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出新招(论文文献综述)
冉敏芳[1](2019)在《重庆市:镇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黔江区黑溪镇为例》文中认为一、绪论相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镇域农村经济的模式较为松散。通过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建立基本的贸易框架,搭建最为基础的货物交易平台,形成小规模的经济体系。在县域经济乃至市经济的发展中,其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镇域农村经济,不仅能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方面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王睿佼[2](2017)在《《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山西旅游形象传播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5月开播的《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强烈反响。节目中,山西11个参赛城市经历初赛、复赛、决赛后,赢得第二届山西旅游发展大会的主办权。不同于其他娱乐综艺节目,这档《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的播出背后有更多意义。在节目播出的前一年2015年以及节目播出当年2016年,山西经济正经受着煤炭行业寒冬的考验,并且面临政治、经济、民生的多重困扰。《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的播出,被寄予了山西省扭转形象的期望。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以拉斯韦尔5W理论为基础,围绕《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如何传播山西旅游形象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节目传播主体部分,从当地政府、节目主创团队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节目传播渠道部分,从全媒体传播、人际传播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节目传播受众部分,从目标受众和潜在受众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节目传播具体内容部分,首先对节目中出现的旅游资源进行统计,并对主要宣传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在节目传播效果方面,从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通过研究节目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的问题,总结节目的特色。此外,通过研究发现,节目还存在游客体验内容呈现不够、环节设置单薄、表达方式刻板、现场互动较少、旅游从业者、当地居民形象展示略少、山西文化旅游主题形象传播不足等问题,文章针对节目尚存不足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
李楚楠[3](2017)在《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战略开始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由此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也便应运而生。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便于带动地区间的协同合作,规避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彰显资源开发的地方特色,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区旅游形象,进而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竞争力,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关隘资源,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山西,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保存着丰富的关隘旅游资源,它们见证了这块土地的历史变迁,体现着浓重的文化内涵,在山西旅游开发中有着突出的优势。笔者将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构建关隘资源评价模型,对山西省关隘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和ASEB栅格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的整合做了一定的发展构想和措施。全文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重点研究对本文写作的背景、意义和运用的方法及思路等内容进行了说明。第二章:研究综述。主要对当前我国及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章:关隘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解释了本文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并说明了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主要介绍了所研究区域的基本信息,且对山西关隘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叙述,最后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第五章: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开发的ASEB栅格分析。主要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从定性角度对其开发进行了述评。第六章: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主要通过上述研究,对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从空间、产品、营销整合及推进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七章:总结与不足。对文章的重点结论、创新点及所存在的不足等内容进行了主要说明。
董战峰,李红祥,葛察忠,王金南,龙凤,郝春旭,程翠云,周全,田超阳,李娜,王慧杰,严晓东,翁智雄,段赟婷,张欣,王嘉炜[4](2015)在《环境经济政策创新改革之年——2014年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环境经济政策创新改革的关键之年,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在新一轮的改革顶层设计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其中着重强调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建设要求。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及利用财税金融手段促进
吕吉山[5](2012)在《走近阎刚平 感悟文化的力量》文中研究表明岚县在思想观念、政治基础、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县级财政收入在2010年仅有1.7亿元的基础上,在2011年又实现翻番,达到3.76亿元;2012年预计会再次翻番,有望突破10亿元大关。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在全国、全省、全市宏观经济艰难运行,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困难情况下,岚县以"五五发展方略"为统领,三步并作两步走,财政总收入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177.09%,增速位居吕梁市第一,实现连续翻番,总量超过吕梁市的方山县、文水县,全市排名比过去前进两位。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8亿元,同比增长271.68%,增速在吕梁市名列第一,总量跃进全市第八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4亿元,同比增长17.6%,投资总额位居全市第三。签约项目总投资1500多亿元、全县1000亿元的新增项目已全面展开实施;涉及教育民生的工程总投资有2.95亿元,占地面积245亩的30轨制新建岚县中学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投资2亿多元并拥有490支床位的岚县新建二甲医院工程即将全面竣工。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县"。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记者到岚县采访先后历时半年,强烈感受到岚县这三年巨变给全县广大群众带来的实惠。
周如璧[6](2011)在《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董书记给我们作了非常重要、非常精辟的讲话,是指导全市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遵循。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董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和中心工作。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董?
王美霞[7](2011)在《山西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和投资对经济的贡献较之消费。地方经济也有着相似的经济现象。山西省凭借着传统比较优势如资源、劳动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出口焦炭、煤炭、金属镁和不锈钢板材等,创造大量外汇,为中国进出口总额做出贡献。但这是典型的粗放型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随着不可再生资源数量的减少、反倾销反补贴诉讼的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等,山西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亟待转变。本文通过分析山西省20年对外贸易发展,得出对外贸易增长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找到了对外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其问题的根源就是被动的依赖比较优势,从事能耗高、污染重产品的生产,产业结构畸重单一和生产方式落后。山西省应将这些优势变成动态比较优势,增加创新意识、运用高新技术、把当代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集约型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文章中运用纳什均衡博弈分析产业转移中转出方和承接方的积极性,得出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通过对加工贸易和对外贸易增长的实证分析,结合微笑曲线来分析如何提升加工贸易产品、产业链的附加值;以循环经济理念促使企业积极向生态循环型经济模式转型。
高磊[8](2011)在《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研究 ——以栆庄市为例》文中指出资源型城市,即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的城市。这些城市大都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是国家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综合实力相对较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民生问题十分突出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必须进行转型。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决定着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兴衰,所以政府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要求;而政府作为决策者和国家利益代表者,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政府转型的过程,本身就是政府转变行政观念、重新定位管理职能的过程。就资源型城市的政府转型而言,因为其面对的具体城市发展问题而各有侧重。作为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工业城市,枣庄市的发展存在对资源型产业具有高度依赖性、政企不分现象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乏力、就业矛盾突出、民生欠账较多、生态环境恶化等,都是枣庄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很难绕过去的“坎”。由于资源型城市的政府转型目前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范例,因此,枣庄市的政府转型当前存在着思想障碍、政府行为人治化程度相对较高、政府职能不清、职责不明、政府管理绩效意识相对较差等等问题。而以上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便是:枣庄市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单一导致发展观念相对封闭;官员的“赶超”压力与“政绩”需求造成了政府人治色彩浓厚;现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制度造成只有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完成上级指定的目标任务才是政绩;还有政府作为原有旧制度的供给者,另一方面还是新制度的构建者,所以政府担负的双重角色与转型的特殊任务共同作用,造成要在转型过程中两者兼顾,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的领域、环节十分复杂,完成转型要求政府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能,充当好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的角色。就枣庄市的政府转型而言,其基本路径包括:一是提升发展理念,明确转型方向,努力实现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的理念转变。二是强化政府职能,推动产业转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引导城市加快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三是转变行政理念,建设服务政府。具体包括强化办事公开,打造阳光政府;明确政府职能,建设责任政府;加强队伍建设,营造服务政府等等。四是注重制度创新,变革行政方式。对资源型城市制度创新而言,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一定要和当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要勇于实践,不断总结提高。制度创新将有利于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价值观念的更新以及经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变革,并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因素。
康承高,罗静[9](2010)在《达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管理的思考》文中提出介绍了达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指出了达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加强预防监督与监测工作,以生态工程项目为依托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积极探索经果林栽植方式及管护长效机制、地方和群众投入长效机制、群众利益均衡及补偿机制等对策。
荆立群[10](2009)在《山西省公务员培训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引入了公务员培训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实施与管理、培训评估等方面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公职人员培训的实践典型进行分析,得出对山西省公务员培训要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启示;并通过对国内部分省、市公务员培训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了对山西省公务员培训需抓基层、促合作的借鉴意义。接着,本文对全省公务员在年龄、学历、职位等方面的结构构成进行分析。并对省、市、县、乡四级公务员培训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山西省公务员培训情况的基础资料。在对山西省公务员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揭示出当前培训中存在的诸如培训结构和内容不合理、培训经费不足等问题。并深刻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具体有: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评估的测评方法不科学;培训成果的转化没有适合的环境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相关培训理论及培训实践典型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包括提高培训认识、确立培训目标;科学应用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完善培训实施模式、采取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合理建立培训机构网络、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在内的山西省公务员培训体系。由于目前国内外对国家公务员培训的理论成果较少,既给本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说明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此只是做了一个初步的尝试,试图探讨出一些完善山西公务员培训的对策,建立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以期对创建山西公务员培训新模式有所裨益和启发。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并推进山西公务员培训与开发的进程。
二、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出新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出新招(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镇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黔江区黑溪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1. 研究目的 |
2. 技术路线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 国内的研究 |
2. 国外的研究 |
二、黑溪镇概况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
(一)黑溪镇概况 |
1. 地质地貌 |
2. 气候资源 |
3. 交通状况 |
4. 资源物产 |
5. 基础设施优势 |
6. 乡村振兴优势 |
三、黑溪镇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镇域经济发展质量不乐观 |
(二)镇域经济发展缺少扎实的基础 |
(三)镇域经济发展受资金制约比较严重 |
(四)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偏低 |
(五)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
(六)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七)农村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 |
四、推进黑溪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
1. 黑溪镇农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
2.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
3.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 |
4. 多项措施共努力,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
5. 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
6. 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
7. 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提升工业经济支撑力 |
8.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
9. 第三产业发展方面 |
(二)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提升企业竞争力 |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 |
六、结束语 |
(2)《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山西旅游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理论基础 |
1.3.1 拉斯韦尔 5W模式 |
1.3.2 议程设置理论 |
1.3.3 媒介融合理论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概况与研究设计 |
2.1 《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概况 |
2.1.1 节目特定背景 |
2.1.2 节目简介 |
2.2 《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研究设计 |
2.2.1 研究样本选取 |
2.2.2 类目建构与信度检测 |
3 《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传播学分析 |
3.1 节目传播主体分析 |
3.1.1 地方政府 |
3.1.2 节目主创人员 |
3.2 节目传播渠道分析 |
3.2.1 全媒体传播 |
3.2.2 人际传播 |
3.3 节目传播受众分析 |
3.3.1 目标受众 |
3.3.2 潜在受众 |
3.4 节目传播主要内容分析 |
3.4.1 节目呈现的旅游资源统计 |
3.4.2 冰洞死海呈现奇特自然风光 |
3.4.3 遗址文物展现晋南根祖文化 |
3.4.4 古城大院推介山西晋商文化 |
3.4.5 寺庙石窟展示晋北宗教文化 |
3.4.6 丰富面食体现特色美食文化 |
3.5 《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特色 |
3.5.1 多样呈现形式展现山西旅游形象 |
3.5.2 主政领导演讲阐发政府旅游政策 |
3.5.3 旅游推介竞演打造原创比赛节目 |
3.5.4 媒介议程设置增强节目传播效果 |
3.5.5 全媒体传播实现传者与受者互动 |
3.6 节目传播效果分析 |
3.6.1 认知层面:山西旅游资源受到广泛关注 |
3.6.2 态度层面:节目展现地域文化得到认同 |
3.6.3 行为层面:受众主动参与宣传山西旅游 |
4 《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尚存不足与优化建议 |
4.1 《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尚存不足 |
4.1.1 山西文化旅游主题形象传播不足 |
4.1.2 游客体验内容呈现较少 |
4.1.3 旅游从业者、当地居民形象展示略少 |
4.1.4 节目环节设置较单薄 |
4.1.5 表达方式刻板现场互动不够 |
4.2 《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优化建议 |
4.2.1 加强山西文化旅游主题形象传播 |
4.2.2 增加旅客体验内容 |
4.2.3 增添旅游从业者、当地居民行为形象 |
4.2.4 丰富节目环节设置 |
4.2.5 注重线上线下互动 |
4.2.6 表达方式贴近电视传播规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关隘旅游已成文化旅游的新热点 |
1.1.2 山西省转变经济结构和丰富旅游形态的需要 |
1.1.3 山西丰富的关隘资源为关隘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2 研究综述 |
2.1 关于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 |
2.2 关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研究 |
2.3 关于关隘旅游资源的研究 |
3 关隘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关隘 |
3.1.2 关隘文化 |
3.1.3 关隘旅游 |
3.2 理论基础 |
3.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3.2.2 旅游系统论 |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4 区域经济理论 |
4 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1.1 长城一线关隘 |
4.1.2 黄河一线关隘 |
4.1.3 太行山一线关隘 |
4.1.4 其它关隘 |
4.2 山西省关隘旅游发展概况 |
4.3 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
4.3.1 评价方法 |
4.3.2 关隘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3 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 |
5 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开发的ASEB栅格分析 |
5.1 栅格分析法 |
5.2 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开发的ASEB栅格分析 |
5.2.1 优势分析 |
5.2.2 劣势分析 |
5.2.3 机遇分析 |
5.2.4 威胁分析 |
6 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 |
6.1 开发原则 |
6.2 整合开发构想 |
6.3 产品整合构想 |
6.3.1 旅游产品的整合 |
6.3.2 旅游线路的整合 |
6.4 营销整合构想 |
6.4.1 明确客源市场定位 |
6.4.2 树立突出旅游形象 |
6.4.3 运用多样化宣传手段 |
6.5 整合推进措施 |
6.5.1 加强政府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6.5.2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6.5.3 建设区域旅游信息平台,推动智慧旅游发展 |
6.5.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旅游服务体系 |
6.5.5 加大投资力度,保障旅游资金供给 |
7 结论与不足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山西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基本框架 |
2 增长方式有关定义 |
3 山西省对外贸易增长现状 |
3.1 近20 年山西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
3.2 加工贸易成为山西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
3.2.1 加工贸易发展概况 |
3.2.2 山西省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为主 |
3.2.3 山西省加工贸易增长速度较快 |
3.3 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 |
3.4 机电产品在不断完善中发展 |
4 山西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分析 |
4.1 能源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占比大 |
4.2 一般贸易占主导,加工贸易规模小、链条短、集中度高 |
4.3 机电产品等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低 |
4.4 高新技术产业差距明显 |
4.5 对外贸易合作国家地区失衡 |
5 粗放型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不良影响 |
5.1 粗放型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造成环境严重恶化 |
5.2 粗放型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造成资源短缺 |
5.3 粗放型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导致外部环境恶化、贸易摩擦加大 |
6 粗放型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原因分析 |
6.1 政府盲目的对外贸易规模政策倾向 |
6.2 过分强调比较优势 |
7 转变山西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对策 |
7.1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7.1.1 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 |
7.1.2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7.2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
7.2.1 山西加工贸易和对外贸易增长的实证分析 |
7.2.2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 |
7.3 推动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机电产业大发展 |
7.3.1 加快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7.3.2 加快山西省机电产业发展 |
7.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7.4.1 政府起积极的领导、引导作用 |
7.4.2 企业积极向生态循环型经济模式转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研究 ——以栆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
1.1.1 Background |
1.1.2 Significance |
1.2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
1.2.1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abroad |
1.2.2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
1.3 Main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thesis |
1.4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he thesis |
1.4.1 Key points |
1.4.2 Difficult points |
Chapter 2 Resource-based city and government effects during its transformation |
2.1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based city |
2.1.1 Concept of resource-based city |
2.1.2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based city |
2.2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
2.2.1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resource-based city |
2.2.2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
2.3 Government effect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
Chapter 3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
3.1 Situation of Zaozhuang'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
3.1.1 Characteristics of Zaozuang as a resource-based city |
3.1.2 Practi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Zaozhuang |
3.2 Defects and problems in the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
3.2.1 Minds are not free in the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
3.2.2 Government actions ruled by men |
3.2.3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not clear |
3.2.4 Weak performance consciousness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
3.2.5 Restrictions from superior policy |
Chapter 4 Analysis of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
4.1 Conditions and demands of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
4.1.1 Conditions of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
4.1.2 Demands of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
4.2 Analysis of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
4.2.1 Single industrial and talent structures lead to a close development concept |
4.2.2 Official's performance ranking pressure and political achievement demand |
4.2.3 Mislead from the cadre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
4.2.4 Misplace of government's role |
Chapter 5 Objective and ways of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
5.1 Inspiration of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at abroad |
5.2 Objective model of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 in China |
5.3 Fundamental ways of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city |
5.3.1 Promote development concept, define transformation direction |
5.3.2 Strenthen government function, push forward industry transfromation |
5.3.3 Change administraion concept, build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
5.3.4 Focus on system innovation, change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达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达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的主要做法 |
1.1 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 |
1.2 明确重点, 突出特色 |
(1) 小流域治理工程。 |
(2) 生态修复工程。 |
(3) 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
(4)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
(5)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
(6) 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
(7) 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监测。 |
1.3 健全制度, 加强管护 |
1.4 整合资源, 合力攻坚 |
2 达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
2.1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还未真正开展起来 |
2.2 经果林效益不明显 |
2.3 建后管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2.4 群众投工投劳落不到实处 |
2.5 群众受益不均衡 |
3 对策及措施 |
3.1 加强预防监督、监测工作 |
3.2 以生态工程项目为依托, 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
3.3 探索经果林栽植方式及管护长效机制 |
3.4 积极探索地方和群众投入长效机制 |
3.5 探索群众利益均衡、补偿机制 |
(10)山西省公务员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法 |
1.2.2 调查法 |
1.2.3 比较分析法 |
1.2.4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理论综述 |
1.3.2 国内理论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2. 公务员培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典型 |
2.1 公务员培训的理论基础 |
2.1.1 公务员培训的含义及必要性 |
2.1.2 麦吉和赛耶关于组织培训需求分析的三步体系 |
2.1.3 公务员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管理 |
2.1.4 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
2.2 西方国家公务人员培训的实践及启示 |
2.2.1 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的特点 |
2.2.2 西方国家公务人员培训的启示 |
2.3 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实践及借鉴 |
2.3.1 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发展 |
2.3.2 我国公务员培训的有益探索 |
2.3.3 对山西省的借鉴意义 |
3. 山西省公务员培训的现状及实践分析 |
3.1 山西省公务员基本状况 |
3.1.1 部门结构 |
3.1.2 学历结构 |
3.1.3 年龄结构 |
3.1.4 职务结构 |
3.2 山西省公务员培训机构 |
3.2.1 党校、行政学院模式 |
3.2.2 系统、行业内培训中心模式 |
3.2.3 高校模式 |
3.3 山西省公务员培训的实践现状分析 |
3.3.1 全面实行公务员培训登记制度 |
3.3.2 山西省公务员四类培训的实施管理 |
3.3.3 山西省现行公务员培训评估制度 |
4. 山西省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山西省公务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公务员调训难 |
4.1.2 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 |
4.1.3 培训方式单一 |
4.1.4 培训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
4.1.5 培训经费不足 |
4.2 山西省公务员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
4.2.2 缺乏对培训需求的有效分析 |
4.2.3 培训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起来 |
4.2.4 缺乏有效地培训评估体系 |
4.2.5 缺乏将培训的成果进行转化的机制 |
5. 山西省公务员培训问题的对策 |
5.1 提高对公务员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
5.2 创建良好的基层公务员培训政策环境和保障体系 |
5.2.1 尽快完善公务员培训的法律法规 |
5.2.2 多渠道筹集公务员培训的资金经费 |
5.2.3 全面建设公务员培训的组织保障体系 |
5.2.4 进一步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 |
5.3 完善公务员培训模式 |
5.3.1 采用“双满足”培训链 |
5.3.2 注重能力培训方法的匹配 |
5.3.3 实施追踪性培训评估系统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出新招(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镇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黔江区黑溪镇为例[J]. 冉敏芳. 区域治理, 2019(41)
- [2]《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山西旅游形象传播研究[D]. 王睿佼.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3]山西省关隘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D]. 李楚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4]环境经济政策创新改革之年——2014年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报告[J]. 董战峰,李红祥,葛察忠,王金南,龙凤,郝春旭,程翠云,周全,田超阳,李娜,王慧杰,严晓东,翁智雄,段赟婷,张欣,王嘉炜. 环境经济, 2015(12)
- [5]走近阎刚平 感悟文化的力量[J]. 吕吉山. 中国科技投资, 2012(28)
- [6]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周如璧. 忻州日报, 2011
- [7]山西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对策研究[D]. 王美霞. 山西财经大学, 2011(10)
- [8]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研究 ——以栆庄市为例[D]. 高磊. 山东大学, 2011(04)
- [9]达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 康承高,罗静. 中国水土保持, 2010(09)
- [10]山西省公务员培训问题研究[D]. 荆立群. 山西财经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