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日儿童戏剧对话会

'2003中日儿童戏剧对话会

一、’2003关于中日儿童剧的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1)在《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现状研究(2000~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丁明秀[2](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黄巧燕[3](2020)在《战火与情怀的鸣奏 ——《戏剧春秋》剧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大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众多文化名人辗转来到桂林,在这风景秀美的西南一隅开展大量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战时桂林信息交流枢纽、文化传播要地的作用。1940年11月1日,田汉同欧阳予倩、杜宣、许之乔等中国现代剧作家,于桂林创办《戏剧春秋》期刊,历时两年,1942年10月30日停刊。《戏剧春秋》是一份大型综合性戏剧刊物,其内容包括戏剧作品、戏剧理论、戏剧批评、戏剧活动信息等。《戏剧春秋》发行的两年中,刊载了田汉、欧阳予倩、郭沫若、洪深、许之乔、夏衍、熊佛西等中国现代着名戏剧家的优秀戏剧作品、戏剧理论及评论文章,成为抗战戏剧和中国现代戏剧的丰富成果和珍贵文献。本论文是学界首次对《戏剧春秋》期刊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期刊所载剧作进行深度探讨,从多个维度对其戏剧作品进行分析,探索《戏剧春秋》期刊及剧作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第一章对《戏剧春秋》期刊进行整体研究。以《戏剧春秋》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分析为基础,系统阐释《戏剧春秋》办刊历程及栏目设置,理清《戏剧春秋》办刊宗旨、编撰队伍、编辑思想、经营过程,为《戏剧春秋》期刊及剧作的深度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对《戏剧春秋》所载剧作的主题进行分类解读。从《戏剧春秋》聚焦战时生活、鼓舞军民战斗、弘扬爱国精神等三个方面解读《戏剧春秋》所载剧作传递的强烈战斗主题。第三章对《戏剧春秋》所载剧作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入剖析。聚焦多元的戏剧类型、多彩的戏剧话语、开放式戏剧结构,挖掘剧作的审美特征及艺术价值。第四章对《戏剧春秋》期刊的传播意义作整体阐释。分析《戏剧春秋》期刊对抗战戏剧运动的促进作用和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启示,明确《戏剧春器》期刊及剧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价值。

林琳[4](2020)在《中国独幕话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独幕话剧为研究对象,通过观照其短小精悍的戏剧结构、灵活多变的创作方式,并对其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数次创作高峰进行整体把握和具体分析,试图归纳总结其形成创作高潮的原因以及在特定时代与政治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在结构上,本文根据中国独幕话剧半个世纪以来在剧本创作、剧作家群体、观演方式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轨迹进行系统的梳理,纵轴上以“五四”时期、抗战时期和建国后“十七年”这三次独幕剧的创作高潮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作家作品、艺术特征为考察对象,避免将独幕剧依附于中国话剧史的年代划分做单纯的“史”的阐述,而是遵循其独有的创作规律,佐证其探索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气质。具体如下:“五四”时期的独幕剧扮演着“引领”和“开创”的角色。胡适的《终身大事》是中国戏剧向现代转型的标志之一。从创作角度来说,独幕剧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单一,创作门槛相对较低、易于把握,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窥探现代话剧创作门径的现实选择。因此,独幕剧成为五四知识分子涉足现代戏剧创作首选的文体。我国话剧运动的先驱田汉、丁西林、欧阳予倩、洪深等人都是由独幕剧开启自己的创作生涯的。这个时期诞生了《获虎之夜》、《压迫》、《回家以后》、《好儿子》等经典独幕剧作品。由此,独幕剧发挥其开创引领作用,成为五四戏剧文学的主导形态,并在艺术上日臻成熟,出现喷涌之势。抗战阶段的独幕剧与时代同频共振,并呈现出强烈的“探索”和“实验”精神。这一阶段独幕剧的兴盛有其客观现实的演出适用性原因。就地取材、集体编写和移动演出是抗战独幕剧特有的创演方式。抗战演剧队时时巡回于农村、战地、街头进行宣传教育,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演出形式,如活报剧、街头剧、茶馆剧等等。抗战初期,演出次数最多的街头独幕剧莫过于“好一计鞭子”,即《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它们随着演剧队进入街头巷尾,在广场上、田野里甚至牲口棚边上演,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创造出新型的观演关系,开拓了中国话剧前所未有的全新演剧形式。建国后“十七年”掀起了又一个独幕剧创演的高潮,这个时期属于独幕剧的关键词是“创新”和“突破”。由于应时的需要、生活积淀的有限以及文艺领导部门的支持,一大批年轻的业余作家加入到独幕剧创作的队伍中,改变了创作主体以职业作家为主的状况;建国初期诞生的一批以妇女自由解放为题材的独幕剧和“第四种剧本”中以《新局长到来之前》、《葡萄烂了》为代表的独幕讽刺喜剧则突破了当时戏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思想内容雷同、角色形象只有“英雄人物”和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的局限。这种探索与突破为中国戏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经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社会问题剧日渐衰弱而引发的戏剧危机,中国实验戏剧揭开新的历史篇章,这是剧作家们为戏剧探寻出路而大胆创新的结果。但早在1979年谢民创作的独幕剧《我为什么死了》和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合作的独幕剧《屋外有热流》中,打破传统形式的实验就已拉开了帷幕。可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最后一批带有实验性质的独幕剧是它在走向衰败之前的最后一次绝唱。综上所述,独幕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了三次创作上的高峰,而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话剧艺术的整体衰弱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仅在高校的戏剧教学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其短小精悍、轻便灵活的特质和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政治形态、社会生活的宣传功能似乎也已被小品等其他小型戏剧样式所继承甚至取代。然而,回顾其曾经有过的辉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独幕话剧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始终拥有先锋者的姿态,站立在话剧艺术创新开拓的前端,它以自身特有的探索实验精神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意识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又引人深思的一笔。在当今剧坛每况愈下的创作景况下,回顾中国独幕话剧曾经的荣耀,呼唤独幕剧创新探索的精神和“重场戏意识”,恐怕对当今中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郭木子[5](2020)在《班级家委会参与幼儿园大型活动的社会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参与学校的重要途径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一些地方的幼儿园也通过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促进家园共育,班级家委会成了密切家园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建设好班级家长委员会对于拓展教育资源,增添教育活力,促进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于已有研究和社会现实发现,班级家委会往往以幼儿园大型活动为契机参与到家园活动中,其间涉及到与教师、班级其他家长的权力互动与博弈过程。因此,家委会参与幼儿园活动绝非一件纯教育的事情,而是在教育场域中运用个人的社会资本形成动态的权力网络的过程。本研究以教育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田野观察走进了 X园的家园共育大型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对某大班家委会参与其间的过程进行了观察与探究。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和微观权力理论,将表层现象与社会动因联系起来,挖掘背后的行动逻辑。从社会学的学科视野出发,家委会在参与幼儿园活动中的行动是复杂的,所以本研究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的路径,把家委会参与幼儿园两次大型活动的过程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两个案例过程的展开和分析,以期将该园班级家长委员参与幼儿园大型活的微观权力情形呈现在读者面前。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一部分为再现家委会参与活动的情景:通过再现幼儿园开展大型活动的具体情景,详细描述了活动方案的筹划、参与角色的分配、活动中的沟通与互动这三面内容,呈现了家委会参与其间的真实样态,感知与洞察班级教育场域中隐藏的权力网络。第二部分为剖析家委会参与活动中的微观权力。透过班级教育场域中权力网络的视角,发现班级家委会参与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家委会与教师、家委会委员之间、家委会与班级其他家长的权力博弈的过程。因此,该部分基于不同的互动对象,依次分析了家委会与各主体的权力关系。教师与家委会是规训是妥协的关系、家委会委员间是资源的争夺关系、家委会与家长间则呈现出工具性交往的关系,家委会的权力在不同情境中不断的运转着。第三部分为探寻影响家委会参与的因素。首先,社会资本是场域中权力竞争的筹码,对影响家委会的参与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教师凭借着知识-文化资本领导着家委会,各委员又凭借着各自的社会资本进行着利益的争夺。其次,在家园活动经验中沉淀下来和内化为心态结构的“惯习”也影响着家委会的参与。班级各主体对家委会的认知和已形成的科层制结构强化着家委会的被动参与模式。最后,班级家委会规章制度的建设情况是影响家委会参与的外部因素。由于缺乏了规章制度的规范作用,家委会委员参与的随意化、利己化成为了可能。第四部分为反思与讨论家委会的参与现状。通过前三部分对家委会参与现状的分析,反思当前家委会参与中出现的种种“背离初衷”的问题:教师与家委会不平等的地位长期存在;家委会委员利用权力谋求非公正的利益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家委会参与的平等、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林会娟[6](2020)在《周作人艺术审美理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学人主要关注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周作人,而相对忽略了周作人的其他重要身份特征。本文试图用一种更宽广的眼光看待周作人,将周作人定位为一位宽泛意义上的艺术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周作人的艺术活动。作为一位艺术家,周作人不仅有着十分丰富和复杂的艺术活动,广泛涉及文学活动、美术活动、音乐活动、戏剧活动、舞蹈活动等各种具体艺术门类的活动,还崇奉“生活之艺术化”——“把生活当做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周作人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并受明确的艺术审美理念指导。周作人的艺术审美理念看似松散、不成体系,其实“中庸”一直是它的核心内涵(或曰主轴)。不仅周作人所有的艺术活动都围绕着“中庸”展开,而且周作人的“生活之艺术”也即“中庸”。“中庸”作为周作人艺术审美理念的核心内涵,经过了三个层次的转化。首先,周作人以“智”代“礼”,对附属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中庸”观进行了一番改造和更新,完成了由旧的“中庸之德”到新的“中庸之德”的现代转化。其次,在方法论层次上,周作人吸收了传统“中庸”思想的合理成分,接受了“执两用中”的审美方法,使“中庸”从伦理道德规范转化成艺术审美理念具有了可操作性。最后,在审美情感上,周作人在继承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异域滋养,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为理想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中,他都自觉地追求着古希腊式的均衡与节制。作为一位艺术家,在近六十年漫长艰苦的艺术实践中,周作人以“中庸”的艺术审美理念为自己追求的终极艺术目的的驱动力,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充满着内在艺术秩序与特殊结构方式的艺术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庸”既是周作人艺术审美理念的核心内涵,又是其艺术活动的本源和最终归宿。“中庸”是周作人艺术审美理念的核心内涵。周作人“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其独特的人生道路息息相关,他是在中西方文化大碰撞与大交融的历史背景中走上中国文坛的。对原始儒家“中庸”思想的亲近,为周作人“中庸”思想的形成埋下了最初的根,帮助他形成了“中庸”的心理结构。对古希腊均衡节制之美的自觉推崇,不仅强化、丰富了周作人“中庸”的心理结构,而且使得其“中庸”精神真正走向成熟。对英国蔼理斯性心理学思想、讲求节制的“生活之艺术”的认同,一方面促成了周作人“中庸”思想的真正形成,另一方面使周作人固有的“中庸”思想具有了现代性而与传统的“中庸”思想区别开来。

陈莉[7](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方娜[8](2020)在《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园地是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其教学融合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和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多方面内容,而语文园地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影响着语文园地的教学效果。合适的语文园地教学策略能深化单元内的内容主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本研究从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的现状调查出发,以期提出适合部编教材低年级语文园地的教学策略。首先,本研究对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模块文本进行探究,研究者对部编教材语文园地的栏目结构编制进行统计分类,总结其特色。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对教学的要求。其次,本研究以问卷为主要形式,访谈和观察为辅助形式,对当前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现状从先行组织策略、认知发展策略、过程实施策略和效果反思策略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运用的积极状况主要体现在先行组织策略方面,教师语文园地教学态度良好,兴趣较高;语文园地教学自信度高,效果可期;语文园地教学关注学情,了解学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对语文园地教学认知有所偏差,部分低年级教师在语文园地教学中没有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鲜有仔细研究语文园地教学的习惯;语文园地教学过程死板,语文园地课时设计比较僵化,而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语文园地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上课比较模式化;语文园地评价方式单一,对学生语文园地的学习效果评价多以纸质化标准化测试为主,形成性评价较少。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小学低年级教师对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研意识不强,教师在进行语文园地教学时整合联系较少,语文园地本身地位特殊,教学难度较高。最后,本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原因分析,从整合教学、目标分类教学、生活教学和情境教学等四个方面的教学策略,提出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的建议。

刘炳赫[9](2019)在《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文中提出小原国芳是日本近代最知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他所主张的“全人教育”,不仅对日本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在亚洲部分地区的教育实践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小原国芳是日本新教育运动以及日本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其思想核心——“全人教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熟和完善于六、七十年代,且发展成为了被全世界所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思潮。小原国芳主张学生身心共同发展,道德、学识、艺术、体育、经济与生活等方面协调发展。他的主要教育学观点收录入《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宗教》、《教育立国论》、《教育救国论》、《自由教育论》、《全人教育论》、《世界教育巡礼》、《母亲的教育学》、《道德教育论》、《修身教育改革论》、《教育改革论》、《玉川塾的教育》、《理想的学校》、《学校剧论》等着作,后人将其整理为《小原国芳全集》共48卷。“全人教育”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小原国芳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髓,贯穿了小原国芳的理论研究体系、教育学着作及其毕生教育实践。“全人教育”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成果,与他的个体经历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显着的时代特征。“全人教育”不仅是小原国芳本人教育实践的产物和思想的精华,也融入了他对全世界多种教育思想的重新理解与解读。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该理论奠定了日本从大正时期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教育体制,对当今的日本仍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开展日本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务必要提及的就是小原国芳和他的“全人教育”理论。本论文共分为导论、四个大章和结论。其中,导论部分主要交待选题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中日两国的先行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笔者主要对“真、善、美、圣、健、富”进行阐述,并将其划分为“心”的内在要求和“身”的外在要求两方面,分别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全人教育”理论中对于“心”的内在要求。第一节“‘善’之德育及其启示”之中主要叙述了小原国芳的德育理论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在小原国芳倡导下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改革及其成效,以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意义。第二节“‘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主要交待了该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在本节中笔者着重对小原国芳宗教教育观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批判。第三节“‘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中阐述了小原国芳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以及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第四节“‘真’之智力教育及其体系”,阐述了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并结合日本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建设,尝试讨论了小原国芳所主张的教育与我国秉持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观念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主要分为第一节“‘健’之体育及其评价”和第二节“‘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两大部分。第一节主要阐述了体育的主要目的、体育教育的具体内容、体育教育在日本的实际开展的过程,以及笔者对该理论的评价。第二节则具体阐述“富”的概念与要求,包括生活教育、劳作教育和经济教育等几个方面,同时肯定了“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在该章结尾处,笔者着重阐述了“健”、“富”的概念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论述了“全人教育”理念下,对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和母亲提出的要求,即“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论”。第一节“‘全人师道论’的意义与过失”之中,叙述了“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施行方法、价值辨析及其主要意义。第二节“‘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之中,阐述了母亲的基本工作、女性的婚前教育和胎教的重要性,尤其注重分析小原国芳对女性认知中存在的偏颇与局限性。第三节则集中探讨了作为“全人教育”理论衍生出的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教师论”和“母亲教育”。第四章“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的批判性解读”,在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之上梳理了“全人教育”的功过得失,论述了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的形成及其战争观。笔者指出了小原国芳其思想形成历程的复杂性,剖析了小原国芳对战争认识的变迁。终章则主要总结了“全人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迪意义,此为全文的最终目标与意义所在,亦是本论文的创作宗旨。本文对“全人教育”思想中的可取之处及其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借鉴意义予以肯定,对其理论的唯心主义部分做出理性的批判。不仅追索了小原国芳的教育家生涯以及他的“全人教育”理论,还基于中日两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讨论了其“全人教育”思想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王毅[10](2019)在《学校教育戏剧研究 ——从“英美经验”到“中国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初诞生于英美国家的教育戏剧,受到学校教育实践者们和剧场实践者们的关注。从“戏剧教学法”到“教育剧场”,从“教育性戏剧”到“发展性戏剧”、“创造性戏剧”、“过程戏剧”等,教育戏剧在英美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概念群,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实践经验。20世纪末,英美教育戏剧传入中国,在当下已然成为中国学校教育实践的热点。在长期的实践中,英美国家的实践者们达成共识,认为教育戏剧实践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戏剧活动尊重儿童自由表现,重视儿童在教学(学习)活动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有效地促进儿童认识自我、同伴交往、社会认知等能力的发展。进而使得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美。让戏剧过程的“共鸣”、“好奇”、“愉悦”、“批判”、“审美”等效果发生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面对当代中国学校,课堂教学经历着知识学习的去情境化,学习过程的离身化,教学过程的美感弱化等。由此,教育戏剧在当代中国学校的实践具有积极的变革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对英美与中国学校教育戏剧进行历史、价值及本土实践的考察。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学校教育戏剧在英美国家与中国的发展历程。透过代表人物与核心观点勾勒出英美学校教育戏剧育人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轨迹。同时,努力呈现英美教育戏剧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进而以M小学为个案,通过田野考察呈现当下我国学校教育戏剧实践的现实图景。最终,实现对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即教育戏剧的育人过程,巧妙的将戏剧“仪式”、“游戏”、“表演”、“动作”、“模仿”、“空间”、“想象”、“即兴”等要素,转化为课堂教学可运用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建构、创造性想象,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支持儿童的具身学习,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本研究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出了研究缘起,即缓解技术理性控制下人的危机,教育戏剧何以可能,英美教育戏剧的经验如何在中国学校进行本土实践转化,教育学立场如何审视教育戏剧在学校的实践,出学校教育戏剧从英美经验到中国实践的可能性研究。第二章以英美为重镇的西方学校教育戏剧历史考察。主要以西欧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为背景,回顾20世纪以来英国与美国的教育戏剧发展的历程,从两国相同时代、不同代表人物及其标志性的教育戏剧实践为核心,总结炼教育戏剧节点性的重要育人思想与实践经验。第三章中国学校教育戏剧发展的历史梳理。主要以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及教育的近现代化为背景,梳理近代早期戏剧教育变革的实践及其思想,炼出与英美教育戏剧相同的思想基础。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分别梳理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地区的教育戏剧发展历程,呈现教育戏剧在中国不同地区实践的特点,同时呈现英美教育戏剧思想与经验对我国两岸三地的不同影响。第四章教育戏剧在当代中国学校的实践。主要以M小学为个案,运用田野工作的方法,对M小学教育戏剧实践过程进行考察,从实践观念、实践主体与实践效果及未来方向,呈现英美教育戏剧经验在中国学校的实践转化。第五章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主要基于中国与英美学校教育戏剧实践的共识性认识,出对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尝试通过教育戏剧中的九个要素,即“角色扮演”、“集体仪式”、“对话交往”、“动作表现”、“行动模仿”、“情境编织”、“自由表现”、“空间想象”、“即兴智慧”,并且从儿童社会性发展、具身学习、想象力激发三个方面出发,阐述学校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

二、’2003关于中日儿童剧的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关于中日儿童剧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2)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由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一)童谣
        (二)儿歌
        (三)儿童诗
    二、童话
        (一)童话与教育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三)借鉴中改写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三、儿童小说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儿童剧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一、深重的苦难
        (一)生活的困苦
        (二)精神的创伤
        (三)生命的消亡
    二、激烈的抗争
        (一)反抗者的旗帜
        (二)抗争中的和声
        (三)黑暗里的低吟
    三、满洲的颂歌
        (一)悬赏征文
        (二)献纳文体
    四、艺术特色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3)战火与情怀的鸣奏 ——《戏剧春秋》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三、选题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烽火硝烟催生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戏剧春秋》诞生背景
        一、硝烟四起的危难岁月
        二、抗日救亡的浪潮激荡
        三、文艺抗战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戏剧春秋》办刊历程
        一、创刊目的与出版经营
        二、编辑队伍与撰稿团体
    第三节 《戏剧春秋》栏目设置
        一、戏剧理论
        二、戏剧作品
        三、通讯报道
        四、人物专栏
第二章 演绎家国沧桑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聚焦战时生活展现人民苦难
        一、刻画中国百姓的悲惨遭遇
        二、呈现日本民众的艰难生活
    第二节 抒写军民战斗鼓舞全民抗战
        一、军民前方抗敌的战斗画卷
        二、民众敌后抗战的斗争场面
    第三节 塑造战斗英雄弘扬爱国精神
        一、高渐离卧薪藏胆勇敢刺杀秦始皇
        二、岳飞上阵杀敌顽强抗击金兵
        三、郭沫若别妇抛雏毅然回国战敌寇
第三章 充盈艺术价值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多元的戏剧类型
        一、话剧
        二、戏曲
    第二节 多彩的戏剧话语
        一、俗雅兼备的戏剧台词
        二、丰富精道的舞台提示
    第三节 开放式戏剧结构
        一、矛盾集中的开放式戏剧结构
        二、高潮迭起的开放式戏剧结构
第四章 传播影响深远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戏剧春秋》的战时意义
        一、肯定战时剧运成果激励战时剧运开展
        二、剖析战时演剧问题批判错误演剧方向
        三、倡导现实戏剧创作明确战时戏剧功能
    第二节 《戏剧春秋》的当代启示
        一、戏剧创作应汲取传统文化养分
        二、戏剧创作应着力服务大众生活
        三、戏剧创作应注重提升审美追求
        四、戏剧创作应勇于担当历史使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中国独幕话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二、研究现状与目的
    三、创新点与价值
第一章 “五四”启蒙的引领和开创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转型
        一、西方戏剧的传播
        二、传统旧戏批判
        三、“爱美剧”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五四”独幕剧发展概述
        一、中国现代话剧文本创作的“终身大事”
        二、独幕剧译介引领先河
        三、创作群体的“跨界”探索
    第三节 开创性的剧作和剧作家群体
        一、“娜拉剧”的创新探索与演变升级
        二、丁西林开创独幕剧“喜剧范式”
        三、“融西贯中”的剧作家群体
第二章 为抗战服务的实验与开拓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黄金时代
        一、蓬勃开展的戏剧运动
        二、戏剧理论建设的丰收
        三、积极推进戏剧民族化方向
    第二节 抗战独幕剧的特色
        一、“急就章”和“排头兵”:与时代同频共振
        二、街头剧的衍生:探索多变的演剧形式
        三、抗战演剧队:创作和观演方式的开拓
    第三节 探索试验性的创演案例
        一、于伶和抗战“报道剧”
        二、《好一记鞭子》:应时而作的创新与探索
第三章 建国后“十七年”的突破与爆发
    第一节 新中国话剧生存土壤
        一、“工具论”指导下的话剧创作
        二、苏联戏剧观的影响
        三、戏剧的“四次创作浪潮”
    第二节 “十七年”独幕剧发展概述
        一、紧扣时代脉搏的独幕剧创作
        二、全民开启独幕剧的“全盛时代”
        三、独幕剧创作主体的转向
    第三节 创新突破的代表剧作
        一、突破与发展:女性题材独幕剧特色
        二、先锋与探索:独幕讽刺喜剧特色
第四章 最后的挽歌:新时代的沉寂与延展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话剧生存图景
        一、文革后的喷发
        二、独幕剧在困境中求索创新
    第二节 独幕剧的微光与流变
        一、最后的实验与探索
        二、独幕剧与戏剧小品之辨析
结论 呼唤独幕剧精神
    第一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有灵感缺灵魂:当代中国话剧的突出问题
        二、中国话剧应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重场戏意识”
        一、重场戏:优秀剧作的重要元素
        二、道阻且长:训练重场戏意识
    第三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创新探索实验之光”
        一、纸醉金迷:中国话剧发展之痛
        二、探索和创新:中国话剧前行之核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5)班级家委会参与幼儿园大型活动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缘由
        1. 国家政策支持
        2. 社会现实热点
        3. 个人研究兴趣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家长委员会
        2. 幼儿园大型活动
        3. 参与
    (四) 文献综述
        1. 关于家长委员会的相关研究
        2. 关于幼儿园大型活动的研究
        3.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五) 理论基础
        1. 社会资本理论
        2. 微观权力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参与式观察法
        3. 非结构式访谈法
        4. 个案研究法
    (四) 研究过程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研究资料的收集
        3. 研究伦理
三、走进X园:家委会参与的特殊个案
    (一) 家委会参与概况
        1. 参与场域——班级教育场域
        2. 参与方式——以活动为契机
    (二) 家委会发展过程
        1. 人员构成:社会资本的集中
        2. 典型案例:家师权力的博弈
四、家委会参与活动的情景再现
    (一) 活动主题的确定
        1. 教师拥有决策权
        2. 家长被悬置的建议
    (二) 参与角色的分配
        1. 利用委员的社会资本
        2. 分配委员的具体角色
    (三) 全体沟通与互动
        1. 全景敞视:线上沟通
        2. 关系互动与任务互动
五、家委会参与活动的微观权力
    (一) 家委会与教师的有限博弈
        1. 教师以知识权力规训家委会
        2. 家委会的有限博弈与妥协
    (二) 家委会委员间的权力运转
        1. 资源争夺:隐性的冲突
        2. 利益权衡:规则的变通
    (三) 家委会与家长的工具性交往
        1. 家委会的单向输出
        2. 对弱势家庭的忽视
六、影响家委会参与活动的因素
    (一) 具体情境中社会资本的利用
        1. 文化资本占主导地位
        2. 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作用
    (二) 班级教育场域中形成的“惯习”
        1. 各主体对家长委员会的认知
        2. 家委会科层制结构的固化
    (三) 家委会规章制度的建设情况
七、讨论与反思
    (一) 平等的立场:构建家园平等地位
        1. 提高教师分权意识
        2. 重视家委会主体地位
    (二) 公正的理念:明确家委会的正当职责
        1. 代表全体家长的利益
        2. 关怀班级弱势家庭
    (三) 发展的取向:规范家委会的参与
        1. 完善家委会参与规章制度
        2. 建立家委会监督与指导机制
八、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6)周作人艺术审美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周作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作为艺术家的周作人——周作人艺术活动述略
    一、文学活动
    二、美术活动
    三、音乐活动
    四、戏剧活动
    五、舞蹈活动
第二章 中庸:周作人艺术审美理念的核心内涵
    一、以“智”代“礼”:“中庸之德”的现代转化
    二、审美方法:“执两用中”的现代应用
    三、审美情感:“中和之美”的现代表达
第三章 周作人艺术审美理念的文化渊源
    一、原始儒家“中庸”思想的浸润
    二、古希腊文化的美学启示
    三、蔼里斯性心理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语文园地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语文园地教学是落实“新课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低年级语文园地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研究的文献统计概况
        (二)国内关于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三)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四)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模块文本的探究
    第一节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栏目的编制
        一、一年级语文园地栏目结构
        (一)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栏目结构
        (二)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栏目结构
        二、二年级语文园地栏目结构
        (一)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栏目结构
        (二)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栏目结构
    第二节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的编排特色
        一、呈现方式优美人文,紧跟时代彰显特色
        二、“气泡”提示重视习惯,强调方法提升思维
        三、口语交际单独分离,书写栏目指导具体
        四、阅读能力层级递进,逐步提升阅读水平
        五、识字方式更加多样,识字数量更加科学
    第三节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对教学的要求
        一、语文园地识字与写字教学追求多样化
        (一)查字典
        (二)识字加油站
        (三)我的发现
        (四)书写提示
        二、语文园地阅读教学追求沉浸性
        (一)和大人一起读
        (二)我爱阅读
        三、语文园地写话教学追求趣味性
        (一)以教材为本,设计写话目标
        (二)以课堂为阵,渗透写话目标
        (三)以刊物为营,坚持写话习惯
        四、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教学追求实践性
        (一)结合实际,拓宽途径
        (二)依托教室,创造机会
第二章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三)观察记录表的制定
        四、调查内容
        (一)调查问卷的内容
        (二)访谈提纲的内容
        (三)观察记录的内容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先行组织策略的运用现状
        (一)教师语文园地教学的积极性
        (二)教师语文园地教学的重视度
        二、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认知发展策略的运用现状
        (一)教师对语文园地版块的认知度
        (二)教师对语文园地教学的学习力
        三、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过程实施策略的运用现状
        (一)语文园地教学的设计
        (二)语文园地教学的环节
        四、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效果反思策略的运用现状
        (一)教师对语文园地教学策略运用的反馈
        (二)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园地学习结果呈现
    第三节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运用的积极状况
        一、教师语文园地教学态度良好,兴趣较高
        二、教师语文园地教学自信度高,效果可期
        三、教师语文园地教学关注学情,了解学生
第三章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运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
    第一节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园地教学认知有所偏差
        二、语文园地教学过程实施死板
        三、语文园地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第二节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问题归因分析
        一、一线教师语文园地的教研意识相对薄弱
        二、语文园地与教材其它版块教学缺少联系
        三、语文园地版块内容复杂,教学难度较高
第四章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的教学策略建议
    第一节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的整合教学
        一、同一语文园地内的栏目之间的整合
        二、语文园地内的栏目与本单元其它版块的整合
        三、语文园地教学内容与整本教材的整合
    第二节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的目标分类教学
        一、读读写写,及时检测
        二、分类教学,拓展运用
        三、寓学于用,提高效率
    第三节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的生活教学
        一、编排生活活动
        二、引入生活经验
        三、到生活中去学
    第四节 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的情境教学
        一、还原栏目情境
        二、创设栏目情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人物生涯及思想生成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日本学界对小原国芳以及“全人教育”的关注视角
        (二)中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情况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历史研究法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心”的内在要求
    第一节 “善”之道德教育及其启示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
        二、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
        三、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
        四、道德教育论
        五、道德教授革新论
        六、道德教育的变革、方法与其他问题
        七、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迪
    第二节 “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
        一、宗教教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宗教
        三、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四、“宗教教育论”的原理与实际问题
        五、宗教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关系论
        六、宗教教育的缺陷与反思
    第三节 “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
        一、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
    第四节 “真”之智育及其体系
        一、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
        二、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
        三、幼儿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四、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五、“全人教育”之智育与我国智育主张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
    第一节 “健”之体育及其评价
        一、体育的主要目的
        二、体育的各个方面
        三、体育的实际开展
        四、体育的理论评价
    第二节 “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
        一、关于“富”的哲学式思考
        二、“富”之生活教育和劳作教育
        三、“富”之经济教育的含义
        四、“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健”、“富”的概念与我国“体”、“劳”内涵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章 “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
    第一节 “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与启迪
        一、“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
        二、“全人师道论”的施行方法
        三、“理想教师论”、“师道论”与“教师道”
        四、“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
        五、“全人师道论”的意义
    第二节 “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与缺落
        一、母亲的基本工作
        二、女性的婚前教育
        三、小原国芳的女性结婚论
        四、胎教的重要性
        五、“母亲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论
        六、“母亲教育”的启示与批判
    第三节 作为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
第四章 “全人教育”理论体系的周边
    第一节 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小原国芳“幼儿教育”
        一、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理念的形成
        二、小原国芳“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三、成城、玉川学园时期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实践
        四、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由“全人教育”理念形成的“全人保育”观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女性教育”观与“全人教育”
        一、小原国芳“女性教育”观的形成背景
        二、二战期间形成的特殊“女子教育”观
        三、小原国芳“女子教育”理论中的战争理解
        四、二战期间小原国芳的“女子教育”观
    第三节 教师培养、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哲学、“全人教育”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二、哲学的精神与教育观的确立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哲学精神与学习热情
    第四节 关于小原国芳的《学校剧论》的考察
第五章 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第一节 “全人教育”的理论结构及其功过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海外访问活动与“全人教育”的推行实践
        一、小原国芳海外访问的主要活动
        二、小原国芳主要走访目的地
        三、小原国芳外访活动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全人教育”的形成与小原国芳的战争观
        一、教育家的思想观与战争认识
        二、军国主义体制下的教育家个人体验
        三、教育对战争的实际参与
        四、小原国芳论着中的战争认识
        五、教育思想与矛盾的战争认识
    第三节 “全人教育”理论给予我国教育发展的教训与启迪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学校教育戏剧研究 ——从“英美经验”到“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从“人的危机”到“学校变革”
        (二)从“英美舞台”到“中国聚光灯”
        (三)从“知识独白”到“学科对白”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戏剧
        (二)学校教育戏剧
        (三)英美经验
        (四)中国实践
    四、研究综述
        (一)已有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
        (二)已有研究文献的述评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田野工作
        (三)个案分析
第二章 以英美为重镇的西方学校教育戏剧历史考察
    一、20世纪初:“戏剧教学法”的实践
        (一)表演游戏教学
        (二)戏剧化教学
        (三)游戏化戏剧教学
    二、20 世纪40-60 年代:创造性戏剧与儿童戏剧实践
        (一)创造性戏剧的实践
        (二)儿童戏剧的实践
        (三)人格成长戏剧实践
    三、20 世纪60-80 年代:媒介论与学科论之争
        (一)学习媒介论
        (二)艺术学科论
        (三)教育戏剧融合论
    四、20世纪末至今:复数化与多样化
        (一)英美教育戏剧的课程化
        (二)“过程戏剧”与“习式戏剧”
        (三)“想象真实”教育戏剧理论
第三章 中国学校教育戏剧发展的历史梳理
    一、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近代戏剧观的变革
    二、20 世纪20-50 年代:中国戏剧教育思想变革
        (一)民国学生演戏的教育实践
        (二)近现代戏剧教育思想变革
    三、20世纪中期以来:英美影响与中国自主实践
        (一)香港地区教育戏剧的发展
        (二)台湾地区教育戏剧的发展
        (三)大陆地区教育戏剧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戏剧在当代中国学校的实践
    一、M小学教育戏剧实践概况
    二、教育戏剧的本土实践转化
        (一)价值观的转化
        (二)实践路径转化
    三、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章 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
    一、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一)角色扮演
        (二)集体仪式
        (三)对话交往
    二、支持儿童的具身学习
        (一)动作表现
        (二)行动模仿
        (三)情境编织
    三、激发儿童想象力
        (一)自由表现
        (二)空间想象
        (三)即兴智慧
结语:让教育戏剧唤醒诗性的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2003关于中日儿童剧的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现状研究(2000~2019)[D]. 杨洋. 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1
  • [2]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战火与情怀的鸣奏 ——《戏剧春秋》剧作研究[D]. 黄巧燕.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4]中国独幕话剧研究[D]. 林琳. 上海戏剧学院, 2020(12)
  • [5]班级家委会参与幼儿园大型活动的社会学研究[D]. 郭木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周作人艺术审美理念研究[D]. 林会娟.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7]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8]小学低年级部编教材语文园地教学策略的现状研究[D]. 方娜. 江苏大学, 2020(05)
  • [9]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D]. 刘炳赫.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学校教育戏剧研究 ——从“英美经验”到“中国实践”[D]. 王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2003中日儿童戏剧对话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