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威旅游客源目标市场定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潇晗[1](2021)在《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衡量时,入境旅游属于一项重要的指标,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提高服务水平、传播中华文明、促进对外开放、加强友好往来等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较好,经历了从弱小到壮大的发展历程,在外汇收入、客流规模等方面都取得显着成果。但是,甘肃省入境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与其他省区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有必要加强对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流问题的研究,以推动该产业的更好发展。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流作为研究对象,从《甘肃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对2000年至2019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借助于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空间层面、时间层面对其客流的演变特征展开了剖析。在研究甘肃省入境旅游流的流质和流量的基础上,构建规模位序-流质指数二维矩阵,进一步探讨了甘肃省总体和省内14个市州的旅游流质量,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分为质优量高型、质优量低型、质低量高型、质低量低型。众所周知,旅游系统属于灰色系统的范畴,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因此本文在对甘肃省入境旅游问题研究时,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借助于此方法对11个影响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流的因素量化研究,并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为今后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经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在时间维度上,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流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在空间维度上,其质量具有分布不均的问题,呈现出以酒泉市为核心,兰州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嘉峪关市为次核心的聚集模式。总体而言,甘肃省入境旅游流质量分布不均,大多数地区的入境旅游流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对外联系因子是影响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旅游服务因子、旅游经济因子、旅游交通因子和旅游资源因子是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从发展资源优势、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细分客源市场、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优化对策。
胡娜[2](2020)在《如何提升“金张掖”旅游品牌的含金量 ——甘肃省张掖市旅游资源整合营销策划案》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西北游”旅游热的发展,张掖市作为河西走廊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抓住了发展的契机,在政策、资金以及人力等资源的倾斜下大力推进其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据对相关旅游产业的投入和收入占比、人均花费以及接待流量的研究发现,张掖市旅游产业目前仍然处于高投入、低收益的情况中——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收入贫瘠且结构单一。通过对张掖市的地理环境因素、区位因素、交通条件、资源特点等旅游相关性因素进行的走访研究发现,当前张掖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各个旅游景区之间的独立运营使资源相互区隔和“碎片化”;景区运营手段也十分单一,即倾向于传统媒体而严重忽视了新媒体或者自媒体的作用。不难看出,张掖旅游产业目前所急需的是全域旅游的整体规划建设理念、整合营销手段的全面铺开和扎实运营——相对于全域旅游的牵涉面广、投入巨大和协调难度,实施整合营销策略则是迅速提高“金张掖”旅游品牌含金量的一种低成本、效果可控的有效手段。策划案对当地的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调研,结合焦世泰教授在2010年对河西走廊10个有代表性景点的游客市场分析,刻画出较为明晰的张掖市旅游市场游客资源的整体样貌。在比较分析的视野下,张掖旅游的直接竞品如酒泉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敦煌鸣沙山、敦煌莫高窟以及甘孜环贡嘎山国际百公里越野跑项目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其营销经验的成功和欠缺显露无疑,从而有利于总结出张掖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选择。策划案认为,张掖旅游目标客群的基本定位是:承接整个大西北环线旅游,尤其是前往酒泉、敦煌旅行的自驾游群体;甘肃省周边省市的休闲观光旅游群体和以亲子研学、越野赛车、体验摄影等小众旅行群体。据此,张掖市的旅游品牌形象适宜定位于“行走千年丹霞奇景,品读古今丝路余韵”,体现出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旅游魅力。基于以上对张掖市旅游市场的调查分析和目标市场定位,策划案采用整合营销的经典理论“4P营销组合策略”和“4C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择了将“网络整合营销4I理论”和“3S理论”整合运用并作为主要的营销理论,即Interesting趣味原则、Interests利益原则、Interaction互动原则、Individuality个性原则,并设计了一系列周详而可行的品牌营销活动,以达到提高张掖游客到访率和重访率并拉动当地旅游收入的目的。最后,根据张掖当地的旅游季节特点以及《张掖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的相关规划,策划案围绕“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西路军魂传承地”等五个主题名片制定了专项营销的全年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案和相关的活动评估手段。
刘婷[3](2020)在《基于动态SSM的敦煌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文中认为入境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入境旅游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在当今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引下也是地方发展经济的最好方式之一。敦煌市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使旅游业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如何扩大敦煌市客源市场,增加入境旅游客流量,对该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敦煌市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敦煌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运用动态SSM方法分析了2009年至2018年近十年敦煌市主要入境客源市场的发展情况,得出主要客源市场的市场基础和竞争力,从而判断各主要客源市场近十年在敦煌市的发展情况,根据所得的结果总结出各客源市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为敦煌市入境旅游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论文由以下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方法及思路、创新点及难点,并对论文的分析框架及技术路线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主要整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尤其是对入境旅游的市场研究方面,对目前国内入境旅游市场的研究特点以及近些年来敦煌在入境旅游市场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从中吸取精华,发现不足。第三部分重点介绍研究中用到的SSM模型,包括构建该模型的原理和模型的改进等。第四部分以权威部门统计数据和资料为依据,利用SSM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敦煌市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情况。所选取的客源国和地区样本分别为中国港澳、中国台湾2个地区,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加拿大、韩国、泰国、瑞士、新西兰等14个国家,共16个客源市场样本;通过转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以敦煌市为区域样本,以全国为大尺度参照体系,将敦煌市旅游客源市场在一段时期总的增长量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进行市场变动趋势分析,进而得出敦煌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其演化,总结敦煌市入境客源市场演变的规律,揭示敦煌市入境客源的变化情况,对敦煌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定位。第五部分在对敦煌市入境旅游市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并基于SSM分析对敦煌市入境旅游市场的营销目标做了一个定位,并指出了敦煌市入境旅游市场的营销方向。第六部分是本论文的结论,主要总结敦煌市入境旅游市场研究成果,分析本文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晓春[4](2020)在《酒泉市新悦客商务宾馆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在生活理念、消费形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酒店行业现有的营销手段和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顾客对产品、服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酒店业在近几年受经济增速放缓、竞争加剧和经营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出租率降低,收入开始下滑,发展空间渐显不足。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中国酒店行业在深度盘整、产品结构提升、投资战略位移、服务理念创新、产业布局转型及新兴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持续思考与探索,这些都给中国酒店业未来的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单体酒店的新悦客商务宾馆迫切需要紧密结合酒泉市酒店市场竞争环境的具体情况,找准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特色优势,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新兴渠道完成潜在客户发掘和品牌价值开发,发挥自己的品牌文化效应,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地深入思考和探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才能改善酒店收入下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的不利局面。本文选择以酒泉市新悦客商务宾馆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PEST、波特五力和SWOT分析方法对新悦客商务宾馆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找出顾客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空间;运用STP分析方法选择目标市场,并依据酒泉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定位;充分考虑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酒店与消费者利益的均衡,以服务营销7Ps营销理论为基础,将4Ps与4Cs组合、7Ps理论剩余的3Ps与3Ss营销理论组合,克服单纯基于7Ps、4Cs或3Ss理论制定营销策略较单薄且不易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缺点,形成“7Ps+4Cs+3Ss”的营销策略组合;制定了组织结构、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品牌文化等方面保障措施,确保营销策略得到有效执行。本文旨在帮助新悦客商务宾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自己的特色,改善经营的不利局面,拓展酒店的发展空间;也期望通过研究,得出可值得推广的经验和策略,助力中国民营酒店健康长效的发展。
魏亚东[5](2019)在《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的影响与调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旅游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这一新型交通工具的飞速跨越发展,给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它也成为21世纪影响旅游业发展最显着因素之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一直以来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狭长的纺锤状地理空间,加之交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整体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随着兰新高铁和宝兰高铁的通车运营,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旅游业在高铁的影响下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研究甘肃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高铁对旅游产生的影响和效应,以期依托高铁这一极具优势的交通方式来优化甘肃省旅游空间布局从而促进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做出明确界定,为本文的写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在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重点分析高铁作用于旅游最直接的影响即对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高铁开通前后2013年和2017年两个时间截面各个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区域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变化率和旅游优势潜力的变化率与高铁线路有着高度一致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低值区和旅游优势潜力的高值区都主要分布在高铁线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高铁指向性,高铁产生的“等时圈”也呈现出沿高铁线路延伸的空间特征。同时,分析高铁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旅游客源市场产生的具体影响,得出高铁提升了沿线旅游目的地的区位优势,催生了新的旅游增长极,引导旅游流的空间流向,等影响。另外,高铁影响下甘肃省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具有两面性,高铁进一步强化了核心区域的极化作用,同时也增强了核心区域对于边缘区域的扩散效应,但极化作用居于主导地位。最后,从节点、轴线和域面三个方面对甘肃省旅游发展提出优化策略,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铁区域旅游合作、优化高铁沿线产品供给、加大区域合作力度等几个方面提出甘肃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汪震[6](2019)在《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肃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位于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战略通道。就现状来看,甘肃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多个国家都有经贸往来。因此甘肃省节事旅游的良性发展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甘肃省节事旅游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的研究才有了现实的意义。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并梳理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节事旅游的研究现状,明确了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甘肃省节事旅游近年来的发展情况:重大节事活动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对于甘肃省旅游业的影响;甘肃省节事旅游活动的类型;甘肃省节事旅游活动的时空分布情况;甘肃省节事旅游硬件设施以及其节事旅游传统客源市场;并且针对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特点:以省内多元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例如石窟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祭祀文化、三国文化等为节事旅游发展核心。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的可行性;主要从甘肃省节事旅游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甘肃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甘肃省文化旅游的发展、为甘肃省创造了良好的效益等几个方面出发,分析了甘肃节事旅游发展为该地区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效益以及节事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第四章对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有甘肃节事旅游品牌培育问题分析;甘肃省节事旅游参与主体积极性调动问题分析;甘肃节事旅游文化内涵问题分析;甘肃省节事旅游举办地可达性分析;政府在甘肃省节事旅游中的作用分析;甘肃省节事旅游举办季节问题分析。最后第五章通过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的特征和问题提出了符合其发展的思路。首先应该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带来的机遇、甘肃省发展节事旅游的模式定位、“一带一路”倡议对甘肃省节事旅游的积极影响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的模式,将节事旅游融入其发展建设中。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对策有:第一,要明确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目标定位,客源定位,主题定位,包括品牌、特色和内容等定位,要与城市的旅游形象相一致,要能体现城市的旅游形象要素。第二,要重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体验,调动情绪,深挖当地与节事有关的文化内涵。第三,节事旅游活动要不断创新,有必要改善目前地方节事旅游活动的策划和筹备目标。第四,完善目前节事旅游的组织与经营体系,形成“当地居民--旅游文化企业--政府”这一多元主体的联合经营模式。第五,通过规范甘肃省各地区食、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的商业服务体系以及节事旅游服务体系,从而促进甘肃省节事旅游的发展。第六,借助节事旅游带来的旅游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形成“节事+”的联动效应,形成节事与城市发展规划、节事与节事、节事与景区、节事与资源、节事与乡村旅游的相互融合,从而丰富节事旅游的内涵,提高节事旅游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七,要着力打造甘肃省节事旅游品牌,树立品牌观念,制定品牌战略以及节事旅游活动举办前做好节事旅游的宣传。
高琼琼[7](2017)在《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活动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旅游空间结构,揭示了区域旅游发展的状态特征。科学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有利于有效利用旅游资源,优化完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调整,进而发挥区域特色与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研究把握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对旅游经济活动的组织开展、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及市场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态、演化及优化的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基础上,确定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的关键要素,分别为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市场、旅游经济、旅游接待设施及旅游文化要素,对旅游空间结构六大要素进行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根据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甘肃省高级旅游资源分布广泛,部分地区有集聚现象,非均衡分布较为显着,以嘉峪关为中心的河西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密度最高,陇东和陇中部分地区分布孤立零散。旅游景区呈现局部关联,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地理分异显着。(2)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相对分散,港澳台、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是甘肃省传统的入境客源国家。港澳台所占比重最多,日本市场稳居第二,其次是美国和韩国。G值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特征,表明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己逐渐趋于集中;从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来看,本省、周边省份(陕西、青海、四川)占据着主导地位,客源集中程度显着,且呈现“距离衰减”特征。从旅游目的地市场来看,受入境游客青睐的城市酒泉和兰州,受国内游客青睐的城市是天水和兰州。(3)计算甘肃省各市在省域范围内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得出以区级为单元的可达性水平:陇中地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河西地区。(4)甘肃省各市的旅游经济呈现显着的空间差异,省内旅游经济收入在2002年到2005年相对差异减少,之后波动上升,2014年相对差异又有所降低。甘肃省国内旅游收入集聚现象显着,同甘肃省外汇收入首位指数比较来看,甘肃省国内收入的3个首位度指数较外汇收入的3个首位指数高,国内旅游较入境旅游发展速度快,国内旅游省内扩散不是很充分。(5)对甘肃省空间结构分为三个方面优化,第一是旅游形态空间结构优化,根据甘肃省的地理区位特点,资源整合将甘肃省分为三个大区分别是河西地区、陇东南地区、陇中南地区,根据旅游资源数量、平均加权旅行时间、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为影响因素,构建旅游集散地模型,从而开启高效率高质量的旅游模式。第二是旅游文化空间结构优化,在形态优化的基础上,对每个地区旅游资源文化进行特色整合,推出特色产品旅游线路。第三是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优化,分别对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市场的开发上进行空间结构优化。最后,针对对各地区因地制宜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优化策略。
张永旭[8](2016)在《武威沙漠公园沙漠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沙漠旅游已逐步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它独具探险性和挑战性的特点也是符合了现代旅游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受到相关学者和业界人士广泛关注。由于我国的沙漠旅游起步较晚,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发展还不够成熟,也存在如:因沙漠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旅游产品缺少文化内涵、景区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成为景区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选取武威沙漠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武威沙漠公园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资源特色、旅游者需求、同类景区特点等进行归纳分析,设计出适合本景区发展的方案并提出相关配套措施。主要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介绍了沙漠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全面、详实地分析了武威沙漠公园的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其他要素;第四章是武威沙漠公园沙漠旅游具体的开发方案设计;第五章为完善方案设计,达到预期目的而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最后一章通过以上论证得出本文的结论。
卓思凝[9](2016)在《杉洋古镇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杉洋镇隶属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自商周时期就有先民生息。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为杉洋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古迹;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杉洋古镇拥有秀美壮阔的风景名胜。2014年,杉洋镇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进入发展黄金期,旅行活动越来越得到大众的接受和喜爱。客源市场作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其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首先,本文阐述了杉洋古镇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为杉洋古镇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到大量杉洋古镇客源市场的基本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杉洋古镇旅游客源市场的时空结构、游客的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对杉洋古镇旅游客源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再次,将获取到的游客对杉洋古镇景区的满意度为因变量,选取游客对饮食、住宿、交通、购物、环境和服务的评价值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旅游满意度影响因子的定性分析和计量研究,得出各个因子对整体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交通因素>住宿因素>购物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服务因素。并且,运用四分图模型,分析得出:交通为高重要性、高满意度的优势区;住宿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的修补区;环境、服务为低重要性、低满意度的机会区;购物、饮食为低重要性、高满意度的维持区。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拓展杉洋古镇旅游客源市场提出如下建议:合理定位,拓展古镇客源市场;联动发展,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结合民俗,加大古镇宣传力度;完善交通,确保道路安全畅通;丰富选择,不断改善住宿条件;科学规划,大力发展旅游购物;突出特色,打造多元餐饮文化等。
马婷婷[10](2015)在《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助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新宠儿”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传统的团队旅游因其组织体系以及服务体系的局限性,逐渐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自助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新模式,以自由的行程安排和个性化的旅行体验满足了旅游者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当前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为了配合旅行社而设计的传统模式,自助旅游产品的开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4年兰州获得“最佳自助游旅游地”称号,以“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为宣传口号,引领着甘肃自助旅游业发展。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旅游资源丰富多姿,同时又具有显着的西北特色,是大西北自然与人文风光的缩影。本研究以旅游学基础理论为依据,将河西走廊自助旅游资源分类统计评价,并对河西走廊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提出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开发的构想和实施方案。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并陈述了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自助旅游产品开发构想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是河西走廊旅游资源调查及评价,对河西走廊主要的景区做了统计,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第四章为河西走廊自助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对近几年的客源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河西走廊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层次以及自助旅游人口特征。第三、四章是本文研究的现实依据。第五章是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开发构想和市场营销,以自助旅游开发原则为指导,结合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进行自助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构想,并提出了自助旅游产品的形象设计和营销策略。第六章是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开发的支持保障系统,对基础设施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如何做好旅游人力资源保障和建设资金保障提出建议和措施。文章最后一章为结语,对整个论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武威旅游客源目标市场定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威旅游客源目标市场定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进展 |
2.1.2 国内研究进展 |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2 概念界定 |
2.2.1 入境旅游 |
2.2.2 入境旅游人数 |
2.2.3 入境旅游客源地 |
2.2.4 入境旅游目的地 |
2.2.5 入境旅游流 |
2.2.6 旅游流流量 |
2.2.7 旅游流流质 |
2.3 理论基础 |
2.3.1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
2.3.2 旅游市场细分理论 |
2.3.3 旅游流理论 |
2.3.4 区域合作理论 |
3 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流的时空演变分析 |
3.1 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历程及现状 |
3.2 甘肃省入境旅游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
3.2.1 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发展演变阶段 |
3.2.2 甘肃省入境旅游年际集中性分析 |
3.2.3 甘肃省入境旅游年度变动分析 |
3.3 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地空间结构分析 |
3.3.1 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地集中性分析 |
3.3.2 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地聚类分析 |
3.3.3 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地亲景度分析 |
4 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流质量分析 |
4.1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量的时空演变分析 |
4.1.1 甘肃省入境旅游规模变化 |
4.1.2 甘肃省14 市州入境旅游规模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 |
4.2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的时空演变分析 |
4.2.1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分析 |
4.2.2 甘肃省14 市州入境旅游流流质分析 |
4.3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质量的时空分析 |
4.3.1 构建二维矩阵 |
4.3.2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质量分析 |
4.3.3 甘肃省14 市州入境旅游流质量分析 |
4.3.4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质量的空间分布 |
5 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 |
5.1 理论依据 |
5.1.1 灰色理论 |
5.1.2 灰色关联分析 |
5.1.3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 |
5.2 甘肃省入境旅游影响因素的指标的选择 |
5.2.1 旅游交通因子 |
5.2.2 旅游服务因子 |
5.2.3 旅游资源因子 |
5.2.4 对外联系因子 |
5.2.5 旅游经济因子 |
5.3 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模型选择 |
5.4 数据来源 |
5.5 分析过程 |
5.5.1 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 |
5.5.2 将原始数据作初值化处理 |
5.5.3 灰色关联度计算 |
5.5.4 甘肃省入境旅游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6 甘肃省入境旅游优化发展的策略 |
6.1 发挥资源优势,树立特色旅游形象 |
6.2 改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6.3 细分客源市场,进行针对性营销 |
6.4 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联动发展机制 |
6.5 丰富旅游产品,增加入境旅游消费 |
7 结论、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如何提升“金张掖”旅游品牌的含金量 ——甘肃省张掖市旅游资源整合营销策划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张掖旅游资源概况与特点 |
1.1 张掖市旅游资源概况 |
1.1.1 地理区位特点 |
1.1.2 道路交通条件 |
1.1.3 旅游资源特点 |
1.2 张掖市丰饶的旅游资源 |
1.2.1 资源存量 |
1.2.2 资源开发潜能 |
1.2.3 开发形式丰富 |
1.3 张掖市贫瘠的旅游产出 |
第二章 匮乏的市场及其内在悖论 |
2.1 游客人均收益低 |
2.2 收益结构单一 |
2.3 开发成本高 |
2.3.1 基础建设投入巨大 |
2.3.2 政策倾向性投入 |
2.3.3 “隐形”运维投入大 |
2.3.4 面临较高环保风险 |
2.4 市场竞争力小 |
2.4.1 自然风光竞品——酒泉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敦煌鸣沙山 |
2.4.2 人文风光竞品——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魏晋墓 |
2.4.3 主题活动竞品——又见敦煌剧场 |
2.4.4 主题赛事竞品——甘孜环贡嘎山国际百公里越野跑 |
2.5 旅游市场开发内在悖论 |
2.6 竞争力最大短板分析 |
第三章 全新的营销定位策略 |
3.1 整合营销概念 |
3.2 目标市场定位分析 |
3.2.1 张掖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
3.2.2 河西走廊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
3.3 客群细分 |
3.4 品牌形象定位 |
第四章 张掖市2020年全年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方案 |
4.1 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目标 |
4.2 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案所用理论 |
4.3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实际运用 |
4.3.1 地貌景观大观园 |
4.3.2 暑天休闲度假城 |
4.3.3 丝绸之路古城邦 |
4.3.4 户外运动体验区 |
4.3.5 西路军魂传承地 |
4.4 特色旅游线路规划 |
4.4.1 绝美地貌观光旅游线 |
4.4.2 祁连山腹地旅游线 |
4.4.3 摄影旅游风景线 |
4.4.4 裕固风情体验旅游线 |
4.4.5 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旅游线 |
4.5 旅游品牌营销、分享与宣传 |
4.5.1 捆绑推荐 |
4.5.2 社群营销 |
4.5.3 攻略分享 |
4.5.4 企业合作 |
4.6 全年传播方案执行计划 |
4.6.1 特殊情境下的执行安排 |
第五章 可行性评估及效果监测 |
5.1 可行性评估 |
5.1.1 活动可行性分析 |
5.1.2 费用预算 |
5.2 效果评估及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基于动态SSM的敦煌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的必要性 |
1.1.2 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
1.1.3 敦煌入境旅游的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2.1 国外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
2.2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
2.3 国内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
2.4 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研究述评 |
3 SSM原理及应用 |
3.1 SSM基本原理 |
3.2 SSM数学模型的改进 |
3.3 动态SSM方法 |
4 敦煌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动态SSM分析 |
4.1 敦煌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 |
4.1.1 敦煌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概况 |
4.1.2 敦煌市入境旅游客源人数增长态势 |
4.1.3 敦煌市入境客源收入增长趋势 |
4.1.4 敦煌市客源市场与其它入境旅游地比较 |
4.2 敦煌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动态SSM的模型构建 |
4.2.1 数据的选取 |
4.2.2 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 |
4.2.3 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 |
4.3 敦煌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动态SSM结果分析 |
4.3.1 Shift-share分析结果 |
4.3.2 存在的问题 |
4.3.3 入境旅游市场细分 |
5 敦煌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营销 |
5.1 细分市场,有针对地进行营销 |
5.2 提升敦煌市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
5.3 持续加强对外营销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酒泉市新悦客商务宾馆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 |
二、理论基础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基本工具 |
(三)营销理论 |
三、新悦客商务宾馆的营销现状与营销环境分析 |
(一)营销现状分析 |
(二)营销环境分析 |
(三)SWOT分析 |
四、经济型酒店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经济型酒店购买偏好因素交叉分析 |
(四)经济型酒店消费情况的交叉分析 |
五、新悦客商务宾馆的STP分析 |
(一)酒店行业的市场细分 |
(二)酒泉市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市场 |
(三)新悦客商务宾馆的市场定位 |
六、新悦客商务宾馆营销策略的制定 |
(一)7Ps+4Cs+3Ss营销组合模型的构建 |
(二)新悦客商务宾馆营销策略的优化 |
七、新悦客商务宾馆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一)组织机构保障 |
(二)信息化建设保障 |
(三)人力资源保障 |
(四)品牌文化保障 |
(五)风险控制 |
八、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市场调查访谈计划和提纲 |
附录B 经济型酒店消费需求调查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的影响与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旅游业发展的契机 |
1.1.2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
1.1.3 我国高铁的飞速跨越发展 |
1.1.4 高铁为旅游发展注入新动力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铁 |
2.1.2 空间结构 |
2.1.3 旅游空间结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达性理论 |
2.2.2 旅游区位论 |
2.2.3 “点一轴系统”理论 |
2.2.4 增长极理论 |
2.2.5 核心边缘理论 |
第3章 甘肃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3.1 甘肃省旅游资源状况 |
3.1.1 旅游资源概况 |
3.1.2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
3.2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
3.2.1 国内旅游 |
3.2.2 入境旅游 |
3.3 甘肃省旅游流分析 |
第4章 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
4.1 甘肃省高铁发展现状 |
4.2 高铁对甘肃省区域旅游可达性的影响 |
4.2.1 评价指标选取 |
4.2.2 高铁开通前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4.2.3 高铁开通前后区位旅游优势潜力变化特征分析 |
4.2.4 高铁开通前后甘肃省日常可达性分析 |
4.2.5 高铁影响下甘肃省区域旅游可达性变化特征 |
4.3 高铁对甘肃省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
4.3.1 提升了沿线旅游目的地区位优势 |
4.3.2 催生旅游目的地新的增长极 |
4.3.3 对部分城市产生明显过滤作用 |
4.4 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 |
4.4.1 改变甘肃省旅游客源市场格局 |
4.4.2 扩大旅游客源市场半径 |
4.5 高铁对甘肃省旅游流的影响 |
4.5.1 引导旅游流的空间流向 |
4.5.2 增加旅游流流量 |
4.6 高铁影响下甘肃省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
4.6.1 评价指标选取 |
4.6.2 高铁影响下甘肃省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第5章 高铁时代背景下甘肃省旅游发展策略与措施 |
5.1 高铁背景下甘肃省旅游发展的优化思路 |
5.2 高铁背景下甘肃省旅游发展策略 |
5.2.1 节点优化——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 |
5.2.2 轴线优化——发展重点轴线 |
5.2.3 域面优化——打造五大旅游区 |
5.3 高铁背景下甘肃省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
5.3.1 优化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5.3.2 加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
5.3.3 高铁与其他交通方式高效衔接 |
5.3.4 优化高铁沿线旅游产品供给 |
5.3.5 加大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 |
5.3.6 加强高铁区域旅游合作,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论文创新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节事旅游研究现状 |
1.2.2 国外节事旅游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回顾 |
2.1 甘肃省旅游业与节事旅游总体介绍 |
2.1.1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情况 |
2.1.2 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情况 |
2.2 甘肃省节事旅游活动类型 |
2.2.1 传统节事旅游活动 |
2.2.2 现代节事旅游活动 |
2.3 甘肃省节事旅游活动时空分布 |
2.3.1 按时间分布 |
2.3.2 按空间分布 |
2.4 甘肃省节事旅游硬件设施 |
2.5 甘肃省节事旅游的传统客源 |
第三章 甘肃节事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3.1 甘肃省发展节事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
3.2 甘肃省文旅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
3.3 节事旅游发展为甘肃带来良好效益 |
第四章 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
4.1 甘肃节事旅游品牌培育问题分析 |
4.2 甘肃省节事旅游参与主体积极性调动问题分析 |
4.3 甘肃节事旅游文化内涵问题分析 |
4.4 甘肃省节事旅游举办地可达性分析 |
4.5 政府在甘肃省节事旅游中的作用分析 |
4.6 甘肃省节事旅游举办季节问题分析 |
第五章 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思路 |
5.1 甘肃省节事旅游的发展模式 |
5.1.1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带来的文旅融合模式 |
5.1.2 全域旅游下的区域资源整合模式 |
5.1.3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跨空间节事旅游合作模式 |
5.2 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路径 |
5.2.1 明确甘肃省节事旅游定位 |
5.2.2 注重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参与,深挖文化内涵 |
5.2.3 创新甘肃节事旅游活动内容 |
5.2.4 强化政府引导,完善甘肃节事旅游运作机制 |
5.2.5 规范甘肃省节事旅游服务体系 |
5.2.6 追求“节事+”的联动效应,形成甘肃节事旅游圈 |
5.2.7 打造甘肃省节事旅游品牌,加强网络媒体宣传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附表A:甘肃省节事旅游活动一览表 |
附表B: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截止2018年6月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1.4.1 数据来源 |
1.4.2 技术路线 |
2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基础及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空间结构 |
2.1.2 旅游空间结构 |
2.1.3 旅游集散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点轴系统理论 |
2.2.3 核心-边缘理论 |
2.2.4 旅游中心地理论 |
3 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自然环境 |
3.1.2 社会环境 |
3.1.3 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
3.2 甘肃省旅游资源要素分析 |
3.2.1 旅游资源要素类型与分布 |
3.2.2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结构特征 |
3.2.3 旅游资源地理分布均衡性 |
3.2.4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度 |
3.2.5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关联性 |
3.3 旅游市场要素 |
3.3.1 旅游目的地市场 |
3.3.2 旅游客源市场 |
3.3.3 入境游客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
3.3.4 国内游客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
3.4 旅游交通要素 |
3.4.1 旅游交通类型与空间分布 |
3.4.2 交通可达性分析 |
3.5 旅游接待设施要素 |
3.6.旅游经济要素 |
3.6.1 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性特征 |
3.6.2 甘肃省各市旅游经济规模分布格局的演化 |
3.7 旅游文化要素 |
3.8 本章小结 |
4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
4.1 旅游形态空间结构优化 |
4.1.1 构建集散地统领目的地的新型空间结构 |
4.1.2 旅游集散地址选址模型建立 |
4.1.3 集散地的规划选址与旅游板块的空间布局 |
4.2 旅游文化空间结构优化 |
4.3 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优化 |
4.3.1 入境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优化 |
4.3.2 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优化 |
4.4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8)武威沙漠公园沙漠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基本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沙漠旅游开发概述 |
2.1.1 沙漠旅游的概念 |
2.1.2 沙漠旅游的特点 |
2.1.3 沙漠旅游开发的条件 |
2.1.4 沙漠旅游开发的意义 |
2.1.5 沙漠旅游开发的模式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武威沙漠公园沙漠旅游开发现状 |
3.1 武威沙漠公园基本概况 |
3.1.1 武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
3.1.2 武威沙漠公园简介 |
3.1.3 武威沙漠公园发展现状 |
3.2 武威沙漠公园沙漠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3.2.1 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缺乏区域特色 |
3.2.2 沙漠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
3.2.3 营销模式单一、资金匮乏 |
3.2.4 忽视旅游安全的重要性 |
3.2.5 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
3.2.6 缺乏统一的服务体系 |
3.3 武威沙漠公园旅游者分析 |
3.3.1 武威沙漠公园旅游者基本信息特征 |
3.3.2 武威沙漠公园旅游者需求 |
3.3.3 武威沙漠公园旅游者期望与满意度 |
3.3.4 武威沙漠公园旅游者忠诚度 |
3.4 同类别景区分析 |
3.4.1 国内外沙漠旅游取得成功的案例 |
3.4.2 主要竞争对手 |
3.5 武威沙漠公园沙漠旅游资源SWOT分析 |
3.5.1 优势(Strengths) |
3.5.2 劣势(Weakness) |
3.5.3 机遇(Opportunities) |
3.5.4 威胁(Treats) |
第四章 武威沙漠公园沙漠旅游开发方案设计 |
4.1 沙漠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思路 |
4.1.1 沙漠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
4.1.2 沙漠旅游开发的方案思路 |
4.2 武威沙漠公园具体的开发方案设计 |
4.2.1 武威沙漠公园的主题形象定位 |
4.2.2 武威沙漠公园的发展目标 |
4.2.3 武威沙漠公园的沙漠旅游产品开发 |
4.2.4 武威沙漠公园的目标客户 |
4.2.5 武威沙漠公园的沙漠旅游商品开发 |
4.2.6 武威沙漠公园的营销策略 |
4.2.7 武威沙漠公园的企业文化建设 |
第五章 武威沙漠公园沙漠旅游开发配套措施 |
5.1 武威沙漠公园的制度创新 |
5.1.1 知识管理制度创新 |
5.1.2 人才管理制度创新 |
5.2 武威沙漠公园沙漠旅游资源投入的相关措施 |
5.2.1 注重产品的特色化和软硬件的配套发展 |
5.2.2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高资源利用程度 |
5.2.3 更新营销手段,增加旅游收入 |
5.2.4 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
5.2.5 对教育内容、形式上进行系统规划 |
5.2.6 提供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旅游服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杉洋古镇旅游客源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现状 |
2.2.1 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因素的研究 |
2.2.2 旅游客源市场时空结构的研究 |
2.2.3 旅游客源市场细分的研究 |
2.2.4 游客满意度研究 |
2.2.5 古镇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
2.3 对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的评价 |
3 杉洋古镇旅游现状 |
3.1 杉洋镇旅游资源概况 |
3.1.1 自然旅游资源 |
3.1.2 人文旅游资源 |
3.1.3 独特的文化 |
3.2 杉洋古镇旅游发展现状 |
3.2.1 宁德市旅游业发展概述 |
3.2.2 古田县旅游业发展概述 |
3.2.3 杉洋镇旅游业发展概述 |
4 杉洋古镇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
4.1 杉洋古镇旅游客源市场调查问卷设计 |
4.2 人口学特征分析 |
4.3 时空结构特征分析 |
4.3.1 时间结构特征 |
4.3.2 空间结构特征 |
4.4 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
4.5 杉洋古镇旅游客源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
4.5.1 客源市场发展较为滞后 |
4.5.2 客源市场的结构不合理 |
4.5.3 游客知晓度较低 |
5 杉洋古镇游客满意度分析 |
5.1 函数模型确定 |
5.2 游客满意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3 基于四分图模型的杉洋古镇游客满意度测评 |
6 拓展杉洋古镇旅游客源市场建议 |
6.1 拓展古镇客源市场 |
6.2 加强与周边区域旅游合作 |
6.3 结合民俗,加大古镇宣传力度 |
6.4 完善交通设施 |
6.5 改善住宿条件 |
6.6 大力发展旅游购物 |
6.7 突出特色,打造多元餐饮文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文献综述 |
2.相关理论基础 |
2.1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
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河西走廊旅游资源调查及评价 |
3.1 河西走廊旅游资源概述 |
3.2 河西走廊旅游资源统计 |
3.3 河西走廊旅游资源评价 |
4.河西走廊自助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4.1 河西走廊旅游数据统计分析 |
4.2 河西走廊海外客源市场分析 |
4.2 河西走廊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
5.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的开发构想及市场营销 |
5.1 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
5.2 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形象设计 |
5.3 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市场营销 |
6.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开发支持保障系统 |
6.1 交通及基础设施保障 |
6.2 人力资源保障 |
6.3 开发资金保障 |
7.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武威旅游客源目标市场定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潇晗.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如何提升“金张掖”旅游品牌的含金量 ——甘肃省张掖市旅游资源整合营销策划案[D]. 胡娜. 南京大学, 2020(02)
- [3]基于动态SSM的敦煌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D]. 刘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4]酒泉市新悦客商务宾馆的营销策略研究[D]. 王晓春. 兰州大学, 2020(01)
- [5]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的影响与调试研究[D]. 魏亚东.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甘肃省节事旅游发展研究[D]. 汪震. 济南大学, 2019(01)
- [7]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高琼琼.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8]武威沙漠公园沙漠旅游开发研究[D]. 张永旭. 西北大学, 2016(04)
- [9]杉洋古镇旅游客源市场研究[D]. 卓思凝.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10]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马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