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调整后建立防治体系的初探

乡镇调整后建立防治体系的初探

一、对乡镇调整后建立防保体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晟之[1](2020)在《浙江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激励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问题,描述新医改10年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变化和现状,系统分析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离职倾向、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现状,探讨激励因素对离职倾向、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为提升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宁海县、武义县、江山市和磐安县等四个县市作为样本地区。乡镇卫生院机构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每个样本地区按照机构所在乡镇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和县城的距离,选取3所中心卫生院、3所普通卫生院为调查对象,共计24所乡镇卫生院。调查内容包括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结构现状、2010-2019年流动卫技人员基本特征、工作变动时间、流动途径以及流动原因,数据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卫生技术人员调查采用整群抽样,选择调查样本地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样本量为1843人。问卷内容包括卫技人员社会人口学特征、激励因素问卷、工作满意度问卷、离职倾向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职业认同量表、工作绩效量表、对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意见。数据分析使用Cronbach’α系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信效度,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各变量间的关联机制,主体框架分析法了解卫技人员对当前工作和未来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意见。研究结果乡镇卫生院机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2010-2019年,乡镇卫生院流入卫技人员590人,流出卫技人员369人,流入人员总数多于流出人员,年净流入率在0.56%-5.07%之间,流动人员总数为2010年在岗卫技人员数的108.61%。(2)流入人员和流出人员职业类型、性别、职称、年龄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学历构成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流入人员中初级职称占73.7%,流出人员中初级职称占61.8%,流出人员高级、中级职称人员比例高于流入人员。(3)流入人员主要来源是应届毕业生(38.1%)、公开招聘(30.7%)、同级机构调入(26.9%);流出人员主要去向是调往同级机构(29.8%)、调往上级机构(29.3%)、辞职(27.4%)。(4)流入人员来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上级医院录用失败(24.8%)、仅符合基层应聘条件(15.8%)、工作性质稳定(14.0%)、容易获取编制(12.5%)等,不同学历、年龄、来源流入人员择职原因存在统计学差异;流出人员离开乡镇卫生院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上级医院利于发展(17.3%)、工作无成就感(12.0%)、基层待遇较差(10.9%)、工作负荷较大(9.0%)等,不同去向流出人员离职原因存在统计学差异。卫生技术人员调查分析结果发现:(5)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激励因素中理想程度得分均值最高的是居民认可3.65±0.77,得分均值最低的是工作趣味2.62±0.90,除居民认可和规范管理外,其他各激励因素认为理想的人员占比均未过半数。因子分析从激励因素中提取6个公因子,6个维度依照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社会与自我认可3.38±0.74、工作和生活条件3.37±0.78、职业发展3.31±0.83、管理制度3.30±0.82、教育培训3.18±0.86、经济激励 3.07±0.85。(6)对工作整体感到满意的卫技人员比例为41.3%,离职倾向得分均值2.68,58.1%的卫技人员未来5年存在离职倾向,转到上级医院工作是首选。自我效能感得分均值3.07±0.85,处于中等水平,职业认同四个维度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职业价值观4.40±0.63、职业归属感4.28±0.65、职业行为倾向4.25±0.55、职业认知3.63±0.84。工作绩效三个维度中任务绩效和关系促进两个维度得分均值均达到高绩效水平,工作奉献得分均值则处于中绩效水平。(7)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社会与自我认可(β=0.286,P<0.001)、经济激励(β=0.236,P<0.001)、管理制度(β=0.088,P=0.032)对工作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β=-0.142,P<0.001)、管理制度(β=-0.122,P=0.010)、工作满意度(β=-0.270,P<0.001)对离职倾向有显着负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β=0.293,P<0.001)、教育培训(β=0.139,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082,P=0.031)、经济激励(β=0.077,P=0.038)对自我效能感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对职业认同的职业认知(β=0.390,P<0.001)、职业行为倾向(β=0.244,P<0.001)、职业价值观(β=0.303,P<0.001)和职业归属感(β=0.200,P<0.001)均有显着正向影响,经济激励(β=0.199,P<0.001)、教育培训(β=0.132,P<0.001)对社会认知有显着正向影响,工作和生活条件对职业行为倾向(β=0.149,P<0.001)、职业价值观(β=0.082,P=0.046)有显着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认同四个维度正向相关。社会与自我认可(β=0.211,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147,P<0.001)对任务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β=0.181,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134,P<0.001)能够显着正向影响工作奉献;管理制度(β=0.139,P=0.006)、社会与自我认可(β=0.166,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120,P=0.004)对关系促进有显着正向影响,经济激励(β=-0.104,P=0.010)对关系促进有显着负向影响;职业认知(β=0.122,P<0.001)仅对工作奉献有显着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β=0.163,P<0.001)、职业行为倾向(β=0.248,P<0.001)、职业价值观(β=0.094,P<0.001)、职业归属感(β=0.070,P=0.004)对工作奉献有显着正向影响,同时也能够显着正向影响任务绩效和关系促进。(8)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工作满意度在激励因素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工作满意度可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β=-0.269,P<0.001),经济激励可通过直接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242,P<0.001),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职业发展可直接正向影响倾向(β=0.296,P=0.021),社会与自我认可既可以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β=-0.307,P<0.001),也可以通过直接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491,P<0.001),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在激励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职业认同在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激励因素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激励因素对于工作绩效没有显着直接影响。职业认同可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β=0.615,P<0.001),自我效能感既可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β=0.101,P<0.001),也可通过直接正向影响职业认同(β=0.393,P<0.001),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教育培训可通过直接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β=0.343,P<0.001),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社会与自我认可自我效能感可直接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β=0.423,P<0.001)和职业认同(β=0.400,P<0.001),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管理制度和自我效能感有显着负相关关系(β=-0.420,P<0.001)。研究结论新医改10年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数量规模增加,但增长趋势放缓,人员流动性过大,人员流动存在初级人才队伍不稳定和高素质人才流失并存的问题。乡镇卫生院与上级医院的发展机会差距是引起卫技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社会与自我认可、管理制度、经济激励有助于降低卫技人员离职倾向,职业发展有增加离职倾向的风险。社会与自我认可、经济激励、教育培训、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促进卫技人员工作动机有积极作用。社会与自我认可和教育培训有利于提升卫技人员工作绩效。

江恬雨[2](2019)在《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从效率评价的角度,定量分析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作的影响,对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促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标的实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2017年乡镇卫生院卫统1-2表、《机构补充调查表》、《湖北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以及实地调研和关键知情人访谈。本研究以8家县域医共体单位内的共37家乡镇卫生院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优选、专家咨询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县域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ootstrap-DEA和Bootstrap-Malmquist方法测度2010-2017年乡镇卫生院的静态效率值和动态效率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然后通过文献阅读、关键知情人访谈和专家咨询确定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借助随机效应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效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结果】(1)2010-2017年间,样本乡镇卫生院的人员投入、床位投入、设备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8%、6.27%和11.00%;总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0-6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人次数、年末孕产妇健康管理人数、年末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人数等5项产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3%、16.95%、-5.59%、5.09%和11.22%;样本乡镇卫生院总体床位资源利用率均低于70%,平均住院日维持在7-8天之间。(2)经Bootstrap-DEA方法测算出2010-2017年样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5685、0.5775、0.6133、0.6234、0.6187、0.6273、0.6078、0.5838,总体效率水平偏低下,呈现先增长后微弱下降的趋势,同期的纯技术效率总体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各年份依次为0.7104、0.6861、0.6863、0.6807、0.6868、0.6783、0.6443、0.6113),规模效率则出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各年份依次为0.8327、0.8907、0.9137、0.9320、0.9216、0.9342、0.9340、0.9160)。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经Bootstrap纠偏后的效率值显着低于传统DEA测算的效率原始值(p<0.05)。(3)运用Bootstrap-Malmquist方法测算出的样本乡镇卫生院2010-2017年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不断改善(2010-2014年逐年增长了10.0%、1.6%、6.0%、1.7%)和不断恶化(2014-2017年逐年降低了-5.5%、-3.1%、-8.2%)的两个阶段,但总体仍是相对改善的(2010-2017年间总体上升了20.5%),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4)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在0.05显着性水平下,乡镇卫生院技术效率的显着影响因素有政府财政补助(负向)、辖区重点人群总数(正向)、病床使用率(正向)以及本科及以上人员数(负向);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有政府财政补助(负向)、驾车至核心医院所需时间(正向)、病床使用率(正向)以及本科及以上人员数(负向);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有人均GDP(正向)、是否加入医共体(正向)以及病床使用率(正向)。【结论】(1)2010-2017年样本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投入与卫生服务产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但仍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2)从静态效率看,样本乡镇卫生院纯技术效率较低是造成总体技术效率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提示需要关注乡镇卫生院组织管理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从动态效率看,2010-2017年样本乡镇卫生院全要素生产率有所进步,主要是受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提示机构内部经营管理水平较技术革新速度滞后,不利于乡镇卫生院的可持续发展。(3)从影响因素看,加入医共体建设可以明显增加乡镇卫生院扩大规模所获得的规模效率,但对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明显;提高床位使用率可以显着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需要加强全科医生、本科及以上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提供中的作用;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乡镇卫生院规模效率;政府财政补助因缺乏客观的需求评估,并未有效促进投入产出的转化过程;与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相符合,辖区重点人群总数增多可以提升乡镇卫生院技术效率;地理位置偏远的乡镇卫生院对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要求更高。(4)针对如何促进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政府财政投入结构,加强对资金的监督评价;医联体运行管理制度化,建立整合长效互动机制;创新规范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配套医保政策,重塑医共体内激励机制。

王曼丽[3](2018)在《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明晰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绩效评价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开展绩效评价实证,探索其绩效改进面临的问题和环境因素,提出适合我国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的绩效改进策略,为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管理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现场调查法对湖北省枝江市、宜城市、天津市、深圳市的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进行现场调研,搜集卫生统计报表、重点疾病病案首页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等资料;对医务人员(核心医院539人、基层医疗机构311人)和患者(门诊患者345人,住院患者278人)开展工作满意度和医疗服务体验调查。2.定性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和CNKI、万方等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医疗联合体绩效的文献,以了解医疗联合体绩效研究现状和趋势;(2)个人深入访谈:基于扎根理论设计访谈提纲,对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所在区域的卫生管理人员、医疗机构绩效管理人员、医疗联合体专家等共43人开展访谈,以了解样本绩效发展现况;(3)专家咨询法:通过制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对15名相关专家开展两轮咨询,用于筛选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专家评分法:通过选取18位医疗联合体专家对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及其子目标打分,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选择7位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检验该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选择13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初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5)扎根理论:借助扎根理论原则,运用Nvivo10软件对43份访谈记录进行分析,用于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6)内容分析法:通过对43份访谈记录开展内容分析,归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合;(7)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角度,探索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的环境因素;(8)利益相关者分析:用于了解样本绩效改进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利益博弈。3.定量分析方法(1)样本选择方法:通过典型抽样获取10家实证样本;通过理论、目的、滚雪球抽样开展对43位知情人的个人深入访谈;(2)数理统计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10家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现状;利用熵值法优化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分别对5家县域和5家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指为了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以所有权和产权为纽带,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依托重组、直管、托管、兼并等形式,在实施法人治理管理制度之下,建成的上下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具有统一性、集团性、协同性三个重要特征。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和其他方的目标集合,其中需方是运行目标体系的主要目标维度(该维度与运行目标之间的重要性和紧密性的均值为4.71),医疗卫生环境改善(4.88)、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和运行效率提高(4.79)、医疗服务体验良好(4.67)是运行目标子目标中排名前三的目标条目。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共获取43份访谈稿,其中34份(90%)用于理论构建,剩余9份(20%)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在利用Nvivo10对访谈稿三级编码后,本研究构建了理论饱和、包含5个理论假设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形成是前提条件(政府行政命令、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上级医疗机构能力和意愿、居民需求、市场竞争)、行动策略(管理制度建设、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协同)和维持条件(医保配套改革、政府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共同作用的结果。4.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理论框架包括7个绩效层面(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19个绩效点(医疗服务量、其他服务量、物质可负担性、精神可负担性、时间可及、地理可及、服务可及、期望寿命、健康素养、健康水平、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果质量、过程质量、结构质量、医务人员工作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其他效率)、1个理论框架政策目标、6个相关理论假设。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为了实现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质量和效率、改善医疗服务利用现状、优化医疗卫生环境以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目标,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通过完善内外部管理制度建设和人、财、物、信息等医疗资源共享等措施,结合其自身医疗服务提供和管理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所带来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层面的综合变化及变化程度。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包含卫生服务可及性、可负担性、数量、质量、效率、效果、效益7个维度。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维度24个一级指标,其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758,各个指标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均在0.78以上、体系水平的内容效度为0.96,熵值法优化的指标权重分布中,x4、x8、x9三个指标的权重最高。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政府相关部门)、绩效评价对象(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6个维度24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报表、政策、问卷等数据资料搜集和一年一次考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反馈沟通、目标促进、工具完善、激励机制构建)等多个方面。6.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10家样本调研中,共回收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539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311份;回收门诊患者体验问卷345份,住院患者体验问卷278份。10家样本均在2010后建立,均为“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地域模式。县域A1和市区D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综合功效系数在两区域中最高,分别为3.3660和3.1723。A1和D2的共性特征为上级医院均具有建立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条件;政府有作为;区域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佳;其他原因如A1的重点人群示范管理等。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面临的绩效改进问题为:(1)前提条件问题:政府不支持、不放权;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的不愿意和能力不足;居民理念差、不认知;市场竞争不合理;社会经济水平低、疾病谱复杂等;(2)行动策略问题:整合模式选择不合理、业务管理不统一、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功能定位模糊、绩效考核缺乏;人事制度不全、人事激励机制缺乏、信息化滞后、文化冲突、科室无合作;(3)维持条件问题:医保政策健全、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粗糙以及其他人事、财政、药品、价格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等。7.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结果(1)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监督和绩效管理;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改革医保制度;引导居民合理就医;(2)上级医院要完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标准;完善人员共享激励机制建设等;(3)基层医疗机构则需要着重发展全科,同时加强和上级医院的重点和特色专科以及各类服务协同,同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4)非成员医疗机构则需要通过合理竞争实现与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共同进步;(5)居民则需要主动关注医疗联合体相关信息、转变就医观念、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科学表达医疗服务需求。【结论】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运行目标是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等多方目标的整合,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开展应以目标为导向。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工具、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多方面内容。该模型科学性较强,可以为我国各地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是一个多利益方博弈的过程。政府、上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其他非成员医疗机构以及居民应该共同行动,促进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改进。【创新与不足】1.研究的创新性本研究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注重探索其运行目标和绩效内涵、开发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和模型,在研究视角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新意;本文综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不仅构建了科学实用的绩效评价模型,还据此模型的应用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运行特征的绩效改进策略,在研究结果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研究的不足因样本所在总体较少,本研究仅选择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样本的代表性层面上有一定欠缺;因可操作性限制,本研究没有进行不同类型医疗联合体之间的绩效比较研究,也没有进行医疗联合体建设前后的绩效比较;基于结果视角评价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在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可能较难顾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结构和过程特征。

热娜·艾克拜尔[4](2016)在《新疆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新疆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现状,分析其在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综合评价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为改善新疆乡镇卫生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从全疆89个县(市)中随机抽取6个县(市)共65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定量数据收集,并对6县(市)卫生局局长、18个乡镇卫生院院长、18个公共卫生服务专兼职人员进行访谈,同时收集65所乡镇卫生院2013年度工作总结。结果:1.基本情况:2013年六县(市)总乡镇卫生院数为65个,其中中心卫生院18所占27.27%,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时间为4-5年;2.收入与支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补助在317.315408.10万元之间,其中健康教育平均比重最大为31.68%,其次为妇幼保健经费平均比重为11.79%;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各项总支出为2079.12万元,其中家庭健康档案建立支出最多占5.79%27.46%;3.基础设施建设:被调查的65个乡镇卫生院中,公共卫生各业务科室平均总用房面积为529.65㎡,占总业务用房平均面积的30.54%,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拥有4.5间公共卫生业务用房;4.卫生人力资源情况:2013年六县(市)卫生技术在岗人员6996人,公卫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占2.80%;65个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专兼职人员数已达标,公共卫生服务专职人员数除英吉沙县,其余均未达标;5.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1项内容全面展开,并达到了全覆盖的预期目标。特别是在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中医民族药管理等项目开展效果良好,得到大步发展。6.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综合评价:除中医民族药管理开展率、饮用水卫生监督协查开展率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协查开展率三项低于目标值外,其余调查项目高于目标值。东疆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及卫生管理服务综合效益达到目标,南疆和北疆乡镇卫生院综合效益未达到目标;东疆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及卫生管理服务能力综合效益好于南疆,南疆好于北疆;7.访谈显示:县局长、乡镇卫生院院长、防保人员均提到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给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带来的不便,尤其是人力匮乏、设备陈旧、环境落后、交通不便等问题;8.工作总结显示:县卫生局及乡镇卫生院主要提出在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卫生投入、推进妇幼保健、疾病控制等方面重要性。结论:1.在新疆卫计委的高度重视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积极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仍有较大缺口,急需知识覆盖面广泛且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公共卫生服务专职人员;3.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利用,充分提高使用效率;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覆盖,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多项措施并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5.不断强化各地区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认识和实践关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田淼淼[5](2013)在《中国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的背景、发展历程,探寻政策问题,界定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内涵;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确定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根本目标及目标体系;以目标为前提,提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评估框架,并确定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评估工具对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应用,为系统、客观评价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提供适宜工具,并为优化政策和实施方案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的背景、发展历程,探寻政策问题,界定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内涵;以文献研究、规范分析为主,结合理论功能、实践导向及专家论证分析,在西部地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基础下,运用树形图法,界定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根本目标及目标体系;从SPO模型出发,探讨乡村一体化政策价值导向,构建政策效果评估概念框架;运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实证研究,确定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一体化政策效果并探寻影响效果的关键因素。数据来源:一是专家咨询数据;二是实证研究现场调研数据;三是国家卫生统计年鉴数据。研究结果(1)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就是要形成和建立一个适宜于当地社会经济以及卫生服务网络的紧密性服务体,具有系统性、经济性和公益性的价值导向。(2)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目标体系包括6项直接子目标(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规范化分工协作、卫生服务连续性提供、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卫生服务质量和提高卫生人员满意度)和3项间接子目标(改善服务利用效率、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以及提高居民满意度)。(3)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组织体系、资源配置和满意度三个方面内容,共有三级指标27个。(4)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多为松散型一体化模式,乡村医生薪酬、养老保险及对村卫生室统一财政管理的实施率分别为66.67%、16.67%和33.33%。(5)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人员交流率从2008年的5.25%增至2010年的24.57%,从事防保工作的人员增加了7.75%,公共卫生人员密度指数从1.0206增长至1.0685。(6)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所占比例从2008年的12.96%提高至2010年的15.42%,从事防保工作的时间所占比例提高了5.61个百分点,村卫生人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时间则从22.25%提高至65%。(7)松散型一体化下,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完成率均为48.84%,而相对紧密型一体化下的完成率平均为95.42%。(8)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督导频率从2008年的每季度一次提高至2010年的每月均为1.43次;每年参加过两次以上乡镇卫生院业务培训的村医比例也从2008年60.37%提高至90.21%。(9)村卫生室处方书写规范率从2008年的26.45%提高到2010年的85.13%。(10)松散型一体化下村卫生室处方两联抗生素使用率为11.52%,而相对紧密性一体化下的村卫生室为6.38%。(11)松散型一体化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增长率比值比均值为0.77,村卫生室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为11.3%;而相对密集型一体化中,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增长率比值比均值为1.785,村卫生室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为51.40%。(12)松散型一体化下,村卫生室对收入的满意度为8.9,对乡镇卫生院业务培训的满意度为6;相对紧密型下收入满意度为7.5,业务培训满意度为8.2。(13)影响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的关键因素分为政策自身因素,即政策内容的实施情况和政策外因素,包括同作用于乡村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和乡镇卫生院管理效率。研究结论(1)同新医改中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资源投入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共同作用下,乡村一体化政策能够促进乡村卫生机构间的人员交流和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紧密型一体化对于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对加强机构间联系、恢复两级机构的相互协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管理,提高村卫生室的行医规范和服务质量。(3)相对密集型一体化下卫生人员交流程度较高,乡村一体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村卫生室回归公益性,但村卫生室的积极性仍取决于村医经济收入及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效率。(4)推进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策略:明确促进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的管理目标,强化乡镇卫生院管理效率;稳定乡村医生合理收入,提高其积极性;推进紧密型一体化管理,解决好乡村医生执医稳定和安全问题;加强基层各项政策的组合运用和衔接。创新与不足本研究主要创新点:(1)在国内卫生政策研究中,首次将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应用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政策效果分析中。(2)从理论功能、实践导向的多重分析角度下,探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政策目标,将其分解为可量化、可考核的目标体系。(3)通过对目标体系的系统分析,构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评估指标体系,为系统评估乡村一体化政策效果提供现实工具。本研究的局限:(1)因地区间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差异,指标体系中中优指标的标准值采用了相对优选区域来代替标准值,未对标准值的界定进行严格探讨。(2)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所选择的样本地区存在一定的民族地域特殊性,样本乡镇数量偏少。(3)分析影响因素因政策作用的复杂性,采取了理论分析方法,而未能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他政策的实施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确切影响进行分析。

袁璟[6](2012)在《新医改环境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筹资、人力资源和服务功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总目标。“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实现医改目标的核心策略。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骨干,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主要力量。乡镇卫生院的功能是否完善和服务能力的高低,对“保基本、强基层”的医改策略能否实现和农村居民能否享有可及和有质量的基本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有的对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研究和探讨,普遍认为乡镇卫生院存在功能弱化、功能错位、重医疗轻预防保健的问题。对乡镇卫生院功能缺少明确详细的界定,政府投入不足,卫生人员配置不合理、能力水平低,缺少有效监管和考核是影响乡镇卫生院功能完善的主要因素。但以往的研究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对乡镇卫生院功能多为观点性的探讨,实证研究多为对某部分功能或工作任务的研究,而缺乏全面综合的评价;2)多为横断面的现状描述,较少动态变化的研究:3)较少对筹资、人力资源的投入变化与乡镇卫生院功能变化的综合研究。新医改出台了针对基层卫生机构的一系列政策,涉及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筹资和人力资源建设。在此契机下,乡镇卫生院的资金筹集和人力资源配置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服务功能的变化是否符合医改的目标,还存在哪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新医改环境下,乡镇卫生院资源投入及服务功能变化,为完善乡镇卫生院功能、实现医改强基层目标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1)揭示新医改前后乡镇卫生院财力筹集和人力资源配置变化;2)分析新医改前后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的变化;3)研究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4)为完善新医改强基层政策和实施提供证据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包括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和典型调查数据两部分。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来自全国31个省市288家乡镇卫生院2008和2011两年度的机构问卷调查,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数据主要用于分析新医改政策投入和实施情况,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筹资补偿、人力资源的数量和构成在医改前后变化情况。典型调查数据来自2011年对吉林、陕西、山东、重庆、安徽五省市的3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的机构问卷调查,以及这30家乡镇卫生院的403名医生、护士和防保人员的卫生人员问卷调查。典型调查数据主要用于补充人力资源的素质能力、人员培训、人员流失与补充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典型调查中,对106名县市卫生局的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医生和防保人员进行了关键知情者访谈,以对医改以来乡镇卫生院在服务功能、筹资和卫生人力方面的变化进行深层次分析。本研究对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界定主要以《中国基本卫生服务及国家基本卫生服务包研究》中基本卫生服务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参考其他研究以及世界银行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通过课题组研究讨论和专家咨询确定了乡镇卫生院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和项目,包括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大类,共9大项、100小项服务项目。采用项目升展比例和机构开展比例两个指标评价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开展情况。对卫生人员的素质能力,除采用学历水平指标外,还采用闭卷测试的方式,测试医生、护士和防保人员对基本医疗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定量数据采用Microsoft access二次录入系统录入,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统计推断分析方法。定性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方法。主要研究结果:(1)医改政策实施和对基层卫生机构投入:新医改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针对乡镇卫生院的功能、筹资和人员队伍建设。新医改强调加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各个县(市)陆续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但进度不一。对基层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逐步加强。西部地区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主要来自中央财政投入。医改最初各个县(市)主要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建设的投入,在2009年达到最高,2010年略有下降。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增加,大部分县(市)将资金拨付与考核结果挂钩。大部分县(市)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投入增加迅速。(2)乡镇卫生院筹资变化:医改后,乡镇卫生院筹资来源的结构发生变化。实施全额预算拨款的乡镇卫生院比例增长了15.2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2010年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提高,超过药品收入,成为乡镇卫生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地区问的表现不一样,2011年西部地区已有57.5%的乡镇卫生院实施了全额预算拨款;但在东、中部地区仍以差额预算拨款为主,实施全额预算拨款的乡镇卫生院不超过20%。东、中部地区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仍略低于药品收入,而西部地区则高于药品收入。财政投入对乡镇卫生院的总的支付力度提高,财政补助占总支出的比例由2007年的20.4%提高到2010年的34.9%。对人员经费支出的支付力度上,2010年,财政补助中48.9%是基本人员补助,基本人员补助占人员经费支出的比例为59.1%,不能完全覆盖人员经费支出;但总的财政补助与人员经费支出之比由2007年的0.62上升到2010年的1.12,己能够支付全部的人员经费。在基本建设支出支付力度上,63.4%的乡镇卫生院2010年末获得基本建设补助,67.3%的乡镇卫生院当年也没有基本建设支出,平均来说,获得的基本建设补助大于当年的基本建设支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付力度上,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专项补助占财政补助的27.8%,79.2%的乡镇卫生院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补助高于其当年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支出。对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补偿力度,尽管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的乡镇卫生院数量增加,但2010年实际获得财政专项补助的乡镇卫生院卫生院仅占42.4%。且补助的力度较低,仅占卫生院财政收入的10.8%,仅能支付药品支出的11.6%。(3)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从人员数量和结构来看,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略有增加,护士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但医护比倒置的现象仍然严重。从人员质量来看,卫生技术人员总体学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58.3%的卫生技术人员仅拥有中专及以下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对基本医疗卫生知识的测试成绩不高。人员的流失现象有一定程度缓解,2008-2010年间,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规模很小,平均每家机构的净流入人数由2008年的0.3人增加到2009年和2010年的0.8。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平均每日工作时间均在8小时以上,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6天左右,大部分卫生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量较大。人员编制设置在不同地区变化不一致,但总体上编制数变化不大,无法满足人员变化的需要,编制不足的机构增加。订单培养、上级对口支援等吸引和补充人才的措施效果还不明显。乡镇卫生院65.1%的卫生技术人员在2010年参加过各类培训。总体上,卫生人员认为医改后的培训数量增加、培训质量提高,但对获得的培训机会的评价仍然较低。(4)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变化:总体上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2010年服务功能开展项目比2007年有所提高,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项目的提高程度高于基本医疗服务功能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受到重视,乡镇卫生院从过去的重医轻防转向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的功能定位。政策的重视、政府投入的增加、考核和激励制度的实施是促进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迅速开展的主要原因。分析2010年开展机构比例不足90%的服务项目的未开展原因,基本医疗服务功能项目未开展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设备、人员能力不够、人员数量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项目未开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上级无要求,其次是人员能力不够和人员数量不足。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全额拨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乡镇卫生院出现了不愿意提供医疗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功能萎缩的现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虽得到加强,但限于服务能力,部分项目的开展遇到困难,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结论和政策建议:乡镇卫生院的筹资结构发生转变。财政补助收入成为乡镇卫生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药品收入所占比重下降。财政补助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付力度较强,提高了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而对药品零差价销售的补助力度较弱,降低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和质量均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不大,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人员培训的数量增加、培训质量有所提高。人员流失的现象得到缓解。用人机制不活,编制仍是引进人才的障碍。所实施的各类人才吸引和补充政策作用有限。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转变,由重医轻防转向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开展的范围和力度均有所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更快,服务的可获得性增强,但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政策的重视和引导、投入增加、考核和激励制度是功能转变的促进因素。卫生人力能力不足和财政投入不到位是影响服务功能开展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的投入责任,确保政府对基本卫生服务投入的持续性,确保投入资金的到位;2)根据基本卫生服务提供的要求和卫生服务需求,对乡镇卫生院所需人员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进行合理规划;对现有的人员补充政策进行总结评价,采取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发展医学教育,增加培训机会,改善培训质量,提升乡镇卫生院的人力素质水平。3)放松编制的管制,采用更灵活的用人机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工作岗位,政府根据工作岗位进行投入。依据工作岗位招聘人员,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薪酬待遇,废除编制身份的终身制;4)注重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应进一步根据基本卫生服务的要求,出台细化的操作指导手册,对卫生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考核中加重服务质量的比重。

冀明奎[7](2012)在《华东三省市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农村卫生服务提供的主体,在满足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维护公众健康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农村卫生机构的发展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其自身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关系到农村卫生事业兴衰成败。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是卫生机构生存状况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只有及时掌握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政府才能科学合理的研制高价值的卫生政策,才能为卫生机构的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只有及时掌握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卫生机构才能发现经营缺陷,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经营水平。本研究期待达到的目标是:了解1995-2007年间上海、江苏和山东三地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及变化,分析财务状况变化过程中三地卫生机构取得的成就、共同存在的问题和特殊问题,分析财务变化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针对问题、原因和形成机制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为政府卫生决策和农村卫生机构改善经营管理提出政策意见和建议。二、材料与方法研究以“多维度组合评价法”指导内容的勾划思路。同时,针对研究中所得的主要思路和观点,进行“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所采用的定量研究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综合优势指标等。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焦点问题访谈、居民意向调查、卫生人员意向调查和基本情况调查、二级资料提取等。2000年系统调研了华东3省(市)12县、49乡镇、174村的各级领导、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和卫技人员,以及9781户农户。2008年进行了一次重复性调查研究,共调查了3省(市)12县、49乡镇、149村和10660户农户。经检验,两次调查数据质量与代表性良好。三、研究结果(一)农村卫生机构经营环境的变化自1995年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化建设在高速进行,大量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调查地区三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速较快,特别是2003年后。2003年,三地农村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上海农村实施了多种医疗保险制度、收支两条线等政策。江苏部分地区对相邻村卫生室进行了合并。自2003年后,县级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增长较快,但相比财政支出比重较低且不断下降,不同年份间波动也较大。上海财政卫生支出主要倾向乡镇卫生院、江苏和山东主要倾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二)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所反映的主要问题1、农村卫生机构发展不均衡农村卫生机构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区同类卫生机构发展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较慢;同一卫生机构不同年度之间发展不均衡,时快时慢、时好时差;三级卫生机构之间不均衡,县级医院总体优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优于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发展状况最差;同一地区三级卫生机构发展不均衡,表现为此消彼长,难以同步发展。卫生机构自身业务发展不平衡,“以药养医”、“重医轻防”现象普遍存在。2、政府投入不足仍是困扰农村卫生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政府投入金额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卫生机构的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普遍没有提高,在绝大多数卫生机构中仍在不断下降。2003年以来,上海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得到财政补偿相对较多,一个明显的成效是次均门诊费用增长受到了明显抑制。但其他地区农村卫生机构获得的财政补偿仍然较少,为了生存,卫生机构只能靠自身的业务收入创收,次均诊疗费用大幅提高。政府对村卫生室没有投入。政府对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投入较少,山东地区甚至没有投入。3、“以药养医”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医疗服务收不抵支,提供的越多,亏损越多。药品盈利能力较强,农村卫生机构普遍靠药品盈余弥补医疗亏损。尽管近年来药品收入在卫生机构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003年以来,上海对乡镇卫生院财政投入增长较快,2007年乡镇卫生院获得的财政补偿额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5.2%,政府投入在弥补医疗亏损发挥主要作用,其次是药品收入。但其他卫生机构仍要靠药品盈余生存发展。4、部分地区卫生机构负债水平过高县乡两级卫生机构普遍靠负债经营,债务主要是流动负债。上海县级医院没有长期负债,乡镇卫生院长期负债也极低,净资产大、现金流充沛,偿债能力较强。山东地区县乡两级卫生机构负债水平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偿债能力较弱。近年来,江苏和山东两地县乡两级卫生机构长期负债规模都有较大增长。5、卫生机构营运能力普遍低下2003年以来,卫生机构大举资产购买和配置,资产总量快速上升。但调查表明三地农村卫生机构对资产的利用并不好,资产营运能力总体水平一直不高,近年来还有所下降,特别是山东地区。尽管县级医院资产规模远超乡镇卫生院,但是,对资产利用水平不高,乡镇卫生院的资产营运能力要比县级医院好。6、成本上升较快尽管卫生机构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同期快速增长的支出吞噬了增长的收入,导致卫生机构结余较少甚至收不抵支。医疗支出在卫生机构总支出中所占比较最大,上升最快。医疗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在发达地区成本有进一步上升趋势。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机构管理费用过高,严重不合理。7、盈利能力普遍低下卫生机构收入盈利能力和资产获利能力普遍较差。尽管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但是,业务收入获利能力并不强。部分地区卫生机构业务亏损严重,如果没有政府投入,经费不能自给。调查医院2000-2007年期间,不管是净资产还是全部资产,其获取现金的能力很差。乡镇卫生院盈利能力比县级医院弱。上海地区的农村卫生机构盈利能力比江苏和山东药低,但江苏主要药品盈利贡献较大。(三)影响农村卫生机构经济运行状况及变化的主要因素1、影响政府投入的主要因素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和中级阶段,尚不成熟,政府财政主要用于社会投资建设,政府能用于农村卫生投资不多。而以GDP考核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又助长了政府“经济人”的一面,使得政府更加不愿意对农村卫生加大投入。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政策削弱了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权力,而其承担的发展农村卫生责任并没减少,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两级财政对加大卫生投入力不从心。2、影响门诊和住院收入的主要因素推动村卫生室收入增长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次均就诊费用的上升,就诊人次减半是影响村卫生室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001-2007年,上海县乡两级卫生机构门诊收入增加主要依赖门诊人次的增加,而山东则主要依赖次均门诊费用的上涨。除上海地区的县级医院住院收入在2001-2007年间增长主要靠住院人次的推动,其余年份和其他地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住院收入增长的最大贡献因素是次均住院费用的增长。总之,农村卫生机构的收入增长主要靠价格上涨带动。3、影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的主要因素卫生机构自身的综合优势决定了年门诊量和住院人次的多少,综合优势高则更具有竞争优势,诊疗人次相对就多,经营状况就好。同时,同一地区其他卫生机构将会受到负面影响,市场份额受到瓜分,诊疗人次也会受到影响。相对于2000年,村卫生室综合优势下降,居民对村卫生室收费水平、医生服务热情、医患关系密切程度均有所下降,导致村卫生室诊疗人次减少50%以上。病人就医方便对乡镇卫生院的综合优势贡献度大大增加,收费让人接受、医生服务热情、医患关系密切对综合优势高的乡镇卫生院贡献度贡献显着,但对中低优势则不明显,甚至贡献度下降。调查过程中,上海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总体优势比较明显,在全部调查的卫生院中属于高优势组比例更多,上海乡镇卫生院次均费用上涨受到明显抑制,次均门诊人次也是大幅提高。县级医院综合优势进一步巩固,除收费让人接受外,水平让人放心、医生服务热情、医患关系密切和病人就诊方便对县级医院的综合优势贡献均比2000年更强。所以,县级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一直维持增长。此外,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不断外流造成地方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减少、人口导入地方诊疗人次增加。4、影响诊疗费用的主要因素影响农村次均门诊费用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文化层次、患病状况、卫生服务可及性、就诊机构、自觉严重程度、费用报销比例、收人等。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包括住院天数、医疗付费方式、医院等级、年龄、收入、入院情况、有无抢救、转归等。5、影响农村卫生机构成本因素分析影响农村卫生机构成本因素主要有人力成本上涨较快、药品费用居高难下、管理费用快速攀升、负债规模较高、管理水平相对低下、资产营运能力较低。四、结论与建议1、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卫生投入水平将政府财政卫生投入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抑制政府“经济人”一面,引导政府加大财政卫生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卫生投入总量,落实政府在地方卫生发展中的作用。制定科学的投入分配方案,侧重对综合实力薄弱的乡村两级机构投入,提高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县、乡、村三级卫生网均衡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积极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发展;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调整医疗和药品价格、促进健康发展调整医疗价格结构,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诊疗、护理和手术等服务价格,降低部分偏高的检验检查价格。发挥价格杠杆的引导作用,拉开不同级别卫生机构的服务价格梯度,促进就医人群的合理分流。做好成本核算,定期在医疗成本的基础上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开展实行由项目收费、总额预付和病种收费组成的多样化的医疗收费管理结构。控制药品价格虚高和用量不合理,扩大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地区,促进卫生机构合理用药。控制诊疗费用快速上涨、释放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卫生机构卫生服务供给。3、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卫生机构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明确县、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促进三级卫生机构合理分工。开展卫生机构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合作,消除无序竞争。4、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能力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新农合门诊统筹基金,提高居民受益度。加强对供方行为的管理、避免诱导需求。建立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村流动人口健康权利。5、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农村卫生机构财务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减少不必要支出,提高农村卫生机构成本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避免盲目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加强负债管理、降低资金成本,防范财务风险。

鲁轶[8](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衡量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效果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执政党对人民群众感情深厚与否的标准之一。做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当前社会改革的重点,对于保民生、促发展、维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做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理论研究,对于拓宽中共党史学科在社会建设史领域的研究范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历史的基础上,以时间为主线,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以1992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请示的通知》、2002年中共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并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专题会议为时间节点,将改革开放后到2009年的时间划分为3个主要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初的适应期,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探索期,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期。在这3个章节中,按照社会经济变革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影响、党对医疗卫生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主要政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实际开展情况三个主要部分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六章)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着重论述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畴、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基本框架等。选题原因主要是基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对于保民生、维稳定、促发展具有重要性;研究目的是以史为鉴,为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意义上主要从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来分析;研究范畴从医疗卫生、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等层面进行了界定;研究现状分析了5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2个方面的不足;研究难点在于对深层原因的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总结等;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回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卫生状况极差,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卫生机构残缺不全且分布不均、诊疗技术水平相当落后、缺医少药,卫生管理缺乏经验、方式落后。针对这些情况,中共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卫生政策,特别是毛泽东“六·二六”指示发出后,国家将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农村医疗卫生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大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农村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健全、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巡回医疗蓬勃发展、赤脚医生活跃在农村基层、爱国卫生运动效果明显,农民群众的生命质量明显提高,就医状况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成绩成为中国卫生史乃至世界卫生史上的光辉一笔。第二章主要考察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等促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变迁,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财政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紧缩、企业改革和农村工业的兴起等都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产生巨大影响。这个时期党及主要领导人对卫生工作高度重视,体现在改善群众生活中的卫生条件、提出卫生事业要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重视卫生人才的培养、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等方面。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补偿政策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在调动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优化卫生院的领导干部结构、提高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成绩,这对于创新办医体制和模式等具有一定意义,但同时却由于片面强调权利下放,过多注重短期经济利益,最终导致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萎缩,重治轻防现象不断加重,合作医疗也逐渐衰退。第三章主要考察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个时期,分税制改革、股份制改革、农民减负等都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中共中央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将医疗卫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推向市场带来的众多负面效应,中共中央层面在政策制定上开始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出台了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重建合作医疗、乡村卫生—体化管理等政策,这些政策取得了一定积极效果。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执行中遇到重重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在实际工作层面,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趋势继续扩大和深入,最后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濒临瓦解、乡镇卫生院经营困难、举步维艰,村级个人行医盛行,无证行医和游医屡禁不止,村级防保工作几乎停滞。第四章主要考察新世纪以来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个时期,中共中共中央将国家战略重点放到民生工作上,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中共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迎来快速发展期。财政对农村卫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量出现回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演进的特点、成就和经验教训做了总结和归纳。演进的特点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对市场经济的被动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定位没有改变,但实际执行中其公益性逐渐丧失;改革早中期卫生投入较少,且投入机制欠科学;卫生政策没有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发展路径给出恰当的安排,也没有较为成熟的工作方针;卫生领域对实施市场化改革的理解较狭隘;虽然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的矛盾尖锐,但我国政府一直不断朝积极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向努力。主要成就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改变了卫生服务供给短缺的现象;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专业素质大幅度提高,初步具备医学专业素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实现全面覆盖。经验教训主要有:医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受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不能抛弃政治经济发展现实环境去制定政策;医疗制度的设计应该是整体性的,单项建设、局部建设对于解决目前积重难返的问题意义不大;保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工作经费,使预防保健工作切实落实;我国将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政策制定上要做到未雨绸缪。第六章对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思考。主要问题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划分不明;各级医疗机构间无序竞争还比较严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筹资渠道单一,投入机制也欠科学;积极政策难以有效落实。主要对策有: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分工;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顶层设计,并使其法制化、规范化;调动基层积极性,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多学科的研究。

程亮[9](2011)在《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的变迁分析》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的根本,农村卫生工作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村三级卫生网的建立和协调运作,解决了农村居民缺医少药的状况,增进了农村居民的健康,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总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指出农村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焦点问题是“预防保健职能难以切实落实到位或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重医轻防、以医养防、重有偿轻无偿、重有收益轻少收益”。近年来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反映了国家对农村卫生工作特别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在不断提高。对于各级卫生机构而言,其设施状况如何、有无改善、能否达到相关要求,必然影响着其功能实现程度以及农村三级卫生网的协调运转。本研究通过对同一批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进行变迁研究,为改善卫生设施配置状况,促进农村卫生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依据。二、材料与方法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政策制定科学程序”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包括二次资料提取、现场调查等。课题组前后两次在华东3省(市)的12县(市、区)、49乡(镇)、174村进行重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各级卫生机构基本情况、相关卫生人员的意向调查、家庭健康情况询问及意向调查等。并在组织培训、现场调查、数据录入与核对等环节进行了严格的质控。具体分析方法为纵向历史比较、地区间横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主成分分析、因果分析图等。三、研究结果(一)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的背景通过对农村卫生机构相关政策背景的研究,可发现指导卫生机构设施建设的政策文件在增多(近40项),且指导内容愈加详细。同时对各级卫生机构不同的功能定位逐步清晰。在现有文献研究方面(约140篇),关于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方面的研究还不系统,鲜有从农村三级卫生网整体运作高度进行的研究。通过查阅近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反映出在全国整体水平上各级卫生机构的设施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如建筑面积、床位开设、仪器设备配置等方面。(二)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的变迁县级医院的设施状况整体上在改善,一些贵重设备在不断添加的同时落后设备在逐渐淘汰。而乡镇卫生院的设备变化趋势与县级医院不大相同,绝大多数设备总台数呈下降趋势。资金来源方面县级医院自筹比例最高(2007年,86.4%),乡镇卫生院次之,村卫生室最低。仪器运转方面乡镇卫生院稍好于县级医院。在建筑面积及病房配置上,以上机构均有改善。至2007年,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仪器设备的改善情况整体上优于县卫生监督机构;几年来县卫生监督机构设备改善程度不大。(三)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的规范差距分析近年来设施状况整体上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各级卫生机构在建筑面积、床位设置、设备配置等方面,存在缺口的同时也有过度配置的现象。所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千人口床位数(2007年,1.1)已远远超过相关参考标准;基本设备配置方面有些必须的设备仍没有配齐,但同时经统计可得约20%的乡镇卫生院已配置或填报“急需”CT。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B类设备配置率离规范所要求水平差距最大。县卫生监督机构的配置率普遍极低,多种设备均没有配置到位。(四)综合指标及功能实现程度分析对比两次调查后所计算的综合优势指标值,乡镇卫生院在需方心目中的地位没有太大变化。以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经营格局为例进行了分析,可看出乡镇卫生院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格局中仍处劣势,医疗与防保工作仅有一定程度上的改观,其由于重视医疗收益而影响防保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卫生相关人员的意向调查结果也验证了以上了结果(84.4%的人员认同)。(五)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策略的提出乡镇卫生院在物力状况方面存在床位数大幅超标,医疗业务用房与防保用房失衡,医疗设备过度配置,防保设备严重短缺等问题,影响着防保工作的开展。针对以上问题,需严格把握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加大防保投入以保障业务用房与设备,购进设备应进行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等环节,加强日常设备管理而避免闲置与浪费等。四、研究结论(一)农村卫生机构设施建设的相关国家标准已逐步健全,但需进一步加强各类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二)农村卫生机构的设施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资金来源仍以自筹为主农村卫生投入应不断加大。(三)农村卫生机构设施建设中缺口与超标现象并存,设备配置与否宜以当地居民需求为导向,同时需科学管理与使用,避免闲置与浪费。(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无序经营局面仍存在,但有所缓解;“以医养防、重医轻防”现象仍需得到重视。

袁敏[10](2011)在《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的变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我国农村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是按农村卫生系统内部相应的责任分工和功能互补原则,将处于不同层级结构和不同功能定位的卫生服务机构联成的网络。课题组2000年专题研究表明,农村卫生机构功能落实上存在网络内的各级机构之间的功能定位模糊,网络的整体功能偏倚,公益性质突出的预防保健功能逐步失活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功能紊乱的状态,2000年之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规范、卫生资源的投入等措施,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功能的落实。本课题组2008年对2000年研究地区进行了再次调查,本研究聚焦卫生服务开展和利用,对卫生机构功能落实情况进行评价,明确功能落实程度和差距所在,探索相关原因为农村卫生机构功能的进一步落实提供策略。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政策制定科学程序”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运用政策梳理、资料查阅的方法,对农村卫生服务的背景环境进行分析;以两次调查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描述等方法对服务开展和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汇总比较;发展了规范差距分析方法,找出了当前农村卫生机构功能落实上的差距;运用综合指标对影响医疗和防保能力的原因和变迁情况进行分析;借鉴鱼骨图对造成农村卫生服务开展和利用上“重医轻防”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原因层次关系进行明确,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查阅、二次资料提取、卫生服务调查等。两次调查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各级卫生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量情况、卫生人员的卫生服务意向调查、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和认知、评价等,并在各环节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资料通过Epidata和Excel录入,SPSS软件完成统计分析工作。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背景20世纪90年代农村卫生工作陷入低谷中,2000年以后,农村卫生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农村卫生相关重要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县级预防保健体系得到初步组建,相当部分的病源回流到农村医疗机构,但是农村卫生服务依然存在问题。(二)农村卫生服务开展和利用情况及其变迁农村卫生服务开展率和利用量2007年相对1999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各级机构医疗服务利用量呈现上升趋势,地区间显示出不同的手术服务开展和利用的变化趋势;防保服务开展率提升明显,但对服务监测和效果评价的开展不甚理想。(三)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规范差距分析结果对规范差距分析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梳理,阐明了其用于卫生服务评价的可行性和操作步骤。结果显示农村卫生机构医疗功能的落实维持在较高水平,防保功能落实有较大提高。但是防保服务开展多为一类基本任务的开展率,而在落实程度和监控评价上未达到标准或缺少规范无法评价。(四)综合指标及卫生服务供、需方认知和行为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能力的影响依次是床位数、手术项目开展率和检验项目开展率;防保开展能力影响因素中,财力投入影响减弱,人力素质影响增大,对防保工作重视与村医对防保工作投入时间成正相关。卫生服务供、需方对防保服务功能和需要的认知明显提高,对免疫接种服务的开展程度和认同度最高。(五)影响卫生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的原因及建议“重医轻防”问题未能解决,政策在中微观层面上功能定位不够清楚;供方对传染病预防以外的服务开展不够重视,功能落实局限于完成开展率的要求;需方对除免疫接种以外的其他防保服务认知程度依然较低;需方能够更主动地要求预防接种服务,但其他项目多是等待卫生机构上门宣传通知。四、研究结论1、农村卫生机构宏观层面基本功能定位得到明确,中、微观层次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尤其是在预防保健服务的功能规范比较模糊。2、近年来农村县、乡、村各级卫生机构在服务的开展方面发展较快,农村卫生建设初见成效,功能落实“重医轻防”的局面有所缓解,但是依然存在。3、农村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功能落实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防保服务功能的落实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存在防保服务覆盖面达到要求,却没有提供足够的服务的尴尬局面。4、农村卫生机构医疗技术能力和防保能力综合指标的影响权重发生变化,对防保工作的重视关系到网络内其他机构防保工作的落实。卫生服务供、需方对防保服务认知程度明显提高,但存在重计划免疫服务轻其他防保服务的倾向。5、政策规范在中微观层面功能定位不够清楚制约了政策的实施和效果;供方追求开展率的开展方式影响服务效果;需方对除计划免疫外的其他防保服务认知程度和获取服务主动性依然较低,影响了防保服务的开展和利用。

二、对乡镇调整后建立防保体制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乡镇调整后建立防保体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激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问卷设计和内容
    2.3 数据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规范
3 乡镇卫生院机构调查结果
    3.1 被调查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3.2 2010-2019年卫技人员流动基本情况
    3.3 流动卫技人员的基本特征分析
    3.4 卫生技术人员流动原因
4 卫生技术人员问卷调查结果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激励因素
    4.3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
    4.4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自我效能感
    4.5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业认同
    4.6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绩效
    4.7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对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意见
5 研究讨论
    5.1 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流动情况
    5.2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离职倾向
    5.3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动机
    5.4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绩效
    5.5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激励因素
    5.6 创新性与局限性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模型研究
        1.3.2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实证研究
        1.3.3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3.4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的改善策略分析
    1.4 技术路线
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1.1 文献资料
        2.1.2 数据资料
        2.1.3 资料收集
        2.1.4 质量控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
        2.2.2 定量分析方法
        2.2.3 定性研究方法
    2.3 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2.3.1 选择原则
        2.3.2 指标选取
        2.3.3 相关性分析
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乡镇卫生院效率涵义
    3.2 乡镇卫生院效率类型
    3.3 Bootstrap-DEA
4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情况
    4.1 样本乡镇卫生院的地域分布及医共体成立年份分布情况
    4.2 各县域医疗共同体成立背景及主要举措
        4.2.1 Y市医共体建设情况
        4.2.2 Z市医共体建设情况
        4.2.3 B市医共体建设情况
    4.3 本章小结
5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实证研究
    5.1 样本乡镇卫生院投入产出变化情况
        5.1.1 样本乡镇卫生院资源投入变化现状
        5.1.2 样本乡镇卫生院服务产出变化情况
        5.1.3 样本乡镇卫生院床位利用效率变化情况
    5.2 样本乡镇卫生院静态效率值分析
    5.3 Bootstrap-DEA效率值与传统DEA效率值的比较分析
    5.4 样本乡镇卫生院动态效率值分析
        5.4.1 乡镇卫生院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析
        5.4.2 乡镇卫生院技术效率的变化分析
        5.4.3 乡镇卫生院技术进步的变化分析
        5.4.4 乡镇卫生院效率变化估计结果显着性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 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选取
        6.1.1 效率影响因素的筛选原则
        6.1.2 效率影响因素的筛选结果
        6.1.3 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6.2 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6.2.1 效率影响因素的指标含义
        6.2.2 效率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6.3 基于Tobit的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3.1 面板数据Tobit计量模型建立
        6.3.2 面板数据Tobit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建议
    7.1 研究方法的讨论
        7.1.1 研究设计方面
        7.1.2 研究数据方面
        7.1.3 模型选择方面
        7.1.4 指标体系方面
    7.2 研究问题的讨论
        7.2.1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结果讨论
        7.2.2 县域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讨论
    7.3 政策建议
        7.3.1 优化政府财政投入结构,加强对资金的监督评价
        7.3.2 医联体运行管理制度化,建立整合长效互动机制
        7.3.3 创新规范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7.3.4 贯彻落实配套医保政策,重塑医共体内激励机制
8 创新与不足
    8.1 本研究的创新点
    8.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访谈提纲
附件3 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补充调查表

(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3.1 资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质量控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结构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疗联合体相关概念界定
        2.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涵界定
        2.1.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策略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纳入
        2.2.1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2.2.2 目标导向理论
        2.2.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2.2.4 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及其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分析及发展现状研究
    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分析
        3.1.1 国家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3.1.2 地区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目标内容分析
    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
        3.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初建
        3.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的专家论证
    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研究
        3.4.1 各地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3.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界定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述
        4.1.1 扎根理论原理分析
        4.1.2 扎根理论分析步骤
    4.2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4.2.1 研究设计
        4.2.2 资料收集和整理
    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
        4.3.1 三级编码过程分析
        4.3.2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及其特征界定
        4.4.1 系统绩效概念及其本质分析
        4.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
        4.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概念及特征释义
    4.5 本章小结
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背景和目标导向概述
    5.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选择
        5.2.1 国内外常用绩效评价概念框架概述
        5.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确定
    5.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3.1 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5.3.2 绩效评价指标的方向分析和内涵解释
        5.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5.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主体选择
        5.4.1 以医院内部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4.2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4.3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5 绩效评价实施方式和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5.5.1 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资料搜集
        5.5.2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5.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5.6.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结构图
        5.6.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释义
    5.7 本章小结
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6.1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6.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6.1.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6.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
        6.2.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6.2.2 县域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6.2.3 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6.2.4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6.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6.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分析
        6.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
    7.1 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模型构建
    7.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组织分析
        7.2.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SWOT分析
        7.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7.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分析结果归纳
        7.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结果归纳
        7.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和界定结果归纳
        7.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归纳
        7.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结果归纳
    7.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分析
        7.4.1 政府方绩效改进策略
        7.4.2 上级医院方绩效改进策略
        7.4.3 基层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7.4.4 非成员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7.4.5 居民方绩效改进策略
    7.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保障措施分析
        7.5.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7.5.2 落实多部门合作
        7.5.3 积极宣传引导
        7.5.4 制定并完善考核办法,建立配套监督反馈机制
        7.5.5 积极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果与结论
    8.1 研究结果
        8.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结果
        8.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和目标体系构建结果
        8.1.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构建结果
        8.1.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结果
        8.1.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
        8.1.6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结果
        8.1.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问题分析结果
        8.1.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框架构建结果
        8.1.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SWOT分析结果
        8.1.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利益相关者博弈结果
        8.1.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提出结果
    8.2 研究结论
9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的创新性
        9.1.1 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利用的创新
        9.1.2 研究结果层面的创新
    9.2 研究的不足
    9.3 研究展望
        9.3.1 研究样本的扩展
        9.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评价及改进策略访谈提纲
    附件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附件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上级医院补充调查表
    附件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疗机构补充调查表
    附件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附件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附件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门诊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附件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住院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附件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名单
    附件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名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4)新疆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附录三
我国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中国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简述及既往研究不足
    1.3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
    1.7 资料来源与方法
    1.8 资料收集
    1.9 质量控制
2 理论基础
    2.1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3 中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回顾评价
    3.1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3.2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及政策回顾
    3.3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概念辨析
    3.4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动力
4 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设特点分析
    4.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4.2 西部地区农村卫生系统的特点
    4.3 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的特殊性
5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内涵分析
    5.1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内涵界定
    5.2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内容分析
    5.3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类型
    5.4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内容同政策效果评价之间的关系
6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目标及目标体系研究
    6.1 政策分析理论的应用
    6.2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作用分析
    6.3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根本目标
    6.4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的理论功能与实践导向
    6.5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目标体系
    6.6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目标同政策效果评价的关系
7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评估概念框架
    7.1 政策效果评估概念框架建立的理论基础
    7.2 政策效果评估概念模型建立的框架逻辑分析
    7.3 概念框架的构建研究
8 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8.1 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8.2 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9 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应用
    9.1 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9.2 政策效果评估结果
    9.3 政策效果评估的影响因素分析
    9.4 讨论和建议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2:调查问卷

(6)新医改环境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筹资、人力资源和服务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新医改的背景
    2 乡镇卫生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研究现状
    4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5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乡镇卫生院功能研究
    2 乡镇卫生院筹资研究
    3 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研究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 理论框架
    2 资料来源
    3 研究方法
    4 资料分析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1 医改有关乡镇卫生院的政策和政策实施情况
        1.1 新医改有关乡镇卫生院的政策
        1.2 样本县(市)经济社会发展
        1.3 样本县(市)新医改政策实施及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投入状况
        小结
    2 医改前后乡镇卫生院筹资变化
        2.1 筹资来源和收支变化
        2.2 财政投入支付力度
        小结
    3 医改前后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分析
        3.1 人员数量和结构变化
        3.2 人员素质变化
        3.3 人员流失与补充
        3.4 人员培训
        3.5 人员工作时间
        小结
    4 医改前后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变化
        4.1 服务开展与功能转变
        4.2 服务功能未开展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1 方法学讨论
    2 对主要结果的讨论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华东三省市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二、资料来源
    三、资料收集方法和内容
    四、主要分析方法
    五、调查质量监控方法
    六、统计分析工具
    七、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一、三地农村卫生机构运营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一) 县面积和行政区划调整
        (二) 县人口数及构成
        (三) 县国内生产总值
        (四) 县人均纯收入
        (五) 县级财政收支
        (六) 农村卫生政策
        (七) 县级政府卫生投入
        (八) 小结
    二、三地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分析
        (一) 总收入、总支出和结余变化
        (二) 政府财政补偿情况
        (三) 发展能力分析
        (四) 负债状况及偿债能力分析
        (五) 营运能力分析
        (六) 盈利能力分析
        (七) 小结
第四部分 影响农村卫生机构经营状况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政府卫生投入因素分析
        (一) 财政支出理论对政府卫生投入的启示
        (二) 财政分权对政府卫生投入的影响
        (三) 基于“公共人”和“经济人”假设分析政府卫生投入存在的问题
    二、影响农村卫生机构业务收入变动因素
        (一) 影响门诊收入变动因素分析
        (二) 影响住院收入变动因素分析
        (三) 影响诊疗人次变动因素分析
        (四) 影响诊疗费用增长因素分析
    三、影响农村卫生机构成本因素分析
        (一) 人力成本上涨较快
        (二) 药品费用居高难下
        (三) 管理费用快速攀升
        (四) 负债规模较高
        (五) 资产营运能力较低
第五部分 讨论和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卫生投入水平
        (一) 政府投入对农村卫生机构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二) 政府需要落实投资职能、提高投入水平
        (三) 完善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四) 制定科学的投入分配方案
        (五) 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使用监管
    二、调整医疗和药品价格、促进健康发展
        (一)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减少医疗亏损
        (二) 控制药品价格、促进卫生机构合理用药
        (三) 控制诊疗费用快速上涨、提高卫生服务供给
    三、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卫生机构协调发展
        (一) 继续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二) 进一步明确县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内容
        (三) 开展卫生机构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四) 开展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合作
    四、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能力
        (一)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
        (二) 建立和完善新农合门诊统筹基金
        (三) 加强对供方行为的管理、避免诱导需求
        (四) 建立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制度
    五、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 加强成本管理,减少不必要支出
        (二)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三) 加强负债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第六部分 研究小结、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获奖情况
致谢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范畴
        (一) 医疗、卫生、医疗卫生
        (二)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三)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五、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卫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
        (一) 国民健康状况差
        (二) 农村缺医少药、卫生环境差、疾病高发
        (三) 卫生管理落后
        (四)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任务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卫生政策
        (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卫生政策的制定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卫生工作
        (一) 建立农村基层卫生组织与健全农村预防保健三级网
        (二) 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 农村巡回医疗的发起与开展
        (四) “六·二六”指示与卫生工作重点的转移
        (五) 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及推广
    四、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总体评价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一、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社会经济变革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
        (一) “文革”结束后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二)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基础及其经济基础的变迁
        (三) “分灶吃饭”财政改革与地方财政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紧缩
        (四) 企业“扩大自主权”改革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放权让利
        (五) 农村工业迅速发展与“以工助医”、“以副补主”风潮的兴起
    二、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卫生政策
        (一) 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
        (二) 提倡多种形式办医的政策与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
        (三) 补偿和筹资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筹资困难
        (四)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人员培养政策
    三、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成绩与困境
        (一) 成绩及意义
        (二) 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
        (一) 分税制改革与地方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进一步减少
        (二) 股份制改革、公司制改造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权改革
        (三) 农民减负政策实施与合作医疗筹资困难
        (四) 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
        (五) 勤劳致富、先富光荣等新价值观对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影响
    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卫生政策
        (一) 农村卫生工作推向市场化后出现的种种问题
        (二) 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
        (三) 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四)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政策的推进
        (五)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
        (六)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三、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成绩与困境
        (一) 成绩及意义
        (二) 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机遇
        (一) 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迎来发展契机
        (二) “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论断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三) 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卫生政策
        (一) 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
        (二) 国务院农村卫生专题会议与《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意见》
        (三)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财政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的调整
        (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配套政策出台
        (五) 农村防治非典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启示
    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快速发展
        (一) 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增大
        (二)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大大改善
        (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成就和经验教训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演进的特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成就
    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经验教训
第六章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进一步做好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9)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的变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一、指导性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方法
    三、质量控制
    四、资料分析方法
    五、技术路线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的背景研究
    一、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相关政策背景分析
        (一) 建国初期至1993年前的相关政策分析
        (二) 1993年至2000年的相关政策分析
        (三) 2000年至今的相关政策分析
        (四)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县卫生监督机构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
    二、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相关文献分析
    三、全国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及变迁情况
        (一) 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变迁情况
        (二) 卫生机构设备配置变迁情况
        (三) 卫生机构床位设置变迁情况
    小结
第二部分 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的变迁分析
    一、医疗机构设施变迁情况
        (一) 县级医院设施变迁情况
        (二) 乡镇卫生院设施变迁情况
        (三) 村卫生室设施变迁情况
    二、公共卫生机构设施变迁情况
        (一)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施变迁情况
        (二) 卫生监督机构设施变迁情况
        (三) 卫生防疫机构设施配置情况
    小结
第三部分 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的规范差距分析
    一、规范差距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 规范分析的理论
        (二) 规范差距分析模型
        (三) 规范差距分析的步骤
        (四) 分析标准的选用及预期目标
    二、设施状况的规范差距分析
        (一) 县级医院设施状况规范差距分析
        (二) 乡镇卫生院设施状况规范差距分析
        (三) 村卫生室设施状况规范差距分析
        (四) 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施状况规范差距分析
        (五) 县卫生监督机构设施状况规范差距分析
    小结
第四部分 综合指标及功能实现程度分析
    一、卫生机构相关财力投入情况
    二、各级卫生机构综合优势分析
        (一) 各级卫生机构综合优势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变迁分析
        (二) 各级卫生机构综合优势评价指标的计算
        (三) 综合优势评价指标值分析
        (四) 综合优势评价指标的应用分析
    三、农村卫生三级网协调运作及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的意向论证
    小结
第五部分 存在问题及相关策略探讨
    一、农村卫生三级网"重医轻防"现象的原因分析
    二、对导致农村卫生三级网"重医轻防"的因素之一:物力状况的探讨
        (一) 床位数大幅超标
        (二) 医疗业务用房与防保用房失衡
        (三) 医疗设备过度配置
        (四) 防保设备严重短缺
    三、相关策略的提出
        (一) 乡镇卫生院需有正确的功能定位
        (二) 加大防保投入以保障业务用房与设备
        (三) 购进设备应进行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等环节
        (四) 加强日常设备管理而避免闲置与浪费
        (五) 各项措施多管齐下以形成合力
讨论与建议
    一、相关国家标准已逐步健全但需进一步提高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资金来源一直以自筹为主
    三、相关业务开展或者设备配置与否宜以当地居民需求为导向
    四、农村卫生机构设施建设中缺口与超标现象并存
    五、现有仪器设备需科学管理与使用
    六、公共卫生机构设备配置仍存缺口同时两机构在设备方面应有机合作
    七、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重医轻防"现象有一定缓解但仍存在
    八、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综述
    参考文献

(10)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的变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一、指导性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方法
    三、质量控制方法
    四、数据分析方法
    五、统计分析工具
    六、技术路线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的背景研究
        一、农村卫生工作陷入低谷(20世纪90年代)
        二、政府重视农村卫生工作(2000年以后)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广(2003年以后)
        四、农村卫生服务处在重点建设背景环境下
        五、小结
    第二部分 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情况及其变迁分析
        一、县级卫生服务开展和利用情况及其变迁
        二、乡镇级卫生服务开展和利用情况及其变迁
        三、村级卫生服务开展和利用情况及其变迁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及变迁的规范差距分析
        一、规范分析的基本思路
        二、卫生服务规范指标及标准的确定
        三、卫生服务规范差距分析模型建立
        四、卫生服务规范差距分析模型结果解释和建议
        五、小结
    第四部分 综合指标及卫生服务供、需方认知和行为分析
        一、农村卫生机构医疗技术能力指标评价
        二、农村卫生机构防保能力的指标评价
        三、农村卫生服务供、需方认知和行为评价
        四、小结
    第五部分 影响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农村卫生服务"重医轻防"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对导致农村卫生服务"重医轻防"的政策因素的分析和建议
        三、对导致农村卫生服务"重医轻防"的供方因素的分析和建议
        四、对导致农村卫生服务"重医轻防"的需方因素的分析和建议
        五、小结
讨论与建议
    一、农村卫生机构基本功能定位得到明确
    二、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程度明显增加
    三、卫生服务的开展需要结合地区差异化要求
    四、规范差距分析是评价功能落实程度的有效工具
    五、防保服务功能落实程度依然不足
    六、人、财、物等结构层因素影响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七、供、需方的认知和行为影响卫生服务的开展及利用
    八、缓解农村卫生机构功能落实问题的建议
    九、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四、对乡镇调整后建立防保体制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激励问题研究[D]. 杨晟之. 浙江大学, 2020(02)
  • [2]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江恬雨.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D]. 王曼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4]新疆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调查研究[D]. 热娜·艾克拜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
  • [5]中国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评估研究[D]. 田淼淼.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6]新医改环境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筹资、人力资源和服务功能研究[D]. 袁璟. 山东大学, 2012(05)
  • [7]华东三省市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研究[D]. 冀明奎. 复旦大学, 2012(02)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考察[D]. 鲁轶. 武汉大学, 2012(06)
  • [9]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状况的变迁分析[D]. 程亮. 复旦大学, 2011(01)
  • [10]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开展和利用的变迁分析[D]. 袁敏. 复旦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乡镇调整后建立防治体系的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