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图:以CRM带动客户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1](2021)在《价值共创视角下M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认为
张若颖[2](2021)在《S公司对日软件外包服务质量管理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在对日软件外包项目的开发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两国不同语言、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冲突和问题,从而影响项目完成的质量和速度。软件产品的质量最终是由软件开发过程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此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已成为软件开发行业的当务之急。论文以S公司(软件信息系统公司)的对日软件离岸外包Sprite生产物流管理系统的Enhance开发项目(以下简称Sp项目)作为案例,对其软件外包业务中,主要存在的三个发生频率较高的服务质量管理问题进行剖析,即:客户满意度不高、产品开发流程存在一定缺陷、项目服务质量管理流程不当,利用客户满意度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及服务蓝图理论,在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给出上述三个问题的优化策略,即:优化客户沟通机制,开辟项目开发人员与客户直接沟通渠道以解决客户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增加针对设计成果的双重审核和针对开发和测试成果的交叉审查环节,以提高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规范客户在项目各个阶段提出变更需求时的对应机制,完善项目服务质量管理流程。最后,为了保障上述优化策略能够顺利实施,提出了以下保障措施,即:公司领导的有力支持与积极推动;提升服务质量管理仪式并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更加全面的人才储备库。Sp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服务质量缺陷管理问题,不仅出现在S公司的其他项目开发过程中,在对日软件开发项目中也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论文所研究问题与解决方案对同类开发项目的服务质量管理提升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妤[3](2020)在《JS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和监管的日益趋严,金融业的发展和改革也在不断持续,投资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占比越来越重,并得到广泛发展。投行业务的经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整体发展空间及竞争优势,但其获得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大背景下,以JS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深入剖析JS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JS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内各区域,业务根基牢靠。作为经济大省,源源不断的异地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看中了区域内数量众多的优质客户资源,先后选择开设网点经营业务,这对JS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挤压。随着传统业务的饱和和同质化,商业银行面临着亟需转型的处境,投行业务可以作为一个有利的突破口。本文通过运用PEST方法对JS商业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随后又通过外部环境评价分析EFE、内部环境评价分析IFE对JS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现状进行了探讨,得出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成因做了剖析。在运用SWOT分析法寻找可行的策略后,最后以QSPM定量评价的方法做出适合JS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措施。为了更能有针对性的推动JS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和转型,文章分别对成本优势战略、集中化战略、差异化三种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后,最终选择以差异化战略作为投资银行发展的最优策略。JS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发展中要从服务差异化、产品差异化、营销差异化三个方面着手,找准切入点,实施错位发展,才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最后为了战略措施顺利的实施,从服务、定价、风险管理、人才储备、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陈阳[4](2020)在《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文中提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自复苏以来一直是旧城中心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与目标。当前我国正面临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严控新增用地指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既有建成区的功能提升与结构调整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土地混合利用因具备多维度可持续效应潜力,也就成为当前我国旧城中心区更新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既往的土地混合利用研究与实践长期固化于“功能混合”理念框架,缺乏“通过城市更新促使土地混合利用发挥多维度可持续效应”的切实经验,与西方国家建设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急需变革。因此,本文意在以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发源地“旧城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归纳西方英美国家土地混合利用路径为实现可持续效应经历的演变历程规律,据此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南京的既有路径成效,以期为我国改革提供依据。针对过往研究的不足,在确定研究目标与整体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主体分为“审视框架构建”、“历程脉络剖析”、“演变规律归纳”、“典型案例审视”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剖析土地混合利用实现可持续效应的本质,以及过往研究认知的差异与共识,明晰过往研究框架对土地混合利用演变规律解析的不足,确定新的审视框架的构建准则,进而依据准则确立包括审视内容、审视历程、审视规律应用等三层次的审视思路,确定英美国家及南京为具体审视对象,明确审视时间范围和历史阶段分期,确定审视分析数据资料类型,从而完成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的构建。其次,依托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厘清英美国家1900年代至今的土地混合利用实践瓦解、复苏、衍化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现实问题,剖析各阶段时期中现代规划理论、后现代规划理论、可持续更新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权力等三方面内容的应对性变革要求,以及相应时期现实实践中这三方面内容的切实转变,从而明确各阶段实践的价值目标、解决重点及模式特征。再次,在历史脉络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和土地利用权力三维度的演变特征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剖析促成路径演变的“社会—市场—政策”三角动力机制的实施逻辑,并辩证性探讨路径演变的本质、路径演变的重点难点和实践者应当秉持的正确认知态度。最后,根据西方规律模型中“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规律特征,建立“空间模式”、“时间模式”、“权力模式”3个维度16个分项的评价要素体系,运用GIS、Depthmap、Flo EFD、Excel等软件平台,通过香农维纳指数分析、空间句法分析、风热环境模拟分析、空间演变一致性分析、政策制度分析等多元技术方法,定量定性地全面审视了1978年以来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趋势,客观总结其成效、问题及背后机制,并尝试提出相应改革建议。
李雯婷[5](2020)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研究 ——以众安在线为例》文中提出2003年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历经蓬勃发展、风险爆发、全面监管等多个阶段。而2013年后,互联网金融企业上市、或是步入独角兽行列已屡见不鲜。上市之初,市场常常给予它们超百亿,甚至千亿级的估值,但在经历了一番风险暴雷和政策出击后,存活下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大幅缩水,市场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似乎带上了消极的情绪。大涨大跌的估值,似乎已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常态。如今,投资者们似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估值产生了疑惑。基于这一背景,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如何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估值。在案例的选择上,本文以我国非常有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众安在线为案例分析对象。首先,该公司于2013年成立,2017年在港上市,基本历经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全阶段,具有很强代表性;其次,作为上市公司,众安在线的相关资料数据具有可得性。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传统估值方法进行梳理,并对它们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力求寻找最适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估值方法。第二,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范围并进行行业分析,找到互联网金融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对众安在线的案例分析,来论证研究结果。本文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多具有金融与科技的双属性,在估值方法上,分部加总估值法能更好地评估互联网金融企业价值,尤其是能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科技价值给予更有效的判断。而传统的估值方法往往存在失效、误判或低估的可能。在估值影响因素上,本文认为我国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并不稳定。因此,在财务角度,应当重点关注业务现金流入的规模与构成;在非财务角度,重点关注业务现金流入的可持续性,具体包括细分行业核心竞争力和风险。通过案例分析,本文还发现,当前市场多以金融企业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可比对象对其进行估值分析,存在低估的风险,而对众安在线估值分析也证明了这一情况。在创新与意义上,当前对互联网金融估值的研究并不多,而在估值方法使用上,也多基于财务数据,使用传统估值方法,欠缺对行业环境和特征的考虑。因此,本文在研究行业、估值方法和研究视角上有一定创新。本文的研究与估值思路虽然较为简单,但有较强实用性,能让市场上的投资者更深入地理解互联网金融企业,并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估值提供思路。
王小健[6](2020)在《石化企业多源知识发现与管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即企业灵活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对企业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有效地识别、融合和利用的活动。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合理利用知识挖掘方法,能够帮助石化企业更好地做出指标预测、风险分析和企业决策,提高企业客户的忠诚度和服务体验度,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石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多源信息处理手段,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只能处理单一来源的数据,将不可避免地局限了石化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本文探索建立一套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深入研究网络行为建模和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从而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对企业员工的性格、偏好、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更好地帮助石化企业提升其知识管理水平。本文的主要贡献是:第一,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信息表示和行为建模方法;第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指标相关性建模方法;第三,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员工社群分析方法;第四,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石化企业客户指标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基于层次化聚类的石化企业垂直分类方法。基于上述方法,本文对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效果进行了分组实验和对比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在利用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分析的知识管理新方法的情况下,企业知识管理水平有了较为显着的提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
唐佳毅[7](2020)在《基于平台化发展的Z银行浙江分行渠道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的营销及核心盈利能力主要是通过线下渠道实现的,并且这类网点渠道在目前银行业中占得比例也相当的大,它主要是通过线下网点与客户进行面对面接触,为客户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实现银行利润的增长。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和新兴科技的冲击下,银行业的盈利结构正在重新构建,线下渠道的盈利能力逐步下滑,从而迫使银行不得不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以谋求实现银行渠道的转型升级。从目前宏观层面银行渠道转型的结果来看,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线下渠道业务持续萎缩的情况。那么,新的银行渠道如何转型升级?如何进一步立足各个银行的实际发展状况做到线上渠道有效融合,成为各行未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关键点,这也是目前所有银行发展中一个新出现的研究课题,也会是本文即将要探索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以银行渠道转型相关理论和研究为基础,从其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入手,以大型国有控股银行Z银行浙江分行为例,分析传统银行渠道转型升级的动因,通过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成功案例及同业的优秀实例,提出基于平台化发展的渠道转型思路,并进一步尝试探讨基于平台化发展的渠道转型具体策略,分别为建设围绕对私客户的移动端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打通前中后台的对公智能化服务平台、要定制特定客群的专属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社交化属性的客户管理平台,最后指出平台化转型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激发动力,人员的保障,投入相应的科技力量,内部散落的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及内控安全的相关要求。
谢迎凤[8](2020)在《某电信公司的商业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决策支持系统已经难以继续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支持,所以随之而来的商业智能分析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帮助用户全方位的了解业务情况,进而做出明智的、可付诸实践的决策,让业务更加高效、快速地运转。目前市场上的商业智能分析系统普遍侧重于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加载,即ETL(Extract-Transform-Load)处理或者自助式报表分析,致使其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工具较多,无法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单一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kettle工具缺乏监控运维服务,且不支持kerberos认证,无法接入开启了该认证的大数据集群,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发人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商业智能分析系统。在该系统中,本人主要参与了kettle ETL平台、数据挖掘、报表平台、数据源管理和权限管理功能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并采用前后端分离技术将界面展示和业务逻辑处理进行有效解耦。其中,kettle ETL平台通过拖拽和组件配置的方式完成了数据的转换处理操作,并实现了kerberos认证支持、任务调度和监控管理功能。数据挖掘模块主要根据数据仓库的客户流失主题,采用随机森林、XGBoost(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等算法实现了流失预测模型的构建,并使用K-means算法对客户进行群体细分,结合流失因素分析和群体特征对潜在流失的客户给出相应的客户关怀。报表平台主要负责数据的可视化过程,包括数据建模、多维分析和数据报表定制。权限管理提供了数据的安全保障,其主要负责系统资源的分配和控制,包括角色管理、菜单栏管理和权限控制三个模块。系统研发过程主要基于Spring Boot框架,将My SQL和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作为数据存储工具,并使用Apache Kylin等工具完成数据计算,最终采用微服务架构将各个功能集为一体,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应用服务,提高了统计分析的工作效率。目前本系统已初步上线,运行状况较好。该系统底层接入了公司的大数据平台,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都在该平台下完成,因此系统的运行效率相较于之前提高了约10倍;同时该系统将kettle ETL、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无缝结合,进而可以更便捷的完成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展示过程。
冷龙龙[9](2020)在《低碳物流选址路径问题及超启发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低碳发展观念的逐渐加强与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物流业,如何发展以低耗减排优质高产为特征的低碳物流迫在眉睫。针对于我国目前物流业现状,如何改善物流业的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及低时效的局面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低碳物流是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包装、配送、装卸搬运、存储、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以达到经济、环境及社会低碳发展的目标。因此,以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为驱动,研究与分析低碳物流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城市物流为背景及低耗减排优质高产为宗旨研究与分析低碳物流选址路径问题,在分析低碳物流理论与实际运用背景基础上,对其数学模型与优化算法展开了研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且提出了有效的求解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针对选址路径问题,构建了三维整数规划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超启发算法求解该问题。在所提算法框架上,提出了基于多点搜索和单点搜索的求解框架,在高层控制策略上,提出了三种基于分类的选择策略和三种接收准则。同时,针对搜索方法,分析了四种搜索机制的性能表现。采用有容量约束的选址路径问题和同时取送货的选址路径问题的标准算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稳定性、有效性与准确性。(2)针对低碳物流选址路径问题,采用一种有效的估算模型以准确实时地估算物流燃油消耗与碳排放量。同时结合城市结构与道路特征,提出一种以嵌套为特征的区域化城市物流配送概念,构建了可同时作为提高物流经济与环境效益的数学模型。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类与共享机制选择策略的超启发算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和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分析了问题参数(客户与仓库分布、时间窗宽裕度及车队构成)对物流成本、燃油消耗与碳排放量、运输距离与运输时间的影响。(3)针对于双目标低碳物流选址路径问题,提出了可有效降低物流配送周期和物流成本的双目标模型,其中一个目标为最小化物流成本,包括仓库固定费用、车辆租赁费用、燃油消耗与碳排放费用,而另一目标为车辆等待总时间,可有效降低物流配送周期,以提高物流网络的时效性。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多目标超启发算法求解。在所提算法的高层策略中,设计了一种基于量子更新机制的选择策略和三种适合多目标问题的接受机制。针对所提多目标模型,设计了一种通用的多目标进化算法框架与超启发算法框架。通过大量的实例仿真,再次验证了所提算法和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广泛分析各类问题参数(如仓库与客户的分布与多车型)对关键性能指标(包括燃油消耗、碳排放、物流成本,运输距离和时间)的影响,为物流企业规划和设计分销网络提供了若干相关结论。(4)针对考虑客户满意度与配送周期的低碳物流选址路径问题,构建了一种可同时满足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目标包括物流成本、配送周期及客户等待时间,其中物流成本包括仓库固定费用、车辆租赁费用、燃油消耗费用与碳排放费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配送周期对应于所有车辆从仓库出发并返回仓库的运输时间(时效性),客户等待时间则为所有客户的等待时间的累计值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社会效益)。针对该模型,在第五章的基础上改进量子选择策略,提高了多目标超启发算法的性能表现。进行广泛的实验分析了车队构成、仓库与客户分布的联合效益及区域面积大小对所获得Pareto解集的影响,给出了相关实验结论和建议。在上述的数学模型与优化算法的研究基础上,开发了基于选址路径问题的低碳物流网络配送原型系统,集成了本文所提算法与数学模型,同时开发了其他多种物流配送模型和优化算法模块。通过该系统可有效验证所提模型和优化算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曹明亮[10](2019)在《农行莱芜分行客户服务质量评价和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近几年来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的提高、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加速了国外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步伐,同时也使得国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和工具的不断兴起,更是给传统的银行经营带来一定的挑战。银行竞争的加剧引发各银行重视,如何在竞争浪潮中吸引并留住客户成为银行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内容,而提高客户满意度是关键途径之一。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行适应当前金融发展的局势,加强服务转型。但是莱芜分行目前服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拉低了客户服务的整体质量。对于莱芜分行而言,亟需对客户服务质量进行一个准确、全面的评价,明确银行目前客户服务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服务中质量。本文以莱芜分行为研究对象,讨论提升莱芜分行客户服务的质量,为莱芜分行争取更多客户资源。首先,对莱芜分行客户服务质量评价现状进行介绍,建立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的莱芜分行客户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莱芜分行服务质量评价,客户服务质量的综合得分为66.9598属于“一般”等级。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笔者工作实际,认为莱芜分行客户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超级柜台设备投放不足、客户等待时间较长、员工主动服务意识不够、投诉建议处理效率低;最后,针对莱芜分行客户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有形性方面,包括加强内部环境管理、增加多功能自助设备;保证性方面主要是培养员工主动服务意识;可靠性方面,包括加强员工素质能力提升、提高哦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防止客户信息泄露;响应性方面,包括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提高客户投诉处理效率;移情性方面,包括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尽可能的为客户提供便利。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莱芜分行提供一个较为准确、全面的客户服务质量评价,并通过制定对策提升莱芜分行的整体服务质量,提高客户忠诚度和客户粘性。同时也能够为其他银行客户服务质量评价和提升提供思路。
二、中图:以CRM带动客户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图:以CRM带动客户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2)S公司对日软件外包服务质量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案例正文 |
2.1 S公司简介 |
2.1.1 S公司概述 |
2.1.2 S公司管理体制结构 |
2.2 行业背景介绍 |
2.2.1 国内外软件外包业务简介 |
2.2.2 国内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现状分析 |
2.3 项目背景介绍 |
2.3.1 项目背景 |
2.3.2 Sp项目简介 |
2.3.3 Sp项目现行开发流程 |
2.4 Sp项目服务质量管理问题的案例描述 |
2.4.1 与客户沟通不畅问题案例描述 |
2.4.2 产品开发流程问题案例描述 |
2.4.3 项目服务质量管理流程问题案例描述 |
3 案例分析 |
3.1 软件外包开发项目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依据 |
3.1.1 顾客满意度管理理论 |
3.1.2 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 |
3.1.3 服务蓝图理论 |
3.2 Sp项目软件开发服务质量缺陷分析 |
3.2.1 Sp项目服务质量缺陷分析 |
3.2.2 Sp项目服务质量缺陷直方图 |
3.2.3 Sp项目服务质量缺陷的加权数据统计曲线 |
3.2.4 Sp项目服务质量缺陷管理PDCA循环分析 |
3.2.5 Sp项目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 |
3.3 Sp项目服务质量缺陷问题成因分析 |
3.3.1 与客户沟通不畅问题成因分析 |
3.3.2 产品开发流程问题成因分析 |
3.3.3 项目服务质量管理流程问题成因分析 |
4 Sp项目服务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
4.1 构建Sp项目服务蓝图 |
4.1.1 Sp项目服务蓝图构建方法 |
4.1.2 Sp项目服务蓝图及其详细内容说明 |
4.1.3 Sp项目服务蓝图要点分析 |
4.2 创建新的Sp项目开发服务质量管理流程标准 |
4.2.1 创建Sp项目开发服务质量管理优化流程图 |
4.2.2 Sp项目开发服务质量管理优化流程图要点分析 |
4.2.3 各阶段服务质量管理优化流程详述 |
4.3 提出Sp项目服务质量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
4.3.1 优化与客户沟通方式,有效解决沟通问题 |
4.3.2 完善服务产品开发流程,根本改善服务产品质量问题 |
4.3.3 优化项目服务质量管理机制,解决服务质量管理流程问题 |
4.4 实施保障 |
4.4.1 公司领导的支持与推动 |
4.4.2 提升服务质量管理意识并加强制度建设 |
4.4.3 提升服务质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
4.4.4 建立更加全面的人才储备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Sp项目开发服务质量管理优化流程图 |
致谢 |
(3)JS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2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概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JS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现状 |
3.1 JS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
3.2 JS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概况 |
3.3 JS商业银行投行部组织架构 |
3.4 JS商业银行投行部职能 |
3.5 JS商业银行投行主要业务品种 |
3.6 JS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风险管理状况 |
3.7 本章小结 |
4 JS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3 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
4.4 外部环境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JS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5.1 内部环境分析 |
5.2 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
5.3 内部环境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JS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 |
6.1 SWOT分析 |
6.2 战略定位 |
6.3 战略目标 |
6.4 战略目标的确定 |
6.5 战略选择 |
6.6 本章小结 |
7 JS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7.1 战略实施 |
7.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与实践持续强化演变 |
1.1.2 国内背景:本土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现实与转型需求存在落差 |
1.2 研究问题 |
1.2.1 理论问题:归纳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
1.2.2 应用问题: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成效 |
1.3 研究意义 |
1.3.1 拓展完善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论认知 |
1.3.2 实现由静态格局到动态演进的规律总结转变 |
1.3.3 应对转型期本土旧城中心区的优化升级需求 |
1.4 相关概念 |
1.4.1 旧城中心区 |
1.4.1.1 概念定义 |
1.4.1.2 范围界定 |
1.4.2 土地混合利用 |
1.4.3 可持续更新 |
1.5 研究综述 |
1.5.1 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相关研究 |
1.5.1.1 发展历程研究 |
1.5.1.2 理论概念演变研究 |
1.5.1.3 政策与实践演变研究 |
1.5.1.4 形成机制、测度方法与实施成效相关研究 |
1.5.2 旧城中心区更新路径演变 |
1.5.2.1 更新政策实践发展历程研究 |
1.5.2.2 演变规律研究 |
1.5.3 研究评述 |
1.6 研究目标 |
1.7 研究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1.1 跨学科综合 |
1.7.1.2 历史研究 |
1.7.1.3 比较归纳 |
1.7.1.4 定量定性相结合 |
1.7.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 |
2.1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必要性 |
2.1.1 实现可持续更新是土地混合利用的本质内涵 |
2.1.1.1 土地利用方式内涵与准则的理论要求 |
2.1.1.2 实践复苏及广泛兴盛的现实要求 |
2.1.2 过往研究对土地混合利用认知的异同 |
2.1.2.1 概念理解差异中蕴含的模糊化 |
2.1.2.2 概念理解共识中的确定与非确定 |
2.1.3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
2.1.3.1 过往研究对演变规律的解析不足 |
2.1.3.2 新的审视框架建立的准则 |
2.2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 |
2.2.1 审视思路的确立 |
2.2.1.1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审视内容维度 |
2.2.1.2 基于实践方式演变的审视历程维度 |
2.2.1.3 基于研究目标的审视规律应用维度 |
2.2.2 审视对象及范围 |
2.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2.2.2.2 时间范围的确定 |
2.2.3 审视分析数据基础 |
2.2.3.1 西方路径演变规律审视数据资料 |
2.2.3.2 南京路径演变趋势审视数据资料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追求“秩序与疏解”的瓦解阶段(1900s-1950s) |
3.1 “混杂”成为急需解决的不可持续根源 |
3.1.1 环境维度:拥挤混杂布局引发环境恶化 |
3.1.2 社会维度:持续社会隔离加重交通拥堵 |
3.1.3 经济维度:混杂权属阻碍商业开发需求 |
3.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现代规划理论的应对方式评述 |
3.2.1 寻求结构秩序性 |
3.2.1.1 理性功能主义 |
3.2.1.2 交通分区的协同 |
3.2.2 疏散人口与功能 |
3.2.2.1 霍华德田园城市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
3.2.2.2 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
3.2.3 现代规划理论的利弊影响与“片面应用”机制 |
3.2.3.1 现代规划理论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利弊影响 |
3.2.3.2 现代规划理论的“片面应用”:经济维度至上的中央商务区 |
3.3 基于片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瓦解实践 |
3.3.1 关注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分离 |
3.3.1.1 政策引导下低价值功能外迁 |
3.3.1.2 市场机制下经济性职能集聚 |
3.3.1.3 政府掌控下公共空间提升 |
3.3.2 追求秩序隔离的时空利用模式 |
3.3.2.1 “功能—交通”空间隔离模式 |
3.3.2.2 “宏观—微观”时间断裂模式 |
3.3.3 强调集权控制的实施管理体系 |
3.3.3.1 集权式区划工具的运用 |
3.3.3.2 公共征地权下的更新政策 |
3.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
第4章 促进“活力与消费”的复苏阶段(1960s-1980s) |
4.1 秩序疏解造成的不可持续恶果 |
4.1.1 社会维度:人口隔离与社会结构断裂 |
4.1.1.1 “宏观-微观”双层面的人口隔离 |
4.1.1.2 社会生态结构遭到破坏 |
4.1.2 环境维度:物质空间破坏与环境恶化 |
4.1.2.1 物质空间破坏 |
4.1.2.2 生活环境恶化 |
4.1.3 经济维度:经济衰退与去工业化灾难 |
4.1.3.1 经济持续衰退 |
4.1.3.2 去工业化的灾难影响 |
4.1.4 综合结果:安全丧失与不公平的动乱 |
4.1.4.1 秩序与疏解导致安全隐患 |
4.1.4.2 社会不公平引发大规模动乱 |
4.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后现代规划理论复苏框架评述 |
4.2.1 人本主义的城市多样性 |
4.2.1.1 雅各布斯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
4.2.1.2 其他多样性拥护者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
4.2.2 延续历史的城市文脉主义 |
4.2.2.1 英国城镇景观运动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
4.2.2.2 美国文脉主义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
4.2.3 批判无序蔓延的中心区回归 |
4.2.3.1 对无序蔓延的批判 |
4.2.3.2 重归中心区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
4.2.4 追求社会公正的公众参与 |
4.2.4.1 土地利用方式非公正的背后机制 |
4.2.4.2 公众参与成为解决途径 |
4.2.5 后现代规划理论下的复苏框架与“非全面应用”机制 |
4.2.5.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框架 |
4.2.5.2 后现代规划理论的“非全面应用”:侧重经济维度的中央游憩区 |
4.3 基于非全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实践 |
4.3.1 侧重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混合复苏 |
4.3.1.1 居住功能的局部恢复及其混合复苏 |
4.3.1.2 办公引领的功能混合及社会维度关注尝试 |
4.3.1.3 商业模式转变及大规模建设 |
4.3.1.4 文化休闲的功能与规模多维度复苏 |
4.3.1.5 公共空间的经济维度转向及空间环境营造 |
4.3.2 基于涓滴模式的时空混合复苏模式 |
4.3.2.1 涓滴网络的空间模式 |
4.3.2.2 涓滴渗透的时间模式 |
4.3.3 应对弹性合作的实施管理体系 |
4.3.3.1 规划体系改革:弹性与约束并存 |
4.3.3.2 更新政策转变:由集权转向合作 |
4.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
第5章 “可持续全面提升”的衍化阶段(1990s至今) |
5.1 活力营造表面下的不可持续隐忧 |
5.1.1 社会维度:绅士化、私有化及社区关注不足 |
5.1.1.1 多维绅士化与空间同质化 |
5.1.1.2 空间私有化与阴影效应 |
5.1.1.3 缺乏对社区与弱势群体关注 |
5.1.2 环境维度:忽视公共环境与公交一体化建设 |
5.1.2.1 公共环境影响 |
5.1.2.2 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不足 |
5.1.3 经济维度:“人口-商业-办公”裹挟式外迁现象加剧 |
5.1.3.1 人口持续郊区化 |
5.1.3.2 零售购物郊区化 |
5.1.3.3 办公就业郊区化 |
5.2 可持续更新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拓展衍化 |
5.2.1 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体系的创新需求 |
5.2.2 可持续更新三种分支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衍化 |
5.2.2.1 物质空间设计 |
5.2.2.2 城市发展行为改良 |
5.2.2.3 复杂系统提升 |
5.2.3 可持续更新理论下的衍化趋势与“耦合应用”机制 |
5.2.3.1 可持续更新理论影响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衍化趋势 |
5.2.3.2 可持续更新理论的“耦合应用”:多维度并重的中央活力区 |
5.3 基于耦合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衍化实践 |
5.3.1 迈向可持续的功能要素混合衍化 |
5.3.1.1 居住功能提升及其混合维度衍化 |
5.3.1.2 办公功能的产业结构升级及社会包容效应 |
5.3.1.3 商业功能的中心区地位强调及模式的再度转变 |
5.3.1.4 文化休闲功能的社会效应显现 |
5.3.1.5 公共空间社会属性的回归 |
5.3.1.6 生态环境维度提升及其混合衍化 |
5.3.2 基于全面提升的时空混合衍化模式 |
5.3.2.1 整体可持续的空间模式 |
5.3.2.2 连续可持续的时间模式 |
5.3.3 协调多元需求的实施管理体系 |
5.3.3.1 规划体系改革:优化土地混合利用效果 |
5.3.3.2 更新政策优化:社会民主制度 |
5.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
第6章 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剖析 |
6.1 协同性: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特征 |
6.1.1 土地功能要素的双重化演变 |
6.1.1.1 功能混合逻辑的演变 |
6.1.1.2 可持续维度的提升 |
6.1.2 土地利用形式的应对性演变 |
6.1.2.1 空间模式双层级演变 |
6.1.2.2 时间模式三层面演进 |
6.1.3 土地利用权力的保障性演变 |
6.1.3.1 管理维度的两极拓展 |
6.1.3.2 政策权力的多元民主化演变 |
6.1.4 “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 |
6.2 三角制: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机制 |
6.2.1 动力机制的演变历程 |
6.2.1.1 1990年代前市场的主动应对 |
6.2.1.2 1990年代后政策的全面促进 |
6.2.1.3 动力机制演变逻辑 |
6.2.2 动力机制实施逻辑 |
6.2.2.1 社会机制——应对“生产消费方式”是根本需求 |
6.2.2.2 市场机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是直接动力 |
6.2.2.3 政策机制——制定“立体全面政策”是切实保障 |
6.2.2.4 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 |
6.3 多面化: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本质 |
6.3.1 路径演变的内在逻辑 |
6.3.1.1 体现了实践中概念理解的演变:从物质空间技术到可持续场所氛围营造 |
6.3.1.2 体现了中心区本质属性的回归:“社会活力”集聚区的恢复与超越 |
6.3.1.3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提升:个体需求与共存需求的双重提升 |
6.3.2 路径演变的辩证性思考 |
6.3.2.1 重点即难点:协调的内容与过程 |
6.3.2.2 不是万能药:实践与理论缝隙的不断弥合,并不意味着理论效应实现的必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演变审视 |
7.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
7.1.1 分析要素确立 |
7.1.2 分析对象界定 |
7.2 空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
7.2.1 空间模式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 |
7.2.1.1 分析方法确立 |
7.2.1.2 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分析 |
7.2.1.3 小结 |
7.2.2 空间模式可持续维度演变趋势 |
7.2.2.1 多维度内容混合演变趋势分析 |
7.2.2.2 整体空间体系协同演变趋势 |
7.2.2.3 小结 |
7.3 时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
7.3.1 时间模式纵向延伸趋势 |
7.3.2 时间模式横向延展趋势 |
7.3.2.1 历史氛围特色延续 |
7.3.2.2 绿色可持续环境提升 |
7.4 权力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
7.4.1 功能混合逻辑控制灵活度演变趋势 |
7.4.1.1 用地分类标准弹性演变趋势 |
7.4.1.2 建筑物用途调整弹性演变趋势 |
7.4.1.3 小结 |
7.4.2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与形式演变趋势 |
7.4.2.1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演变趋势 |
7.4.2.2 可持续效应管治形式演变趋势 |
7.4.3 开发控制权力演变趋势 |
7.4.3.1 规划制定实施过程演变趋势 |
7.4.3.2 城市更新运作过程演变趋势 |
7.4.3.3 小结 |
7.5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问题、机制与改革建议 |
7.5.1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与问题总结 |
7.5.1.1 成效与问题的全面总结 |
7.5.1.2 成效与问题的分类总结 |
7.5.2 既有路径演变问题的内在机制 |
7.5.2.1 理念固化于“功能混合” |
7.5.2.2 实践固化于“局部地块” |
7.5.2.3 制度固化于“事前设计” |
7.5.3 既有路径优化改革建议 |
7.5.3.1 统一明确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内涵,扭转“偏重经济维度”思维 |
7.5.3.2 结合城市双修政策,突破局部地块实践桎梏 |
7.5.3.3 建立保障良性演变的全历程调控制度体系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历程 |
8.1.1.1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前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
8.1.1.2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后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
8.1.2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
8.1.2.1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特征 |
8.1.2.2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机制 |
8.1.2.3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本质 |
8.1.3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南京路径演变审视 |
8.1.3.1 南京既有路径成效 |
8.1.3.2 南京既有路径问题 |
8.1.3.3 南京既有路径内在机制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创建了可持续更新综合审视框架 |
8.2.2 深化了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规律认知 |
8.2.3 审视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既有路径成效与问题 |
8.3 不足与展望 |
8.3.1 进一步深化演变规律认知 |
8.3.2 进一步全面审视我国路径 |
8.3.3 进一步提出改革政策措施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5)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研究 ——以众安在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与本文创新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研究 |
2.1.2 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研究 |
2.2 文献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企业价值理论 |
2.3.2 长尾理论 |
2.3.3 马太效应 |
3 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方法 |
3.1 .绝对估值法 |
3.2 相对估值法 |
3.3 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方法评述 |
3.4 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思路分析 |
3.4.1 分类加总估值法简述 |
3.4.2 分类加总估值法的应用 |
4 互联网金融企业特性及估值影响因素 |
4.1 互联网金融行业定义及主要模式 |
4.2 互联网金融行业特征分析 |
4.3 互联网金融企业价值影响因素 |
4.4 互联网金融企业SOTP估值应用 |
5 众安在线案例概况 |
5.1 众安在线概况及经营模式 |
5.2 众安在线财务情况分析 |
5.2.1 资产结构与偿付能力 |
5.2.2 盈利能力及收入质量 |
5.2.3 主营业务经营效益分析 |
5.3 众安在线非财务情况分析 |
5.3.1 企业核心竞争要素 |
5.3.2 企业存续能力 |
5.3.3 企业面临风险 |
6 众安在线估值分析 |
6.1 基于SOTP法的评估 |
6.2 基于PB估值方法的评估 |
6.3 估值结果比较及分析 |
7 总结与不足 |
7.1 研究总结 |
7.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石化企业多源知识发现与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1.1.2 知识管理的经济价值 |
1.1.3 石化企业的知识管理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4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2 理论与方法综述 |
2.1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 |
2.1.1 背景介绍 |
2.1.2 企业知识管理相关概念 |
2.1.3 国外主流知识管理思想 |
2.1.4 利用知识挖掘提高组织资本和企业竞争力 |
2.2 国内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
2.2.1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进展 |
2.2.2 基于多源知识发现实施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2.3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知识管理方法 |
2.3.1 多特征融合统计学习方法 |
2.3.2 多源异构数据知识发现方法 |
2.3.3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社会化管理方法 |
2.4 文本语料分析基本方法 |
2.4.1 技术挑战 |
2.4.2 文档处理和分词 |
2.4.3 数据降维及语义分析 |
2.4.4 文本语料分类和聚类 |
2.5 小结 |
3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要求与方法 |
3.1.1 石化企业创新发展要求与创新要素 |
3.1.2 提升石化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方法 |
3.2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
3.2.1 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
3.2.2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方法的基本要素 |
3.3 基于多源信息的石化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框架与检验方法 |
3.3.1 知识管理方法实施框架 |
3.3.2 研究维度、效度及其检验方法 |
3.4 小结 |
4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石化企业员工行为建模 |
4.1 网络社会化行为建模面临的挑战 |
4.2 网络社会化行为的特点与数据维度 |
4.3 问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和总体思路 |
4.3.1 词汇范畴分析 |
4.3.2 数据收集 |
4.3.3 总体框架 |
4.4 员工行为建模方法 |
4.4.1 员工属性信息建模 |
4.4.2 工作行为建模 |
4.4.3 网络行为建模 |
4.5 指标相关性预测模型与知识管理 |
4.5.1 指标相关性预测模型和求解 |
4.5.2 指标分析和知识管理 |
4.5.3 指标相关性预测模型研究小结 |
4.6 企业员工的社群分析 |
4.6.1 企业员工社群分析的研究背景 |
4.6.2 企业员工行为的时间分布建模 |
4.6.3 社群发现 |
4.6.4 相似度学习及特征权重学习 |
4.6.5 企业员工社群分析研究小结 |
5 基于多源大数据分析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
5.1 客户关系管理(CRM) |
5.2 石化企业客户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管理思路 |
5.3 指标相关性建模方法 |
5.4 基于商业行为分析的企业客户分类方法 |
5.5 小结 |
6 实验研究与算例分析 |
6.1 多源信息融合实验 |
6.2 员工社群发现 |
6.3 员工社群类型的知识发现及讨论 |
6.4 企业客户信息搜集和指标相关性建模 |
6.5 企业分类实验评测 |
6.6 知识管理效果评估-以企业员工管理为例 |
6.7 实验讨论和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基本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平台化发展的Z银行浙江分行渠道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银行渠道 |
2.1.2 互联网金融平台 |
2.2 银行渠道转型的相关理论 |
2.2.1 渠道整合理论 |
2.2.2 长尾理论 |
2.2.3 客户关系理论 |
2.2.4 新零售理论 |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 |
2.3.1 渠道研究的三个阶段 |
2.3.2 客户因素对渠道转型的影响 |
2.3.3 渠道转型的策略 |
2.3.4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Z银行浙江分行渠道发展现状 |
3.1 Z银行浙江分行基本经营现状 |
3.1.1 年报数据 |
3.1.2 同业比较 |
3.2 Z银行浙江分行渠道效能问题 |
3.2.1 渠道客户服务效能较难提升 |
3.2.2 渠道客户管理效能下降 |
3.3 Z银行浙江分行渠道协同问题 |
3.3.1 渠道综合性服务能力较弱 |
3.3.2 渠道特定客群营销管理能力不足 |
3.4 Z银行浙江分行渠道考核问题 |
第四章 Z银行浙江分行基于平台化发展的渠道转型思路 |
4.1 Z银行浙江分行渠道转型动因 |
4.1.1 客户行为模式变化的要求 |
4.1.2 客户需求模式变化的要求 |
4.1.3 外部竞争环境变化的要求 |
4.1.4 内部效能提升的要求 |
4.2 互联网企业金融渠道创新的主要模式 |
4.3 同业渠道转型的主要做法 |
4.3.1 工商银行 |
4.3.2 平安银行 |
4.3.3 招商银行 |
4.4 Z银行浙江分行基于平台化发展的渠道转型思路 |
第五章 Z银行浙江分行基于平台化发展的渠道转型策略 |
5.1 建设移动端对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
5.1.1 现状基础 |
5.1.2 丰富平台场景建设 |
5.1.3 打造平台特色服务 |
5.1.4 重塑线下业务流程 |
5.2 打通前-中-后台的对公智能化服务平台 |
5.2.1 现状基础 |
5.2.2 完善前台数字化渠道 |
5.2.3 灵活中台产品管理 |
5.2.4 数据应用与服务 |
5.3 定制特定客群一站式专属服务平台 |
5.3.1 在线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
5.3.2 跨境经营服务平台 |
5.4 构建社交网络客户服务与管理平台 |
5.4.1 现状基础 |
5.4.2 平台策略 |
第六章 Z银行浙江分行基于平台化发展渠道转型保障措施 |
6.1 机制保障 |
6.2 考核保障 |
6.3 人力保障 |
6.4 科技保障 |
6.5 数据保障 |
6.6 安全保障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手机银行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某电信公司的商业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商业智能的研究现状 |
1.2.2 客户流失预测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ETL相关技术 |
2.2 数据仓库技术 |
2.2.1 维度建模概述 |
2.2.2 数据仓库开发过程 |
2.3 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
2.4 数据挖掘 |
2.4.1 数据挖掘概述 |
2.4.2 相关算法介绍 |
2.5 其他技术 |
2.5.1 Quartz框架 |
2.5.2 Hadoop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3.1 数据源管理 |
3.3.2 kettle ETL子系统 |
3.3.3 权限管理 |
3.3.4 数据挖掘 |
3.3.5 报表子系统 |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4.1 性能需求 |
3.4.2 易用性和环境需求 |
3.4.3 可维护性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整体设计 |
4.1.1 功能结构设计 |
4.1.2 体系架构设计 |
4.1.3 技术架构设计 |
4.2 系统子模块设计 |
4.2.1 kettle ETL子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2 大数据平台设计 |
4.2.3 数据挖掘功能结构设计 |
4.2.4 报表子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5 权限管理功能结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E-R图设计 |
4.3.2 数据库表字段说明 |
4.3.3 客户流失主题数据仓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kettle ETL子系统 |
5.1.1 任务管理 |
5.1.2 定时调度 |
5.1.3 日志管理 |
5.1.4 节点管理 |
5.2 客户细分 |
5.2.1 数据理解和预处理 |
5.2.2 K-means模型构建 |
5.3 客户流失预测 |
5.3.1 数据理解和预处理 |
5.3.2 类不平衡样本处理 |
5.3.3 模型构建 |
5.3.4 客户挽留 |
5.4 报表子系统 |
5.4.1 数据建模 |
5.4.2 多维分析 |
5.4.3 统计分析 |
5.4.4 数据报表 |
5.5 权限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功能性测试 |
6.1.1 测试方案 |
6.1.2 测试结果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6.2.1 实验环境 |
6.2.2 评价指标 |
6.2.3 客户流失实验结果对比 |
6.2.4 客户细分结果分析 |
6.3 非功能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系统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低碳物流选址路径问题及超启发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选址路径问题研究现状 |
1.2.2 低碳选址路径问题研究现状 |
1.2.3 超启发算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关键问题 |
1.3.4 研究方案与技术关键 |
1.3.5 论文结构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低碳选址路径问题及超启发算法理论基础 |
2.1 低碳物流理论概念 |
2.1.1 低碳物流概念 |
2.1.2 低碳物流特点 |
2.2 选址路径优化模型 |
2.2.1 设施选址问题概念 |
2.2.2 车辆-路径问题概念 |
2.2.3 选址路径问题概念 |
2.3 燃油消耗与碳排放量估算模型 |
2.3.1 常用的车辆燃油消耗与碳排放估算模型 |
2.3.2 本文所采用的车辆燃油消耗和碳排放估算模型 |
2.4 超启发算法 |
2.4.1 超启发算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及目的 |
2.4.2 超启发算法的框架及要素 |
2.4.3 高层控制策略描述 |
2.4.4 底层启发式算子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启发算法求解选址路径问题 |
3.0 引言 |
3.1 选址路径问题 |
3.1.1 选址路径问题描述 |
3.1.2 选址路径问题假设条件与变量定义 |
3.1.3 选址路径问题数学建模 |
3.1.4 额外约束条件 |
3.2 超启发算法设计 |
3.2.1 超启发算法框架 |
3.2.2 底层启发式算法设计 |
3.2.3 高层控制策略 |
3.3 实验设计与测试算例 |
3.3.1 参数设计 |
3.3.2 测试实例 |
3.4 高层控制策略性能分析 |
3.4.1 实验结果 |
3.4.2 结果分析 |
3.5 求解CLRP的实验结果 |
3.5.1 Tuzun&Burke标准算例结果 |
3.5.2 Barreto标准算例结果 |
3.5.3 Prins标准算例结果 |
3.6 求解CLRPSPD的实验结果 |
3.6.1 Tuzun&Burke标准算例结果(CLRPSPD) |
3.6.2 Barreto标准算例结果(CLRPSPD) |
3.6.3 Prins标准算例结果(CLRPSPD) |
3.7 算法性能统计分析 |
3.8 问题参数相关分析 |
3.9 与现有算法对比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化低碳选址路径问题及超启发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区域化低碳选址路径问题 |
4.2.1 速度区域化 |
4.2.2 区域化低碳选址路径问题描述 |
4.2.3 区域化低碳选址路径问题假设条件 |
4.2.4 区域化低碳选址路径问题数学模型 |
4.3 超启发算法设计 |
4.3.1 超启发算法框架 |
4.3.2 高层控制策略 |
4.3.3 底层启发式算法设计 |
4.4 所提算法复杂度分析 |
4.5 实验目的、参数与测试算例 |
4.5.1 实验目的 |
4.5.2 参数设计 |
4.5.3 测试算例 |
4.6 仿真实验 |
4.6.1 客户分布影响 |
4.6.2 仓库分布影响 |
4.6.3 客户时间窗影响 |
4.6.4 车队构成影响 |
4.7 实验结论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目标RLCLRP及多目标超启发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多目标问题描述 |
5.3 双目标区域化低碳选址路径问题 |
5.4 多目标超启发算法设计 |
5.4.1 问题领域 |
5.4.2 高层控制策略 |
5.4.3 所提MOHH搜索框架 |
5.5 实验参数与配置 |
5.5.1 实验目的 |
5.5.2 运行环境与参数设置 |
5.6 测试算例与性能矩阵 |
5.6.1 测试算例 |
5.6.2 多目标性能矩阵 |
5.7 算法与模型有效性分析 |
5.7.1 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分析 |
5.7.2 九种配对对比分析 |
5.7.3 所提模型有效性分析 |
5.8 问题参数影响 |
5.8.1 仓库与客户分布的联合影响 |
5.8.2 车队构成影响 |
5.9 实验结论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考虑客户满意度与配送周期的多目标RLCLRP研究 |
6.1 引言 |
6.2 客户满意程度 |
6.3 多目标区域化低碳选址路径问题 |
6.4 多目标超启发算法设计 |
6.4.1 问题领域 |
6.4.2 高层控制策略 |
6.5 实验参数与性能矩阵 |
6.5.1 实验目的 |
6.5.2 运行环境、参数设定与测试算例 |
6.6 算法性能分析 |
6.6.1 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分析 |
6.6.2 组合配对的有效性分析 |
6.7 问题参数影响 |
6.7.1 客户与仓库分布的影响 |
6.7.2 车队构成的影响 |
6.7.3 速度区域面积的影响 |
6.8 实验结论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选址路径问题的低碳物流网络配送系统 |
7.1 引言 |
7.2 基于选址路径问题的低碳物流网络配送系统开发与功能框架 |
7.3 基于选址路径问题的低碳物流网络配送系统实现及运用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加的科研项目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农行莱芜分行客户服务质量评价和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模型 |
2.3 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农行莱芜分行客户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莱芜分行概况 |
3.2 客户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 客户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设计 |
3.4 客户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农行莱芜分行客户服务质量评价 |
4.1 问卷调查和统计 |
4.2 农行莱芜分行客户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
4.3 农行莱芜分行客户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农行莱芜分行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5.1 服务质量提升思路 |
5.2 有形性方面提升 |
5.3 保证性方面提升 |
5.4 可靠性方面提升 |
5.5 响应性方面提升 |
5.6 移情性方面提升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中图:以CRM带动客户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共创视角下M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李莉.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S公司对日软件外包服务质量管理案例研究[D]. 张若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JS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D]. 周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D]. 陈阳. 东南大学, 2020
- [5]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研究 ——以众安在线为例[D]. 李雯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石化企业多源知识发现与管理方法研究[D]. 王小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基于平台化发展的Z银行浙江分行渠道转型研究[D]. 唐佳毅.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8]某电信公司的商业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谢迎凤.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低碳物流选址路径问题及超启发算法研究[D]. 冷龙龙.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10]农行莱芜分行客户服务质量评价和提升研究[D]. 曹明亮.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