影响 |
2.2 钻石体系竞争力分析架构 |
2.3 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关系 |
第三章 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环境分析 |
3.1 爱立信公司介绍 |
3.1.1 爱立信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1.1 爱立信发展历史 |
3.1.1.2 爱立信发展现状 |
3.1.2 爱立信在中国的发展 |
3.2 全球和中国电信发展形势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
3.2.1 全球电信业和3G发展概况 |
3.2.2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形势 |
3.2.3 中国3G的发展形势 |
3.2.4 运营商重组对国内通信产业发展的影响 |
3.3 中国电信产业政策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
3.3.1 本土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成长 |
3.3.2 其它外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 |
3.3.2.1 阿尔卡特朗讯 |
3.3.2.2 诺基亚西门子 |
3.3.2.3 摩托罗拉 |
3.3.2.4 北电网络 |
3.3.2.5 电信设备制造商合并重组形成新的竞争环境 |
3.3.3 国家经贸政策的影响 |
3.3.4 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 |
3.3.4.1 政府作用 |
3.3.4.2 生产要素 |
3.3.4.3 需求状况 |
3.3.4.4 支持性产业 |
3.3.5 政治与外交关系的影响 |
3.4 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 |
第四章 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策略研究 |
4.1 三种3G技术标准与爱立信3G市场竞争策略的关系 |
4.1.1 WCDMA成为爱立信奠定3G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技术 |
4.1.1.1 借助GSM向WCDMA的平滑演进抢占3G市场先机 |
4.1.1.2 在WCDMA商用市场占据半壁江山 |
4.1.2 剥离cdma2000业务提高运营效率 |
4.1.3 积极投身TD-SCDMA产业链 |
4.2 后3G及4G技术的出现对爱立信3G市场竞争策略的影响 |
4.2.1 爱立信在后3G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
4.2.1.1 HSPA技术增强WCDMA的市场竞争力 |
4.2.1.2 LTE的技术跨越延续3G的竞争优势 |
4.2.2 WIMAX跻身3G标准可能影响中国3G市场竞争格局 |
4.2.3 爱立信在4G技术领域加强与中国合作 |
4.3 应对市场风险,加强自身变革,增强3G市场竞争力 |
4.4 积极提升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 |
4.4.1 整合和扩充企业优势资源 |
4.4.1.1 整合爱立信在中国的优质资源 |
4.4.1.2 优化组织结构以提高运营效率 |
4.4.1.3 人本主义的管理之道 |
4.4.1.4 借助外部并购扩充优质资源 |
4.4.2 调整核心业务架构提供顺应电信市场变化的产品和服务 |
4.4.2.1 保持和巩固网络设备市场份额和领先优势 |
4.4.2.2 加强全球电信专业服务业务 |
4.4.2.3 以多媒体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
4.4.3 优化市场和销售策略 |
4.4.3.1 巩固既有市场的优势地位 |
4.4.3.2 重视中西部市场 |
4.4.3.3 提升在新兴移动运营商中的市场份额 |
4.4.3.4 一体化销售流程(One Sales Process)强化卓越运营 |
4.4.4 超前和充分的准备应对3G市场竞争 |
4.4.4.1 招投标模拟演练和3G试验网 |
4.4.4.2 继续深化与中国移动的合作 |
4.4.4.3 大力拓展中国联通市场 |
4.4.4.4 本地化战略 |
4.4.4.5 良好的财务状况为3G市场竞争提供充足资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兴通讯CDMA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我国通信产业的现状及公司介绍 |
1.1 我国通信市场发展概述 |
1.1.1 中国通信基础网络的发展 |
1.1.2 通信投资运营业的发展 |
1.1.3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
1.2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 |
1.2.1 GSM系统 |
1.2.2 CDMA系统 |
1.3 中兴通讯公司简介 |
1.3.1 公司概况 |
1.3.2 中兴通讯公司组织机构 |
1.3.3 中兴通讯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
1.3.4 中兴通讯公司目前的市场情况 |
1.3.5 中兴通讯公司市场战略的实施 |
1.3.6 中兴通讯公司CDMA事业部 |
2 CDMA事业部营销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 |
2.2 微观环境 |
2.2.1 CDMA行业竞争形势分析 |
2.2.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3 中兴通讯CDMA事业部的SWOT分析 |
3 选择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 |
3.1 市场细分 |
3.1.1 进行市场细分的意义 |
3.1.2 对CDMA市场进行细分 |
3.2 细分市场评估 |
3.2.1 细分市场获利能力分析 |
3.2.2 细分市场结构吸引力分析 |
3.3 选择目标市场 |
3.4 市场定位 |
3.4.1 确定产品位置 |
3.4.2 在各细分市场上进行定位 |
4 中兴通讯CDMA事业部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
4.1 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策略 |
4.1.1 中兴通讯CDMA事业部现有产品结构 |
4.1.2 联通市场的产品策略 |
4.1.3 电信市场的产品策略 |
4.1.4 军网市场的产品策略 |
4.1.5 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 |
4.2 考虑顾客成本的价格策略 |
4.2.1 联通市场的价格策略 |
4.2.2 电信市场的价格策略 |
4.2.3 军网市场的价格策略 |
4.2.4 国际市场的价格策略 |
4.3 便于顾客购买的分销策略 |
4.3.1 联通市场的分销策略 |
4.3.2 电信市场的分销策略 |
4.3.3 军网市场的分销策略 |
4.3.4 国际市场的分销策略 |
4.4 利于沟通的促销策略 |
4.4.1 联通市场的促销策略 |
4.4.2 电信市场的促销策略 |
4.4.3 军网市场的促销策略 |
4.4.4 国际市场的促销策略 |
4.5 权力营销策略 |
4.6 公共关系营销策略 |
4.6.1 关系营销概述 |
4.6.2 建立和完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CRM),获得竞争优势 |
4.6.2.1 建立顾客数据库 |
4.6.2.2 逐步推行“一对一营销” |
4.6.3 开展内部营销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
4.6.3.1 内部营销及其性质 |
4.6.3.2 开展内部营销的必要性 |
4.6.4 正确处理与竞争对手和政府的关系 |
4.6.4.1 竞争对手带来的好处 |
4.6.4.2 处理好与竞争者的关系 |
4.6.4.3 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
结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8)TDMA和CDMA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无线通信系统 |
1.2 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多址技术 |
1.2.1 FDMA、TDMA与CDMA |
1.2.2 TDMA与CDMA比较 |
1.2.3 TDMA和CDMA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
1.3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状况 |
1.3.1 TDMA通信系统 |
1.3.2 CDMA通信系统 |
1.3.3 无线本地环路(WLL) |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意义 |
第二章 TDMA系统独特码最大似然检测 |
2.1 概述 |
2.2 独特码最大似然检测原理 |
2.2.1 检测模型 |
2.2.2 在AGWN信道中UW相干检测 |
2.2.3 在AGWN信道中UW非相干检测 |
2.2.4 在Rayleigh信道中UW非相干检测 |
2.2.5 UW用于相位和定时估计 |
2.3 UW检测工程设计及实现 |
2.3.1 检测准则的选择 |
2.3.2 UW检测器结构和实现 |
2.4 性能分析与仿真 |
2.5 应用讨论 |
2.6 结论 |
第三章 通用高速TDMA终端 |
3.1 TDMA终端设备组成 |
3.2 TDMA信号处理过程 |
3.3 关键技术和工作原理 |
3.3.1 TDMA系统同步 |
3.3.2 定时控制和信道映射(MAP |
3.3.3 主要功能指标 |
3.4 基于计算机及局域网的TDMA接收终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匹配滤波器的RAKE接收 |
4.1 系统模型 |
4.2 RAKE接收实现和关键技术 |
4.2.1 实现考虑 |
4.2.2 码片码符定时同步 |
4.2.2.1 工作原理 |
4.2.2.2 性能分析 |
4.2.3 多径信道选择 |
4.2.4 信道估计与RAKE组合 |
4.3 特殊应用 |
4.4 性能仿真结果和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一种准同步CDMA无线接入系统 |
5.1 概述 |
5.2 系统组成 |
5.3 空中接口 |
5.4 上行信道同步 |
5.5 上行信道性能分析 |
5.6 多小区系统容量分析 |
5.7 仿真和测试结果 |
5.8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四、北电网络CDMA系统走向成熟(论文参考文献)
- [1]北电CDMA 1x EV-DO无线网络的维护与故障处理[D]. 范然灿.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2]TD-SCDMA网络建设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D]. 李斌.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5)
- [3]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D]. 李莅.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05)
- [4]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策略研究(1978-2009):产业生命周期角度[D]. 张力.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5]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 李崑.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6]2004年国际通信制造企业大比拼[J]. 乔楠,郑宏. 通信世界, 2004(39)
- [7]中兴通讯CDMA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闵隽铟. 南京理工大学, 2002(01)
- [8]TDMA和CDMA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炬. 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9]CDMA1xRTT 走向成功的捷径[N]. 段沁萍. 通信产业报, 2002
- [10]联通CDMA设备中标厂商巡礼(一)[J]. 陈金岭,王黎冬. 邮电商情, 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