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苏区精神振兴赣州金融

弘扬苏区精神振兴赣州金融

一、弘扬苏区精神 振兴赣州财政(论文文献综述)

钟志照[1](2021)在《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生态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的首个工业化实践地,赣南原中央苏区的意义不仅在于这是对实现全国工业化的首秀,同时也促进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中国工业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可以从这些尝试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为例,并通过实地研究,分析评价和理论应用,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再利用策略。首先,文章对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工业发展过程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对赣南原苏维埃地区的工业遗产现状进行了普查,记录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实地研究思考了保护工业遗产的科学有效方法。然后以官田兵工厂为例,从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和审美价值四个方面对官田兵工厂进行价值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址价值现状都面临普遍的问题,都需要平衡自身工业遗址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最后对于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进行生态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建议,试图探索一条适合赣南红色工业遗产建设和发展的文化传承思路。

王军力[2](2020)在《赣州市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赣州,又称“赣南”,是着名的革命老区,拥有大量的革命旧址。一方面,一些革命旧址尚未被发掘,另一方面,部分革命旧址在城乡发展的进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研究以我国“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背景,以《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2019)的公布为契机,以“赣州市革命旧址客家围屋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课题为来源,希望通过对赣州市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促进赣州革命文化资源的高质量发展,为赣南地区的建筑历史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注入新的、更强的活力,使赣州市优秀的革命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创造力和竞争力,促进赣州市地方经济的增长,助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在研究中,首先对革命旧址进行研究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法律文件的梳理,厘清发展脉络,同时对赣州市革命史及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总结目前取得的成就,并在价值认知中将赣州市革命旧址的价值分为核心价值和附属价值两大类,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赣州市革命旧址数量多、旧址类型全、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影响力极大五个基本特征;现场调查之后,进一步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总结出赣州市革命旧址存在保护思想意识不统一、管理体制缺乏一致性、“四有”工作不全面、旧址数量与保护力量对比悬殊、内生动力较差及开发手段单一、保护规划的权威性有待加强以及对旧址本体保护较多而忽略整体环境的整治七大问题。其次,在赣州市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的宏观策略研究中,通过对保护与利用关系的阐述以及SWOT分析认清自身家底,提出赣州市“革命旧址价值+苏区振兴”的总体思路以及保护与利用的基本目标和六条基本原则,进而对保护与利用的方式进行阐述。最后,以云石山革命旧址群为案例,细化赣州市宏观策略,提出“革命旧址价值+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并根据其现状评估情况将云石山17处革命旧址分为三级,以此为依据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沈娟[3](2020)在《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与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是党和国家为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而实施的重大政治战略。以往的对口支援注重“输血”的外源式驱动,容易造成受援地区的援助依赖症,从而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创新了支援方式,以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支援单位职能优势,给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市场理念、发展精神等要素,不断增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造血”功能,属于内源式驱动机制,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论文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理论基础及现实需要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发展理论进行研究,阐述了实施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现实需要。第二部分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法,了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战略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实施情况。第三部分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在深入了解分析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实施情况以及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国家部委对口支援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要素,总结出典型的发展模式,再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选择典型案例,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战略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实证检验,从而构建出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驱动机制。总之,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以及深入实地调查,分析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实施情况,并就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驱动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本研究总结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振兴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从而为全国其他革命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梦怡[4](2020)在《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效果评价与完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现在起,到2035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时期。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斗1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2013年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90号),明确要以《若干意见》为契机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江西有关县市工作机制,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越式发展。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江西有关县市工作机制自实施以来,给赣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短短的几年时间要解决八十年的历史欠账问题,毕竟时间太短,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自身造血机能仍然偏弱,亟需中央在2020年后出台新的支持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与全国人民一道在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整理分析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实施效率,提出2020年后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完善路径,可以为其他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本文运用调查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梳理了我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找到了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随后分析了对口支援实施以来的总体目标、时间安排、结对原则与对口支援的主要任务,总结了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七年以来在重大政策、重大平台、试点示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而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绩效评价体系,以赣南中央苏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对口支援投入巨大、产出巨大、成效巨大。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初现端倪、综合实力显着提升、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二是对口支援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对口支援调研次数和对口支援投入项目(资金),由于各部委资源存在差异、受援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对口支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差异,加之对口支援实施年限短,在投入过程中会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现象。三是对口支援的产出主要体现在民生、公共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满意度。尽管在国家部委帮助下受援地的经济、社会、民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对口支援资源配置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使得对口支援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本文针对当前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2020年后如何继续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提出几条完善意见。一是要继续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完善《若干意见》,全面深入对口支援工作。二是对口支援各方要提高对对口支援的认识,要把对口支援工作当成重要的政治任务完成,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更加扎实、更加细致、更加富有成效。三是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提升对口支援效率。建立和完善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评估机制,完善对口支援项目的监督机制,精细对口支援资源的投入机制,形成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轮换机制。

罗军生,邹时林,徐新玲,邓颖[5](2019)在《新中国江西70件重大历史事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首届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成立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江西的胜利推进和国民党在江西的各级政权的垮台,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江西是革命老根据地,中共中央对江西解放之后党政领导机关主要负责人的配备十分重视。1949年3月,中央在研究主政江西的人选时,毛泽东就推荐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得力助手陈正人,说:"派陈正人去江西,主持家乡的工作,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经毛泽东提名,中央决定

课题调研组,吴永明,胡雪梅,桂榕,汤水清[6](2019)在《习习春风暖人心——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调研报告》文中认为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围绕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来自机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及部分新闻记者共同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赣州市辖18个县(市、区)开展调查研究。经调查,自2012年6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实施以来,赣南苏区在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支撑能力、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苏区振兴发展的实践,赣南打造了一个革命老区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跟党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红色样板。苏区振兴发展,生动实践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彩缩影,也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鲜活展现。

肖着清[7](2019)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攻坚阶段,急需加强对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理论研究。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提出的有其必然性,是切实担负共产党职责的神圣使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打破中等国家发展陷阱,实现和谐发展、高质量发展必然途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面临瓶颈问题。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有深厚的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中国特色老区振兴发展理论体系,从共同富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明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提出的依据。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弘扬革命精神,实施精准扶贫,发挥社会合力等实现路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与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目标,系统地回答为什么要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革命老区要实现什么样的振兴发展,以及怎样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所关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阐明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所具有的时代性、全面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等鲜明特征,全面论述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在赣南、川陕、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资料查询、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纵向、横向比较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状况,总结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代表性模式,以期为全国其他落后地区乃至世界贫困地区的振兴发展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重要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生动实践的体现。同时,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明确了老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突出了老区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和老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推动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尤其是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刘善庆,石小茹,刘梦怡[8](2018)在《苏区振兴发展的赣南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支持下,赣南努力实现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形成了赣南模式。该模式以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为根本动力,坚持产业、教育、大病医保兜底三大核心要素有机结合,三轮驱动、协调发展。赣南模式对于全国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示范意义。

孟丽[9](2015)在《苏区精神在赣南振兴中的现实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苏区精神是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广大苏区军民在开辟、发展和巩固中央苏区的过程中历经艰难险阻而培育出来的伟大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2011年,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首次明确概括了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2012年6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弘扬苏区精神,加大对赣南振兴发展的扶持力度,是赣南地区实现振兴发展的最佳机遇。本文立足苏区精神的实质,挖掘苏区精神在赣南苏区振兴中的现实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文献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充分把握苏区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系统分析振兴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挖掘苏区精神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探索苏区精神现实价值的有效途径,推进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与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概述了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科学内涵,以及苏区精神的历史地位。第三部分阐明了弘扬苏区精神对振兴赣南苏区的现实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第四部分阐述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面临着经济基础发展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并分析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分析了弘扬苏区精神对振兴赣南发展有着重要现实价值的基础上,论述如何从教育、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将苏区精神运用到振兴赣南的实际工作中,来实现苏区精神在振兴赣南苏区的现实价值。

熊标[10](2014)在《苏区精神论》文中研究说明在苏区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团结和带领苏区军民培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在创建、保卫和发展苏区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农红军和苏区群众的精神风貌,是苏区军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写照。伟大的苏区精神不仅是当年苏区军民克敌制胜的的法宝,而且成为了后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直接源头,在中国革命精神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苏区革命史的研究,我们发现苏区精神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苏区时期,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中国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具有强烈的革命意愿,这为苏区精神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辟了广阔的苏区农村根据地,广泛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这就为苏区精神的形成提供空间依托和思想准备。此外,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了围剿与反“围剿”的生死较量,这就为苏区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实践基础。正是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苏区精神的形成就顺理成章,体现了一种历史必然性。在苏区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领导苏区军民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二十八个字高度浓缩,集中体现了苏区精神的本质和精髓,既有中国革命精神的共性,又突出了苏区精神的鲜明个性。苏区精神科学内涵的七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内在有机的结构。苏区精神见证了苏区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苏维埃共和国建设的全过程,因此,成就了治党精神、治军精神、治国精神的应然地位。尤其是在革命低潮时期,点燃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坚定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又见证了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进行艰难的斗争,彰显了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这些共同构成了苏区精神的特质。通过对这些特质的提炼,突出了苏区精神跟其他革命精神的差异,证明了苏区精神自身独特的存在和价值,有力回应了关于苏区精神的种种质疑。苏区精神作为一种经历血与火考验的革命精神,它不会因为历史方位的变换而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对苏区精神时代价值的开显和发掘,笔者认为,它的时代价值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见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宝贵资源,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有鉴于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苏区精神,让苏区精神焕发出时代光芒。

二、弘扬苏区精神 振兴赣州财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弘扬苏区精神 振兴赣州财政(论文提纲范文)

(1)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生态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1.2.2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创新之处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业遗产
        2.1.2 生态保护
        2.1.3 改造再利用
    2.2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理论基础
        2.2.1 国外保护和再利用理论的发展
        2.2.2 国内保护和再利用理论的发展
第三章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现状与困境检视
    3.1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发展历程和特征
        3.1.1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发展历史轨迹
        3.1.2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发展特征及状况
        3.1.3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发展的成就
    3.2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发展现状分析
        3.2.1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存量
        3.2.2 空间分布位置
        3.2.3 空间分布形态
        3.2.4 工业遗产的生存方式
        3.2.5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资源特色
        3.2.6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价值分析—以官田兵工厂为例
    4.1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价值特征及构成
        4.1.1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价值特征
        4.1.2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价值构成
    4.2 赣南原中央苏区—官田兵工厂价值分析
        4.2.1 官田兵工厂历史价值分析
        4.2.2 官田兵工厂社会价值分析
        4.2.3 官田兵工厂科技价值分析
        4.2.4 官田兵工厂审美价值分析
第五章 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生态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5.1 政策法规机制完善
        5.1.1 完善制度基础与编制专项规划
        5.1.2 建立完整工业遗产价值分析体系
        5.1.3 提升工业遗址规划可达性
    5.2 保护设计规划
        5.2.1 强调历史和建筑景观的完整性保护
        5.2.2 注重功能重构和新旧融合
    5.3 社会公众参与
        5.3.1 拓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资金渠道
        5.3.2 引导社会公众及民间组织共同参与
    5.4 再利用模式探索
        5.4.1 文化创意产业改造
        5.4.2 工业遗产博物馆改造
        5.4.3 官田兵工厂再利用规划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赣州市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基础理论
    2.1 革命旧址相关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1 国外研究概况
        2.2.2 国内研究概况
    2.3 相关法律及重要文件解读
    2.4 相关基础理论
第三章 赣州市革命旧址概况
    3.1 赣州市区位概况
    3.2 赣州市革命史概述
    3.3 赣州市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3.3.1 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历程
        3.3.2 取得的成就
    3.4 赣州市革命旧址的价值认知
        3.4.1 核心价值
        3.4.2 附属价值
    3.5 赣州市革命旧址的基本特征
        3.5.1 旧址数量多
        3.5.2 旧址类型全
        3.5.3 时间跨度大
        3.5.4 分布范围广
        3.5.5 影响力极大
第四章 赣州市革命旧址的现状调查
    4.1 前期准备
    4.2 现场调查
    4.3 现状调查情况分析
        4.3.1 建筑本体情况
        4.3.2 建筑场地及其它情况
    4.4 现状存在问题
第五章 赣州市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研究
    5.1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5.2 赣州市革命旧址的SWOT分析
    5.3 保护与利用的总体思路
    5.4 保护与利用的基本目标
    5.5 保护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5.6 保护与利用的方式
第六章 案例:以云石山革命旧址群为例
    6.1 云石山区位概况
    6.2 云石山革命史概况
    6.3 云石山革命旧址群概况
    6.4 现状调查情况、现状评估及问题分析
        6.4.1 现状调查情况
        6.4.2 现状评估
        6.4.3 现状存在问题
    6.5 云石山革命旧址群的价值
    6.6 云石山革命旧址群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6.6.1 SWOT分析
        6.6.2 总体思路
        6.6.3 保护与利用的目标
        6.6.4 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6.6.5 保护与利用的方式
        6.6.6 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赣州市革命旧址现状调查情况简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与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研究
        (二)关于对口支援的研究
        (三)关于驱动机制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原中央苏区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需要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
        (二)毛泽东区域均衡发展思想
        (三)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
        (四)江泽民区域协调发展思想
        (五)胡锦涛区域统筹发展思想
        (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现实需要
        (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历史包袱沉重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偏低
第二章 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情况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概况
        (一)对口支援总体目标
        (二)对口支援主要任务
        (三)对口支援结对关系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情况
        (一)致力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
        (二)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
        (三)加强技术支援,助推产业发展
        (四)开展智力扶持,培养后备人才
        (五)运用市场思维,助力脱贫攻坚
        (六)贯彻发展精神,提升内生动力
第三章 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驱动机制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驱动机制案例研究
        (一)对口支援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要素分析
        (二)要素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案例研究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驱动机制模型
        (一)驱动机制构建
        (二)驱动机制作用机理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效果评价与完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简短的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研究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理论依据研究
        1.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思想
        2.毛泽东区域发展思想
        3.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思想
        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论述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现实依据研究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实施情况研究
    (一)对口支援目标与任务
        1.对口支援的总体目标
        2.对口支援的时间安排与结对安排
        3.对口支援的主要任务
    (二)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政策的实施情况
        1.出台重大政策
        2.搭建重大平台
        3.支持先行先试
        4.完善基础设施
        5.改善和发展民生
        6.加速产业升级
        7.支援人才技术
三、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绩效评价思路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的投入
        2.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的产出
    (三)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中央苏区绩效评价模型构建——DEA评估模型
四、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中央苏区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以赣南中央苏区为例
    (一)数据选取与测算方法说明
        1.数据选取说明
        2.测算方法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中央苏区成效分析
        1.投入分析
        2.产出分析
    (三)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中央苏区效率分析
        1.总体分析
        2.影响对口支援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3.小结
五、2020 年后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完善路径研究
    (一)延续《若干意见》,丰富对口支援内容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对口支援动力
    (三)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提升对口支援效率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新中国江西70件重大历史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新中国首届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成立
剿匪反霸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
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从南昌起飞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江西的初创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江西的建立
新中国江西省首次党代会的召开
国营综合垦殖场的创建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办
毛泽东题诗《送瘟神》
    其一
    其二
人民公社的兴衰
毛泽东3次提议将中央会议选在庐山召开
20世纪60年代江西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江西的三线建设
三年困难时期江西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
中办“五七”学校在进贤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
1975年全面整顿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26次莅临江西
真理标准大讨论
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
平反冤假错案与调整社会关系
新“八字方针”的贯彻实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渐次展开
区域突破改革之路
全面整党
“南门北港”的开放与建设
共青城的崛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思路的探索
山江湖工程的实施
农业开发总体战的实施
邓小平南行途中的鹰潭谈话
工业园区的兴办与发展
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
南昌大学的成立与发展
九八抗洪抢险
从总体小康到决胜全面小康
21世纪之初发展新战略的确立
农村税费改革
红色旅游策源地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向乡村振兴
林权改革开新篇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完善
全面深化改革的江西实践
奋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着力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
赣江新区的设立
从依法治省到全面推进法治江西建设
“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
高速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
打造国企改革“江西样板”
民营经济发展历程
新时代干部作风建设
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
新中国江西行政区划沿革
脱贫攻坚的江西答卷
首创“法媒银”解决执行难
江西“航空梦”
大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重大疾病救治的江西探索
从“严打”到扫黑除恶
新中国江西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党政机构改革
承载着初心使命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
描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7)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选题的由来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分析和评价
        1.2.1 国内外学术史及研究动态
        1.2.2 分析与评价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基本思路
        1.3.4 研究方法
        1.3.5 重点难点
        1.3.6 主要的观点
        1.3.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提出
    2.1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2.1.1 切实担负共产党职责的神圣使命
        2.1.2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2.1.3 打破中等国家发展陷阱,实现和谐发展、高质量发展必然途径
        2.1.4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面临瓶颈问题
    2.2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理论溯源
        2.2.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2.2.2 中国特色老区振兴发展理论体系
    2.3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
        2.3.1 共同富裕思想
        2.3.2 共享发展理念
        2.3.3 协调发展理念
        2.3.4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
    3.1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目标
        3.1.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1.2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3.1.3 与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3.1.4 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3.2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实现路径
        3.2.1 制定发展规划
        3.2.2 弘扬革命精神
        3.2.3 实施精准扶贫
        3.2.4 发挥社会合力
    3.3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4.1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4.2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4.3 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4.4 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4.5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生动实践的基本思考
第五章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5.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5.1.1 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5.1.2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5.1.3 推进“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重要体现
        5.1.4 “五大发展理念”生动实践的体现
    5.2 推动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5.2.1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2.2 明确了老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5.2.3 突出了老区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
        5.2.4 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
        5.2.5 突出了老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5.3 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5.3.1 减少了世界上的贫困人口
        5.3.2 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苏区精神在赣南振兴中的现实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2.1 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
        2.1.1 坚定信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意志
        2.1.2 求真务实:“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严谨态度
        2.1.3 一心为民:“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执政理念
        2.1.4 清正廉洁:“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政治本色
        2.1.5 艰苦斗争:“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拼搏精神
        2.1.6 争创一流:争取“第一等的工作”的进取精神
        2.1.7 无私奉献:“一切为了苏维埃”的奉献精神
    2.2 苏区精神的历史地位
        2.2.1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2.2.2 苏区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 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又是长征精神的先河和源泉
第三章 弘扬苏区精神在振兴赣南苏区中的现实价值
    3.1 弘扬苏区精神在振兴赣南苏区中的政治价值
        3.1.1 为振兴赣南苏区丰富正确的指导思想
        3.1.2 为振兴赣南苏区凝聚群众力量
        3.1.3 为振兴赣南苏区提供策略宝库
    3.2 弘扬苏区精神在振兴赣南苏区中的经济价值
        3.2.1 有助于推动红色资源开发
        3.2.2 有助于促进开放进程
    3.3 弘扬苏区精神在振兴赣南苏区中的文化价值
        3.3.1 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传播
        3.3.2 有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3.3.3 有助于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清正廉洁教育
第四章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赣南苏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4.1.1 赣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4.1.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1.3 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4.2 振兴赣南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交通条件的制约长期存在
        4.2.2 缺乏相关政策的倾斜扶持
        4.2.3 发展所需的内在动力不足
第五章 努力实现苏区精神在振兴赣南苏区的现实价值
    5.1 把弘扬苏区精神纳入赣南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5.1.1 赣南的国民教育要肩负起弘扬苏区精神的重要职责
        5.1.2 赣南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将苏区精神实质贯穿始终
    5.2 推动苏区精神经济价值的实现
        5.2.1 认真梳理苏区红色文化资源
        5.2.2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5.2.3 全面发展文化产业
    5.3 通过弘扬苏区精神振兴赣南苏区发展
        5.3.1 以坚定信念的崇高信仰切实投身到振兴赣南发展的新建设中
        5.3.2 以求真务实的严谨态度优化振兴赣南苏区工作落实的新干线
        5.3.3 以一心为民的服务理念有效提高赣南人民生活的新层次
        5.3.4 以清正廉洁的干部作风牢固树立赣南领导的新风貌
        5.3.5 以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努力开创赣南振兴的新局面
        5.3.6 以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大步迈进振兴赣南苏区的新时代
        5.3.7 以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共同创建赣南人民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苏区精神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苏区精神的研究现状
        1.2.2 苏区精神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重点
        1.4.2 论文研究难点
        1.4.3 论文研究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的辨析
        1.5.1 苏区的含义
        1.5.2 精神的含义
        1.5.3 苏区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苏区传统
第2章 苏区精神的形成
    2.1 苏区精神形成的自然社会环境
        2.1.1 苏区精神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2.1.2 苏区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2 苏区精神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
        2.2.1 中华民族精神的哺育
        2.2.2 马列主义的传播
        2.2.3 井冈山精神的继承
    2.3 苏区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2.3.1 各苏维埃区域的开辟
        2.3.2 “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2.3.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第3章 苏区精神的本体解读
    3.1 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
        3.1.1 坚定信念
        3.1.2 求真务实
        3.1.3 一心为民
        3.1.4 清正廉洁
        3.1.5 艰苦奋斗
        3.1.6 争创一流
        3.1.7 无私奉献
    3.2 苏区精神的内在结构
        3.2.1 苏区精神的内涵结构
        3.2.2 苏区精神的主体结构
    3.3 苏区精神的功能定位
        3.3.1 苏区精神是一种治党精神
        3.3.2 苏区精神是一种治军精神
        3.3.3 苏区精神是一种治国精神
    3.4 苏区精神的特质
        3.4.1 苏区精神是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确信
        3.4.2 苏区精神具有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
第4章 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4.1 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巩固和加强执政建设的宝贵资源
        4.1.1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目的性的见证
        4.1.2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规律性的见证
    4.2 苏区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然选择
        4.2.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苏区精神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苏区精神
        4.2.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苏区精神
    4.3 苏区精神是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强大精神动力
        4.3.1 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呼唤求真务实的苏区精神
        4.3.2 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呼唤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
        4.3.3 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呼唤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
第5章 苏区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5.1 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面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5.1.1 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有利条件
        5.1.2 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不利条件
    5.2 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基本原则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
        5.2.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基本路径
        5.3.1 切实加强苏区精神的理论研究
        5.3.2 大力开展苏区精神的教育
        5.3.3 把苏区精神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弘扬苏区精神 振兴赣州财政(论文参考文献)

  • [1]赣南原中央苏区工业遗产生态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 钟志照.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赣州市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 王军力.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3]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与驱动机制研究[D]. 沈娟.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效果评价与完善路径研究[D]. 刘梦怡.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新中国江西70件重大历史事件[J]. 罗军生,邹时林,徐新玲,邓颖. 当代江西, 2019(10)
  • [6]习习春风暖人心——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调研报告[J]. 课题调研组,吴永明,胡雪梅,桂榕,汤水清. 苏区研究, 2019(03)
  • [7]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研究[D]. 肖着清.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8]苏区振兴发展的赣南模式研究[J]. 刘善庆,石小茹,刘梦怡. 苏区研究, 2018(06)
  • [9]苏区精神在赣南振兴中的现实价值研究[D]. 孟丽. 江西理工大学, 2015(02)
  • [10]苏区精神论[D]. 熊标. 南昌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弘扬苏区精神振兴赣州金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