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牛乳腺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彭展[1](2021)在《河南地区奶牛乳腺炎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王冉[2](2021)在《新疆南疆某牛场乳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在南疆地区由于大肠杆菌诱发的乳腺炎比例逐年攀升,因此,开展南疆地区奶牛乳源大肠杆菌的调查显得尤为必要。本实验对新疆南疆奶牛乳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了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检测了乳源大肠杆菌中分离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旨在为预防与治疗新疆南疆地区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指导。采用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和特异性引物扩增等方法分离鉴定大肠杆菌,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所分离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微孔板半定量法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PCR扩增检测9种毒力基因。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从80份来自南疆地区某奶牛场的乳样中共分离获得大肠杆菌20株。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临床分离的这20株大肠杆菌,有16株对阿莫西林耐药,耐药率最高为85%;有15株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三种药物耐药,耐药率次之为75%;有14株对氟苯尼考耐药,耐药率为70%;有13株对卡那霉素耐药,耐药率为65%;有10株对庆大霉素耐药,耐药率为50%;有5株对恩诺沙星耐药,耐药率为25%;对四环素和多粘菌素两种药物均有4株菌耐药,耐药率相同为20%;有3株菌对氧氟沙星耐药,耐药率为15%。所有临床分离菌株均对头孢他定和美罗培南敏感,耐药率为0。在本研究所检测的大肠杆菌中,没有发现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的菌株。本研究在检测的9个毒力基因中,20株菌均检出了lsr B、lsr R、aer、omp A和trat 5个基因,分布率为100%,说明这5个基因在该奶牛场乳源大肠杆菌中普遍存在。20株菌中均未检测到eae和mtn这2个基因,分布率为0%,说明该奶牛场乳源大肠杆菌中不含有这2个基因。14株菌中含有iuc D,分布率为70%,说明iuc D基因是该奶牛场乳源大肠杆菌较为常见的基因。2株菌含有lux S,分布率为10%,说明lux S基因是该奶牛场乳源大肠杆菌不常见的基因。本研究结果说明新疆南疆地区分离的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较为复杂,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大肠杆菌的感染带来一定困难。
徐崇[3](2021)在《江苏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奶牛乳腺炎源性葡萄球菌耐药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奶牛临床乳腺炎整体发病率较高,对奶牛健康、产奶量、乳品质均造成严重危害,且目前主流的抗生素治疗也面临着细菌耐药性增强、药物残留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本研究于四季采集江苏不同地区牧场临床乳腺炎奶样,开展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乳样中优势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在测定葡萄球菌耐药表型及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的基础上,对葡萄球菌进行分子分型。旨在阐明江苏地区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流行情况与季节、地域的相关性,分析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耐药特性,从而为有效降低奶牛临床乳腺炎发病率以及科学防治提供实验支撑。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江苏地区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以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七个规模化牧场的临床乳腺炎患病奶牛为研究对象,采集四季(春夏秋冬)三个地区临床乳腺炎奶样共316份,运用16联Q-PCR对奶样中病原菌进行快速诊断,利用细菌分离培养结合16S rDNA测序分离出优势病原菌。16联Q-PCR诊断结果如下:1、样品整体检出率为90.82%,除粘氏沙雷氏菌外的14种病原菌均有检出;12月份样品检出率最高,达到100%,5月、6月、7月样品检出率低于其他月份;苏中样品检出率最高,为97.01%,其次为苏北、苏南地区。2、检出2种和3种病原菌的样品数量最多,分别占样品总数的33.10%和28.92%;各季节均以检出2种和3种病原菌为主,夏季检出率最高,达到了样品总数的74.11%,春季和秋冬季节4种及以上病原菌样品检出率高于夏季。3、克雷伯氏菌属检出率最高,达到了 55.05%,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克雷伯氏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全年检出率居高不下,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在春季、夏季流行,大肠杆菌主要在春季、冬季流行,链球菌主要在苏南、苏中地区流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葡萄球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大肠杆菌总体分离率最高,分别为39.13%、17.66%、11.48%;优势病原菌鉴定结果基本与16联Q-PCR结果一致。二、奶牛乳腺炎源性葡萄球菌耐药特性研究根据2013版CLSI指导标准,运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103株葡萄球菌对8种抗生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103株葡萄球菌对林可霉素、苯唑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耐药现象严重,耐药率分别达到了 82.5%,67.6%、57.5%、43.2%;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表现中度敏感。多重耐药以3重耐药为主,占比达33.98%。在药敏结果的基础上,对103株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blaZ、mecA携带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3株葡萄球菌blaZ基因整体检出率为45.57%,mecA基因整体检出率为57.28%,各葡萄球菌耐药基因检出率变化情况基本与相应抗生素耐药率一致。Fisher’s exact test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严重程度与其携带的耐药基因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MLST分型结果显示:ST188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优势型,ST51为产色葡萄球菌的优势型,溶血葡萄球菌序列型较为分散,主要为ST77。SCCmec分型结果表明:MRSA、耐甲氧西林腐生葡萄球菌以SCCmecⅡ、Ⅲ型为主,其余MRCNS以SCCmec Ⅳ型为主。
江婉琳[4](2021)在《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从奶牛肛拭子中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研究其血清型、系统进化群、多位点序列分型、毒力基因的分布及耐药性,为奶牛粪源大肠杆菌潜在致病性和指导养殖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1)采集新疆克拉玛依、阿克苏地区奶牛肛拭子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和16S r RNA PCR鉴定。(2)利用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通过三重PCR方法,对chuA,yjaA和TspE4.C2基因进行检测,根据电泳图谱确定大肠杆菌的系统进化群;对7个管家基因(adk、fumC、gyrB、icdA、mdh、purA和rec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在线提交序列完成MLST分型,根据ST型之间有5个或5个以上管家基因序列号相同的归为一群,用goeBURST软件进行分离株ST型聚类分析。(3)通过PCR的方法对sfaS、crl和fliC等17个大肠杆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4)采用K-B法测定大肠杆菌分离株耐药性,对blaTEM、blaSHV、sul 1、sul 2、aac(3)-Ⅱ、cmlA、tetA、tetB、qnrB等针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24种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1)从阿克苏和克拉玛依牛场分别采集了101份和106份肛拭子。经过生化鉴定和16S r RNA PCR检测,获得克拉玛依大肠杆菌分离株55株,分离率为51.89%;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51株,分离率为50.50%。(2)血清型结果显示,克拉玛依大肠杆菌分离株55株有31株检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24株未检测出血清型。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51株有32株检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19株未检测出血清型。检出率最高的均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EPEC),分别占23.64%(13/55)和33.33%(17/51);均未检测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克拉玛依和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优势血清型不同,分别为O142:K86(B)、O15:K?和O125:K70(B15)、O86:K61(B7)、O164:K?。系统进化群结果显示,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属4个群,69.81%(74/106)为B1群、17.92%(19/106)为A群、10.38%(11/106)为D群和1.89%(2/106)为B2群。克拉玛依和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大多数为B1群,分别占68.63%(35/51)和70.91%(39/55)。而B2群分离株仅来自阿克苏地区牛场。MLST分型表明,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属62种不同的ST型,其中30种ST型存在于现有数据库中,占48.39%;发现新ST型(STn)32种,编号分别为STn-1~32,占51.61%。优势ST型为ST-154,占12.26%(13/106);克拉玛依大肠杆菌分离株ST型相对集中,而阿克苏大肠杆菌各分离株散在分布于各ST型。goeBURST分析显示,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成8个克隆群和20个单独型。(3)对hlyA、afa、eaeA、ipa H等17种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fli C、ompA及crl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9.06%及91.51%,远远高于其他毒力基因。本次试验未检出stx-1、iha、sfa、iuc D和afa这5种毒力基因。根据特异性致病变基因分布,存在四种致病变杂交模式EAEC/UPEC、EPEC/ETEC、EIEC/UPEC和UPEC/NMEC。(4)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青霉素耐药率达97%以上;对头孢噻吩耐药率为60%以上;多重耐药率为37.74%。24种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可检测出bla TEM、bla OXA、tetA、aac(3)-II、sul 1等11个基因;未检测出bla CTX-M、qnrA、oqxA、aac(3)-I等13个基因。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携带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结论:(1)本试验从奶牛粪源肛拭子样品中分离获得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离率为51.21%。血清型、系统进化群及MLST分型显示分离株呈现明显的多样性,以O86:K61(B7)、B1群和ST154最为流行。(2)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提示牛粪源大肠杆菌存在致病风险。(3)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青霉素、头孢噻吩等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多重耐药占比为37.74%,存在耐药基因TEM、OXA、qnrS、aac(6’)-Ib-cr、tetA、tetB、sul 1、sul 2、sul 3、cmlA。(4)两个地区大肠杆菌分离株变异程度各不相同:从ST型,毒力基因检测或耐药基因分析推测克拉玛依分离株进化较为集中,而阿克苏分离株进化相对分散。
屈云[5](2021)在《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会出现产奶量下降,产出的牛乳质量下降,奶牛身体还会出现发烧、体重下降的情况,严重的病例还会引起奶牛的死亡。奶牛乳房炎常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一直制约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最常见的奶牛乳房炎病因是微生物感染,特别是葡萄球菌,一旦奶牛乳腺被病原菌感染会非常难治愈,且还可能出现交叉传染情况,给牧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治疗奶牛乳房炎主要还是依靠抗生素,由于兽药残留严重和耐药菌株的出现等问题,学者们正在积极寻找可以替代抗生素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乳房炎奶牛乳汁、乳头、皮毛等部位,及牛圈、挤奶车间等环境进行样品进行采集。分离鉴定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并挑选具有代表性且最难治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然后利用其作为宿主菌,从奶牛养殖环境中分离出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并深入探究噬菌体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抑菌能力和生物学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奶牛牧场共采集样品1000份,分离出细菌494株,总分离率为49.40%。分离菌株经过16S r DNA测序鉴定包括13种类别细菌,包括: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谷氨酸棒杆菌、海氏肠球菌、棒状杆菌、克雷伯氏菌、浅绿气球菌、猪粪细菌、尿链球菌、格氏乳杆菌,其中葡萄球菌属又包括18个不同的种。(2)从上述葡萄球菌属中进一步鉴定出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所有分离菌株都携带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共检出13种肠毒素基因、5种其他毒力基因、2种耐消毒剂基因和12种耐药基因。传统肠毒素只检测出sec,携带率为56.25%,12种新型肠毒素携带率在12.50%和87.50%之间;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nuc基因,携带率为75.00%,其中6株携带mec A基因(37.50%),所有nuc阳性菌株都同时携带hlα、hlβ基因(75.00%),tsst-1携带率为(68.75%),eta携带率为(12.50%);5种耐消毒剂基因的检测结果中,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携带qac A/B及qac G基因(62.50%);共检出12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其中grl A携带率最高(87.50%),van A和msr A检出率最低(6.25%),其余耐药基因携带率在12.50%~81.25%之间。(3)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9种抗生素药物表现出耐受性,50.00%菌株为多重耐药菌(3-15耐),耐药谱最广达到15耐,12耐及以上菌株有6株。菌株对替考拉宁耐受性最强(75.00%),其次为青霉素(50.00%),也表现出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甲氧苄啶、诺氟沙星等其他抗生素不同程度的耐受性,菌株对头孢他啶、苯唑西林、链霉素有不同大小的中介和敏感率,没有菌株表现出对以上三种抗生素耐受;全部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为宿主筛选得到一株肌尾科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命名为SP-Cm Sa-11),其效价为:7.6×109PFU/m L;最佳MOI为:0.1;潜伏期为:60 min,爆发期为:40 min;裂解量约为:130 PFU/cell。该噬菌体的裂解谱包括13株乳房炎奶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人源MRSA、1株木糖葡萄球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粪肠球菌。p H耐受范围为4.0-10.0;在40℃温度下可以正常存活,50℃生长受到一定抑制,可以在60℃存活40min,70℃存活20 min;对氯仿及紫外不敏感。(5)SP-Cm Sa-11在LB培养基及巴氏杀菌乳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抑菌效果,在LB培养基中SP-Cm Sa-11可以在4小时左右完全裂解培养基质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巴氏杀菌乳中,相比于不加噬菌体的只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照组,可以使巴氏灭菌乳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浓度降低106CFU/m L,持续抑菌时间可以达到36 h。
布鲁格[6](2020)在《奶牛乳腺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牧场质量的提升,我国大量的牧场人员开始挑选合适的场地进行奶牛喂养。由于奶牛数量的增加,奶牛的常见病也随之增加,奶牛乳房炎病症是奶牛疾病中最突出、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奶牛乳腺炎不仅影响奶牛的健康状况,严重时会危及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我国奶牛乳腺炎病原的分离和鉴定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对病原进行鉴定是通过观察检测带有感染病原体的微生物来检测奶牛的发病情况,所以我国要加强对乳腺炎的知识管理和技术研究,从最大程度上保证奶牛质量保证养牛者的经济收益,促进我国奶牛业的高效发展。
连漪[7](2020)在《牦牛三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E.coli耐药基因m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牧民最主要的经济动物,这种已驯化的品种可以为人们提供肉、奶、羊毛和皮革,还能被用于运输。牦牛主要生活在海拔2000-5000米的高山气候中,在蒙古、尼泊尔、不丹、印度以及中国等国家中,牦牛已经成为高海拔地区的象征。然而由于牦牛的生活环境较为复杂恶劣,地理位置偏远,经济不发达,生产养殖条件和疾病防治水平的限制导致牦牛群体的各类传染病传播,严重影响了牦牛产业的经济生产效益,其中还不乏一些人畜共患病,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与放牧动物的居住环境大多没有严格的区分,对公众健康也存在潜在的威胁,因此牦牛疾病的基础防控尤为重要。本论文对常见的几种牦牛传染病:牦牛衣原体、牦牛副流感和牦牛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耐药性进行了基础流行病学的调查,其阳性率分别为22.8%、46.11%和43.3%。调查结果显示青藏地区的牦牛衣原体和牦牛副流感总体流行情况有升高的趋势,需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结果还反映出四环素类抗生素在西藏牦牛群中的使用情况,四环素和多西环素使用率高并形成了较高的耐药性,而米诺环素则使用较少,因此依然敏感。同时本文针对这几种疾牛病行了全国区域内流行病学的回顾性分析和Meta系统分析,对我国牛群的疾病流行情况做了综合的阐述和讨论,发现我国牛衣原体病和牛副流感病在我国的养殖业中已经普遍存在,并且牛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情况已经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牛衣原体整体平均的感染率为11.2%,牛副流感整体平均的感染率为69.4%,牛大肠杆菌四环素的耐药率平均为49.8%。这些发现将为今后我国牛类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初步建立了牦牛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耐药基因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以同时检测三种四环素耐药基因,为西部地区牦牛大肠杆菌疾病的四环素耐药情况的研究提供了便捷手段。
朱宁[8](2020)在《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奶牛的乳房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乳品质量安全,而病原微生物又是造成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因素,牛乳及乳制品营养丰富,需求量高,其质量安全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解上海地区部分规范化奶牛场的饲养及管理情况、牛乳中主要致病菌污染情况和耐药率情况,为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对上海地区71个规模化奶牛场中奶牛进行采样并实地调研,采集患病混合牛乳71份(每个奶牛场采集10份具有代表性患乳腺炎奶牛奶样,并混匀为一个样品),根据细菌形态学和革兰氏染色法进行分离培养并纯化、再用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鉴定致病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进行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分析。结果:1、经调研,上海地区71个具有代表性的奶牛场,都能做到牛场规范管理,定期消毒,规范挤奶操作过程,大大减少了减少挤奶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奶牛场均配有专职兽医,采用DHI(奶牛群体改良)测定技术评判奶牛健康,及时淘汰久治不愈的病牛所采集奶牛场存栏总量及产奶牛存栏数大部分集中在0499规模,日产奶量0t-5t、5t-10t、10t-20t、大于20t的牧场都均匀分布,且大部分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形性乳房炎发生情况都较为乐观,极少数牧场发生严重型乳房炎。调研发现存栏量在10003000范围里的奶牛场管理最为规范合理。2、本试验从上海地区规模化奶牛场采集71份样品,鉴定出目标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粪肠球菌的分离率是7.0%(5/71)、克雷伯氏菌的分离率是11.3%(8/71)、大肠杆菌的分离率是15.5%(11/7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是16.9%(12/71)。3、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均耐药性较低甚至无耐药产生,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呋、多西环素、利福平、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磺胺异恶唑和复方新诺明的敏率率较高,达60%-100%,对头孢噻吩完全耐药,耐药率100%,其次是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60%,大肠杆菌仅对头孢噻吩表现出耐药,克雷伯氏菌对头孢噻呋、美罗培南、链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多粘菌素E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达62.5%-100%,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四环素、磺胺异恶唑和复方新诺明表现耐药,耐药严重程度为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庆大霉素(75%)>四环素(62.5%)>复方新诺明(50%)。4、金黄色葡萄球菌无多重耐药情况,粪肠球菌的多药耐药结果主要集中在对3种药物耐药、对4种药物耐药、对5种药物耐药和6种药物耐药,大肠杆菌的多耐药结果主要集中在3耐、6耐和9耐,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多药耐药情况最为严重,克雷伯氏菌主要集中在5耐、6耐、8耐和10耐;大肠杆菌达到对9、10种抗菌药物耐药。各菌株多重耐药性多集中在3耐、5耐和6耐,其中粪肠球菌4株,克雷伯氏菌5株,大肠杆菌3株,共12株,占4种分离菌株总数的33.33%。结论:上海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生鲜乳中主要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四种致病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需规范使用抗生素;头孢噻呋、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抗生素可为该地区的推荐用药,结合奶牛场实际情况采取预防及用药措施,规范、合理用药,有效遏制多重耐药性的产生,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曹菲菲[9](2020)在《规模化牧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乳腺炎是导致奶牛养殖业经济损失的重要疾病之一,部分致病菌可导致人兽共患病或者引发食物中毒,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是导致奶牛乳腺炎的条件性致病菌,也是常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该研究对规模化牧场的奶牛乳腺炎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致病力和耐药性进行分析,建立大鼠肺炎克雷伯菌乳腺炎模型,为奶牛乳腺炎的防控及耐药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结果发现:(1)规模化牧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分离鉴定试验收集福建、江苏、广东、河北、安徽、山西、内蒙古和浙江地区11个规模化牧场乳腺炎奶样856份,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显示:乳腺炎样品的细菌检出率为84.46%;乳腺炎分离菌以环境性致病菌为主,主要为大肠杆菌(22.74%)、肺炎克雷伯菌(14.55%)和阴沟肠杆菌(9.05%)等,另外也分离到了传染性乳腺炎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4.25%)和无乳链球菌(1.71%),且不同地区的乳腺炎致病菌分离情况具有地区差异性。该结果显示,乳腺炎致病菌随着现代化养殖的不断规范,环境性致病菌的危害日益突出。(2)119株致乳腺炎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及耐药性分析对分离的1 19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PCR检测菌株毒力相关基因携带情况,检测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并进行药敏试验和检测产ESBL的菌株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119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magA、wcaG、rmpA、wabG、fimH、uge、Aerobactin、ybtA 和 ureA 共 9 种毒力基因,IucB、kfuBC和allS 基因未检测出;其中,生物膜阳性株为103株;119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耐药率为94.96%,对部分头孢类和氨基糖苷类也产生耐药性;但药敏显示,119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卡那霉素最敏感,敏感率为97.48%。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共28株,检测出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OXA-1和CTX-M group1的阳性菌分别为19、22、2、19株,其他耐药基因未检出。产ESBLs菌株耐药率较非产ESBLs菌株耐药率高。结果表明:规模化牧场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部分分离菌具有高致病力。生物膜的高阳性率,更容易产生多重耐药性,某些菌株同时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故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性应引起牧场关注和防范。(3)大鼠肺炎克雷伯菌乳腺炎模型的建立与致病力研究泌乳4 d的母鼠作为实验动物,在第四对乳腺分别注入100μL肺炎克雷伯菌1×109cfu/mL细菌悬液。分别在注菌后6h、12 h和24 h收集血液和乳腺样本,观察临床症状和大体解剖,检测血常规、乳腺病理组织学变化和相关炎性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试验组母鼠精神沉郁,乳区肿胀,乳腺组织水肿充血严重并出现乳凝块;与对照组相比,WBC数极显着降低(p<0.01)。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试验组腺泡内出现大量炎性细胞,部分上皮细胞脱落。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乳腺组织IL-1β、IL-6、IL-8、TNF-α、TLR-4和NOD2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极显着升高(p<0.01)。故试验成功建立肺炎克雷伯菌大鼠乳腺炎模型,且肺炎克雷伯菌能促进相关炎性因子的释放,导致乳腺的损伤。综上所述,规模化牧场引起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以条件性致病菌为主,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且肺炎克雷伯菌部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需要引起牧场的高度重视。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大鼠乳腺炎,导致腺泡内大量炎性细胞游出,部分乳腺上皮细胞受损,且该菌可以促进相关炎性因子的释放,引起乳腺炎症。该研究为我国乳腺炎的防控提供调查研究材料和基础理论研究指导。
胡晓宇[10](2020)在《奶牛瘤胃菌群紊乱与乳腺炎的关联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炎是奶牛尤其高产奶牛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不仅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生产实践中发现,在奶牛的泌乳初期和高峰期,乳腺炎特别是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升高与增喂精饲料导致的瘤胃菌群紊乱密切相关。有研究证明,高精料诱导的奶牛瘤胃菌群紊乱会促使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和繁殖,引起脂多糖(LPS)持续释放入血,诱导机体系统性低度炎症。当奶牛产后大量泌乳时,乳腺血流量增加,可能会导致LPS随着血液循环在乳腺组织中聚积,并且我们前期研究表明,LPS乳腺灌注会破坏血乳屏障,导致炎性细胞向乳腺组织募集,诱导乳腺炎的发生。因此,我们推测奶牛在泌乳初期和高峰期的乳腺炎发病率增加与瘤胃菌群紊乱有直接关系,并提出如下理论假设:由于饲料变更、环境变化等应激因素导致奶牛瘤胃菌群紊乱,有害菌大量繁殖,持续释放LPS入血,诱导机体发生系统性低度炎症反应;当奶牛发生泌乳应激时,伴随乳腺血流量的增加,会有更多的LPS进入乳腺组织,从而破坏血乳屏障,致使跨血乳屏障迁移至乳腺的炎性细胞显着增多,表现为以乳汁中体细胞数(SCC)超标为特征的隐性乳腺炎;当外部环境中存在病原菌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乳腺时,诱导更多的炎性细胞进入乳腺,导致乳腺炎的严重性增加。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假设,我们开展了如下实验:首先,将小鼠分为未处理组(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组(饮水中添加广谱抗生素扰乱肠道菌群)和粪菌移植组(对抗生素处理的小鼠移植正常小鼠的粪便),并对三组小鼠乳腺灌注金葡菌建立乳腺炎动物模型,通过对不同组别小鼠的乳腺组织病理学变化、炎性细胞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血乳屏障渗透性的检测,研究肠道菌群紊乱对乳腺炎的影响。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小鼠乳腺腺泡结构改变,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产生以及MPO活性显着升高,同时血乳屏障和肠屏障受损,而对肠道菌群紊乱的小鼠移植健康小鼠粪便后,乳腺组织的炎性反应得到显着改善。并且,与未处理组小鼠相比,肠道菌群紊乱组小鼠乳腺感染不同浓度的金葡菌后,乳腺组织的病理学损伤、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MPO活性升高的更加明显,而与肠道菌群紊乱组小鼠相比,粪菌移植组小鼠乳腺感染金葡菌后乳腺炎症反应显着缓解。上述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血乳屏障渗透性,诱导乳腺炎症以及增加金葡菌性乳腺炎的严重程度。其次,通过对奶牛饲喂高精料(精粗比:7:3)诱导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这一典型的奶牛瘤胃菌群紊乱动物模型,通过检测发现SARA导致奶牛瘤胃液和血液中LPS浓度显着升高,同时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ST)、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7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浓度显着升高,表明SARA导致奶牛瘤胃源LPS入血诱导机体发生系统性低度炎症;此外,SARA导致奶牛血乳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乳汁中SCC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以及SAA含量显着升高,同时乳腺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以及炎性细胞因子大量产生,表明SARA增加奶牛血乳屏障渗透性,诱导乳腺炎的发生;进一步检测发现SARA导致奶牛乳静脉、乳汁和乳腺组织中LPS浓度显着升高,并且对小鼠皮下植入渗透压泵缓慢持续释放LPS建立的系统性低度炎症模型导致乳腺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产生和MPO活性显着升高以及血乳屏障渗透性增加。这些结果表明,SARA导致奶牛瘤胃内LPS持续释放入血,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泌乳的乳腺组织,破坏血乳屏障,致发乳腺炎。进一步通过对健康和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探索SARA诱发的奶牛乳腺炎与瘤胃、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尽管奶牛乳汁、瘤胃液、粪便和血液中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菌群群落,但是当奶牛发生SARA后乳汁和瘤胃液的菌群结构变得更加相近,均主要表现为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的丰度显着升高;通过韦恩图分析表明,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和血液共有的核心菌属占瘤胃液总菌属的比例,乳汁总菌属的比例,以及血液总菌属的比例均显着升高,表明可能有某些细菌在三者之间进行了移行;通过LEfSe分析表明,Stenotrophomonas在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和粪便中富集,但是并没有检测到细菌在SARA奶牛血液中富集,也未能够在血液中分离到Stenotrophomonas,表明SARA诱导的奶牛瘤胃液和乳汁菌群变化的一致性可能并不是由于Stenotrophomonas通过血液迁移所致;随后,通过对小鼠灌服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ltophilia),Stenotrophomonas中唯一的菌种)探索肠道内高丰度的Stenotrophomonas与乳腺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灌服S.maltophilia导致小鼠乳腺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以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显着升高。这些结果表明,SARA导致奶牛瘤胃内大量升高的Stenotrophomonas是其诱发乳腺炎的内源性途径之一。最后,通过对健康和SARA奶牛乳腺灌注金葡菌后对乳成分和乳汁中金葡菌的载量进行检测,探索SARA对奶牛金葡菌性乳腺炎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葡菌感染导致奶牛乳汁中乳脂、乳糖和干物质的含量显着降低,乳蛋白和SCC显着升高,并且,与健康奶牛相比,SARA奶牛乳腺感染金葡菌后乳成分的变化更加明显,同时乳汁中金葡菌载量更高。这些结果表明,SARA弱化了奶牛乳腺组织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进而增加了乳腺炎的严重性。通过上述研究,本课题证明了奶牛瘤胃和乳腺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且这种关联与乳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SARA导致奶牛瘤胃菌群紊乱,持续释放LPS入血诱导机体发生系统性低度炎症,并且在泌乳的乳腺组织中富集,破坏血乳屏障,诱发乳腺炎;此外,SARA诱导的奶牛瘤胃内大量增殖的Stenotrophomonas同样是致发乳腺炎的重要内源性诱因,但是具体的关联机制仍不清楚;同时,SARA弱化了奶牛乳腺组织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从而增加了乳腺炎的严重性。该实验结果不仅为临床防治奶牛乳腺炎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而且对其它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奶牛乳腺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乳腺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南疆某牛场乳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奶牛乳房炎的概念与分类 |
1.2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 |
1.3 奶牛乳房炎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原因 |
1.4.1 环境与营养因素 |
1.4.2 微生物因素 |
1.5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1.5.1 降低奶牛的产奶量 |
1.5.2 牛奶的品质下降 |
1.5.3 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
1.6 生物被膜的概述 |
1.7 大肠杆菌现状 |
1.7.1 国内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1.7.2 国外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1.8 毒力基因现状 |
第2章 新疆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品采集与菌株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3 培养基 |
2.2 方法 |
2.2.1 大肠杆菌的分离 |
2.2.2 革兰染色镜检 |
2.2.3 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
2.2.4 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 结果 |
2.3.1 大肠杆菌形态学及生化鉴定 |
2.3.2 大肠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2.4 讨论 |
第3章 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检测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菌株 |
3.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
3.1.3 药敏纸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菌株复苏 |
3.2.2 菌液制备 |
3.2.3 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
3.2.4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方法 |
3.3 结果 |
3.3.1 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
3.3.2 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奶牛乳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与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菌株 |
4.1.2 主要试剂 |
4.2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江苏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奶牛乳腺炎源性葡萄球菌耐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
1.1.1 奶牛乳腺炎概述 |
1.1.2 奶牛乳腺炎流行情况 |
1.1.3 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 |
1.1.4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检测 |
1.1.5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 |
1.2 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1.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
1.2.2 林可霉素、大环内酯、链阳菌素抗生素耐药机制 |
1.2.3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
1.2.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
1.3 葡萄球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
1.3.1 多位点序列分型 |
1.3.2 SCCmec分型 |
江苏地区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 |
第2章 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基因诊断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仪器 |
2.1.2 试剂与药品 |
2.1.3 诊断原理及方法 |
2.1.4 奶样DNA提取-吸附柱法 |
2.1.5 PCR扩增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江苏地区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检出情况 |
2.2.2 江苏地区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感染模式情况 |
2.2.3 江苏地区奶牛临床乳腺炎不同病原菌检出情况 |
2.3 讨论 |
2.3.1 奶牛临床乳腺炎发病率与季节差异性的关系 |
2.3.2 奶牛临床乳腺炎样品检出率与季节、地区差异性的关系 |
2.3.3 奶牛临床乳腺炎感染模式与季节、地区差异性的关系 |
2.3.4 奶牛临床乳腺炎优势病原菌与季节、地区差异性的关系 |
2.3.5 奶牛临床乳腺炎部分优势病原菌的简要分析 |
第3章 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仪器 |
3.1.2 试剂与药品 |
3.1.3 样品采集 |
3.1.4 分离病原菌 |
3.1.5 引物合成 |
3.1.6 病原菌DNA抽提 |
3.1.7 PCR扩增与检测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3.1 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多样性分析 |
3.3.2 16联Q-PCR与微生物培养法检测乳腺炎病原菌效果比较 |
奶牛乳腺炎源性葡萄球菌耐药特性研究 |
第4章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和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检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仪器 |
4.1.2 试剂与药品 |
4.1.3 样品来源及组成 |
4.1.4 实验方法 |
4.2、结果与分析 |
4.2.1 103株葡萄球菌对8种抗生素耐药表型分析 |
4.2.2 103株葡萄球菌的多重耐药性情况 |
4.2.3 不同种属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比较 |
4.2.4 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鉴定结果 |
4.2.5 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分子分型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仪器 |
5.1.2 试剂与药品 |
5.1.3 样品来源及组成 |
5.1.4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MLST分型 |
5.2.2 SCCmec分型 |
5.3 讨论 |
5.3.1 MLST分型 |
5.3.2 SCCmec分型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大肠杆菌的生物特性 |
2.1.1 大肠杆菌的特征 |
2.2 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 |
2.3 大肠杆菌分型 |
2.3.1 大肠杆菌的血清分型 |
2.3.2 大肠杆菌的系统进化群 |
2.3.3 大肠杆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2.4 大肠杆菌致病性及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
2.5 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
2.5.1 大肠杆菌耐药性 |
2.5.2 大肠杆菌耐药机理 |
2.5.3 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
3 研究内容 |
3.1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3.2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 |
3.2.1 血清型 |
3.2.2 系统进化群 |
3.2.3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3.3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3.4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来源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1.2.2 大肠杆菌的分离 |
1.2.3 大肠杆菌的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
2.2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的PCR鉴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检测 |
1.2.2 系统进化群 |
1.2.3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肠杆菌分离株血清分型 |
2.2 大肠杆菌分离株系统进化群 |
2.3 大肠杆菌分离株MLST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毒力基因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四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药敏试验及多重耐药分析 |
1.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2.3 耐药基因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药敏试验及多重耐药分析 |
2.1.1 药敏试验 |
2.1.2 多重耐药分析 |
2.2 耐药基因的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奶牛乳房炎概述 |
1.1.1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
1.1.2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
1.1.3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 |
1.1.4 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 |
1.2 噬菌体概述 |
1.2.1 噬菌体的分类 |
1.2.2 噬菌体与细菌的作用原理 |
1.2.3 噬菌体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
1.2.4 噬菌体的实际应用与发展趋势 |
1.3 本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引起奶牛乳房炎致病菌调查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菌株分离筛选及纯化 |
2.2.3 分离菌株DNA提取及16S rDNA序列测序 |
2.3 试验结果 |
2.3.1 样品采集及分菌结果 |
2.3.2 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征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3.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的检测 |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的检测 |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3.3 试验结果 |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
3.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性噬菌体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4.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噬菌体的分离 |
4.2.2 噬菌体的筛选 |
4.2.3 噬菌体的纯化 |
4.2.4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
4.2.5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
4.2.6 高效价噬菌体的制备 |
4.2.7 噬菌体扩增与保存 |
4.2.8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
4.2.9 噬菌体基因组提取及测序分析 |
4.2.10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
4.2.11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 |
4.3 试验结果 |
4.3.1 噬菌体分离纯化结果与效价的测定 |
4.3.2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
4.3.3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
4.3.4 噬菌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
4.3.5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
4.3.6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噬菌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抑菌效果评价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5.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噬菌体pH敏感性研究 |
5.2.2 噬菌体热稳定性研究 |
5.2.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研究 |
5.2.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研究 |
5.2.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研究 |
5.2.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研究 |
5.3 试验结果 |
5.3.1 噬菌体pH敏感性 |
5.3.2 噬菌体热稳定性 |
5.3.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 |
5.3.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 |
5.3.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 |
5.3.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本研究主要结论 |
2.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奶牛乳腺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奶牛乳腺炎病原的分离鉴定 |
1.1 奶牛乳腺炎病原的分离鉴定过程 |
1.2 奶牛乳腺炎病的发病原因 |
2 奶牛乳腺炎病原的耐药性分析 |
3 结语 |
(7)牦牛三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E.coli耐药基因m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牦牛 |
1.2 牛衣原体 |
1.2.1 牛衣原体生物学特性 |
1.2.2 牛衣原体研究进展 |
1.2.3 牛衣原体流行病学 |
1.3 牛副流感 |
1.3.1 牛副流感生物学特性 |
1.3.2 牛副流感研究进展 |
1.3.3 牛副流感流行病学 |
1.4 牛大肠杆菌病 |
1.4.1 牛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 |
1.4.2 牛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4.3 牛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 |
1.5 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耐药性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牦牛三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Meta分析 |
2.1 牦牛三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
2.1.1 样本采集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仪器 |
2.1.4 试验方法 |
2.1.5 结果与分析 |
2.1.6 讨论 |
2.2 三种牛病在我国流行情况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2.2.1 牛衣原体Meta分析方法及流程 |
2.2.2 牛副流感Meta分析方法及流程 |
2.2.3 牛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耐药性Meta分析方法及流程 |
2.2.4 结果与分析 |
2.2.5 讨论 |
3 牦牛源大肠杆菌四环素耐药情况调查及四环素耐药基因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
3.1 大肠杆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情况调查 |
3.1.1 试验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讨论 |
3.2 大肠杆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
3.2.1 耐药基因的选择和引物设计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8)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及牛乳致病菌概述 |
1.1.1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
1.1.2 奶牛乳房炎致病菌概述 |
1.2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1.2.1 降低奶牛的产奶量 |
1.2.2 牛奶的品质下降 |
1.2.3 乳房炎对受众群体造成的影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奶牛场调研情况分析 |
2.1 材料 |
2.2 调查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上海地区奶牛场饲养及管理情况 |
2.3.1.1 卫生环境管理状况 |
2.3.1.2 乳房炎的DHI监测和疫苗免疫 |
2.3.1.3 奶牛干奶期的管理情况 |
2.3.2 奶牛场规模情况分析 |
2.3.3 奶牛场乳房炎调查情况 |
2.3.4 奶牛饮水方式、挤奶场地、兽医用药依据随牛场规模(存栏量)的变化情况(不同规模存栏量奶牛场对比情况) |
2.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上海地区牛乳病原菌分离鉴定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实验样品制备 |
3.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3.2.3 可疑菌的纯化 |
3.2.4 革兰氏染色 |
3.2.5 分离菌的生化试验 |
3.2.6 疑似致病菌生化鉴定 |
3.2.7 细菌DNA提取、PCR扩增及凝胶电泳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 |
3.3.2 致病菌生化鉴定结果 |
3.3.3 凝胶电泳试验结果 |
3.3.4 PCR鉴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上海地区牛乳中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
4.1 材料与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菌株的活化 |
4.2.2 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 |
4.3 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各地区药敏试验结果 |
4.3.2 各菌药敏试验结果 |
4.3.3 各菌株多重耐药结果对比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关于奶牛乳房炎科学防治、从源头保障乳品安全的分析 |
5.1 奶牛乳房炎发生的基理及诱因 |
5.2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手段 |
5.2.1 卫生环境及饲料喂养 |
5.2.2 新型防治方法及手段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PCR扩增产物序列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规模化牧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 |
1.1 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类 |
1.2 不同致病菌的病原学特征 |
2 肺炎克雷伯菌 |
2.1 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学 |
2.2 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因子 |
2.3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 |
2.4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
2.5 公共卫生安全 |
2.6 乳腺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规模化牧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分离鉴定 |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 方法 |
2.1 乳腺炎样品采集 |
2.2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 |
2.3 MALDI Biotyper系统鉴定细菌 |
3 结果 |
3.1 不同牧场乳腺炎样品细菌检出结果 |
3.2 乳腺炎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3 不同地区牧场主要乳腺炎致病菌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
4 讨论 |
4.1 奶牛乳腺炎致病菌流行现状分析 |
4.2 地区乳腺炎病原菌的差异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119株致乳腺炎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分布、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 菌株 |
2 方法 |
2.1 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DNA制备 |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毒力基因的检测 |
2.3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BF)形成能力检测 |
2.4 119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物敏感性检测 |
3 结果 |
3.1 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2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
3.3 不同地区牧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检测结果 |
3.4 产ESBLs表型的筛选及ESBLs和AmpC耐药基因的检测 |
3.5 119株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检测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大鼠肺炎克雷伯菌乳腺炎模型的建立与致病力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细菌悬液的制备 |
2.2 分组和处理方法 |
2.3 临床症状观察、乳腺组织采集及处理 |
2.5 细菌分离鉴定和组织载菌量检测 |
2.6 乳腺组织病理组织学观察 |
2.7 乳腺组织相关炎性因子的检测 |
2.8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症状观察 |
3.2 乳腺组织细菌分离鉴定 |
3.3 乳腺细菌载量检测结果 |
3.4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
3.5 血常规检查结果 |
3.6 肺炎克雷伯菌侵袭乳腺对相关炎性因子影响的检测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奶牛瘤胃菌群紊乱与乳腺炎的关联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奶牛乳腺炎的流行病学及食品安全 |
1 奶牛乳腺炎的流行特点 |
1.1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率和淘汰率 |
1.2 奶牛乳腺炎的主要流行致病菌 |
1.3 奶牛乳腺炎与环境和管理因素的相关性 |
1.4 奶牛乳腺炎与应激因素的相关性 |
1.5 奶牛乳腺炎与年龄和胎次的相关性 |
1.6 奶牛乳腺炎与泌乳阶段和乳产量的相关性 |
1.7 奶牛乳腺炎与遗传因素的相关性 |
1.8 奶牛乳腺炎与其它疾病的相关性 |
2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机制 |
2.1 物理屏障 |
2.2 免疫屏障 |
3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 |
3.1 临床型乳腺炎诊断方法 |
3.2 隐性乳腺炎诊断方法 |
3.2.1 SCC检测 |
3.2.2 乳汁电导率检测法 |
3.2.3 乳汁pH值检测 |
3.2.4 乳汁中酶学检测 |
3.3 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 |
3.4 分子诊断技术 |
4 奶牛乳腺炎的防治 |
4.1 奶牛乳腺炎的预防 |
4.1.1 饲养管理 |
4.1.2 挤奶管理 |
4.1.3 基因选择 |
4.1.4 补充微生素E和硒 |
4.1.5 疫苗接种 |
4.2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 |
4.2.1 抗生素 |
4.2.2 噬菌体 |
4.2.3 纳米粒子 |
4.2.4 细胞因子 |
4.2.5 天然化合物 |
5 奶牛乳腺炎对畜牧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
5.1 乳腺炎与奶产量损失 |
5.2 乳腺炎影响奶牛繁殖性能 |
5.3 乳腺炎增加奶牛的治疗和管理费用 |
5.4 奶牛乳腺炎与食品安全 |
第二章 奶牛瘤胃和乳汁菌群及其与乳腺炎的关系 |
1 奶牛瘤胃菌群的特点 |
2 奶牛后肠菌群的特点 |
3 乳汁微生物的特点 |
4 乳汁微生物的来源 |
5 奶牛瘤胃菌群与乳腺炎的相关性 |
6 乳汁微生物与乳腺炎的相关性 |
6.1 奶牛乳汁微生物与乳腺炎的相关性 |
6.2 单胃动物乳汁微生物与乳腺炎的相关性 |
7 益生菌与乳腺炎的相关性 |
7.1 益生菌对反刍动物乳腺炎的防治作用 |
7.2 益生菌对单胃动物乳腺炎的防治作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肠道菌群紊乱对小鼠乳腺炎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设备 |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紊乱小鼠动物模型建立 |
2.2 粪菌移植实验 |
2.3 小鼠乳腺炎动物模型建立 |
2.4 乳腺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测及炎症评分 |
2.5 乳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6 乳腺组织MPO活性检测 |
2.7 乳腺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浓度检测 |
2.7.1 TNF-α |
2.7.2 IL-1β |
2.7.3 IL-6 |
2.8 免疫荧光检测 |
2.9 乳腺组织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
2.10 SDS-PAGE凝胶蛋白电泳 |
2.11 金葡菌计数 |
2.12 小鼠粪便菌群总DNA提取和PCR扩增 |
2.13 PCR产物样本的混合与纯化 |
2.1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2.15 信息分析 |
2.16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抗生素扰乱小鼠肠道菌群模型的建立 |
3.2 肠道菌群对金葡菌诱导的小鼠乳腺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3.3 肠道菌群对金葡菌诱导的小鼠乳腺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及MPO活性的影响 |
3.4 肠道菌群对小鼠血乳屏障的影响 |
3.5 肠道菌群对肠屏障和血液中金葡菌载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诱导的内源性LPS血症与乳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奶牛泌乳天数对乳产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3.2 奶牛SARA模型建立 |
3.3 SARA对奶牛体温、呼吸和心率的影响 |
3.4 SARA对奶牛瘤胃液、粪便和血液LPS含量的影响 |
3.5 SARA对奶牛血液成分的影响 |
3.6 SARA对奶牛血液电解质的影响 |
3.7 SARA对奶牛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3.8 SARA对奶牛血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
3.9 SARA对奶牛肝功能的影响 |
3.10 SARA对奶牛瘤胃壁通透性的影响 |
3.11 SARA对奶牛肠屏障的影响 |
3.12 SARA导致奶牛内源性LPS进入乳腺组织 |
3.13 SARA对奶牛血乳屏障渗透性的影响 |
3.14 SARA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
3.15 SARA对奶牛乳汁中炎性介质的影响 |
3.16 SARA对奶牛乳腺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
3.17 SARA对奶牛乳腺组织中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8 LPS诱导的系统性低度炎症对小鼠乳腺炎的影响 |
3.19 LPS诱导的系统性低度炎症对小鼠血乳屏障渗透性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诱导的乳腺炎优势菌的鉴定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
2.2 奶牛样品收集与分析 |
2.3 16SrRNA 高通量测序及测序结果信息统计 |
2.4 其它实验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测序序列数据统计 |
3.2 健康和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
3.3 健康和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门水平变化分析 |
3.4 健康和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属水平变化分析 |
3.5 健康奶牛瘤胃液、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相似性分析 |
3.6 SARA导致奶牛乳汁和瘤胃液菌群相似性增加 |
3.7 SARA导致Stenotrophomonas在奶牛乳汁、瘤胃液和粪便中富集 |
3.8 SARA导致的奶牛乳腺炎症并非常见病原菌感染所致 |
3.9 S. maltophilia对小鼠乳腺炎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金葡菌性乳腺炎的影响 |
1 材料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SARA对金葡菌感染的奶牛乳脂的影响 |
3.2 SARA对金葡菌感染的奶牛乳蛋白的影响 |
3.3 SARA对金葡菌感染的奶牛乳糖和干物质的影响 |
3.4 SARA对金葡菌感染的奶牛SCC的影响 |
3.5 SARA对金葡菌感染后乳汁中金葡菌载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奶牛乳腺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地区奶牛乳腺炎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彭展.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2]新疆南疆某牛场乳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分析[D]. 王冉.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江苏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奶牛乳腺炎源性葡萄球菌耐药特性研究[D]. 徐崇. 扬州大学, 2021(09)
- [4]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D]. 江婉琳.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 屈云.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6]奶牛乳腺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 布鲁格. 养殖与饲料, 2020(12)
- [7]牦牛三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E.coli耐药基因m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连漪.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8]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朱宁.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规模化牧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研究[D]. 曹菲菲. 扬州大学, 2020
- [10]奶牛瘤胃菌群紊乱与乳腺炎的关联性及机制研究[D]. 胡晓宇.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