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kV高压变电站工作场所工频电场强度评价

500kV高压变电站工作场所工频电场强度评价

一、500kV高压变电站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强度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林旗力,余飞,宋凯[1](2022)在《基于实测的城市220kV户内变电站站界电磁环境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城市户内变电站的电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并且在理论上预测难度较大。选取上海城区3座典型220kV户内变电站,在其站界处分别布置了27~28个测点,依据标准HJ 681-2013对标准站界电磁环境进行了实测分析。结果表明,3座220kV户内变电站站界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0.755V/m,且90%以上的测点在0.5V/m以下,远低于GB 8702-2014标准规定的4000V/m的标准限值。站界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3.2314μT,且90%以上的测点工频磁感应强度在0.8μT以下,远低于GB 8702-2014标准规定的100μT的标准限值。各站站界测点工频电场强度的变异系数(1.9%~14.4%)明显小于工频磁感应强度的变异系数(99.6%~170.8%),站界处工频磁场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大于工频电场测量结果。各站电缆上方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其余测点差异不大,而电缆上方测点的工频磁场水平则明显高于其余测点,所以站界工频磁场水平会受到地下电缆的影响。在站界距主体建筑较近的情况下,其工频磁场水平还可能受到建筑内主变压器、电抗器等电气设备的影响。通过与上海市2017~2019年环境状况公报数据对比发现,户内变电站站界工频电场水平与城市背景值相当,可见变电站对站界处的工频电场水平基本无贡献,而部分测点处的工频磁场水平高于城市背景水平,这也是站界工频磁场测量结果离散程度大于工频电场测量结果的主要原因。

徐鹏,柯艳国,汪晨,赵常威,姚为方,潘娟琴,华雪莹[2](2021)在《1000kV特高压变电站垂直空间电磁环境分布的测试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利用特殊无人机工频电磁场检测设备,针对某1 000 kV特高压变电站内外布设8个测点开展垂直空间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测试,寻找其在垂直方向上的强度变化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工频电磁场在垂直空间上的变化受设备分布影响很大,在距地面5~15米高度处及高压线路附近场强较大;在特高压设备区域距离地面5~40米处高度范围内长时间开展工作时,应注意电磁辐射防护。

徐国勇,林欣琪,何智鹏,刘磊,李斌,厉天威,梁咏欣[3](2020)在《换流站工频电磁场职业接触现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换流站工频电磁场职业接触现状。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择正常运行的5个±500换流站和3个±800 kV换流站为研究对象。根据GBZ/T 189.3—201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1 Hz~100 kHz电场和磁场》检测工作场所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依据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评价工频电场强度是否超标(8 h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为5.000 kV/m),并根据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2010年推荐的50 Hz电场、磁场短时职业接触限值10.000 kV/m和1 000.00μT评价检测结果。结果换流站工作场所582个检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中位数和第0~100百分位数分别为4.342(0.001~12.003) kV/m和5.51(0.10~186.90)μT。换流站工作场所工频电场强度超标率为37.8%(220/582),集中在500 kV交流滤波器区和500 kV交流场区;其中有5个检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超过10.000 kV/m。所有检测点的磁通密度均未超过1 000.00μT。超高压区工频电场强度高于高压区(P<0.01);上述电压等级工频磁场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流站、逆变站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个换流站作业人员工频电场强度8 h时间加权平均值为1.044~2.335 kV/m,均未超标。结论换流站作业人员可能短时间接触到超标的工频电场,但接触的工频电场8 h时间加权平均值符合标准要求,工频磁场暴露强度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尹梦宾[4](2020)在《基于变电站电磁环境的人体生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社会日益重视的电磁场辐射和电磁环境问题,针对特殊工作场合下电磁场辐射剂量及人体生物电磁效应进行建模和研究,对劳动保护措施制定以保护人体免受电磁场辐射具有很好的意义。本文从变电站变压器电磁参数出发,对变电站环境下人体关键部位的电磁效应进行了建模分析,为变电站的合理设计和保障公众和职业人员的安全健康提供依据。本文首先从生物学和电磁学角度分析了电磁场生物效应,明确了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不容忽视。然后分析了变电站内的电磁辐射现象、评价标准和测量方法,通过FEMM软件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给出了变压器电磁辐射的分析模型。以110kV变压器为例,计算其宽频暂态分析模型,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 FEMM软件结合有限元方法分析模型的可行性。然后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隔离开关开断10KV空载变压器的电弧重燃熄灭过程进行仿真,生成了高频脉冲信号,并得知在分断过程中脉冲信号的幅值高达电源电压的3倍。最后利用CST软件建立了电磁脉冲对头部比吸收率影响的仿真模型,分别就辐射源位于头部不同方位、辐射源距离头部不同距离、辐射源强度不一、辐射源数量不等这四种情况进行了电磁仿真结果,并给出了变电站电磁防护的措施和建议。

康志东,易建华,路建超,郭强[5](2019)在《陕西省四城市超高压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及噪声强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陕西省四城市不同等级超高压变电站作业环境工频电场强度和噪声强度差异及相同等级变电站不同岗位工频电场强度的分布,为变电站作业环境及作业人员防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陕西省四城市18座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及办公场所,依据GBZ/T 189.3-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规定的方法检测工频电场强度,依据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规定方法检测噪声强度,依据GBZ 2.2-2007《作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规定进行评价。结果 215个作业点中,电场强度最小值为5 V/m,最大值为17 000 V/m,其中72(33.49%)个作业点电场强度超过职业卫生限值要求。77个噪声作业点中,噪声强度最小值为58.1 dB,最大值为79.0 d B,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3种电压等级变电站作业环境工频电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2,P<0.05),750 kV变电站电场强度最高;三组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超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9,P<0.05),750 kV变电站超限率最高;同一变电站不同岗位电场强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高压区电场强度最高;3组变电站噪声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2,P>0.05)。结论陕西省四城市超高压变电站不同电压等级与工作岗位其工频电场分布存在差异,而超高压变电站中工频电场超标严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而保障作业人员健康。

王晶[6](2018)在《供电企业作业人员工频电磁场健康危害综合评价》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日常生产生活对于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大量的高压变电站、输电线路、换流站在我国的各个省份开始投入运行,电磁环境极为复杂。同时,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电力设施产生的电磁辐射问题引发了社会上的新一轮恐慌,尤其是面向在供电企业进行维护、维修的作业人员,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地对供电场所电磁环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进行评价的体系尤为重要。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多层次模糊分析方法的供电企业作业人员工频电磁场健康危害综合评价模型,以220kV型变电站为例,对多座变电站的通用设备、实测电磁场强度数据以及作业人员在不同区域停留时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实测数据,少部分220kV型变电站的电场强度暴露值超过了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规定的5kV/m公众接触限值和10kV/m职业接触限值以及中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规定的5kV/m职业暴露限值,磁感应强度也超过了ICNIRP导则规定的100μT公众接触限值、500μT职业接触限值以及中国“国标意见稿”规定的22μT公众暴露限值、78μT职业暴露限值,但这些区域作业人员极少接触,所以不能说明变电站存在较大的职业健康危害。本文通过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对此进行了验证,模型结果显示:220kv型变电站下四个不同区域电磁场强度均为“极低”等级,220kV型变电站作业人员接触电磁场等级也为“极低”等级,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极小的。该模型不仅仅对电磁场强度进行评测,也将作业人员接触电磁场的时间纳为评价因素,从电磁环境和作业人员接触时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层次指标进行客观的权重划分,突破了传统方法单方面统计并评测电磁场强度是否超过国内外限值规定的局限性和主观性,避免了医学手段评测的滞后性和危害性,能够对供电企业作业人员接触电磁场是否会造成健康危害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判断。针对以输电线路为代表的部分作业区域在评价建模过程中遇到的电磁场强度不易测量且测量成本高等问题,本文还建立了一套基于2-12-2结构BP神经网络的电磁场强度预测模型,以220kv、500kv典型输电线路为例,通过输电线路对地高度和作业人员距中心线水平距离对其电磁场强度进行仿真预测,通过将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BP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自学习能力,且操作较为简单,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磁场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磁场强度不易测量以及测量成本高等问题,对电磁环境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余鹏,杨帆,刘海波,田杰,米彦,李强[7](2017)在《沿海地区500kV变电站电磁环境分布与防护措施》文中指出针对沿海某城市高压变电站日益增多的情况,研究了该地区500 kV变电站内工频电磁场环境分布特点。在实测某沿海城市500 kV全户外变电站和混合式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变电站内各区域和设备周围的工频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归纳和分析,得到了高压变电站的电磁环境分布特点和职业暴露关键控制区域,并通过仿真分析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该地区500 kV变电站内工频电磁环境整体较好,其中电场强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500 kV开关场,而工频磁场超标区域主要为电抗器区域且关键暴露位置集中于母线边相外侧、开关设备、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处。从职业安全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增加防护距离、控制接触时间、穿着屏蔽服。

刘跟生,周灿,巩泉泉[8](2014)在《500kV全敞开式变电站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强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500 kV全敞开式变电站作业场所的工频电场强度。[方法]利用德国PMM 8053A/PMM EHP-50C电磁场强度测试仪检测作业场所的工频电场,通过构建变电站平面坐标体系详细显示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的空间分布,并将检测结果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本次研究共检测554个作业点。500 kV配电装置区检测的296个作业点中,工频电场强度>10 kV/m的作业点有17个,≥5 kV/m但<10 kV/m的作业点有137个;220 kV、35 kV配电装置区及主变区的工频电场强度均<10 kV/m。[结论]变电站部分作业点的工频电场强度超过10 kV/m,可以通过调整作业人员的巡视路线和接触时间来降低工频电场对作业人员的危害。

尚国庆[9](2014)在《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大量高电压等级变电站投入运行,变电站内一二次设备众多,电磁环境复杂。因此,无论对于二次设备的可靠性工作,还是对于工作人员电磁辐射的防护,了解变电站内电磁环境强度水平及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根据变电站设备布置特点,针对工作人员日常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巡视线路,设计了变电站电磁环境数据采集方案,提出利用数据库实现对大量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并进行了数据库功能设计。为全面掌握电站内电磁环境情况,划分测量区域,采用等间距布点方法,并对主要一次设备如变压器、电容器组、电抗器等设备周围布置测点,本文分别选择了4座典型配置的500kV变电站进行了电磁环境现场监测。统计测量结果表明,对于4座220kV变电站,站内电磁场强度整体水平较低,但受配电装置类型影响较大,其中户外AIS (Air Insulated Switchgear)类型配电区平均电场强度最高,户内GIS (Gas Insulated Switchgear)类型配电区平均电场强度最低。并且220kV设备区工频电场强度一般为站内最高区域,其次为110kV设备区,不同强度场强分布主要与电压等级有关,此规律在主变高低压侧表现更为突出。而在配电区边界,电磁场强度明显降低,说明随着与场源距离的增加工频电磁场会迅速衰减。对于500kV变电站,电磁环境与配电装置类型有直接关系。户外AIS类型配电区工频电场强度整体水平最高。受设备对地高度以及场源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会出现偏高场强测点。户外GIS配电区电磁环境良好,仅有部分测点因在出线下方而产生感应电场电场强度相对偏高。在500kV变电站中的220kV配电区的电磁场分布规律与220kV变电站相同,电场强度整体水平低于500kV配电区,但工频磁场与运行电流有关而强度较高。500kV变电站配有一定数量的电抗器、电容器等无功补偿装置。这些设备周围的工频电场强度较低,而工频磁场强度变化范围较大,受设备运行工况的影响,磁场强度大小与运行功率高低有正相关性。

孙可,徐安闻,陈锡磊,万亦如,沈扬,傅玉洁[10](2012)在《特高压交流变电站电磁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讨论了影响特高压交流变电站电磁环境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以及可听噪声等因素的产生原因和分布特性,并归纳了如GIS技术、站内布局优化等控制电磁环境影响的措施。将特高压变电站的电磁环境限值标准、实测数据与超高压变电站进行比较,得出了特高压变电站电磁环境与超高压变电站基本相当的结论。

二、500kV高压变电站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强度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0kV高压变电站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强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实测的城市220kV户内变电站站界电磁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测量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量方法及测量仪器
3 测量结果分析
    3.1 站界测点工频电磁场测量结果
    3.2 站界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离散程度分析
    3.3 不同侧站界测点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比较
    3.4 地下电缆对站界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影响
    3.5 距变电站主体建筑不同距离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比较
4 结果讨论
    4.1 城区220kV户内变电站站界工频电场
    4.2 城区220kV户内变电站站界工频磁场
5 结论

(2)1000kV特高压变电站垂直空间电磁环境分布的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背景
1 测试方法
    1.1 测试对象
    1.2 测试仪器
    1.3 检测方法
    1.4 测试环境
2 结果与讨论
    2.1 工频电场强度测试结果
    2.2 工频磁场强度测试结果
    2.3 场强变化趋势分析
3 结论

(3)换流站工频电磁场职业接触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基本情况调查
        1.2.2 现场检测
        1.2.3 检测结果评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2.2 工频电磁场情况
        2.2.1 工作场所工频电场及工频磁场情况
        2.2.2 作业人员工频电场强度8
3 讨 论

(4)基于变电站电磁环境的人体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磁辐射相关研究
        1.3.2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环境研究
        1.3.3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分析
        1.3.4 电磁辐射区场的划分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2.1 生物体与电磁场的耦合机制
    2.2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2.3 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
        2.3.1 生物组织的导电特性
        2.3.2 生物组织的介电特性
    2.4 人体的电磁特性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电站电磁辐射分析及建模仿真
    3.1 变电站的电磁场环境
    3.2 变电站电磁环境的评价标准
    3.3 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的建立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电站高频脉冲对头部SAR的影响
    4.1 变电站信号源模型的建立
    4.2 变电站电磁环境仿真模型的建立
    4.3 人体头部模型的构建
    4.4 仿真结果和分析
        4.4.1 辐射源方位对SAR的影响
        4.4.2 辐射源距离对SAR的影响
        4.4.3 辐射源强度对SAR的影响
        4.4.4 辐射源数量对SAR的影响
    4.5 电磁辐射标准与防护措施
        4.5.1 我国的电磁辐射标准
        4.5.2 电磁辐射防护措施与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陕西省四城市超高压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及噪声强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1.2.2 监测布点
        1.2.3 检测仪器
        1.2.4 采样及评价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工作场所电场强度
    2.2 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超限率情况
    2.3 同一变电站不同岗位电场强度
    2.4 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工作场所噪声强度
3 讨论

(6)供电企业作业人员工频电磁场健康危害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知识
    2.1 变电站、换流站、输电线路
    2.2 电磁污染
    2.3 国内外电磁场接触限值
    2.4 综合评价
    2.5 模糊综合评价
    2.6 人工神经网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供电企业作业人员工频电磁场健康危害评价模型
    3.1 相关指标数据来源
    3.2 工频电磁场对于作业人员健康危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220kv变电站电场危害分析
    3.4 220kv变电站磁场危害分析
    3.5 输电线路、换流站电磁场危害评价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磁场强度预测模型
    4.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磁场强度预测模型的构建
    4.2 220kv典型输电线路电磁场强度预测结果分析
    4.3 500kv典型输电线路电磁场强度预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沿海地区500kV变电站电磁环境分布与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电磁场环境执行标准
2 测量方法和测点布置
3 变电站电磁环境参数测量
    3.1 500kV全户外变电站
    3.2 500kV HGIS变电站
4 不同类型变电站电磁环境仿真计算
    4.1 边界元法的基本原理
    4.2 仿真计算步骤及特点
    4.3 500kV全户外变电站计算实例
5 500 kV典型变电站电磁场防护分析
6 结论

(8)500kV全敞开式变电站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强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1.2 监测仪器及方法
    1.3 监测布点方法
    1.4 数据记录方法
2 结果
    2.1 500 k V配电装置区检测结果
    2.2 220 k V、35 k V配电装置区及主变区检测结果
3 讨论

(9)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电磁辐射标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变电站电磁环境数据采集方案与数据库功能设计
    2.1 变电站电磁环境数据采集方案
        2.1.1 测量方法
        2.1.2 测量仪器
        2.1.3 测量要求
        2.1.4 布点方案
    2.2 数据库功能设计
        2.2.1 录入模块内容及设计要求
        2.2.2 数据处理与统计模块内容及设计要求
        2.2.3 报表输出模块内容及设计要求
        2.2.4 标准设置模块
第三章 220kV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
    3.1 220kV变电站类型
    3.2 1号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
    3.3 2号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
    3.4 3号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
    3.5 4号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
    3.6 小结
第四章 500kV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
    4.1 1号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
    4.2 2号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
    4.3 3号变电站电磁场分布特征
    4.4 4号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5.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特高压交流变电站电磁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特高压交流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因素的成因及特点
    1.1 工频电场
    1.2 工频磁场
    1.3 无线电干扰
    1.4 可听噪声
2 控制电磁环境影响的措施
    2.1 不同电站类型的电磁环境对比
    2.2 设备结构设计对电磁环境的影响
    2.3 电站布局对电磁环境的影响
    2.4 针对人身的专门保护措施
3 典型情况
    3.1 超/特高压变电站电磁环境限值对比
    3.2 超/特高压变电站电磁环境实测对比
4 结 论

四、500kV高压变电站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强度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实测的城市220kV户内变电站站界电磁环境分析[J]. 林旗力,余飞,宋凯.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2(01)
  • [2]1000kV特高压变电站垂直空间电磁环境分布的测试与分析[J]. 徐鹏,柯艳国,汪晨,赵常威,姚为方,潘娟琴,华雪莹.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3]换流站工频电磁场职业接触现状[J]. 徐国勇,林欣琪,何智鹏,刘磊,李斌,厉天威,梁咏欣. 中国职业医学, 2020(06)
  • [4]基于变电站电磁环境的人体生物效应研究[D]. 尹梦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陕西省四城市超高压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及噪声强度分析[J]. 康志东,易建华,路建超,郭强. 职业与健康, 2019(01)
  • [6]供电企业作业人员工频电磁场健康危害综合评价[D]. 王晶.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7]沿海地区500kV变电站电磁环境分布与防护措施[J]. 余鹏,杨帆,刘海波,田杰,米彦,李强. 广东电力, 2017(02)
  • [8]500kV全敞开式变电站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强度分析[J]. 刘跟生,周灿,巩泉泉.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4(06)
  • [9]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电磁场分布规律研究[D]. 尚国庆. 山东大学, 2014(10)
  • [10]特高压交流变电站电磁环境研究[J]. 孙可,徐安闻,陈锡磊,万亦如,沈扬,傅玉洁. 能源工程, 2012(05)

标签:;  ;  ;  ;  ;  

500kV高压变电站工作场所工频电场强度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