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女子全能运动发展趋势的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铧文[1](2020)在《“双子模型”视角下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结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全能项目是“速度与力量”,“能力与技巧”相结合的综合性独立项目,具有单项多、耗时长、技术复杂等特点,全能运动一定程度上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的田径运动发展水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双子模型”原理将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运动员的成绩结构进行审视,尝试解决单项发展过程中“扬长”与“避短”的矛盾,明确单项发展顺序,对标奥运会厘清该项目我国发展的瓶颈与机遇,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及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1)第10届全运会后我国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倒退严重震荡下滑;各项目之间存在严重的非衡性,标枪、跳远、200m成绩下滑最为严重;我国运动员的“优势项目”是100m栏,“弱势项目”是标枪。(2)第28-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总成绩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运动员越来越注重速度和爆发力练习,速度和跳跃类项目发挥着主导作用,跳跃类项目发展最快;跳远是世界优秀全能运动员的“优势项目”,800m是“弱势项目”。(3)中外成绩对比显示,我国运动员成绩已远远落后且成绩波动大不稳定;中外运动员项群结构、单项成绩结构上与一致,差距最大的是跳跃类项群,跳远和跳高相差最多,我国运动员100m栏发展并未完全落后于世界水平。(4)全运会与奥运会成绩关联度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跳高、跳远虽然关联度排序相差不大但关联程度低于奥运会,200m与标枪在成绩结构上与国外有较大区别,制约我国运动员成绩整体提升。(5)“双子模型”视角下我国优秀七项全能运动员的单项发展顺序为:100m栏、200m、铅球、跳远、标枪、跳高、800m,国外运动员的单项发展顺序为:跳远、标枪、100m栏、200m、跳高、铅球、800m。
高艳群[2](2020)在《中国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变化趋势的研究与分析》文中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呼吁的“体育强国”下,体育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田径项目是运动会的基础也是关键。田径项目的发展状态体现了国家体育发展水平。而全能运动以其“田径之母”的美誉,是田径项目发展的重要标志。全能运动是以体能、技术、智慧于一身的综合性的项目,反映了灵敏、协调、爆发、力量等身体素质。全能运动项目的良好开展能够使国内培养全面型人才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1987-1993年是我国全能项目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我国优秀运动员马苗兰以6750的分数位列世界第三。1993年至今,我国女子七项全能项目逐渐失去世界强项的位置,成绩一直不理想,很难有其他运动员跻身到奥运会中。女子全能比赛的总成绩是通过全能评分表对每项成绩进行分数累计得出的,依据全能的特殊算分特点,七个单项成绩共同进步,是提高女子全能总成绩的重中之重。为了探究我国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具体发展趋势,得到各单项和总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了解国内外运动员之间的优势和差距,给我国体育研究者做理论与数据参考,本文分别选取第9届、第10届、第11届、第12届、第13届的全运会中搜集了前八名的各单项成绩以及总成绩(成绩数据来源于中国田联官方网站),以及2016年第31届奥运会的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前八名各单项成绩(成绩数据都来源于国际田联官方网站)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灰色关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对比分析法方法对女子七项全能成绩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国内近20年的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分析中,全能运动员整体水平仍处在下降的趋势。2、从灰色关联分析中得出,近20年中国优秀女子全能运动员的100米栏和跳远的关联度在五届中较大,即对总成绩的影响也较大。七项中的弱势项目是标枪和800米。3、依据项群训练理论的分析,100米栏、200米类属速度性项目,800米类属耐力性项目,跳远、铅球、跳高、标枪都是类属以体能为主导类的快速力量性项目。在单项成绩对比分析中,跳远和铅球作为快速力量性项目对总成绩的关联度较高,但标枪处于劣势,表明国内全能女子运动员对于快速力量性项目发展不均衡。4、第27-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分析中,国外女子全能整体水平较高。在国内第13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与第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对比中,各单项成绩差值较大,国内女子全能发展还处于停滞甚至落后状态。在灰色关联分析中,第13届全运会女子全能成绩单项对总成绩的关联度排序是:100米栏>跳高>200米>铅球>800米>标枪>跳远。第31届奥运会女子全能的单项对总成绩的关联度排序是:100米栏>800米>跳远>跳高>铅球>200米>标枪。由此可见,国内女子单项成绩发展与国外女子全能单项成绩发展差别不大。其中,国外女子各单项对总成绩的关联度都较高,成绩发展全面且均衡,而国内全能女子的快速力量性项目发展不一,差距较大。5、综合国内近20年全运会女子全能成绩发展趋势以及第13届全运会与国外第31届奥运会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在速度性项目和快速力量性项目(100米栏、200米、跳远)在近20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标枪作为快速力量性项目也没有得到与其他同类属项目的均衡发展。人才缺失、科研缺乏和运动员心理问题也是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何慧,郑兵[3](2019)在《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特征及成绩分析——以第十三届全运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第十三届全运会中田径女子七项全能决赛前八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影像资料法及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七个子项目的项目特征,对八位运动员在第十三届全运会决赛中成绩进行剖析,得到以下结论:女子七项全能得分的主要项目为100 m栏和200 m的速度周期性项群,在训练过程中各重难点不一样,100 m栏应注重栏间速度和保持过栏时的高速度。跳高与跳远项目都属于跳跃类项目,但从运动员的得分上看二者平均分差值较大,在训练中应做到同属性项目的训练迁移作用,以跳高项目训练来带动跳远项目成绩的上升。从同属多项的运动角度看女子七项全能的七个子项目之间很难得到均衡发展,在女子七项运动的训练中应加大对于投掷类项目的比重。
韦海星[4](2016)在《对第13-15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甲A组七项全能成绩的比较研究 ——兼与13至15年全国女子年度排名成绩对比》文中研究指明
李加凤[5](2014)在《女子七项全能运动项目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能运动素有“田径之母”的美誉,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田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全能运动是一项集技术、体能、智慧于一身的综合性运动项目,它综合了人体的速度与耐力、力量与技巧等各项身体素质。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是由跑、跳、投三个大类的田径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比赛项目。七个项目按照比赛的顺序依次是:100m栏、跳高、铅球、200m、跳远、标枪和800m。全能运动项目由于项目多,而且要求运动员在规定的两天时间内完成比赛,所以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独特的项目特征。为了研究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项目特征,本文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三届奥运会和2007年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2011年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2013年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四届世锦赛中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成绩数据均来自国际田联官方网站)为研究依据(剔除其中没有完成比赛者或某一单项因故没有比赛成绩的运动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女子七项全能运动进行分析。通过全能运动的全面性、特殊性、整体性以及全能运动在整个比赛中各个单项的能量供应特点四个方面对全能运动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对各单项的项目特点分析以及技术特点分析总结出各项目的项群理论;通过对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在7届比赛中总成绩、单项成绩、与世界纪录的比较、相关性等进行一系列数据分析。通过揭示运动员全能运动成绩的得分规律和项目间的依存关系,把各单项分为四类,即速度类(100m栏、200m)、跳跃类(跳高、跳远)、投掷类(铅球、标枪)、耐力类(800m)。总结出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项目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七项全能运动以无氧供能为主导,是女子七项全能中各个项目供能的共同特征,虽然800m跑中需要有氧供能的参与,但是有氧供能占得比重较小。2.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既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又是一个非常统一的有机联系体,各个项目之间不仅表现出各项目间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各项目间还具有相辅相成的特点。3.把各个项目按平均成绩换算成相对应的得分,七个单项得分的顺序依次是:100m栏﹥跳高﹥200m跑﹥跳远﹥800m跑﹥铅球﹥标枪。按项群的得分排序为速度类项目﹥跳跃类项目﹥投掷类项目﹥耐力类项目,耐力性项目只有800m一个项目。4.现今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大多都是以发展速度类和跳跃类项目为主导的,投掷类项目一直是弱势项目,努力发展和提高投掷类项目的运动成绩,力求使各子项间达到相对平衡的发展。5.得分较多的项目的共同特征是:属于速度和速度力量型的项目,属于周期性运动,跳高和跳远属于非周期性与周期性相结合的运动项目。而得分较少的铅球和标枪都是属于力量型的项目,由于手持器械,决定了它的技术动作特征,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要求高。6.七个单项的各个子项之间的运动技能是具有相互迁移作用的,具有相近性质的各个单项之间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性质不同的各个单项间就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因素。
林燕如[6](2014)在《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变化态势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以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运动员的成绩为研究对象。同时,以项群训练理论为依据,对女子七项全能的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分类,针对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中各项群的成绩变化展开研究。首先引出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变化分析的缘由,明确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而进一步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等。其次,以项群训练理论为依据,对女子七项全能的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分类,分别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目(跳高、跳远、标枪、投掷)、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200米、100米栏)、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800米)三大部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女子七项全能运动项目可项群分类为: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目、女子七项全能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2)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进军前八名的运动员中,国际健将级运动员3个,国家健将级运动员18个,国家一级运动员2个,其中国家健将级运动员人数所占比重最大;(3)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项目的发展,从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总成绩上看,目前正处于下滑的趋势,且缺少全能总分的高分突破;(4)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快速力量性项目(跳高、跳远、标枪、铅球)成绩的变化“殊途同归”;(5)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200米、100米栏)成绩的变化不尽相同;(6)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800米成绩变化波动幅度较大,呈“凸凹”或“凹凸”曲线。本研究针对以上近阶段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变化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并给予合理的建议,力图为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提高比赛成绩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为今后系统培养、科学训练等提出相关的检验。
张宇竹[7](2013)在《全运会与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女子七项全能1923年开始于苏联,历经六十余年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正式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女子七项全能是一项技术复杂的田径项目,是建立在力量、速度、速度耐力相结合的基础上,各项身体素质都能得到均衡发展的特殊运动项目。该项目比赛赛程分为两天进行,共有七个单项,比赛总成绩是由各单项成绩对照田径全能评分表,将所得评分累积相加得出。根据这个特点,各单项成绩共同进步,成为提高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分别对第9-11届全运会和第28-30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前八名成绩进行了分析,并将其进行比较,试图发现全运会与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差距,找寻解决办法,为以后的训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结果表明:(1)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总成绩和各单项成绩均出现起伏现象,第10届全运会与第9届全运会相比有所进步,但第11届全运会成绩下降明显。(2)第28-30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比赛成绩运行轨迹较为平稳,项目总成绩和各单项成绩整体提升,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水平呈增长趋势。(3)第9-11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成绩的关联度比较反映出,我国女子七项全能的优势项目是跳跃项目,劣势项目是投掷项目。(4)第28-30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成绩关联度交替缓慢上升,保持了往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优势项目,并且其它项目有所提高,各单项的关联度分值差距不大。(5)全运会和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成绩相比较,落后现象是无需置疑的,但是,将两者成绩结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基本结构一致,不存在大的区别,但在成绩上存在着大的差距。(6)全运会与奥运会关联度相比,两者间存在一定差距,但各单项对总成绩的关联度基本保持一致。其中800m项目关联程度略有不同,800m在全运会比赛中给予总分较高的关联,但在奥运会中是较低关联。200m则不同,虽然全运会关联度低于奥运会很多,但两者的200m项目都是低关联项目。
王小芳[8](2012)在《对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子七项全能从1981年被国际田联正式设立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经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已发展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阶段。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开展的较早,发展也较为迅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先后出现了一批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如朱玉清1987年在罗马第二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就以6211分的成绩跻身世界前八强,马苗兰在1993年的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更是以6750分的年度世界第三好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但是在此后,中国女子全能运动员的成绩开始出现滑坡和徘徊不前的状态,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差距也逐渐拉大。如何缩短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尽快提高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数理统计、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力求找出影响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差距的原因,为提高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得出以下结论:(1)在对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比较分析中,我国运动员不管在单项成绩,还是在总成绩整体水平上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2)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表现出相对全能型类型特征,而我国优秀运动员还停留在以跑、跳为主的“全能型”上,这也是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在今后的选材和训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3)从目前女子七项全能运动项目分析,发展以投掷项目为特长的力量型和以速度为特长的速度型将成为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4)为了提高我国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的运动水平,缩小与世界在女子全能项目上的差距,应进一步加强七项全能项目的科学选材工作;加大七项全能项目后备力量的培养;建立完善训练与竞赛体制;提高七项全能项目教练员的训练思想与训练实践的科学性;重视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加大科研力量;提高训练过程的科学化水平。
李子燕[9](2012)在《湖南省高校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高校女子七项全能水平得到过迅速发展,其中从2001年至2007年湖南省七项全能成绩比较突出,周立英曾以5441分的成绩获得全国大学生甲组女子七项全能项目冠军。但是在此后,湖南高校女子全能成绩开始下滑,与全国选于的差距也逐渐拉大,如何尽快提高湖南省高校女子全能成绩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综合以前研究文献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湖南高校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有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高校女子七项全能现状进行了分析。经分析得出以下发展对策建议:加强各级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的整体水平、完善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加强科研工作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加强全能项目的科学化训练、集中力量巩固提高强项消灭弱项、深化学校田径运动体制改革、加大对学校田径项目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七项全能一直是我省的传统体育项目,面对当前的现状与发展形势,我们应深入挖掘后备人才,科学的进行训练,加强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执教教练员的水平,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同时注重运动体制的改革,制定利于七项全能发展的管理、竞赛、训练体制,制定较好的激励政策,更好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对促进我省高校女子七项全能运动项目快速、良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梁海雄[10](2010)在《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及身形态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4年国际田联将女子七项全能纳入到奥运会比赛中,经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已发展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阶段。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开展较早,发展也较为迅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先后出现了一批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如朱玉清1987年在罗马第二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就以6211分的成绩跻身世界前八强,马苗兰在1993年的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更是以6750分的年度世界第三好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亚洲记录。但是在此后,中国女子全能运动员的成绩开始出现滑坡和徘徊不前的状态,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差距也逐渐拉大。如何缩短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尽快提高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成绩,身体形态等方面多项指标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比较分析,力求找出影响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差距的原因,为提高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从目前女子七项运动项目分析,加强速度、爆发力的训练将成为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2.在对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比较分析中,我国运动员不管在单项成绩,还是在总成绩整体水平上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3.我国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身高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但在体重,托克莱指数、指间距、上下肢长度等指标体系的比较中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有着明显差距,这也是制约我国优秀运动员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4.在对国内今后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选材中应有针对性的将身高,四肢修长、体态身均且速度等爆发力较好的青少年运动员作为后备力量来重点培养。5.加强教练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制定一套切实符合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训练方案体系,同时加强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全能能手型”运动员。
二、对女子全能运动发展趋势的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女子全能运动发展趋势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双子模型”视角下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结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双子模型”分析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结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1.1.2 “双子模型”分析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结构的重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双子模型” |
2.2 “双子模型”理论阐述 |
2.3 女子七项全能研究现状 |
2.3.1 关于“双子模型”的研究 |
2.3.2 关于女子七项全能成绩比较与分析的研究 |
2.3.3 关于女子七项全能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
2.3.4 关于女子七项全能项目关联的研究 |
2.3.5 关于女子七项全能的选材与训练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比较分析法 |
3.2.4 灰色关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结构变化分析 |
4.1.1 我国优秀运动员总成绩比较 |
4.1.2 我国优秀运动员项群成绩比较 |
4.1.3 我国优秀运动员单项成绩比较 |
4.1.4 我国优秀运动员成绩关联度分析 |
4.2 国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结构变化分析 |
4.2.1 国外优秀运动员总成绩比较 |
4.2.2 国外优秀运动员项群成绩比较 |
4.2.3 国外优秀运动员单项成绩比较 |
4.2.4 国外优秀运动员成绩关联度分析 |
4.3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结构对比 |
4.3.1 中外优秀运动员总成绩比较 |
4.3.2 中外优秀运动员项群成绩比较 |
4.3.3 中外优秀运动员单项成绩比较 |
4.3.4 中外优秀运动员成绩关联度比较 |
4.4 “双子模型”理论视角下对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结构的再认识 |
4.4.1 “木桶模型”的应用 |
4.4.2 “积木模型”的应用 |
4.4.3 “双子模型”在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中的应用 |
4.4.4 “双子模型”在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中的应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2)中国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变化趋势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七项全能运动国内外发展现状 |
2.1 七项全能项目的特征 |
2.2 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女子七项全能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女子七项全能研究现状 |
2.2.3 文献评析 |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3.1 研究对象 |
2.3.2 研究方法 |
2.3.3 研究数据来源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历程 |
3.2 第9-13 届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分析 |
3.2.1 第9-13 届女子七项全能成绩总体描述 |
3.2.2 第9-13 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灰色关联分析 |
3.2.3 小结 |
3.3 第9-13 届女子七项全能各单项的成绩发展趋势 |
3.3.1 女子七项全能项目中各单项的特征分类 |
3.3.2 第9-13 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单项的发展趋势 |
3.3.3 小结 |
3.4 与国外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比较分析 |
3.4.1 国外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发展 |
3.4.2 第27-31 届奥运会女子全能运动成绩发展趋势 |
3.4.3 第31 届奥运会与第13 届全运会女子全能成绩的对比分析 |
3.4.4 第31 届奥运会与第13 届全运会女子全能成绩的关联度分析 |
3.4.5 小结 |
3.5 我国女子全能运动制约因素与措施 |
3.5.1 影响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
3.5.2 我国七项全能项目发展的对策 |
4 总结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3)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特征及成绩分析——以第十三届全运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影像记录法 |
1.2.3 逻辑分析法 |
1.2.4 数理统计法 |
1.2.5 对比分析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运动员成绩与得分分析 |
2.2 运动员单项得分与总得分比值分析 |
2.3 运动员各项目得分难易度分析: |
2.4 八名运动员得与世界顶级运动员得分比较分析 |
2.5 女子七项全能的分类和特点: |
2.6 各项目的技术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5)女子七项全能运动项目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关于女子七项全能的相关研究现状 |
2.2 国内关于女子七项全能的相关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全能运动的特点 |
4.1.1 全面性 |
4.1.2 特殊性 |
4.1.3 整体性 |
4.1.4 能量供应的特点 |
4.2 各项目的项群理论分析 |
4.3 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所要具备的体能特征 |
4.4 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比赛成绩表现特征 |
4.4.1 女子七项全能 7 届比赛前 20 名运动员总成绩的变化比较 |
4.4.2 前 8 名运动员成绩变化的比较分析 |
4.4.3 各届比赛总成绩在前三名的运动员的成绩分析 |
4.4.4 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比赛成绩变化特征 |
4.4.4.1 7 届比赛前 20 名单项平均成绩的比较 |
4.4.4.2 7 届比赛前 20 名七个单项的平均成绩 |
4.4.4.3 总成绩在 6300 分以上的运动员的单项成绩的相关分析 |
4.4.4.4 单项最好成绩与单项世界纪录的比较 |
4.5 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成绩与总成绩的关系特征 |
4.5.1 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成绩与总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5.2 女子七项全能各单项成绩得分占总成绩的百分比 |
4.5.3 项群占总分的百分比 |
4.6 女子七项全能的项目特征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引文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变化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项群理论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女子七项全能的相关研究 |
1.3.2.1 有关女子七项全能发展方面的研究 |
1.3.2.2 有关女子七项全能训练方面的研究 |
1.3.2.3 有关女子七项全能技术分析的研究 |
1.3.2.4 有关女子全能运动员身体形态研究 |
1.3.2.5 有关女子七项全能成绩方面的研究 |
1.3.3 文献评析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案流程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3 研究数据来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关于项群理论若干问题的分析 |
3.1.1 项群理论概念界定 |
3.1.2 项群分类特征 |
3.2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变化总体特征描述 |
3.2.1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基本情况 |
3.2.2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单项比赛成绩总体概况 |
3.3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快速力量性项目成绩变化分析 |
3.3.1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之跳高成绩变化分析 |
3.3.2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之跳远项目成绩变化分析 |
3.3.3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之标枪项目成绩变化分析 |
3.4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速度性项目成绩变化分析 |
3.4.1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之100米栏项目成绩变化分析 |
3.4.2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之200米项目成绩变化分析 |
3.5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耐力性项目成绩变化分析 |
3.5.1 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之800米项目成绩变化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4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全运会与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的特征 |
1.3.2 国外女子七项全能发展概况 |
1.3.3 国内女子七项全能发展概况 |
1.3.4 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的研究状况 |
1.3.5 灰色系统理论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灰色关联度分析 |
2.2.4 比较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第9-11届全运动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分析 |
3.1.1 第9-11届全运动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前八名成绩结构及动态规律的分析 |
3.1.2 第9-11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前八名各单项成绩的比较分析 |
3.1.3 第9-11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前八名成绩灰色关联分析 |
3.2 第28-30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分析 |
3.2.1 第28-30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前八名成绩结构及动态变化规律的分析 |
3.2.2 第28-30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前八名各单项成绩的对比分析 |
3.2.3 第28-30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前八名成绩的灰色关联分析 |
3.3 全运会与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的对比分析 |
3.3.1 全运会与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前八名成绩结构及动态变化规律的分析 |
3.3.2 全运会与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前八名各单项成绩的对比分析 |
3.3.3 全运会与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成绩的灰色关联对比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问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对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的研究 |
2.2 国内的研究 |
2.2.1 有关女子七项全能项目发展现状研究 |
2.2.2 有关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的发展特征研究 |
2.2.3 有关女子七项全能项目成绩方面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比较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田径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发展的整体概况 |
4.1.1 世界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概况 |
4.1.2 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概况 |
4.1.3 田径评分表的演变是七项全能运动发展的主导方向 |
4.1.4 对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选材要求越来越高 |
4.1.5 更加着重于全能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的培养 |
4.2 我国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综合成绩的比较分析 |
4.2.1 不同时期我国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发展变化比较 |
4.2.2 我国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主要阶段各单项成绩的比较 |
4.2.3 我国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成绩变化比较 |
4.2.4 我国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结构比较 |
4.3 我国女子七项全能项目训练的宗旨 |
4.3.1 向“全能型”的方向发展 |
4.3.2 速度是全能运动训练中的基础 |
4.3.3 突出重点单项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
4.3.4 充分利用同类项目共同技术特点进行训练 |
4.3.5 加强相对优势项目,提高弱项运动水平,均衡发展各个项目 |
4.4 对影响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的因素分析 |
4.4.1 影响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的因素分析 |
4.4.2 训练的科技含量不高、营养恢复条件缺乏 |
4.4.3 后备人才缺乏,出现断层现象 |
4.4.4 训练及竞赛体制的不完善 |
4.4.5 运动员各专项身体素质相对的薄弱 |
4.5 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发展的对策 |
4.5.1 加强交流与参加多途径学习,全方位强化教练员的训练思想与训练实践的科学性 |
4.5.2 建立完善训练与竞赛体制 |
4.5.3 重视对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工作 |
4.5.4 加大七项全能运动的科研力度,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
4.5.5 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
4.5.6 重视运动员心理训练,提高比赛的应对能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湖南省高校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研究的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问卷设计 |
2.2.2.2 效度检验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系统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的概念及特征 |
3.1.1 我国女子七项全能项目发展现状 |
3.2 湖南省高校女子七项全能项目辉煌历程 |
3.3 湖南省高校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的发展现状 |
3.3.1 湖南省高校女子七项全能项目在近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的表现 |
3.3.2 运动员基本情况的现状 |
3.3.3 教练员基本情况的现状 |
3.3.4 各学校对田径代表队的管理现状 |
3.3.5 我省七项全能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
3.4 湖南省高校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的制约因素分析 |
3.4.1 教练员缺乏创新精神,自身素质也亟待提高 |
3.4.2 竞赛制度对全能项目的不利影响 |
3.4.3 训练时间不能保证的影响 |
3.4.4 后备人才不够充足 |
3.4.5 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欠缺 |
3.4.6 学校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
3.5 湖南省高校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的发展对策 |
3.5.1 加强各高校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的整体水平 |
3.5.2 加强我省后备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
3.5.3 加强我省高校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的科学化训练 |
3.5.4 集中力量巩固提高强项消灭弱项 |
3.5.5 深化高校田径运动体制(管理体制、竞赛体制、训练体制)改革 |
3.5.6 加大对我省高校田径项目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 |
3.5.7 加强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10)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及身形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目的 |
1.1.1 研究的意义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 |
1.2.2 国内研究文献 |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比较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田径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发展的整体趋势 |
3.1.1 田径评分表的演变是七项全能运动发展的主导方向 |
3.1.2 对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选材要求越来越高 |
3.1.3 更加着重于全能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的培养 |
3.1.4 速度、爆发力将是女子全能运动发展的主流趋势 |
3.2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综合成绩的比较分析 |
3.2.1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发展的态势比较 |
3.2.2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成绩的比较 |
3.2.3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单项得分率比较 |
3.2.4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同类项的比较 |
3.3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身体形态比较分析 |
3.3.1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身高比较 |
3.3.2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体重与克托莱指数的比较 |
3.3.3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指间距长度比较 |
3.3.4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下肢长度比较 |
4. 对影响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差距的因素分析 |
4.1 影响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差距的因素分析 |
4.1.1 训练的科技含量不高、营养恢复条件缺乏 |
4.1.2 后备人才缺乏,出现断层现象 |
4.1.3 训练及竞赛体制的不完善 |
4.1.4 运动员心理素质差 |
4.1.5 运动员各专项身体素质相对薄弱 |
4.2 提高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的对策研究 |
4.2.1 充分重视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
4.2.2 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
4.2.2.1 完善青少年运动竞赛制度 |
4.2.2.2 把青少年的基本训练作为培养运动员的重要环节来对待 |
4.2.3 进一步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教水平 |
4.2.4 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比赛的应对能力 |
4.2.5 加强对运动员骨骼和肌肉的强化训练 |
4.2.6 加大对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宣传力度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及身体形态的比较研究》专家教练员问卷调查表 |
四、对女子全能运动发展趋势的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子模型”视角下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结构比较[D]. 张铧文. 山西大学, 2020(01)
- [2]中国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变化趋势的研究与分析[D]. 高艳群.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3]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特征及成绩分析——以第十三届全运会为例[J]. 何慧,郑兵.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4]对第13-15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甲A组七项全能成绩的比较研究 ——兼与13至15年全国女子年度排名成绩对比[D]. 韦海星.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 [5]女子七项全能运动项目特征研究[D]. 李加凤.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6]第10-12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变化态势分析[D]. 林燕如.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7]全运会与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比较分析[D]. 张宇竹. 山西大学, 2013(01)
- [8]对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的比较研究[D]. 王小芳. 武汉体育学院, 2012(12)
- [9]湖南省高校女子七项全能项目现状及发展对策[D]. 李子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10]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及身形态的比较研究[D]. 梁海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田径论文; 第一届奥运会论文; 奥运会田径论文; 全能运动员论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