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县江滩地区传染性钉螺分布及防治措施

铜陵县江滩地区传染性钉螺分布及防治措施

一、铜陵县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与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谢谦[1](2016)在《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文中认为开展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有助于消除湖区血吸虫病、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两型社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洞庭湖区域实际,基于流行病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基础理论研究——作用机理分析——感染风险评价——防控方案模拟——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路,以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为主线,构建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防控仿真模型、综合防控体系,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1)系统梳理了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等。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理论包括系统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变论、控制论等;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主要来源于人口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政府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血吸虫病防控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明确机理、风险评价、方案模拟、方案比较和体系构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血吸虫病防控研究可采取如下流程:机理分析→指标筛选→机理量化→风险评价→仿真模拟→体系构建。(2)详细介绍了洞庭湖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水平和血吸虫病疫情等现状,计算得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系统分析了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将人群血检阳性率、易感地带面积分别作为疫水接触和疫水分布子系统的核心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关键指标的驱动因子进行筛选,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验证和响应回归分析,完成洞庭湖区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疫水接触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农业经济比重(0.867)>城镇化水平(0.846)>总人口(0.844)>城乡自来水供给率(0.839)>GDP(0.83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0.83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0.831)>血防健康教育覆盖率(0.820);疫水分布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改厕覆盖率(0.927)>耕牛敞放率(0.886)>耕牛感染率(0.859)>洲滩扩张速率(0.858)>居民感染率(0.855)>药物灭螺面积(0.694)>平均水位(0.674)>环改灭螺面积(0.415)>汛期平均水位(0.328)>平均流量(0.251)。其中,平均流量(0.251)与易感地带面积的相关系数小于0.3,表现为弱相关性,在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可忽略该项因素的影响。(4)依据PSR模型原理,构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入手,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指数方面,2001-2014年,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由0.9248降至0.40337,后期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其空间格局上,岳阳县、沅江市高于0.5,汉寿县、安乡县等14个地区处于0.35-0.5之间,石门县、桃源县等5个地区处于0.2-0.3之间。压力、状态、响应指数方面,尽管各指数历年情况略有波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格局上,压力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10个、3个,状态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9个、4个,响应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3个、7个、11个。(5)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运用Vensim软件建立血吸虫病防控系统模型,通过调整相关变量组合,制定传统血防、农业经济优先、宣传教育优先、灭螺工程优先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等五种方案,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传统血防方案血防的经济效益有限,有待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优先方案适宜欠发达地区的血防工作,通过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和血防的并行发展;宣传教育优先方案血防效益见效较快,可应用于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地区,以优先完成血吸虫病疫情的控制任务;灭螺工程方案由于其对于灭螺的高度重视,可广泛应用于钉螺分布较广的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方案可应用于城乡差距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城乡血防工作的统筹开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6)针对洞庭湖区血防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总体目标、区域防控、工程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力求实现血防工作机制的长期、高效、可持续运行。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抑螺防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改善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明确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血防要点;强化农业、水利、药物灭螺、生物灭螺、健康教育、人畜传染源控制等血防工程实施力度;完善组织管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监测预警等血防机制。

何健[2](2016)在《基于时空与遗传信息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决定着血吸虫病分布。江滩是江苏省钉螺的主要孳生环境,研究江滩钉螺分布规律与其影响因素,将为钉螺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参考,对于江苏省按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与消除目标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构建江苏省江滩钉螺时空分布、环境因子及基因数据库基础上,采用时空与遗传信息分析技术,分别从江滩钉螺时空分布特征、钉螺群体遗传结构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等三个方面,多角度阐明江苏省江滩钉螺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首先,利用20012013年江苏省江滩钉螺空间数据库,采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时空扫描方法,识别江苏省钉螺和阳性钉螺的时空分布特征。江滩钉螺占全省钉螺总面积的90%以上,江滩钉螺和阳性钉螺的面积、分布滩块数及密度均呈下降趋势(P<0.05)。江滩钉螺在20012012年(除2009年)呈全局空间聚集性;阳性钉螺在2001、20032007年呈全局聚集性分布,其他年份为随机分布。江滩钉螺局部热点区域20012007年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地区(南京、扬州等),20082013年在长江中游区域(镇江等);阳性钉螺局部热点区域20012003年主要集中在南京市和镇江市等,南京市2004年后开始消失,镇江市持续到2009年。20012013年江滩钉螺有2个高聚集区域,相对危险度均为1.19,一个在江苏省境内长江中上游,区域半径为14.46 km,聚集年份为20012005年;另一个在长江中游,区域半径为39.85 km,聚集年份为20012006年。阳性钉螺有1个高聚集区域,位于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区域半径37.81 km,相对危险度为3.00,聚集年份为20022007年。江苏省江滩钉螺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局部聚集区域则由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向中游迁移。其次,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研究3个地理位置(北岸、江心洲、南岸)的13个江滩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状况,探讨江滩钉螺群体的遗传学特征。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Na、Ho、He的范围分别为4.515,0.100.35,0.770.92,江心洲3个钉螺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标均大于其余两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长江南岸(常州市新北区和镇江市丹徒区)的钉螺群体间遗传分化平均数与其他钉螺群体间差异较大,基于基因型频率的样本分化精确检验显示群体间遗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钉螺个体间(69.32%);NJ和ME系统发育树均显示长江北岸和江心洲钉螺群体遗传关系较近,长江南岸钉螺群体与其他群体则较远。Mantel检验显示空间距离与Fst遗传距离无相关性。江苏省江滩钉螺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虽然江滩钉螺群体间未出现显着遗传分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为地理位置聚类。最后,利用Landsat遥感卫星图像和历史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建立20012013年钉螺孳生地的植被覆盖指数(NDVI)、湿度变化(Wetness)、是否灭螺等自然社会环境数据库,分别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和GMDR模型探讨环境因素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NDVI、Wetness)与社会因素(是否灭螺)之间无共线性,江滩钉螺广义线性回归方程包含了是否灭螺,Wetness两个自变量,阳性钉螺广义线性模型则包含Wetness变量。GMDR模型显示,江滩钉螺分布受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影响,最优模型为C22、T4-33及Wetness三因素交互模型,OR值为90.86;阳性钉螺分布受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最优模型为C22、T4-33的两因素交互模型,OR值为13.07。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江滩钉螺分布,开展灭螺可以有效控制钉螺增长,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可能是保持钉螺密度的一个因素。本研究在中小尺度上研究了20012013年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江苏省江滩螺情整体上呈现显着下降趋势,其空间聚集区域呈现从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向中下游转移趋势,提示应当关注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江滩的干湿交替是引起钉螺密度上升的重要因素,开展灭螺是控制钉螺较为有效的手段。虽然江滩钉螺群体间未出现显着遗传分化,但基因-基因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于钉螺分布的影响不容忽视,应深入研究多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钉螺分布规律。

陈金生[3](2015)在《20062014年安徽枞阳县血吸虫病疫情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20062014年枞阳县血吸虫病疫情分析,总结防治经验,为今后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枞阳县20062014年防治年度报表等相关防治资料,统计分析逐年的人、牛病情以及螺情指标。结果 2006年病原学阳性率4.20%,其后降至1%以下,2013、2014连续两年未检出血吸虫感染者,2011年以后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耕牛血吸虫感染率2006年为9.34%,其后降至0.95%3.98%,2012年底28个重点村耕牛全部淘汰。20062014年累计新发现、回升钉螺面积228.32hm2、17.86hm2(以江、洲滩环境为主);净消灭钉螺面积123.87hm2,为2005年实有钉螺面积的5.97%;全县有螺环境的平均活螺密度在0.417 31.182 1只/0.11m2之间波动,不同环境类型的活螺密度无统计学差异;20062011年感染性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2013、2014连续两年未检获感染性钉螺。结论通过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枞阳县血吸虫病疫情得以有效控制,但螺情依然严峻。今后应在持续加强传染源控制的同时,加大螺情控制力度,以巩固防治成果。

刘效萍[4](2013)在《湖沼和山丘地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调查及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了解安徽省湖沼型和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的种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山口镇村(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和池州市石台县杜村(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为试点,采用病原学方法,调查试点村居民、主要家畜及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计算各类传染源的感染率、每克粪便中虫卵数(EPG)和日排虫卵总数(EPD),以此评估不同传染源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结果山口镇村调查发现,除了人群传染源外,还有牛、猪、狗、猫、野鼠等5种血吸虫病保虫宿主。调查当地居民677人,阳性19人,阳性率为2.81%,EPG为0.54,EPD为3867,人排出的虫卵数占当地日排虫卵数的2.12%;调查耕牛11头,其中阳性3头,EPG为2.97,EPD为178182,牛排出的虫卵数占当地日排虫卵数的97.88%;调查猪粪2份,犬粪5份,野鼠14只,均未发现阳性。在杜村,调查当地居民721人,阳性9人,阳性率1.25%,EPG为0.26,EPD为1007,人排出的虫卵数占当地日排虫卵数的0.32%;杜村无牛、羊,调查21头猪粪,未见阳性;调查52份犬粪,阳性4份,阳性率7.69%,EPG为0.09,EPD为45,狗排出的虫卵数占当地日排虫卵数的0.01%;调查猫粪4份,未见阳性;调查野鼠49只,阳性6只,阳性率为12.24%,EPG为65.14,EPD为315154,野鼠排出的虫卵数占当地日排虫卵数的99.67%,调查野猪粪便2份,未发现阳性。结论在湖沼型流行区,牛仍然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而在山丘型流行区,常见的家畜如牛、羊、猪等数量较少,且大多为圈养,血吸虫感染率较低,故不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野鼠将成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目的观察湖沼地区和山丘地区自然感染性钉螺及人工感染性钉螺的逸蚴节律性。方法选择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安庆市大观区山口镇村和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池州市石台县杜村为试点,现场采集钉螺,在实验室采用常规逸蚴法筛选出感染性钉螺,根据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开始时间,将其分为6:00时组、12:00时组和18:00时组,各组钉螺在25℃恒温箱、白天有光照、夜间无光照条件下,进行24h逸蚴节律性观察;此外,分别采用湖沼地区和山丘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当地钉螺以及交叉感染异地钉螺,根据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开始时间,将其分为6:00时组、12:00时组和18:00时组,将获得的感染性钉螺在与上述相同条件下,进行24h逸蚴节律性观察。结果湖沼地区自然感染性钉螺,在有光照的6:00时组、12:00时组,钉螺入水后2~4h即出现逸蚴高峰,在无光照的晚18:00时组,钉螺在当晚20:00~22:00时出现第1次高峰,在次日8:00~10:00时出现第2次逸蚴高峰。山丘地区自然感染性钉螺,逸蚴大多从晚16:00~18:00时开始,高峰在20:00~22:00时(后称晚逸蚴)。采用湖沼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当地钉螺和异地钉螺所获得的人工感染性钉螺,在有光照的6:00时组和12:00时组,钉螺入水后2~4h即出现逸蚴高峰;无光照的18:00时组,钉螺在当晚20:00~22:00时出现第1次逸蚴高峰,在次日8:00~10:00时出现第2次逸蚴高峰。采用山丘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当地和异地钉螺所获得的人工感染性钉螺,在有光照的6:00时组、12:00时组和无光照的18:00时组,钉螺逸蚴高峰均在晚20:00~22:00时。结论湖沼地区和山丘地区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其逸出节律性具有明显差异,湖沼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钉螺呈现快速逸蚴现象,而山丘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钉螺则主要呈现晚逸蚴现象。

朱静[5](2012)在《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和地方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鄱阳湖沿岸八县目前尚未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对疫区人口身心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较大威胁。进入21世纪,血吸虫病的患病与感染进入历史较低水平,但局部易感地带仍存在较高感染风险。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地理环境特征复杂多样,感染风险高,人畜活动频繁,研究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综合运用地面调查、GIS等地球信息技术进行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是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参阅相关研究,总结归纳发现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形成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高程、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易感地带具有野粪分布集中,感染性钉螺密度高,水中尾蚴密度高,人畜活动频繁,感染率高等特点。是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易感因子在空间互相重叠,血吸虫病感染风险高的地带。主要聚集在水陆交界带,空间分布有一定的稳定性,易感强度季节性等特征。鄱阳湖血吸虫病疫区分布范围广,流行程度空间差异性强,宏观地貌与水文条件空间分异是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地理分类的主要依据。不同类型疫区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差异引起人畜接触疫水方式、血防意识水平以及血防控制措施的空间差异形成了这种非地带性地理分异。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可分为洲滩型,洲垸型、洲岛型和湖汊型四类,实地考察易感地带地理环境特征,抽样选择典型自然村进行流行特征问卷调查,以洲垸型南昌县为例分析血吸虫病疫情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易感地带地貌与水文组合特征差异性强,流行特征复杂多样,但差异性较小。南昌县血吸虫病流行村离草洲距离愈近血吸虫病的感染率愈高;有螺草洲离村庄距离愈近草洲感染性钉螺密度愈。2004-2009年疫情呈下降趋势,仍存在高危易感地带,呈聚集分布,局部疫情年间变化不稳定。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建立血吸虫病易感地带与相关地理事物之间发生空间关联的知识库和地理空间模型,进行知识驱动的南昌县易感地带空间分布模拟。结果显示南昌县沿岸湖滩草洲易感地带空间分布集中连片。以圩堤为界,垸外广泛存在潜在血吸虫病感染高风险区域。高危易感地带主要沿垸外圩堤呈点状或块状分布,尤其是玉丰村、五丰村、将军洲和五星农场等沿岸行政村,居民点离高危易感地带距离近,发生感染的风险高。

余胜标,田学根,柯兆明[6](2011)在《1996~2010年铜陵县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分析》文中提出铜陵县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分为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种类型,流行区共有8个乡镇80个村,人口达19万余人。为总结铜陵县多年来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给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该县1996~2010年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特点和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

何家昶,张世清,汪天平,吴慧,鲍建国,王跃明,田学根,姚振琪,任晓联,邓玉军,苏继好,虞贝贝,李婷婷[7](2011)在《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安徽省7个县选择8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4年,观察血吸虫病预防效果。结果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4年,8个试点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平均下降94.2%,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分别平均下降91.9%和81.0%。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预防血吸虫病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张世清,何家昶,汪天平,陈更新,潘新平,鲍建国,张先友,姚振琪,王跃明,任晓联,邓玉军,操治国[8](2011)在《不同区域范围实施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分别以行政村、乡镇以及水系流域为区域范围,实施以机代牛、卫生改厕等传染源控制措施,观察螺、病情变化情况,评价其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结果以行政村为区域范围的8个村在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3年后,人群平均感染率由4.72%降为0`.33%,降幅为93.01%;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由0.0088只/0.11m2降为0.0015只/0.11m2,降幅为95.45%。铜陵县老洲乡在整乡推进传染源控制措施3年后,人群平均感染率由4.78%降为0.08%,降幅为98.33%;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由0.015只/0.11m2降为0。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及九华河流域、升金湖流域分别在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4年、3年、2年后,人群平均感染率分别由4.65%、4.52%、3.65%降为1.32%、1.75%、1.91%,降幅分别为71.61%、61.28%、47.67%;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分别由0.0075只/0.11m2、0.005 2只/0.11m2、0.0053只/0.11m2降为0.000 4只/0.11m2、0、0,降幅分别为94.67%、100%和100%。急性血吸虫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实施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防治效果较为巩固。

何家昶,王家生,卢金友,李婷婷,高风华,周平,朱传明,何龙珠,虞贝贝,张世清[9](2011)在《1998-2009年安徽省长江流域螺情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安徽省长江流域钉螺分布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8-2009年间安徽省长江流域钉螺分布面积、复现和新发现钉螺面积及钉螺与感染性钉螺密度等资料,观察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长江流域钉螺面积出现几次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新发现钉螺面积在1999、2004年和2006年出现3个高峰期,复现钉螺面积在1998年和2004年出现2个高峰期。江心滩活螺密度及感染性钉螺密度总体上均高于江边滩,江心滩活螺密度在2003年出现高峰期,感染性钉螺密度在2003-2004年、1999年和2006年出现高峰期;江边滩活螺密度及感染性钉螺密度均于1998年出现高峰期。结论长江流域钉螺受自然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在加强钉螺控制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传染源控制。

金江,安继胜,周蜀辉,陈德银,陶陵,阮彬[10](2005)在《铜陵县钉螺流行状况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掌握铜陵县钉螺分布状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县全部历史有螺环境和钉螺孳生可疑环境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查螺面积 6743. 9413万m2,有螺面积 3217. 7741万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 13. 43万m2,残存回升 347. 51万m2,占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 47. 81%。解剖钉螺 161 842只,其中感染性钉螺 437只,活螺平均密度 0. 396只 /框,钉螺感染率 0. 27%,感染螺平均密度 0. 00107只 /框。结论 全县有螺面积与防治初期相比大为下降,但“九五”以后大幅度增加。97%以上的有螺面积分布在江洲湖滩地区,这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二、铜陵县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与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陵县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省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血吸虫病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2 血吸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现状
        1.3.3 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现状
        1.3.4 空间信息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1.5.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1.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1.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仿真模拟研究
        1.5.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2.1 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
    2.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突变理论
        2.2.5 控制论
    2.3 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
        2.3.1 人口系统动力机制
        2.3.2 环境系统动力机制
        2.3.3 经济系统动力机制
        2.3.4 社会系统动力机制
        2.3.5 政府系统动力机制
    2.4 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内容与流程
    2.5 血吸虫病防控综合体系构建
        2.5.1 明确防控主体与受控对象
        2.5.2 设置防控目标
        2.5.3 提出防控措施
    2.6 本章小结
3 湖南省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现状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界定
    3.2 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3.2.1 自然条件
        3.2.2 自然资源
    3.3 经济社会状况
        3.3.1 人口与城镇化
        3.3.2 经济发展概况
        3.3.3 产业结构概况
        3.3.4 生态环境概况
        3.3.5 社会事业概况
    3.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
        3.4.1 疫情感染现状
        3.4.2 查螺灭螺现状
        3.4.3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测算
        3.4.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5 本章小节
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4.1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系统研究
        4.1.1 疫水接触子系统
        4.1.2 疫水分布子系统
        4.1.3 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链条
    4.2 人水作用机理的驱动因子初步筛选
        4.2.1 研究方法简介
        4.2.2 驱动因子关联度分析
    4.3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相关分析
        4.3.1 疫水接触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4.3.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4.4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响应分析
        4.4.1 疫水行为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4.4.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节
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5.1 风险评价预警体系的建立
        5.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5.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5.1.4 指标解析
    5.2 风险评价方法
        5.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5.2.2 计算指标权重
        5.2.3 计算风险指数
    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状况分析
        5.3.1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5.3.2 各子系统感染风险指数评价
        5.3.3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综合指数评价
    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空间格局分析
        5.4.1 各子系统风险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5.4.2 感染风险综合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系统仿真模拟
    6.1 研究方法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6.1.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6.1.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
        6.1.4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6.2 系统动力学在Vensim中的实现
        6.2.1 Vensim概述
        6.2.2 基于Vensim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6.3 系统结构及反馈机制
        6.3.1 因果结构
        6.3.2 子系统结构分析
    6.4 系统模型仿真模拟
        6.4.1 模型构建
        6.4.2 模型检验
        6.4.3 方案设置
        6.4.4 方案模拟与选择
    6.5 本章小节
7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7.1 总体防控目标
    7.2 区域防控要点分析
        7.2.1 岳阳市
        7.2.2 常德市
        7.2.3 益阳市
    7.3 重点血防工程
        7.3.1 农业血防工程
        7.3.2 生物血防工程
        7.3.3 水利血防工程
        7.3.4 药物灭螺工程
        7.3.5 健康教育工程
        7.3.6 人畜传染源控制工程
    7.4 血防保障机制
        7.4.1 组织管理机制
        7.4.2 科技研发机制
        7.4.3 人才培养机制
        7.4.4 工程实施机制
        7.4.5 监测预警机制
    7.5 本章小节
8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时空与遗传信息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3. 技术路线
    4.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江苏省江滩钉螺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收集与数据库构建
        2.2 描述性分析
        2.3 时空分析
    3. 结果
        3.1 描述性结果
        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时空聚集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江苏省江滩钉螺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钉螺基因组提取
        2.3 微卫星引物筛选和微卫星DNA扩增
        2.4 微卫星DNA数据获得
        2.5 微卫星DNA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微卫星DNA扩增结果
        3.2 遗传多样性
        3.3 群体遗传分化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基因-环境因素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遥感图像获得和修正
        2.2 遥感图像环境因素的提取
        2.3 环境因素对钉螺分布影响
        2.4 钉螺分布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3. 结果
        3.1 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3.2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本研究主要结论
附录: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20062014年安徽枞阳县血吸虫病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资料分析
结果
    一、病情
        1. 人群感染情况:
        2. 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
    二、螺情
        1. 钉螺与感染性钉螺面积消长:
        2. 有螺环境单元的钉螺及感染性钉螺检出情况
        3. 活螺与感染性钉螺密度
讨论

(4)湖沼和山丘地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调查及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湖沼和山丘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种类调查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湖沼和山丘型地区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硕士阶段获奖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1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问题的复杂性
        1.3.2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方法中存在不确定因素
    1.4 地球信息技术与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
    1.5 研究进展
        1.5.1 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研究
        1.5.2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
        1.5.3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与地球信息技术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1.6.2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地理学基础
    2.1 血吸虫病传播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1.1 血吸虫生命史过程中的地理环境条件
        2.1.2 钉螺孳生的地理环境条件
        2.1.3 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2.2 血吸虫病传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2.2.1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与人、畜活动规律
        2.2.2 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2.3 易感地带的定义
    2.4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主要特征
        2.4.1 易感地带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
        2.4.2 易感地带流行机理的复杂性
        2.4.3 易感地带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4.4 易感地带易感强度的季节性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与地貌概况
    3.2 气候、水文特征
    3.3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4 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差异性
    4.1 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地理分类依据
    4.2 鄱阳湖不同类型易感地带地理环境特征
        4.2.1 鄱阳湖易感地带的自然环境特征
        4.2.2 鄱阳湖不同类型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地貌、水文特征
    4.3 鄱阳湖不同类型易感地带流行特征调查分析
        4.3.1 调查对象与内容
        4.3.2 调查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时空分布特征
        4.4.1 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空间分布特征
        4.4.2 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年际变化特征
5 南昌县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模拟
    5.1 知识驱动的地理建模方法
    5.2 南昌县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易感因子知识库的建立
        5.2.1 海拔高程与易感地带知识库
        5.2.2 植被与易感地带知识库
        5.2.3 水体与易感地带知识库
        5.2.4 人、畜活动规律与易感地带知识库
        5.2.5 特殊地理环境与易感地带知识库
    5.3 知识驱动的南昌县易感地带空间分布预测模型
        5.3.1 知识驱动的南昌县易感地带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的建立
        5.3.2 知识驱动的南昌县易感地带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的计算
    5.4 南昌县易感地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与方法
    1 开展试点村基本情况调查
    2 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3 防治效果评价
        3.1 措施落实情况调查
        3.2 防治效果监测
        3.3 评价指标
    4 数据分析
结 果
    1 试点村基本情况
    2 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2.1 传染源控制措施实施情况
        2.2 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2.3 卫生血防措施实施情况
    3 防治效果情况
        3.1 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下降情况
        3.2 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下降情况
讨 论

(9)1998-2009年安徽省长江流域螺情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2.1 钉螺总面积变化
    2.2 新发现和复现钉螺
    2.3 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密度变化
3 讨论

(10)铜陵县钉螺流行状况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四、铜陵县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与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D]. 谢谦.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2]基于时空与遗传信息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D]. 何健.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2016(03)
  • [3]20062014年安徽枞阳县血吸虫病疫情分析[J]. 陈金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5(02)
  • [4]湖沼和山丘地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调查及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D]. 刘效萍.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2)
  • [5]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分布研究[D]. 朱静.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6]1996~2010年铜陵县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分析[J]. 余胜标,田学根,柯兆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1(04)
  • [7]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效果的研究[J]. 何家昶,张世清,汪天平,吴慧,鲍建国,王跃明,田学根,姚振琪,任晓联,邓玉军,苏继好,虞贝贝,李婷婷.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10)
  • [8]不同区域范围实施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观察[J]. 张世清,何家昶,汪天平,陈更新,潘新平,鲍建国,张先友,姚振琪,王跃明,任晓联,邓玉军,操治国.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1(02)
  • [9]1998-2009年安徽省长江流域螺情变化趋势分析[J]. 何家昶,王家生,卢金友,李婷婷,高风华,周平,朱传明,何龙珠,虞贝贝,张世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02)
  • [10]铜陵县钉螺流行状况调查报告[J]. 金江,安继胜,周蜀辉,陈德银,陶陵,阮彬.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5(02)

标签:;  ;  ;  

铜陵县江滩地区传染性钉螺分布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