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榆林学院建设发展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榆林学院建设发展

一、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加快榆林学院建设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霜婷[1](2021)在《基于内涵认知的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文明的“根”、“脉”、“魂”,从历史脉络的格局深入研究黄河文化,就等于抓住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是新时代下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底气。近几年,随着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对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与内涵,但是对于黄河文化整体的认知以及黄河文化遗产构成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研究从黄河文化的内涵认知着手,总结归纳陕西黄河文化构成要素,搭建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体系,整理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清单。本研究首先以习总书记对黄河文化的本质内涵“根”、“脉”、“魂”三个角度的高度凝练依托和关键点,从时间、空间两大方面全面地进行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本质内涵、构成要素、属性特征等内容梳理。根据社会学、水利学、历史学等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诞生于黄河流域这一独特的地域环境内的黄河文化一直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这是由于黄河文化具有连续性和包容性等属性特征。黄河文化最早因华夏始祖炎黄二帝而表现为根祖文化,随着时代的更迭,逐渐产生了中心文化、农耕文化、治黄文化、红色文化等多文化要素。而陕西段黄河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所在,其文化内涵也是由多文化要素的构成,基于此构建了陕西黄河文化构成认知框架和陕西黄河文化遗产体系。接着,结合陕西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方志,从空间上对陕西黄河文化区的分布进行分析,时间上对陕西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在黄河文化内涵框架支撑下,梳理总结陕西黄河文化构成具体要素,形成了5大文化内涵构成要素,15个文化主题,38个子文化主题,诠释了陕西黄河文化在整体黄河文化五类构成要素——“根祖文化”、“中心文化”、“农耕文化”、“治黄文化”、“红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最后,通过搭建陕西黄河文化“内涵构成——文化主题——遗产载体”遗产构成体系,以内涵构成分类为主体,以体现黄河文化连续性、根源性、主体性为核心梳理遗产载体,明确遗产载体的起源时间、载体类型、空间分布和保护层级,建构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体系,整理出首批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清单。该清单总共包括陕西黄河文化遗产340处,其中“根祖文化”系列遗产85处,“中心文化”系列遗产194处,“农耕文化”系列遗产17处,“治黄文化”系列遗产18处,“红色文化”系列遗产31处。

刘咪[2](2020)在《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色文化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各个时期,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改革过程中取得的伟大功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陕北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陕北生活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为陕北留下了丰富而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新时代赋予了陕北红色文化新的内容,也对其传承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使命,如何继承和创新陕北红色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精神诉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思想,论述了陕北红色文化的相关理论,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和实地考察分析了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取得的成绩、存在的困境及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文章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创新点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陕北红色文化相关理论概述,具体包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概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陕北红色文化的内涵、内容、传承价值和发展历程。第三章是对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包括取得的成绩、产生的困境以及产生困境的成因。第四章是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的论述。第五章是结语,具体阐述了论文的主要结论。本文以陕北红色文化为研究对象,提出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具有新时代价值的先进文化,并将红色文化与我国陕北特有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吸取马克思红色思想的理论精华,探讨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希望为解决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实践借鉴。

高田[3](2020)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榆林市绿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现实诉求使传统生态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特征,在新时期结合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形成了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治理、能源工业发展、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理论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研究视域,梳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分析榆林市绿色发展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探析榆林市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能源工业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脱贫等方面的进展,剖析其绿色发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榆林市发展的目标指向。因此,未来榆林市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行机制改革保障治理成果,坚持技术创新促进能源化工产业绿色发展,通过教育宣传赋予农村发展新动能,积极行动为维护地区生态安全、促进西部跨越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向好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更新,为绘就生态和谐、人民幸福的崭新图景提供有力支持。

马瑞[4](2020)在《陕北榆林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色文化为我们的社会建设不断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其中红色基因更是深深地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提出我们要弘扬红色文化,各地区要充分合理利用好自己地区的红色文化,将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青年人身上。榆林不仅是陕北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着名的革命地区。早在1924年11月,陕北第一个党团小组就在榆林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榆林的成立,说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期,榆林已经诞生了自己的红色文化。榆林是陕北革命的发源地、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红军东征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因此对于榆林红色文化的传承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地方红色文化,同时对榆林当地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榆林地区传承红色文化现状的调研,认为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加强了榆林革命理论研究;开发了榆林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等。但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传承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红色景区的承载力较弱;红色文化的品牌尚未形成;红色产品的开发不够深入等。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政府缺乏对开发红色资源的指导;社会忽视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人们缺少参观红色景区的兴趣。在以上情况的基础上对榆林红色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挖掘榆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优化思想引领功能;促进榆林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榆林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体系;加强榆林红色旅游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效应;注重榆林红色景区产品开发,构建产业链等对策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蒋瑞[5](2020)在《陕北秧歌发展进程与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陕北秧歌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成为陕北地区颇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民间舞蹈文化,有着原生态的质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陕北秧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实现陕北秧歌的文化创新和转型升级,对陕北秧歌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极其重要。本文梳理了陕北秧歌的起源、历史、发展等基本状况,着重分析当前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探究未来发展方向。全文分为梳理篇和策略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从秧歌的三种起源假说谈起,结合史料,探究秧歌文化的起源在陕北秧歌中的体现。第二章建立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梳理非民间意识影响下陕北秧歌的发展脉络,提炼出陕北秧歌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新秧歌运动及其对陕北秧歌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以2006年被收录进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并列出区域内、外的相关重点政策文件,分析近现代陕北秧歌的发展举措;第四章,综合分析。阐述陕北秧歌的文化定位,挖掘文化内涵;分析陕北秧歌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新时期陕北秧歌文化的传播策略;最终,从政府职能、教育教学、文化人的自觉意识等方面,得出一套适合陕北秧歌文化、较为全面的发展传播途径。

张文宇[6](2020)在《榆林市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特别是以土地为核心的资源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历史考察,以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现状的研究,我们认为,榆林市榆阳区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创新性改革,它对全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全国农村面上所实行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以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主要在城中村、城郊村与经济发达地区有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农村进行。而榆林市榆阳区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在统一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对城中村、城郊村与其它有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农村进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区情,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尊重群众意愿与首创,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重点是将以土地为核心的资源性资产纳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脱贫致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乡村,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全面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建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榆阳模式”,逐步摸索走上了一条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崭新道路,搭起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榆阳模式”,核心内容是“市场主导,产权推动,科技支撑,工业反哺,融资多元,产业特色,生态文明,城乡一体”。榆阳区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了三条产改路径:在南部山区重点推行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北部滩区重点推行的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城中村、城郊村重点推行的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形成了赵家峁村、三道河则村、广济南村三条产改路径改革的成功典型。榆阳区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五个三”:一是把握“三个关键”,二是用活“三权分置”,三是创新“三条路径”,四是狠抓“三项建设”,五是扛实“三级书记”改革责任。“榆阳模式”对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主要是: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各项政策的制订与落实是根本前提。三是政府顶层设计与农民首创相结合是根本途径。四是清产核资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是改革的基础。五是工业反哺农业是重要环节。且必须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乡村社会综合治理有机结合。

曲成举[7](2020)在《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工业化的产物,铁路在中国经历了相当曲折的成长历程,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铁路自出现以来即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其所具有的连通疆域、活跃经济、利于军事等功能也使铁路成为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载体。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间,铁路往往在社会剧烈动荡时期被各方政治势力所窥伺,成为各方政治势力矛盾的交汇点,突出表现了铁路虽是一交通载运工具,但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发展紧密相关。解放战争中,随着战事的不断胜利和城市接管工作的广泛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到铁路基本功能及重要性的前提之下,进行了大范围的铁路接管工作。但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完整的接管铁路、接管后中共如何管理和改造整个铁路系统,是消灭官僚资本企业影响、持续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总体而言,中共铁路接管工作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它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不同,铁路接管因其行业特色、涉及层面广泛决定了中共在接管中除了要保证铁路运输畅通之外,更要确保铁路工厂、铁路附属单位等的完整,进而使广大铁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运营,为解放战争、国家建设和社会秩序稳定所服务。因此,中共在铁路接管工作中遵循着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方式,对整个铁路体系进行了完整、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接收遵循的是“原封不动,整套接收”的具体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动员和自下而上的职工群众参与,对整个铁路行业内部的人事、组织机构、物资器材进行清点接收,奠定铁路尽快恢复秩序的人员、组织和物质基础。与接收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中共铁路管理工作,从整个接管过程来看,管理工作既是改造前的过渡,又是接收后的必然且贯穿始终。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恢复铁路运输,因此中共在管理阶段实行了部分的制度延续政策,以保证秩序迅速走上正轨。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了铁路行业内部的线路修复、人事组织变革以及运营管理等,为广泛的铁路营运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造工作是共产党整个铁路接管的核心过程之一,改造进行的好与坏是铁路能否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标志,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组织改造、人事改造和制度改造,特别是在当时学习苏联先进铁路管理经验的政策下,经过改造后的铁路性质发生了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依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政权建设新中国铁路的开端,中共铁路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历史过程对整个铁路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建立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铁路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铁路的基本属性,促进了新中国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放战争中其他行业接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虽然接管工作中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共铁路接管工作是成功、圆满的,且具有重大的战略地位,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铁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邱铁鑫[8](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杨佳欣[9](2020)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我们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理论指导作用,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的国际竞争力。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过程中,赢得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成果。红色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生动的载体。陕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屈指可数的文化大省,古老的“炎黄”文明和历代帝王的建都使其拥有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三秦大地上英勇奋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革命故事和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近几年来,在国家与陕西省政府的大力推进下,陕西红色文化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视角研究陕西红色文化建设。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陕西红色文化相关理论阐释,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相关理论概述以及陕西红色文化概述,其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概述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容,陕西红色文化概述中介绍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状况、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以及价值研究;第三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进行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进行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基本要求;第四部分为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现状调查及分析,介绍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取得的成就,并通过问卷调查说明陕西红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进行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的措施,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容以及陕西红色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基于文化的自觉能动性,增强群众对陕西红色文化的认知;二是基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加大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基于文化的阶级性,推进陕西红色文化的大众化发展;四是基于文化的社会历史性,加强“互联网+红色文化”建设;五是基于生态文化建设,实现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赵富[10](2020)在《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基层党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改革的大幕从农村拉开。1982年中央发布了第一个涉农一号文件,此后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系列指导农村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内容丰富,涉及到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基层治理、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农村改革的稳健推进提供权威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整体改革的推进中居于领导地位。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本课题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的情形,探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般规律,寻求现实启示。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边界的阐述,以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村基层党建问题,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情况,整理了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探析了中央一号文件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联系以及论述了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总体要求。第三部分为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与部署,以改革开放初期、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时间段分析该阶段基层党建新要求的产生背景以及不同时期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举措,分别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具体落实举措。第五部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落实,分析在自我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基层治理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二、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加快榆林学院建设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加快榆林学院建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内涵认知的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讲好中国故事”与住建部课题的提出
        1.1.2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关于黄河文化研究
        1.3.2 关于文化遗产研究
        1.3.3 关于黄河文化遗产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黄河文化内涵认知
    2.1 孕育黄河文化的自然环境
        2.1.1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2.1.2 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壤
        2.1.3 黄河水系支流
    2.2 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
        2.2.1 黄河文化的起源阶段
        2.2.2 黄河文化的形成
        2.2.3 黄河文化的鼎盛时期
        2.2.4 黄河文化的迟滞与式微时期
        2.2.5 黄河文化的挑战与再生时期
    2.3 黄河文化区分布
    2.4 黄河文化本质
        2.4.1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
        2.4.2 黄河文化是中国历史的“脉”
        2.4.3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
    2.5 黄河文化构成
        2.5.1 根祖文化
        2.5.2 中心文化
        2.5.3 农耕文化
        2.5.4 治黄文化
        2.5.5 红色文化
    2.6 黄河文化的属性特征
        2.6.1 连续性
        2.6.2 根源性
        2.6.3 正统性
        2.6.4 包容性
        2.6.5 创新性
    2.7 小结
3 基于内涵认知的陕西黄河文化构成研究
    3.1 陕西黄河文化区的分布
    3.2 陕西黄河文化历史发展沿革
        3.2.1 陕西黄河文化起源
        3.2.2 陕西黄河文化的发展
        3.2.3 陕西黄河文化的鼎盛
        3.2.4 陕西黄河文化的衰退
        3.2.5 陕西黄河文化再生
    3.3 陕西黄河文化内涵研究
        3.3.1 根祖文化
        3.3.2 中心文化
        3.3.3 农耕文化
        3.3.4 治黄文化
        3.3.5 红色文化
    3.4 小结
4 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体系建构
    4.1 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体系建构方法
    4.2 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梳理逻辑
        4.2.1 按文化构成要素分类
        4.2.2 体现黄河文化的连续性
        4.2.3 以黄河文化的根源性、主干性为核心
    4.3 遗产载体梳理范围
        4.3.1 时间范围
        4.3.2 空间范围
        4.3.3 载体范围
    4.4 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体系清单
        4.4.1 “根祖文化”系列遗产
        4.4.2 “中心文化”系列遗产
        4.4.3 “农耕文化”系列遗产
        4.4.4 “治黄文化”系列遗产
        4.4.5 “红色文化”系列遗产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认知黄河文化内涵
        5.1.2 总结陕西黄河文化构成要素
        5.1.3 搭建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体系
    5.2 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建立黄河流域共同体的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所做的工作
附录1 陕西黄河文化遗产信息汇总表
附录2 图录
附录3 表录
致谢

(2)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2 陕北红色文化相关理论概述
    2.1 红色文化概述
        2.1.1 红色文化的内涵
        2.1.2 红色文化的特征
    2.2 陕北红色文化概述
        2.2.1 陕北红色文化的内涵
        2.2.2 陕北红色文化的内容
        2.2.3 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
    2.3 陕北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
        2.3.1 陕北红色文化的萌芽
        2.3.2 陕北红色文化的形成
        2.3.3 陕北红色文化的过渡和发展
        2.3.4 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
    2.4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指导思想
        2.4.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化理论
        2.4.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3 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状及分析
    3.1 陕北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取得的成绩
        3.1.1 理论研究全方位展开,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3.1.2 稳步推进红色文化开发项目,遗址保护工作不断完善
        3.1.3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
        3.1.4 红色教育活动逐渐增加,社会认同度不断提升
    3.2 调查问卷分析
        3.2.1 问卷设计概述
        3.2.2 调查数据分析
    3.3 陕北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困境
        3.3.1 陕北红色文化理论研究缺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3.2 陕北红色文化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3.3.3 陕北红色文化大众传承意识仍显薄弱
        3.3.4 陕北红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3.3.5 陕北红色文化对外交流仍显薄弱
        3.3.6 陕北红色文化的人才队伍比较匮乏
    3.4 陕北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困境的成因分析
        3.4.1 陕北红色文化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时代创新
        3.4.2 陕北红色文化传承机制尚不完善
        3.4.3 陕北红色文化缺乏创新的传承方式
        3.4.4 陕北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创新
        3.4.5 陕北红色文化缺乏良好的对外交流环境
        3.4.6 陕北红色文化缺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4 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4.1 推动陕北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1.1 做好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研究
        4.1.2 实现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4.1.3 推动理论研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2 以政府为主导,创新陕北红色文化管理制度
        4.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4.2.2 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创新能力
        4.2.3 促进社会大众积极参与
    4.3 转变传承思路,创新传承方式
        4.3.1 创新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
        4.3.2 创新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
        4.3.3 创新红色文化依托载体
    4.4 创新红色文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4.4.1 创新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4.4.2 推进红色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4.3 创新红色文化产品体系
    4.5 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4.5.1 用发展的理念创新对外交流方式
        4.5.2 创新红色文化交流方式,开拓对外交流平台
        4.5.3 注重区域合作,不断拓展红色文化交流
    4.6 树立人才兴文的发展理念,优化红色文化人才队伍
        4.6.1 树立人才兴文的发展理念
        4.6.2 优化红色文化人才队伍结构
        4.6.3 优化红色文化人才培养发展机制
5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榆林市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
        2.1.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成果
    2.2 绿色发展理念概述
        2.2.1 绿色发展的含义
        2.2.2 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
        2.2.3 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2.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绿色发展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现状
    3.1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必然性
        3.1.1 生态环境恶劣
        3.1.2 产业畸形发展
        3.1.3 地区发展不平衡
        3.1.4 城市建设落后
        3.1.5 三农问题严重
    3.2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主要成就
        3.2.1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3.2.2 能源工业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3.2.3 居民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推广
        3.2.4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强
        3.2.5 绿色脱贫工作稳步开展
第四章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4.1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
        4.1.1 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存在短板
        4.1.2 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困难
        4.1.3 农业绿色发展整体滞后
    4.2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对策
        4.2.1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明确绿色发展目标
        4.2.2 完善生态治理机制,保障治理成果
        4.2.3 坚持科技创新,促进能源化工经济绿色发展
        4.2.4 加强教育宣传,赋予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陕北榆林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传承陕北榆林地区红色文化的缘由及主要内容
    一、相关概念
        (一)红色文化
        (二)榆林红色文化
    二、榆林红色文化的特质
        (一)是早期陕北创建党组织最早的地方
        (二)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生活地
        (三)是李子洲等陕北革命者留下许多光辉足迹的地方
        (四)转战陕北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承榆林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榆林红色文化的主要历史进程
        (二)榆林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
        (三)榆林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内容——以转战陕北精神为核心
第二章 陕北榆林地区传承红色文化的成效、问题及成因
    一、榆林地区传承红色文化取得的成绩
        (一)加强了榆林革命理论研究
        (二)开发了榆林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建设
        (三)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
    二、榆林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二)传承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三)红色景区的承载力较弱
        (四)红色文化的品牌尚未形成
        (五)红色产品的开发不够深入
    三、榆林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政府缺乏对开发红色资源的指导
        (二)社会忽视了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人们缺少参观红色景区的兴趣
第三章 加强陕北榆林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的对策
    一、挖掘榆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优化思想引领功能
        (一)整合榆林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精神内涵
        (二)依托榆林红色文化,加强思想引领
    二、促进榆林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一)鼓励红色文化进校园
        (二)培养红色文化相关专业人才
    三、加强榆林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体系
        (一)规划榆林红色资源,提升游客吸引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承载力
    四、加强榆林红色旅游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效应
        (一)拓展榆林红色文化渠道
        (二)打造榆林红色旅游品牌
    五、注重榆林红色景区产品开发,构建产业链
        (一)红色景区产品开发注重体验,协调发展
        (二)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陕北秧歌发展进程与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思路总述
    二、研究现状梳理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秧歌的文化起源及其在陕北秧歌中的表现
    第一节 崇阳之歌
    第二节 黄土之风
    第三节 祈禳之舞
第二章 非民间意识影响下的陕北秧歌
    第一节 历史图景下的陕北秧歌
    第二节 新秧歌运动(1942)
        一、新秧歌运动的必然性
        二、新秧歌运动的兴起
        三、新秧歌对旧秧歌的影响
        四、新秧歌运动的意义
第三章 近现代陕北秧歌的保护和传播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
        一、传播举措
        二、发展困境
    第二节 方针政策
        一、区域内
        二、区域外
第四章 陕北秧歌文化发展策略
    第一节 陕北秧歌的文化定位
        一、“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陕北秧歌的“俗文化”
    第二节 陕北秧歌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传播文化基因,激发文化认同
        二、反映现实审美,丰富精神需求
        三、催生文化产业,娱乐日常生活
    第三节 新时期陕北秧歌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正确审视秧歌,挖掘文化内涵
        二、加大创新力度,引领秧歌潮流
    第四节 陕北秧歌文化的传播途径
        一、发挥政府职能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三、文化人的自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榆林市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资料着作类
        2 、期刊论文类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思路
        3 、创新之处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 土地改革与土地私有阶段(1949—1956)
    (二) 土地与经营集体化时期(1956—1978)
    (三) 第三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78年—)
二、 榆林市榆阳区资源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 榆阳区的资源优势
    (二) 榆阳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三) 榆阳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乡村普遍存在“三空”问题
        2 、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 、农户土地产权权能的残缺难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有效增长
三、 榆林市榆阳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三条产改路径”
    (一) 榆林市榆阳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概述
        1 、榆林市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情况
        2 、榆林市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二) “三条产改路径”的形成
        1 、南部山区重点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
        2 、北部滩区重点推行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3 、城中村、城郊村重点推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三) 榆林市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初步成效
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的“榆阳模式”
    (一) “榆阳模式”指导思想
    (二) “榆阳模式”基本原则
    (三) “榆阳模式”核心内容
    (四) “榆阳模式”具体设计
    (五) “榆阳模式”对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1.3.1 选题的研究方法
        1.3.2 选题的创新性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铁路的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铁路的论述
        2.1.2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论述
    2.2 苏联无产阶级铁路管理的经验积累
        2.2.1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铁路领导权转移
        2.2.2 巩固和恢复铁路运输的措施
        2.2.3 苏联早期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2.3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作用的认识
        2.3.1 铁路能为军事服务
        2.3.2 铁路能为经济服务
        2.3.3 铁路能为社会服务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与政策
    3.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
        3.1.1 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背景
        3.1.2 中国革命发展的现实背景
    3.2 中国共产党接管官僚资本的政策
        3.2.1 明确官僚资本界限,保护民族工商业
        3.2.2 保证机构完整,不轻易打乱企业原有组织
        3.2.3 稳定企业秩序,尽快恢复企业生产
        3.2.4 延续旧的制度,慎重改造企业规则
        3.2.5 稳定职工心态,妥善处置旧员工
    3.3 铁路接管的具体政策
        3.3.1 坚持党的领导,保障铁路营运
        3.3.2 原封不动,先接后管
        3.3.3 制度延续,缓步进行
        3.3.4 依靠群众,建设铁路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接收
    4.1 铁路接管的前期准备
        4.1.1 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接管对象
        4.1.2 组织准备,成立各级接管机构
        4.1.3 思想准备,强化接管干部纪律
    4.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机构接收
        4.2.1 东北地区铁路系统的组织接收
        4.2.2 大范围铁路管理局的接收
        4.2.3 铁路附属单位的接收
    4.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接收
        4.3.1 管理职员的接收
        4.3.2 技术人员的接收
        4.3.3 普通工人的接收
    4.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物资接收
        4.4.1 铁路器材的接收
        4.4.2 档案文件的接收
        4.4.3 其他物资的接收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管理
    5.1 过渡阶段的基本阐释
        5.1.1 过渡阶段管理的特点
        5.1.2 过渡阶段管理的内容
    5.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管理
        5.2.1 工人阶级的再界定
        5.2.2 铁路旧人员的管理
        5.2.3 接管人员的管理
    5.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管理
        5.3.1 职能机构的管理
        5.3.2 共产党组织管理
    5.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运营管理
        5.4.1 铁路既有线路的修复
        5.4.2 铁路运营管理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6.1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改造
        6.1.1 党组织的建立
        6.1.2 青年团的建立
        6.1.3 职工工会的建立
    6.2 中共对铁路职工的改造
        6.2.1 铁路职工的思想改造
        6.2.2 改造与生产相结合
        6.2.3 发动政治运动
    6.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制度改造
        6.3.1 推广铁路负责制
        6.3.2 改造经济制度
        6.3.3 改革行车制度
        6.3.4 管理民主化建设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与特点
    7.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
        7.1.1 明确目标,以尽快恢复铁路运营为中心
        7.1.2 政策调试,以稳定政权为首要任务
        7.1.3 调查研究,以铁路发展规律为导向
        7.1.4 群众路线,以动员群众为基本力量
    7.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特点
        7.2.1 铁路接管具有跨地域性
        7.2.2 铁路接管具有复杂性
        7.2.3 铁路接管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8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评价
    8.1 圆满完成了铁路接管工作
        8.1.1 科学分析形势,适时调整策略
        8.1.2 全面系统布局,完成接管改造
        8.1.3 尊重客观规律,建设发展铁路
    8.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影响
        8.2.1 确立了中共在铁路系统的领导地位
        8.2.2 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
        8.2.3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变革
        8.2.4 凸显了人民主体性
    8.3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历史局限
        8.3.1 接管实践中的行动偏差
        8.3.2 接管初期依靠工人阶级政策贯彻不彻底
        8.3.3 接管人员思想状况处理不及时
        8.3.4 铁路安全观念强调不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情况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9)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陕西红色文化相关理论阐释
    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相关理论概述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渊源
        2.1.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
    2.2 陕西红色文化概述
        2.2.1 红色文化的内涵
        2.2.2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状况
        2.2.3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2.2.4 陕西红色文化的价值研究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进行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进行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1.1 有利于增强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3.1.2 有利于保证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3.1.3 有利于推进陕西“互联网+红色文化”建设的创新
        3.1.4 有利于实现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3.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红色文化建设的理论引导
        3.2.2 推动红色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相适应
        3.2.3 坚持红色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3.2.4 坚持红色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的现状研究
    4.1 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概况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内容
    4.2 陕西红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4.2.1 积极开展各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4.2.2 开发了多条红色旅游线路,有效带动经济增长
        4.2.3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成效显着
    4.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陕西红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对陕西红色文化认识不够,缺乏文化自觉性
        4.3.2 对文化生产力认识不够,缺少资金支持
        4.3.3 文化建设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持续性
        4.3.4 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缺少有效的保护措施
第五章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加强陕西红色文化建设
    5.1 基于文化自觉能动性,增强群众对陕西红色文化的认知
    5.2 基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加大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
    5.3 基于文化的阶级性,推进陕西红色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5.4 基于文化的社会历史性,加强“互联网+红色文化”建设
    5.5 基于生态文化建设,加强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研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基层党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范畴和研究边界
        (一)中央一号文件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
        (三)本文研究中不同时期的边界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村基层党建问题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概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情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中央一号文件与农村基层党建的内在联系
        一、中央一号文件是指导“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领导力量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总体要求
        一、围绕党的农村中心工作设计党建内容
        二、针对农村基层党建薄弱环节确定党建重点
        三、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促进农村改革发展
第二章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与部署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1982-1986)
        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
        二、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新要求(2004-2012)
        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新部署
        二、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基层党建的新任务(2013-2020)
        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新任务
        二、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举措
    第一节 立足思想建设理顺工作思路
        一、加强思想建设树牢党建责任意识
        二、深化学习动力明确党建工作思路
    第二节 强化组织建设提升战斗力
        一、加强支部建设发挥堡垒作用
        二、扩大组织覆盖创新工作方式
        三、优化干部队伍提升党建质量
    第三节 严抓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
        一、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党风党纪党性建设
        二、铸牢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
    第四节 推进制度建设细化党建考核要求
        一、推进党建工作责任制
        二、构建科学化党建考核体系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取得成效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建呈现新面貌
        一、政治建设不断强化
        二、思想建设常态化推进
        三、组织建设高质量发展
        四、作风建设不断深入
        五、制度建设日益完善
    第二节 农村深化改革取得新成就
        一、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二、农村市场经济建设逐渐完备
        三、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第三节 推进“三农”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经验
        一、立足夯实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围绕农村中心工作确定党建工作重点
        三、结合农村实际找准基层党建着力点
        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党建形式和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加快榆林学院建设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内涵认知的陕西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体系研究[D]. 刘霜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 刘咪.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榆林市绿色发展研究[D]. 高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陕北榆林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 马瑞. 大理大学, 2020(05)
  • [5]陕北秧歌发展进程与文化传播研究[D]. 蒋瑞.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6]榆林市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张文宇. 延安大学, 2020(12)
  • [7]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D]. 曲成举.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9]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陕西红色文化建设研究[D]. 杨佳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基层党建研究[D]. 赵富. 三峡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榆林学院建设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