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服务型图书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杨娅娟,武永久,王彦仓[1](2021)在《强化服务性 助力“双一流”建设——宁夏大学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义,结合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实际,以宁夏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健全服务机制、整合服务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服务载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
刘晶晶,毕蕾,王婷婷[2](2021)在《学习型服务型图书馆的设想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双一流"建设与"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下,为图书馆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基于学习型组织与学习支持服务理念,提出学习型服务型图书馆的设想,从党政联合规划顶层设计、领学学习机制、学习量化考核制度三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图书馆管理结构框架,探索了开展学习支持服务与馆员自主学习的具体举措。
吴军祥[3](2021)在《高校图书馆“四有三化”服务型党组织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个案调研、查阅文献、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品牌建设的现状,提出"四有三化"服务型党组织品牌建设建议,创新推进高校图书馆党组织建设工作,以期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更好地为师生成长服务,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严宏[4](2021)在《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就必须首先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基本的均等化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改变社会经济的福利状态,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和收入的高低。然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需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同地区间,尤其是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矛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并且这种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状况,随着“三农”问题的凸显,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农村公共品供给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对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重要要求和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服务便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配是国民收入的均等化分配的重要方面,能够增进社会经济福利,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保障农村居民生存权,享受基本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尊重农村公共品需求的表达权是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更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西南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方面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仍在扩大。鉴于西南地区所处的地理、政治、文化、生态地位的特殊性,这种差距的扩大会随着一些不确定、不和谐因素的出现会越发的凸显,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更多的问题。首先,西南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重要聚集区主要涵盖四川省、西藏、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五个省市区民族自治区。该地区主要为农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和生态保障区,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边疆稳定、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欠发达地区,相对于东部仍然比较落后;西南地区包括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四省藏区多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我国构建了“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其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就在西南地区。近些年来,由于受特定区位、自然条件、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与东部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公共品供给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品供给失衡问题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本研究针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足,供给区域失衡,有限的资金渠道限制供给,单一的供给模式无法有效实现村民的需求表达等现状,立足西南地区,开展了如下研究:一是导论与基础分析。本部分围绕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依据公共品理论、公共品供给主体理论、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理论对本研究的农村公共品概念、研究范畴,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进行了界定,并将农村公共品划分为生活服务型公共品、生产保障型公共品、发展促进型公共品三类。二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理论逻辑提出与现实基础的研判。本部分基于西南地区农村生活服务型、农业生产保障型及发展促进型三类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考察、投资效率和结构效率评价基础上,提出发展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逻辑起点、开展理论论证,剖析现实基础,提出构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三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的现状和投资效率分析。本部分在以往公共品供给研究文献分析基础上,立足西南地区,通过对农村公共品进行准确分类基础上,开展生活服务型公共品、生产保障型公共品、发展促进型公共品的投资效率和结构效率评价基础上,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农村公共品效率提升研究。四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案例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西南地区“珙县农村修路”、“万春镇L村路灯维修”、“成都农贷通”三个案例,开展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五是国外农村公共品供给经验借鉴。本部分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经验进行总结,比较了不同国家间的共性与差异。提出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经验借鉴。六是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配套制度设计。本部分从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制度设计引导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强化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加强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监管,开展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配套制度设计分析。基于上述分析,形成如下研究结论:一是当前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且低质量、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且模式单一、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低、农村公共品供给区域间失衡、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错位等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梳理其成因,包括:农村公共品需求日益增长且出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不健全、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监管不足、农村公共品供给单向决策限制、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权责划分不明确。二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投资技术效率水平呈现出梯度变化特征,即从高到低依次是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各地区对农村公共品自身资源利用有效程度的差异和资金投入的差距相对较大。具体来看,重庆市和四川省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较高;西南地区的农村公共品投资的投入和产出效果存在差异。三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投资结构效率呈现梯度变化特征,即从高到低依次是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区域间在农村公共品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上的差距显着,但总体上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投资结构效率逐渐改善。四是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为显着的成效,较大的改善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状况,满足了农民多元化公共品需求的表达,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公共品受益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农民的满意度评价较高,但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五是依据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经验的概括总结,本文从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制度设计引导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强化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加强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监管开展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配套制度设计分析。
黄芳[5](2020)在《地方高校建设服务型图书馆的对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从服务型图书馆的特征以及地方高校建设服务型图书馆的意义出发,分析地方高校建设服务型图书馆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胡漠[6](2020)在《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的满意度感知与网络结构模型构建》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近20年间全球人口出现向大城市迁徙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大城市里出现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看病难等“大城市病”症状。引起“大城市病”的病因众多,其根源在于传统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落后,无法便捷、高效地满足企业发展与民众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因此,亟待探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政府建设为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智慧政府被称之为电子政务的下一次更迭,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研发成果为智慧政府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实现智能化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成为可能。当前,虽然我国的智慧政府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放眼全球,迪拜、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的智慧政府建设均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全球视角来看,不同国家与地区在智慧政府建设中显差异化发展的同时,也在一些领域形成聚焦,如政府信息协同。政府信息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府部门间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发起的信息交流,并通过信息交流共同完成同一政务事项的信息活动。据全国信标委SOA的调研报告:政府、企业与用户均认为“跨部门业务协同”、“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是推动我国智慧政府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在现实中,不同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不足、信息协同水平较低等问题并不鲜见,信息协同已然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智慧政府建设与发展的瓶颈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民主治理理论、协同理论、信息熵理论、群体智慧理论、信息生态理论,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这一研究主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智慧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信息协同、满意度感知等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获悉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构建为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识别本章对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识别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网络爬虫方法在政府官网中抓取公开的政府文件作为数据源,并采用命名实体识别的方法识别出数据源中的节点(政府名称)数据与节点关系(不同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协同关系)数据。其次,基于节点数据与节点关系数据,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识别出现阶段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最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出对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节点、节点关系、节点信息协同关联强度。第4章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本章以本文第3章识别出的现阶段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为感知对象,对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群体智慧理论界定了符合智慧群体标准的智慧个体,通过深度访谈法以智慧个体为访谈对象获取本章研究的数据源;其次,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数据源进行逐级编码;最后,在理论饱和度检验通过后,得到满意度感知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因子。第5章融合满意度感知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构建本章融合本文第4章析出的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因子,构建了融合满意度感知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首先,析出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构成要素,分别为信息人要素、情境要素和信息要素;其次,析出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特征,分别为提供让群众满意的智慧政府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关联数据;最后,基于本文第3章识别出的现阶段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本文第4章析出的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满意度感知因子、本章析出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构成要素与特征,构建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第6章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机制本章为提升本文第5章构建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信息协同效应,结合信息生态理论,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的协同效应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获取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的协同效应作用机理。并根据信息生态视域下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的协同效应作用机理析出了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驱动机制。第7章对接驱动机制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策略本章根据本文第6章析出的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驱动机制,从面向利益相关者、面向技术、面向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环境3个视角着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驱动机制。本文在理论研究层面,推动了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对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识别提供了科学方法与理论支撑,为优化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并且为构建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提供理论框架与概念模型。本文在实践研究层面,提供了完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新方法,为在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建设中践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指导思想提供案例,并且为相关智慧政府建设部门精准施策推进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建设提供依据。未来研究中,将结合情报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拓展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在城乡差异、不同省市间信息协同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提升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的协同效应,进而提升民众对智慧政府提供的政务信息服务的满意度感知。
兰岚[7](2020)在《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启迪民智、传播文化的知识之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图书馆已经成为知识共享、思想传播的文化交流空间。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已经成为群众身边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国家倡导文化兴国的重要部署之一。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开拓未来的重要职责,也在为公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用全新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各具特色的自助开放式城市阅读空间——城市书房,作为全民阅读的参与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扬州城市书房的可持续发展,助推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进程。近几年,扬州市委市政府联合扬州市图书馆为全面打造“书香扬州”,在城市最繁华、最贴近市民的地方建设了扬州24小时城市书房,成为这座历史古城的“精神地标”。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为理论研究基础,全面厘清城市书房的来龙去脉。首先,总结扬州城市书房建设取得的成绩:初步建成了市、县、乡镇、村为区域划分的“四位一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服务功能;满足了扬州市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改善了政府与公民关系,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其次,分析了城市书房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行中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运营主体相对单一;推广宣传力度投入不足;缺少地方特色文化;服务精准化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实地调研以及网络数据的收集整理,剖析城市书房建设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对比研究其他城市在城市书房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城市书房建设;扩大书房运营主体的范围形成多元化态势;强化城市书房的宣传推广;深度融合地方特色文化;提升书房的精准化服务,力求使扬州城市书房在未来的建设中能呈现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发展格局。
李兰[8](2020)在《用户需求视角下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数字教育资源作为学与教的内容载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用户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怎样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资源服务?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旨在从用户需求出发,以企业数字教育平台为研究对象,去考察和探索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的优化对策。通过对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明确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如何从用户需求出发,优化数字教育平台中的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以用户需求理论、服务营销理论和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为依据,构建用户需求视角下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模型,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将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串联起来,并建立“满足需求-提供反馈”的双向循环优化过程。选取市场中热门的企业数字教育平台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法与个案研究的方法,从数字教育资源配置对象、配置内容、配置手段和数字教育资源支持服务、推送服务、优化服务、评价服务、激励服务等几个维度进行调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数字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配置体系缺乏系统规划、配置对象特征分析不足、配置内容更新缓慢、配置手段单一等问题;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方面存在关注资源出售而忽视服务质量、关注共性问题而忽视个性服务、关注资源呈现而缺乏导航服务、关注资源开发而缺乏监督服务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数字教育平台对于用户需求的满足,也阻碍着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政策要求、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等提出了数字教育平台应该科学规划教育资源配置过程,充分考虑配置对象的特征与需求,持续增强平台资源信息的透明度;针对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中的问题,提出数字教育平台应该完善平台资源服务的内容与过程,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新服务方式,差异化服务营销以提升品牌形象。希望通过上述对策的提出,能够为我国数字教育平台资源配置与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助力。
韩新明[9](2020)在《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及实践总结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和研究者发现,大学科技园最初设计很有魅力,但运行的实际服务能力与期待相比有限,经常陷入无法为入园孵化的企业提供有效帮助的困境,多数的大学科技园通常只能为企业提供场地租赁服务以及简单的业务咨询,这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初衷是有很大背离的。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提速语境下,应该如何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科技社会化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能力的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与质量。从这个意义来讲,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研究现实价值尤为彰显。从公共组织类型来观察,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集公益目标和经济目标于一体的特色混合组织,其能力建设必然不同于单纯的经济组织,也必然不同于非营利组织或政府部门。因此,结合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及其特征,深入分析大学科技园的本体属性,找到适合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合适方法论,才能科学高效地指导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本文在对组织能力建设理论和西方公共治理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了Stephen·Osborne等学者提出的新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中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方法论。新公共治理理论一方面对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另一方面吸收了服务主导逻辑理论的精华,可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探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服务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指导之下,本文设计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框架体系,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指导思想。由于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本文将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持续改进理论作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科技园服务持续改进七步流程图。最后,结合服务能力生命周期理论探讨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流程,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周期内的三大构成体系:服务能力生成与运行体系、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治理体系。因此,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这一议题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部分是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生成与运行体系研究。本部分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产生机理与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生成的内部构成要素包括组织要素、资源要素、技术要素以及制度要素四大类。这些内部构成要素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发生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基础与保障。除此之外,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科技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认识到,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并不是大学科技园内部资源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的简单堆砌,还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对内部资源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进行有效匹配,使其按照期待的目标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用户满意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此外,为了更加直观地认识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本研究结合新公共治理理论,从服务设计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价值共创能力、关系营销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了新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框架模型。第二部分是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结合软件领域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等级模型,将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成熟度分为五个等级:初始级、简单级、规范级、成熟级和优化级。为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量化评价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成熟度,利用调查问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和五十五个三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以4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样本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法进行了实证性检验。第三部分是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在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方面,本研究认为,大学科技园首先应该顺应数字化大潮的发展趋势,及早推进数字化转型,并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大学科技园数字服务生态系统,从而为园内的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依据数字治理思想,本章认为大学科技园也应该顺应数字化大潮的发展趋势,及早推进数字化转型,从而为园内的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保障服务能力提升的实现,提出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以内部治理结构创新调动内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实现从公司治理到平台治理的转变,将外部利益相关者紧紧关联在一起。同以往站在微观的视角研究大学科技园的能力不同,本文从新公共治理理论这个视角入手,从中观层面来探讨大学科技园这一特殊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其理论意义在于:首先,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解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组织能力的研究;其次,通过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影响因素等有关内容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深化了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第三,将新公共治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科技园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应用领域。本研究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一种新的能力提升视角,探索性设计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这些都有助于指导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具体实践,使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具有较好的战略性与前瞻性。此外,本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在制定大学科技园有关政策时提供决策参考。
马添翼[10](2019)在《构建“知识服务型”图书馆助力“双一流”高校建设》文中提出基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总体方案的实施,提出了建设"知识服务型"图书馆,助力"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以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学科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两方面探究了图书馆知识服务升级路径。
二、研究服务型图书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服务型图书馆论(论文提纲范文)
(1)强化服务性 助力“双一流”建设——宁夏大学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宁夏大学图书馆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具体实践 |
1.1 图书馆党总支构建完善的党组织建设制度,确保服务型党组织长效发展 |
1.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读者创造良好的环境 |
1.3 与宁夏文联共建宁夏文艺评论创研基地,扩展对外服务 |
1.4 以阅读推广为途径,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 |
1.5 成立学生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加强与学生读者沟通 |
1.6 举办馆员职业道德演讲比赛,弘扬馆员爱岗敬业精神 |
1.7 创新资源采购模式,优化馆藏资源建设 |
1.8 在疫情防控中加强服务,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与方案 |
2 宁夏大学图书馆党总支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2.1 没有形成服务教学科研的长效机制,学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
2.2 对外交流不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思路不开阔 |
2.3 服务意识、工作作风有待加强 |
3 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路径 |
3.1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健全服务机制 |
3.2 整合图书馆服务资源、深化学科服务内容,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建设 |
3.3 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党员辐射力度 |
3.4 创新服务载体,加大宣传力度 |
3.5 主动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育人功能 |
4 结束语 |
(2)学习型服务型图书馆的设想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习型服务型图书馆的设想 |
(一)有机生长的学习型组织 |
(二)嵌入学习支持的服务本质 |
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图书馆的管理结构框架 |
(一)注重顶层设计,构筑共同愿景 |
(二)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学习机制 |
1.关注个人成长,倡导自我学习 |
2.加速团队建设,探索领学模式 |
(三)开展量化考核,完善激励措施 |
三、开展学习支持服务与馆员自主学习的具体举措 |
(一)开展泛在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 |
(二)提供嵌入式科技信息服务 |
(三)优化学科馆员服务 |
(四)推进区域联盟建设 |
四、结语 |
(3)高校图书馆“四有三化”服务型党组织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服务型党组织品牌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一)服务型党组织品牌建设的基本内涵。 |
(二)服务型党组织品牌建设的特征。 |
1.历史性。 |
2.时代性。 |
3.创造性。 |
4.实践性。 |
5.长期性。 |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 |
(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创新举措。 |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品牌意识不强,服务理念不清。 |
(二)品牌定位不明,服务能力不足。 |
(三)品牌效应有限,服务效果不够。 |
四、高校图书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品牌建设的对策 |
(一)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的服务队伍。 |
(二)健全完善服务机制。 |
(三)构建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 |
(四)有师生满意的服务业绩。 |
(五)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实行服务的项目化。 |
(六)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实行服务的专业化。 |
(七)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实行服务的网络化。 |
五、结语 |
(4)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1.3.1 公共品内涵研究 |
1.3.2 公共品供给主体研究 |
1.3.3 农村公共品需求研究 |
1.3.4 农村公共品供给研究 |
1.3.5 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
1.3.6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公共品 |
2.1.2 农村公共品供给 |
2.1.3 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于W-L模型的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3 基于效率研究的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3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逻辑与现实基础 |
3.1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逻辑起点 |
3.1.1 政府供给与政府失灵 |
3.1.2 市场供给与市场失灵 |
3.1.3 第三方供给与志愿失灵 |
3.1.4 农户参与 |
3.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基础 |
3.2.1 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且结构失衡 |
3.2.2 农村公共品需求日益增长且出现多元化态势 |
3.2.3 农村公共品供给地区差异明显 |
3.2.4 第三部门壮大 |
3.2.5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的历史演进与现状考察 |
4.1 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发展历程 |
4.1.1 改革开放前中央“大统一”单一制农村公共品供给 |
4.1.2 改革开放至分税制改革中央地方分层的农村公共品供给 |
4.1.3 分税制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供给 |
4.1.4 全面税改后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探索 |
4.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种类多元化供给现状考察 |
4.2.1 生活服务型农村公共品 |
4.2.2 生产保障型农村公共品 |
4.2.3 发展促进型农村公共品 |
4.3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且低质量 |
4.3.2 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且模式单一 |
4.3.3 农村公共品供给碎片化 |
4.3.4 农村公共品供给区域间失衡 |
4.3.5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错位 |
4.4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种类多元化供给问题的成因分析 |
4.4.1 农村公共品需求日益增长且出现多元化态势 |
4.4.2 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不健全 |
4.4.3 农村公共品供给单向决策限制 |
4.4.4 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缺乏监管不到位 |
4.4.5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权责划分不明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效率测算、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
5.1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效率测算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5.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测算 |
5.1.4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区域异质性分析 |
5.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效率的时间演化趋势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研究期间划分 |
5.2.3 核密度估计结果分析 |
5.3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结构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结构效率空间理论模型 |
5.3.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5.3.3 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效率测算分析 |
5.3.4 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案例分析 |
6.1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模式应用及分析 |
6.1.1 政府—市场—农民供给模式:以“珙县农村修路”为例 |
6.1.2 村集体—政府—市场供给模式:以“万春镇L村路灯维护”为例 |
6.1.3 政府—自治组织—私人部门供给模式:以“和顺镇H村图书馆建设”为例 |
6.1.4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模式评价 |
6.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绩效评价:以“农贷通”为例 |
6.2.1 “农贷通”平台介绍 |
6.2.2 数据来源与样本介绍 |
6.2.3 “满意度评价内容与基本情况 |
6.2.4 “农贷通”平台满意度综合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
7.1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
7.1.1 美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
7.1.2 德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
7.1.3 日本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
7.1.4 韩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
7.2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共性与差异 |
7.2.1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共性 |
7.2.2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差异 |
7.3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借鉴与启示 |
7.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体系 |
7.3.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组织体系 |
7.3.3 多主体筹措资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配套制度设计 |
8.2.1 构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体系 |
8.2.2 明确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8.2.3 引导非营利组织与村级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 |
8.2.4 强化农民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 |
8.2.5 优化激励机制设计,健全农村公共品质量监管体系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5)地方高校建设服务型图书馆的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高校服务型图书馆的特征 |
1.1 现代化 |
1.2 便捷化 |
1.3 和谐化 |
2 地方高校建设服务型图书馆的意义 |
2.1 智能时代发展的需求 |
2.2 加快传统图书馆转型 |
2.3 体现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价值 |
3 现阶段地方高校建设服务型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
3.1 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高 |
3.2 高校图书馆缺乏服务评价体系 |
3.3 图书检索系统不完善 |
3.4 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不明显 |
4 地方高校建设服务型图书馆的对策 |
4.1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
4.2 重视服务型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 |
4.3 建设读者服务评价反馈体系 |
4.4 增进地方高校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 |
5 结束语 |
(6)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的满意度感知与网络结构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智慧政府研究现状 |
1.3.2 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现状 |
1.3.3 信息协同研究现状 |
1.3.4 满意度感知研究现状 |
1.3.5 研究现状总结与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对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对象界定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智慧政府 |
2.1.2 信息协同 |
2.1.3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民主治理理论 |
2.2.2 协同理论 |
2.2.3 信息熵理论 |
2.2.4 群体智慧理论 |
2.2.5 信息生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识别 |
3.1 本章研究框架 |
3.2 本章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
3.2.1 数据获取 |
3.2.2 研究方法 |
3.3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识别及可视化 |
3.3.1 节点识别 |
3.3.2 节点关系识别 |
3.3.3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可视化 |
3.4 节点影响力分析 |
3.4.1 节点影响力测度算法 |
3.4.2 节点影响力测度结果 |
3.5 节点关系影响力分析 |
3.5.1 节点关系影响力测度算法 |
3.5.2 节点关系影响力测度结果 |
3.6 节点信息协同关联强度分析 |
3.6.1 节点信息协同关联强度测度算法 |
3.6.2 节点信息协同关联强度测度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 |
4.1 本章研究框架 |
4.2 本章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
4.2.1 数据获取 |
4.2.2 研究方法 |
4.3 满意度感知研究思路 |
4.4 数据分析与编码 |
4.4.1 开放式编码 |
4.4.2 主轴编码 |
4.4.3 选择性编码 |
4.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5 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满意度感知因子 |
4.5.1 信息协同需求端感知因子 |
4.5.2 信息协同供给端感知因子 |
4.5.3 信息协同服务载体感知因子 |
4.5.4 信息协同环境感知因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融合满意度感知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构建 |
5.1 本章研究框架 |
5.2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
5.2.1 信息人要素 |
5.2.2 情境要素 |
5.2.3 信息要素 |
5.3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特征分析 |
5.3.1 服务理念——提供让群众满意的智慧政府服务 |
5.3.2 服务模式——“互联网+政务服务” |
5.3.3 实现途径——关联数据 |
5.4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机制 |
6.1 本章研究框架 |
6.2 本章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
6.2.1 数据获取 |
6.2.2 研究方法 |
6.3 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 |
6.4 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协同效应作用机理 |
6.4.1 研究假设 |
6.4.2 研究变量 |
6.5 信息生态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协同效应作用机理之实证研究 |
6.5.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5.2 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 |
6.6 基于协同效应作用机理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机制 |
6.6.1 选择反馈驱动机制 |
6.6.2 内生动力识别驱动机制 |
6.6.3 外源动力识别驱动机制 |
6.6.4 信息价值主导驱动机制 |
6.6.5 协同创新驱动机制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对接驱动机制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策略 |
7.1 本章研究框架 |
7.2 面向利益相关者的驱动策略 |
7.2.1 面向群众的驱动策略 |
7.2.2 面向政府公务员的驱动策略 |
7.2.3 面向企业管理者的驱动策略 |
7.3 面向信息技术的驱动策略 |
7.3.1 面向区块链技术的驱动策略 |
7.3.2 面向5G技术的驱动策略 |
7.4 面向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1 面向经济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2 面向政策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3 面向技术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4 面向基础设施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5 面向信息安全环境的驱动策略 |
7.4.6 面向信息公开环境的驱动策略 |
7.5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驱动策略集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8.3.1 研究局限 |
8.3.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调查分析法 |
1.5 本文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书房 |
2.1.2 可持续发展 |
2.1.3 公共文化服务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3章 扬州城市书房建设的现状和成绩 |
3.1 扬州城市书房现状及特点 |
3.1.1 调查问卷 |
3.1.2 扬州城市书房现状 |
3.1.3 扬州城市书房特点 |
3.2 扬州城市书房建设取得的成绩 |
3.2.1 初步建成了覆盖城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3.2.2 提升了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 |
3.2.3 有力地推动了书香扬州的建设 |
3.2.4 满足了扬州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 |
3.2.5 改善了政府与公民关系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
第4章 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
4.1 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
4.1.1 运行中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
4.1.2 城市书房运营主体相对单一 |
4.1.3 城市书房推广宣传力量投入不足 |
4.1.4 城市书房建设缺少地方特色文化 |
4.1.5 城市书房服务的精准化不足 |
4.2 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4.2.1 扬州城市书房运行过于依赖政府财政 |
4.2.2 城市书房建设行政化色彩强烈 |
4.2.3 扬州样本引发城市书房的同质化 |
4.2.4 城市书房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
4.2.5 城市书房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
第5章 国内其他地区城市书房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5.1 国内其他地区城市书房建设的经验 |
5.1.1 温州城市书房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
5.1.2 合肥城市书房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
5.1.3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
5.2 对扬州城市书房建设的启示 |
第6章 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6.1 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城市书房 |
6.2 构建多元化的运营主体 |
6.3 强化城市书房的宣传推广 |
6.4 深度融合地方特色文化 |
6.5 提升城市书房的精准化服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城市书房问卷调查 |
致谢 |
(8)用户需求视角下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的优化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必然要求 |
1.1.2 我国数字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中的问题亟需解决 |
1.1.3 “用户中心”理念要求数字教育平台重视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数字教育资源 |
2.1.2 数字教育资源配置 |
2.1.3 数字教育资源服务 |
2.1.4 数字教育平台 |
2.2 数字教育资源的相关综述 |
2.2.1 数字教育资源的特征与优势 |
2.2.2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趋势 |
2.3 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的相关综述 |
2.3.1 数字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2.3.2 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研究现状 |
2.4 数字教育平台相关综述 |
2.4.1 数字教育平台分类 |
2.4.2 数字教育平台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用户需求理论 |
3.1.1 用户需求理论的起源与含义 |
3.1.2 图书馆情报研究领域中的用户需求理论 |
3.1.3 用户需求理论在本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 |
3.2 服务营销理论 |
3.3 教育资源配置理论 |
3.4 用户需求视角下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模型 |
3.4.1 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模型要素分析 |
3.4.2 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模型构建 |
第四章 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现状调研 |
4.1 调研过程设计 |
4.1.1 研究对象选择 |
4.1.2 调研维度确定 |
4.2 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现状分析 |
4.2.1 数字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
4.2.2 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现状分析 |
4.3 典型案例分析——洋葱数学 |
4.3.1 洋葱数学的平台基本架构 |
4.3.2 洋葱数学资源配置与服务的七大优势 |
4.3.3 洋葱数学的启示 |
4.4 数字教育平台资源配置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4.4.1 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问题 |
4.4.2 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中的问题 |
第五章 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
5.1 科学规划数字教育资源配置过程,开发优质资源 |
5.2 充分考虑配置对象的特征与需求,构建资源体系 |
5.3 持续增强平台资源信息的透明度,配置有效资源 |
5.4 完善平台资源服务的内容与过程,提升用户体验 |
5.5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个性服务 |
5.6 差异化服务营销以提升品牌形象,开发特色服务 |
第六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创新之处 |
6.3 研究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
6.4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现状调研研究对象选取情况表 |
附录三 :现状调研配置手段调研情况表 |
(9)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
1.1.1 大学科技园的诞生及发展 |
1.1.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选题意义 |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3.2 选题的实际价值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能力、组织能力与服务能力 |
1.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 |
1.4.3 能力建设的概念及其研究范畴 |
1.4.4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定义及内涵 |
1.5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5.1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科技园能力的研究状况 |
1.5.2 国内外关于大学科技园治理的研究现状 |
1.5.3 研究现状述评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7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及特征分析 |
2.1.1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 |
2.1.2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征 |
2.2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有关理论 |
2.2.1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宏观理论 |
2.2.2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微观理论 |
2.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主要指导理论的确定 |
2.3.1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概述 |
2.3.2 以服务为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构建的基础 |
2.3.3 以服务为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的特点与不足 |
2.4 新公共治理理论在大学科技园治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
2.4.1 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为新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提供了可能性 |
2.4.2 大学科技园的本质特性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作用机理相契合 |
2.4.3 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意愿为新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奠定了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框架设计 |
3.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原则与指导思想 |
3.1.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 |
3.1.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原则 |
3.1.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
3.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主体 |
3.2.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识别 |
3.2.2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
3.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方法 |
3.3.1 基于PDCA的质量持续改进方法简介 |
3.3.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持续改进的方法 |
3.4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服务能力建设流程 |
3.4.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生命周期 |
3.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三大构成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运行机制及模型构建 |
4.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及其运行 |
4.1.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机理 |
4.1.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运行机制及其价值实现 |
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
4.2.1 能力开发与设计 |
4.2.2 能力生命周期 |
4.2.3 能力设计的流程与策略 |
4.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框架模型的构建 |
4.3.1 现有的服务能力模型概述 |
4.3.2 现有服务能力结构模型的特点与不足 |
4.3.3 基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矩阵模型的构建 |
5.1.1 成熟度与能力成熟度模型 |
5.1.2 部分典型成熟度模型介绍 |
5.1.3 服务型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矩阵模型的构建 |
5.1.4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
5.2 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5.2.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
5.3.1 主成分分析法 |
5.3.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及保障 |
6.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6.1.1 创业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利益冲突 |
6.1.2 各利益相关者在服务目标偏好不同时产生的利益冲突 |
6.1.3 制约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 |
6.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设计 |
6.2.1 以数字化建设推进大学科技园服务方式的改革 |
6.2.2 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大学科技园数字服务生态系统 |
6.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
6.3.1 利益相关者参与 |
6.3.2 大学科技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及其行动 |
6.3.3 大学科技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治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样本案例分析 |
7.1 案例样本对象选择说明 |
7.1.1 样本的选择范围 |
7.1.2 选择样本时需考虑的因素 |
7.1.3 案例样本的确定 |
7.2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与比较分析 |
7.2.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
7.2.2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 |
7.2.3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
7.3 提升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建议 |
7.3.1 提升服务战略规划能力 |
7.3.2 提升过程干预能力 |
7.3.3 营造价值共创环境 |
7.3.4 构建和维护有效的支持网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8.1 文章结论及创新之处 |
8.1.1 文章结论 |
8.1.2 文章的创新之处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8.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2 指标权重问卷调查 |
附录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等级问卷调查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10)构建“知识服务型”图书馆助力“双一流”高校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服务型”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
2 案例分析 |
2.1“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开展现状:以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 |
2.2“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综合服务建设:以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知识产权中心为例 |
3“知识服务型”图书馆智慧服务升级 |
3.1 加强学科服务提升图书馆价值 |
3.2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图书馆创新型服务情景 |
3.2.1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驱动创新发展战略。 |
3.2.2技术情景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支撑。 |
3.2.3 环境情景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支撑。 |
4 结束语 |
四、研究服务型图书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化服务性 助力“双一流”建设——宁夏大学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探析[J]. 杨娅娟,武永久,王彦仓.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24)
- [2]学习型服务型图书馆的设想与探索[J]. 刘晶晶,毕蕾,王婷婷. 传媒论坛, 2021(24)
- [3]高校图书馆“四有三化”服务型党组织品牌建设研究[J]. 吴军祥. 办公室业务, 2021(16)
- [4]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D]. 严宏. 西南大学, 2021(05)
- [5]地方高校建设服务型图书馆的对策探讨[J]. 黄芳.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12)
- [6]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的满意度感知与网络结构模型构建[D]. 胡漠. 吉林大学, 2020(08)
- [7]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兰岚. 扬州大学, 2020(05)
- [8]用户需求视角下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研究[D]. 李兰. 江南大学, 2020(01)
- [9]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 韩新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构建“知识服务型”图书馆助力“双一流”高校建设[J]. 马添翼.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