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所得税改革:从美国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蔡佳[1](2019)在《美国、印度与和平队(1961—1976)》文中研究说明和平队建立于肯尼迪就任总统初期,它是美国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的一种模式。印度是和平队竭力争取的目标,1961年12月它成为最早接受和平队志愿者的国家之一。在全球冷战背景下,和平队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种工具,始终把美国国家利益作为该组织的最高目标。对印度而言,和平队是获得美国援助来发展自身的一个途径,印度国家利益始终是其根本出发点。和平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政府志愿者组织,但它又是脆弱的,就像一个政治足球,在国家间的政治游戏中被踢来踢去。
雒妮[2](2016)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美国的经验启示》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寿命开始不断延长,世界各国也都不同程度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初,传统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模式开始遭遇严重的财务问题,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此后就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关的改革议案,从对传统制度的修补逐步发展成为彻底的变革,而且相关的讨论也不断激烈。正是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启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之路。本文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在国内外学者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水平,以及该问题对养老保险制度所构成的各类影响,另外还阐述了养老制度所涉及到的各类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改革及主要趋势,分析了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了构建广泛覆盖的统一养老保险、注重改革的连续性并积极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多途径筹集资金、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促进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发展、多样化投资等一系列措施,旨在更好的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杜国祥[3](2016)在《房地产税收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理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税是政府针对房地产征收的各种税收的总称,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保证地方政府公共产品支出。同时,房地产税收作为政府调节房地产价格的重要手段,影响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本文以房地产税收影响房地产价格为主线,分析影响作用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发现房地产税收公平性和房地产增值税影响了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进而传递到房地产价格上,引起房地产价格波动。其中房地产税收公平性的显着性表现是地区公共产品平衡性,重点城市热点地区,房地产价格高涨,这些地区往往有较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服务,对周边乃至全国的人口具有吸引力,在我国表现为一线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的人口虹吸现象。如果说房地产税收地区公平性是从房地产区位优势的客观现象角度出发,来研究房地产税影响房地产价格,那么,房地产税收政策的研究,更多是从主观角度来研究房地产税收影响房地产价格,房地产税收政策变化往往与房地产价格波动相伴相生,纵观我国房地产税收调整政策的出台,总是伴随着政府主动调节房地产价格的意图。房地产增值税是税制改革一项重大突破,它包括取得环节、流转环节和交易环节的增值税调整,并对房地产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变化产生微妙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讲,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房地产价格属于第一代理论,这时期的理论以房地产供求模型为基础,分析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后的价格损失和价格收益。而房地产区域公平性调整房地产价格属于第二代理论,以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为基础,比较了星状网络、无核心的完整网络和核心-边缘网络三种公共产品扩散模式,比较了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对房地产选择的影响。从实证分析上看,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的分析,通过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对比,指出主要房地产税种的地区公平性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房地产税收政策方面,从增值税角度出发,并分别从房地产增值持有税和增值交易税两方面,对比征税前后房地产价格变化情况。本文还同时比较了国内外关于房地产税收影响房地产价格的观点评论,并从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和房地产税收政策两个方向对比各种观点,总结出国外学者的三种观点和国内学者的三种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对比,指出国内外观点本属于同宗,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观点内容出奇的相同。文章还对比了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日本的房地产税收政策,通过资料汇总编辑,从区域公平性和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两方面指出房地产税收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并指出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始运用房地产税转移支付手段来平衡地区差异,提高地区公平程度,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在税收政策调整方面,开始注重房地产交易增值额的税收征管力度,通过增值税手段调节房地产价格。最后分别从地区转移支付方面和增值税政策改革方面提出房地产税收改革措施,从区域公平性方面,均衡地方政府间人均税收收入,均衡政府间标准税收收入与标准税收支出的差异,均衡人均税收支出,均衡公共产品项目支出来达到地区公平性。从增值税制度设计方面,提出应区分房地产转让环节课征增值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协调房地产转让环节与保有环节税收负担,并从税基、税率、税收优惠、财税分享重新设计房地产增值税制度。最后,结合区域公平性和房地产增值税,将地区间转移支付和增值税改革相结合,实现地区间税收收入再平衡,以增值税作为转移支付资金池,化解房地产价格不平衡。
中信建投证券[4](2015)在《资源股将领跑牛市》文中提出自牛市以来,机构对于经济基本面和资本市场关系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在分歧之下,对于短周期持续下行期的强牛市认识也各执一词。那么,在经济短周期下行期,享受世界范围内的通缩和宽松红利,从而走出猛烈的估值修复行情是否有国际历史经验可循?从金融向资源切换的逻辑在改革与流动性宽松的大背景下,此轮牛市的第一阶段的显着特点是展开了蓝筹股的估值
韩春明[5](2014)在《经济周期中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中央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入,对民营企业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非国有经济成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营企业正式成为非国有经济的主要力量;党的十八大更提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当下,“克强经济学”的提出,虽然短期内会造成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阵痛,但为民营企业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民营企业不仅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涉及三农问题、就业、社会稳定等社会政治问题都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却与其现阶段的地位与作用极不相称,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而依据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是制度存在的根本目的。一般来说,通过增加或者创新有效的制度可使市场上的交易成本降低,从而达到“帕累托改进”。从理论上讲,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企内部控制和外部融资市场制度的供需不平衡。具体而言,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体制,尤其是作为企业主要渠道的商业银行信贷体制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存在制度安排上的不合理,这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上述问题纳入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则有更大的研究价值。一方面,民营企业相对缺少国家战略发展指导,经济上行时盲目扩张,缺少经济下行时的准备,成为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受害者和牺牲品;经济危机中,容易出现信用危机,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资金提供者——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及交易费用等方面的考虑,必然对民营企业实行严格的审批贷款政策。此外,近年来连续经历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民营企业先天的不足、央行贷款额度的限制、内部审核机制的约束都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于民营企业融资容易形成顺经济周期信贷政策,难以满足民营企业发展需求。本文利用制度经济学理论,通过考察我国民营企业现有融资体系的状况,并结合经济周期中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探讨了我国民营企业融资中出现的诸多供给不均衡问题,最后提出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融资体系,并着重讨论商业银行在这个体系中的作用,同时建议政府需要采取的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1)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重点梳理了目前诸多国内外学者对我国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及融资渠道选择等方面做的定性及定量研究;(2)对我国民营企业性质进行界定,分析其历史发展情况,并通过相关数据分析说明在我国经济、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经济周期不同时期上述指标的变化;(3)详细阐述了西方关于企业融资结构的相关理论;(4)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及渠道的历史现状进行全面的总结,具体、全面的分析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总结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具体原因;(5)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及特点,利用相关指标数据就经济周期与民营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关性分析与检验,并总结出经济周期中我国民营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的具体特征;(6)对总体中的个体进行分析,以我国房地产民营企业为代表,总结房地产经济周期中民营企业融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等相关问题;(7)介绍不同发达国家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方式与经验,并对发达国家及地区民营企业融资和经济周期关系作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例分析经济周期中发达国家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效果及启示;(8)利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提出解决民营企业在经济周期中融资问题的对策以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的相关建议。
王素娟[6](2014)在《基于企业成长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薪酬制度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特点决定了经理行为与股东利益之间存在相悖之处,因此设计有效的高管薪激励机制,将高管行为、个人绩效目标引导到与企业利益一致的方向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薪酬是激励企业管理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不仅要重视薪酬绝对水平的公平性,更要关注薪酬结构的合理性,薪酬结构比薪酬水平对管理者的激励效应更强。薪酬结构是否合理有效,是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最优的高管薪酬结构应当使高管的人力资本使用价值最大化并最终促进企业成长。近年来,社会对于高管高薪的关注和批评不断加剧,对此,中外学者们进行了诸多研究,但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高管的薪酬水平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方面,而对高管薪酬结构的研究则较为薄弱,研究结论也存在很大差异性甚至相互矛盾。薪酬结构所要做的基础工作是确定合理的薪酬形式及其构成比例,平衡薪酬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激励高管实现最大人力资本使用价值,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促使企业稳定成长。近年来,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增强,高管的薪酬结构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了,构成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但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我国高管薪酬制度的扭曲发展,薪酬结构的设计暴露出许多缺陷,缺乏有效的薪酬结构确定机制,在确定高管薪酬构成及其比例时,多数公司是依据高管岗位等级进行分配,即实行“按级排辈”确定基本工资和无偿赠予股份数量,而没有考虑高管本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和企业绩效,实际上造成了管理者坐收其利,使激励薪酬福利化,致使薪酬激励的难以替代性与其设计本身的缺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形成了高管薪酬结构确定的无序混乱、低效的状态,薪酬结构本身应有的激励性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而且对高管薪酬结构是否会影响企业成长,如何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体系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因而现阶段,有必要重新审视高管薪酬结构的内容、特点,深入探讨我国高管薪酬结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并构建高管薪酬结构的确定机制及体系,增强薪酬结构的有效性与激励性,这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管薪酬的激励理论,指导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实践,以人力资本理论、薪酬激励理论、公司成长理论等为研究基础,总结国内外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的特点,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以企业成长为目标,人力资本价值为核心,公司治理制度为基础,市场竞争环境为前提,外部监管机制为约束条件,构建高管薪酬结构的确定机制。并深入分析高管薪酬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高管薪酬结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探索高管薪酬结构的最佳激励效应,设计平衡风险分担与激励强度的薪酬结构体系,强化高管薪酬结构的激励作用,为充分发挥高管的人力资本使用价值、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构建了高管人力资本价值实现、薪酬分配与企业成长关系模型。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高管人力资本价值形态分为基本价值、产出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种形态,阐述了三种价值形态的关系,并揭示了高管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过程及其与薪酬确定及企业成长之间的作用机理,即高管薪酬分配的确定机制应以高管异质性人力资本价值为核心,使高管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合理体现与补偿,从而激励高管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个人绩效,并促进企业获得持续发展与成长。第二,基于国际比较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的现状和特点,揭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存在着形式较单一,比例不平衡,薪酬差距过大,薪酬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并通过对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美国、日本等不同地区高管薪酬结构的总结对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薪酬结构与激励模式的实践,为今后的薪酬管理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第三,人力资本价值对高管薪酬结构的确定发挥重要影响作用。在公司实践中,高管薪酬结构并非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而单独存在,在薪酬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力资本特征因素,公司内部治理因素,以及公司治理的外部约束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高管人力资本特征和公司内部治理因素对高管薪酬结构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本因素包括内在性人力资本、产出性人力资本和社会性人力资本价值。公司内部治理因素主要包括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特征和企业特征因素。通过构建结构方程,实证分析高管人力资本特征和公司内部治理因素对高管薪酬确定的影响。在高管人力资本价值中,产出价值与高管薪酬相关性较强,内在价值中,高管受教育程度、职业经历等与高管薪酬正相关,而社会价值的相关性较弱,其中社会关系与高管薪酬负相关。在公司内部治理因素中,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公司规模、总资本结构等因素是决定高管薪酬结构的最重要的内部治理因素。第四,高管薪酬结构对企业成长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二者呈现出非线性关系。评判高管薪酬结构是否合理的最高原则应该是其能否最大限度促进企业成长。因此,本文基于2008-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分析高管薪酬结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固定薪酬的增加不能有效促进企业成长;风险薪酬水平对企业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股权激励强度能显着促进企业发展与成长;合理的薪酬差距有利于激励经理人;高管薪酬结构与企业成长呈现非线性关系,高管薪酬结构存在最佳区间激励效应,即高管风险薪酬比例位于30%-50%之间时,最有利于企业成长。第五,以企业成长为目标,构建高管薪酬结构的确定机制模型,并提出了进一步强化薪酬结构确定系统有效性的措施。高管薪酬结构的确定机制并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结果,而是既要从企业微观层面又要充分结合各种环境的变化特点,在全面、动态、立体情景层次下构建具有合理性、适用性、平衡性、激励性和持续性等特征的现代企业高管薪酬结构。即根据高管薪酬结构实现的动态过程,打破高管薪酬分配按级排辈的方式,强化高管薪酬结构确定与人力资本价值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企业成长为目标,以人力资本价值为核心,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以公司外部监管机制前提,以外部市场竞争机制为约束,将高管薪酬结构确定的依据具体化,确定合理有效的高管薪酬结构,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薪酬结构的确定系统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与约束功能。第六,设计上市公司高管的激励性薪酬结构模式。本文认为,高管薪酬结构设计机制,要以人力资本价值及产权为核心,根据高管人力资本的基本价值确定基本薪酬,根据高管人力资本产出价值和社会价值确定短期绩效薪酬与长期风险薪酬。高管薪酬结构的优化体系,包括薪酬组合模式、薪酬构成比例和薪酬差距等。高管薪酬应实行多种形式的组合,应包括固定薪酬、短期激励性薪酬、风险性薪酬以及福利等主要形式,其中,固定薪酬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和补贴;短期激励性薪酬主要是绩效薪酬,包括年度、季度和月度奖金以及特殊绩效奖励计划;风险性薪酬主要指股权激励,包括现股、期股、期权、虚拟股票等收益。福利包括保障性福利和激励性福利。在设计高管薪酬构成体系时,增加激励性薪酬的形式。在高管薪酬构成比例上,我国目前情况下,上市公司高管风险性薪酬占总薪酬的比例应位于30%-50%区间。并综合考虑公司内部治理和市场竞争等各种条件,将薪酬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无限扩大。
邵洋[7](2014)在《美国经济危机治理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了,这次经济危机对全球的影响相当之深远,美国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全线崩盘,由于经济全球化,危机迅速蔓延,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者,虽然和西方世界相比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我国还是出现了金融业的不景气以及社会上大量失业人口产生的现象,在此警示下,我们不能松懈对经济危机的预防。当今经济越来越趋向全球化,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资本主义国家未来还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甚至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也不排除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所以对经济危机的预防对我国而言也变得十分重要。在美国的经济史上,曾经经历过很多次经济危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滞涨”危机,还有2007年的次贷危机。这三次典型的经济危机对美国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其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是危机发生后,美国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使经济能够重新恢复过来,阻止危机的继续侵蚀。这些治理对策对我国而言都是较为可贵的经验,能够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得到很多启示。美国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罗斯福上台后盘活了金融业,对工农业进行扶持,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最终使得美国摆脱了这次危机。面对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滞涨”危机,美国总统里根放弃了之前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政策,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放活市场,稳定住了货币供给量,大量减税,并适当减少了社会保障,最后也顺利地摆脱了通货膨胀。2007年的次贷危机后,美国加强了金融监管,对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以及对一些大企业进行国有化的控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性的恢复性计划,最后也度过了经济危机。通过这些治理对策和经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借鉴,我们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我国应该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金融监管、风险管理的力度要加强等。在吸取美国的治理经验以后,为了预防未来经济危机对我国的侵袭,本文又提出了两点建议,包括拉动内需、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积累,为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
葛玲[8](2014)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税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真正开始于1980年,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则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尽管开征时间较晚,但是在我国税收体系中,个人所得税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它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杠杆作用。特别是在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构建社会和谐等方面,个人所得税较其他方式更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税收的财政收入、个人收入调节分配和经济三大职能在个人所得税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虽然在丰富国家财税来源、调节个人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税制建设滞后、国民纳税意识淡薄及征管乏力等因素,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应有的功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背景下,剖析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利弊,探讨我国税制改革应如何吸纳发达国家税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构思如何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的相关制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税收工作面对的根本问题,这也是本文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理论进行研究的动因和意义所在。本文结合笔者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从书籍和网络上搜集大量数据,参考学者和同行文献,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税收征管现状,提出了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方案。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阐述个人所得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系统回顾西方国家在税制设计方面的演变轨迹,结合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在税制和征管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明确了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研究的动因,指出进行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对个人所得税税制类别、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制选择和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的系统分析,揭示在个人所得税税基、纳税申报、税前费用扣除标准、税率、税收优惠、税收征管等六个方面的漏洞与不足。第三部分是个人所得税的国际借鉴。本文简单归纳了西方发达国家中较有代表性的美国和北欧两种税制模式,通过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更为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所得税税制模式。第四部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改革方案。提出采用综合税制模式、扩大税基、实行以家庭为单位指数化的费用扣除标准、综合考虑横纵向差异进行费用扣除、适用统一的累进税率、全面推行税收福利等税制方面的改革建议。第五部分是推动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保障措施,建议提高税务系统内外部信息化征监管能力,大力加强税务队伍建设,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涉税监督和服务,建立完善纳税社会监督服务体系。
孙卓华[9](2013)在《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公共行政思想研究 ——以社会公平思想为主线》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公平”的概念人们耳熟能详。从古代起就被思想家们提出,经过后世思想家们的丰富与发展,构成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融贯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而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遍在的社会理念。有关社会公平的理论解读、阐释很丰富,但是思想家、理论家们很少去关注“社会公平”的实践与操作环节。二战后的美国被视为现代民主国家的样板,但是,在美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社会公平的实际状况与其制度设计、理论假设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美国公共行政学者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突破前人的认知局限,从美国公共行政过程中探讨社会公平问题,旨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提升人们的生活福祉。本文以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公共行政思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思想的来源、基本内容,以及对美国公共行政思想与实践的影响等问题,透视其社会公平思想的整体特征,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制度安排和实施。同时,也展现美国的公共行政发展和演变的实质,使读者对于美国公共行政的基本逻辑和实际发展状况有比较真切的认识。揭示美国社会的公共行政形式或是徒有其表,不能反映并真正实现公共利益,增进社会公平。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是美国当代着名公共行政学家,他的公共行政思想产生和发展来自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源于他的兴趣和学习、工作经历。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的召开、风靡全球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政党政治对公共行政的影响,这些都为弗雷德里克森思考公共行政中的社会公平问题提供了空间。20世纪40年代始,美国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以价值中立、技术至上理念为指导,以效率、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公共行政,无法有效回应愈演愈烈的社会冲突,直接促成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的动荡和政府合法性危机。1968年,弗雷德里克森在明诺布鲁克会议上指出,传统公共行政旨在提高行政效率,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提倡经济和效率价值理念,结果导致研究和实践集中在政府组织、人事管理和城市发展等容易测量的领域,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发展问题却被回避或绕开。公共行政有失社会公平,其实现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牺牲的是广大公众的利益。基于此,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价值理念,把“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视为一体,都看作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同时强调,相较之下,“社会公平”应该更为重要。弗雷德里克森对“社会公平”做了理论界定,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公共行政中公共性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社会不公平。在此后的研究中,弗雷德里克森根据美国社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出了复合公平、代际公平理论等,扩展和丰富了社会公平理论。为了保证社会公平能够实现,弗雷德里克森对公共行政过程中社会公平的参与主体和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和设计。参与社会公平实现的主体有民选官员、行政组织、公共行政人员(高级领导和中、基层执行人员)、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等。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定位和利益需求,因而对于公共行政过程中的社会公平有着不同的影响。公共行政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是公共政策。弗雷德里克森对公共政策的制定、选择、实施和评估等环节进行研究。首先,美国的政治过程基本是少数精英利益集团控制,公共政策基本反映了他们的利益。弗雷德里克森提出建议,要求公共政策制定应该考虑一下为谁制定,他还剖析了一些国家重大公共政策,并提出建议。其次,不同的公共政策制定出来,是否被执行,取决于总统的政策选择。他通过研究几任总统的公共政策选择发现,代表下层人民的民主党会选择倾向于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而代表中上层人民利益的共和党通常会选择相反的公共政策。弗雷德里克森指出,虽说美国总统代表了不同的政党利益,然而他在选择公共政策时,如果能在公共政策中寻找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点,是可以实现和增进社会公平的。第三,社会公平实现的关键是公共政策的执行。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行政自由裁量和乐善好施是有利于社会公平实现的路径。20世纪80年代,西方世界轰轰烈烈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和美国共和党的执政,使得新公共行政所倡导的公共行政中“社会公平”被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所谓的“政府再造”所淹没。弗雷德里克森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在坚持探讨公共行政中的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基础上,从公共行政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对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深刻的批判。明确指出,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的精简机构并没有节约行政成本,减少腐败,反而使行政成本上升,公共事务的服务质量下降。他进一步指出,顾客导向的政府再造不能完全被运用到公共领域,政府企业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实现少数精英利益集团的利益,损害了广大公众的利益。不过,他同时也看到了在全球和美国,所谓“政府再造”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于是又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方案。比如,政府进行合同外包时,应该对承包商提出具有公共责任的说明,这样能保证外包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减少或者避免对公共利益的损害等等。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有很多企业管理和评估方法被运用到政府改革中,主要如标杆管理和绩效评估。弗雷德里克森对标杆管理进行剖析,指出标杆管理的实质是组织为了摆脱当时的困境对管理比较好的组织的模仿,这并不是组织变革和创新。标杆管理被政府认可或推广,就会使不同领域进行排名。排名不会出现创新,而且那些被模仿的组织或个人容易成为某个领域的权威,形成特权组织或特权人物,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创新则受到抑制,最终使很多能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组织没有机会参与公共服务,许多公众的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导致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公。本文通过对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思想的分析和阐释,认为他的公共行政思想具有行政哲学的属性——以批判的方法和人文精神关注着公共行政领域的政策和结果,批判和修复、发展公共行政的理论,以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为前提,对社会公平实现从制度到政策实施过程的设计。当然,在美国特有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思想中的一些设想具有理想化色彩,不可能实现。尽管如此,他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回归,重视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的思想成为后来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基础和核心内容。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公共行政思想的形成虽然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他提出的公共行政中效率和社会公平价值理念的调和,及其行政改革思想,为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启示,让人们对新公共管理运动能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理性借鉴,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吴红梅[10](2012)在《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研究 ——基于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说明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现阶段也正朝着这一全覆盖方向前进。然而,实现全覆盖的方式可能是“碎片化”的,也可能是“大一统”的。我国当前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正处于“碎片化”与“大一统”全覆盖的十字路口,即“碎片化”的危害日益显现,“大一统”的需求日益迫切。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以及城乡之间有关养老的权利义务的规定存在很大差异,给参保者带来“不利的融入”,不符合包容性增长理念的要求;各政策覆盖对象交叉重叠,造成重复参保和资源浪费,难以实现养老福利的最大化;管理的分散化和参保者权益的便携性损失,与公共治理的整体性和服务的便携性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因此,用什么理论来指导“大一统”的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实现“大一统”的养老保险的实施策略是什么;如何实现理论指导与政策实践的内在一致性,从而有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养老福利的最大化和公共治理的整体性和服务的便携性,是当前政界、学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五个方面的深入研究,由绪论、五章和尾论三大部分构成。首先,绪论部分,对本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简单述评,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内容结构和创新意图进行说明。其次,正文部分分五个章节,对政府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养老保险全覆盖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论述。第一章是对本文的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梳理与阐释,是本文研究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理论既源于对新公共管理改革导致的弊端和风险社会的来临、社会排斥等问题的反思,也由于新的技术发展成果为其提供的技术基础。整体性治理要解决的问题症状是政策与管理(服务)的碎片化问题和具有棘手性特征的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系统思考与顶层设计的思考方法,运用协调与整合的策略,在政策、组织、机构和顾客等多个层面实现整合。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无论是从问题症状还是体制背景分析,与整体性治理理论都非常契合。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适用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整合研究。第二章是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演变及碎片化与棘手性问题的审视,是整体性治理应用于具体政策领域的展开和深入,也是本文的重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演变过程也就是政策和管理的碎片化与棘手性问题的形成过程。具体而言,从整体性治理视野来审视,其碎片化表现为歧视性规定、各自为政、地盘争夺战、部门主义、视野褊狭等问题;此外养老保险的演变还体现出它不适合常规的理性决策流程,它涉及严重的分歧并且具有延展性和复杂性等棘手性特征。这种“碎片化”政策给参保主体、各级政府造成诸多危害:使参保者遭受“便携性损失”,使政府及其部门间互相转嫁成本,造成资源的重复使用,引发养老保险的欠费、规制缺位和服务遗漏等策略性行为,导致弱势群体的“不利的融入”以及引发养老待遇的攀比上涨之风。第三章是基本养老保险碎片化与棘手性问题生成机理的分析,是整体性治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理论分析的核心部分。引起基本养老保险的碎片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对基本养老保险棘手性和规律性特征认识不充分,以致在政策规划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而形成“打补丁”式的政策结果;由于政策目标与手段相冲突,即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目标与其所依赖的体制性因素相冲突,包括行政性分权、“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养老保险属地治理、不完善的分级财政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等体制性因素,引起碎片化的意外结果;也由于政府的自利性导致碎片化的有意结果。第四章是经济发达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整体性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是整体性治理实践应用的验证。主要借鉴了经济发达国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养老模式的整合经验。有以贝弗里奇模式实现统一的英国经验,有以行业自治管理实现全国统一的俾斯麦模式的发源地——德国的经验,也有建制之初就实行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模式的美国经验,更有至今仍深陷碎片化泥潭的法国的教训。这些典型国家在政策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如何应对基本养老保险碎片化与棘手性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第五章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的价值理念、战略目标与实施策略,是整体性治理实践应用的进一步尝试。首先是确立公平、正义、共享的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的价值理念;其次是明确整合的战略目标;最后是整合的实施策略,具体包括阶段性策略、实践性模式和保障性机制。阶段性策略分为协调、整合与统一三个阶段及其策略。实践性模式包括重构自上而下的责任和激励机制;新建自下而上的协商和参与机制;改革政府内部功能部门和机构;构建与政府外组织的伙伴关系。保障性机制包括统一基本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平台,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机制,拆除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双重户籍墙以及整合和强化基本养老保险的监督机制。最后是尾论部分,针对绪论部分提出的研究问题一一作出总结。本文在理论与实践应用方面可能有所创新之处有四点:1.理论工具的创新。本文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来系统分析基本养老保险的碎片化问题,丰富了审视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碎片化问题的理论视角。已有的碎片化研究分散于各个学科,主要集中与社会保障学科,缺乏政策理念和实践操作的一致性,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恰恰弥补了上述研究的不足。2.理论应用领域的创新。本文拓展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应用领域,整体性治理理论最初应用于研究社会政策领域的问题,例如,成瘾者问题、少年犯罪问题等等,后来又拓展到社区治理、循环经济治理、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性别失衡治理等问题领域,养老保险碎片化棘手性问题的整体性治理研究还未见过。3.分析思路的创新。本文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构建了从碎片化与棘手性问题审视→碎片化与棘手性根源分析→整合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整合的价值取向、战略设计及实施策略的分析思路,以体现基本养老保险整合从政策理念到实践操作的内在一致性和政策建议的可行性。4.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从问题分析到政策建议都充分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整体主义方法,一以贯之,有利于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从美国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从美国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美国的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 |
2.1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
2.2 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 |
2.3 其他影响 |
第3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征及趋势 |
3.2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3.2.1 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
3.2.2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混乱 |
3.2.4 其他问题 |
第4章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启示 |
4.1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1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背景 |
4.1.2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
4.1.3 美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 |
4.1.4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4.2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主要趋势 |
4.2.1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4.2.2 美国老年保险改革与发展思路 |
4.2.3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思路的对比分析 |
4.3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典型性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4.3.1 立法先行,严格执行 |
4.3.2 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4.3.3 充分认识借鉴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广泛性 |
4.3.4 注重改革的连续性并积极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
4.3.5 多样化投资 |
第5章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
5.1 社会互动、协商一致 |
5.2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构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
5.3 促进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发展 |
5.4 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
5.5 加强基金管理,实现资金安全增值 |
5.6 调整退休年龄,减缓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房地产税收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理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学者研究相通之处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1.4 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房地产税收与房地产价格 |
2.1 房地产税收与房地产价格现状 |
2.1.1 广义房地产税收与狭义的房地产税收之分 |
2.1.2 窄口径房地产价格和宽口径房地产价格 |
2.1.3 区域公平性与增值税税收政策之分 |
2.2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影响房地产价格 |
2.2.1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和房地产价格区域性 |
2.2.2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价值方式 |
2.3 房地产增值税影响房地产价格 |
2.3.1 房地产增值税税收政策必要性和可行性 |
2.3.2 房地产增值税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财务分析 |
第3章 房地产税收影响房地产价格理论分析 |
3.1 第一代理论——税收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价格 |
3.1.1 不同网络构型下需求者的选择与福利水平 |
3.1.2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需求 |
3.1.3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供给 |
3.1.4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下的供给与需求均衡 |
3.2 第二代理论——房地产税收政策变化影响房地产价格 |
3.2.1 税收政策不变时房地产价格收益及价格损失 |
3.2.2 税收政策变化后房地产供求影响价格收益及价格损失 |
第4章 房地产税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实证研究 |
4.1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4.2 统计检验及模型设定 |
4.3 计量结果分析 |
4.4 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价格启示 |
第5章 房地产增值税影响房地产价格计量分析 |
5.1 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
5.2 计量分析及统计检验 |
5.3 政策变动产生的模拟结果 |
5.4 房地产增值税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启示 |
第6章 亚洲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税收发展情况及经验借鉴 |
6.1 业洲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税现状 |
6.1.1 政府实行房地产税收综合计征和累进计征 |
6.1.2 房地产税收历史久远税种全面范围广泛 |
6.1.3 重视房地产持有环节和交易环节税收征收管理 |
6.1.4 税种按照政府层级划定 |
6.2 亚洲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税收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价格 |
6.2.1 区域房地产税收收入和房地产价格相适应 |
6.2.2 单位面积房地产税收与房地产价格高度一致 |
6.2.3 单中心模式下房地产税收与房地产价格相关联 |
6.2.4 多中心模式下房地产税收与房地产价格相匹配 |
6.3 亚洲国家和地区房地产增值税影响房地产价格 |
6.3.1 政府按照房地产年值征收累进增值税 |
6.3.2 政府主动采取累计税率调节房地产交易增值额 |
6.3.3 单一税制短期效果明显但长期效果较差 |
6.3.4 增值税的时滞性导致了价格泡沫 |
6.4 亚洲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税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启示 |
6.4.1 政府强调税收累进制来促进自住型购房需求 |
6.4.2 政府严厉打击短期套利炒房行为 |
6.4.3 单一税制会推高长期房地产价格 |
6.4.4 房地产税收对房地产价格调控具有双面性 |
第7章 改革思路及政策建议 |
7.1 加强房地产税收公平性促进房地产价格地区公平化 |
7.2 开征房地产增值税来调节房地产价格 |
7.3 区域公平性与房地产增值税相结合 |
附录A 房地产税收区位因素和各省级政府房地产收入比例 |
附录B 房地产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表 |
附录C 指标维度法详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经济周期中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民营企业融资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论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论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民营企业概述 |
2.1 民营企业的概念 |
2.1.1 民营企业定义 |
2.1.2 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比较 |
2.2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概况 |
2.3 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 |
2.4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
3 民营企业融资相关理论研究 |
3.1 古典融资理论 |
3.1.1 净收益理论 |
3.1.2 净营业收益理论 |
3.1.3 传统折中理论 |
3.2 现代融资理论 |
3.2.1 MM 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
3.2.2 其他融资理论 |
3.3 金融周期理论 |
4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分析 |
4.1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 |
4.1.1 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
4.1.2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
4.1.3 其他融资方式 |
4.2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
4.2.1 我国民营企业主要债务融资渠道发展历程 |
4.2.2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4.3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表现特征 |
4.3.1 融资结构不尽合理 |
4.3.2 融资环境有待完善 |
4.3.3 融资渠道相对狭窄 |
4.4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
4.4.1 民营企业融资的内部影响因素 |
4.4.2 民营企业融资的外部影响因素 |
4.4.2.1 银行方面的原因 |
4.4.2.2 政府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
5 经济周期中的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 |
5.1 经济周期的概念及类型 |
5.1.1 经济周期的概念 |
5.1.2 经济周期的类型 |
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及特点 |
5.2.1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周期的基本判断 |
5.2.2 我国第五轮经济周期的特点分析 |
5.3 经济周期与民营企业融资周期的相关性分析 |
5.3.1 民营企业短期贷款比例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
5.3.2 民营企业数量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
5.3.3 民营企业盈利情况与经济周期相关性 |
5.4 经济周期中我国民营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情况 |
5.4.1 经济周期波动对货币、信贷投放的影响 |
5.4.2 经济周期与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周期的相关性检验 |
5.4.3 经济周期中我国民营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具体特征 |
6 经济周期中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以房地产经济周期为例 |
6.1 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概念界定 |
6.2 房地产经济周期的阶段分析 |
6.3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周期分析 |
6.4 我国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支持 |
6.4.1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构成 |
6.4.2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分析 |
6.4.3 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支持 |
6.4.4 商业银行对民营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支持 |
6.5 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房地产企业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分析 |
6.5.1 房地产经济周期主要根源在于政策周期 |
6.5.2 商业银行贷款时的所有制歧视 |
7 国际上民营企业融资的金融支持模式分析 |
7.1 发达国家或地区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 |
7.2 国外设立中小企业银行的经验借鉴 |
7.3 发达国家及地区民营企业融资和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
7.3.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7.3.2 实证过程与分析 |
7.4 经济周期中发达国家金融支持的政策效果及启示 |
7.4.1 经济危机背景下金融支持的政策效果及启示 |
7.4.2 经济高涨背景下金融支持的政策效果及启示 |
8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政策建议 |
8.1 强化间接融资的主导作用 |
8.1.1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
8.1.2 发挥中小银行的主力军作用 |
8.1.3 加强小额信贷公司的优势作用 |
8.1.4 激发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 |
8.1.5 加强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力度 |
8.1.6 鼓励外资银行服务民营企业 |
8.2 积极拓展新型融资途径 |
8.2.1 民营企业联保贷款 |
8.2.2 民营企业出口退税质押贷款 |
8.2.3 民营企业动产担保贷款 |
8.2.4 民营企业集合债 |
8.3 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8.3.1 积极发展商业信用担保机构 |
8.3.2 处理好担保机构与民营企业和银行的关系 |
8.3.3 加强信用担保市场监管 |
8.3.4 发展再担保机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后记 |
(6)基于企业成长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公司高管 |
1.2.2 高管薪酬结构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人力资本与高管薪酬 |
2.1.1 人力资本 |
2.1.2 人力资本与高管薪酬的关系 |
2.2 高管薪酬结构研究 |
2.2.1 薪酬结构理论研究 |
2.2.2 高管薪酬组合模式 |
2.3 高管薪酬结构的影响因素 |
2.4 高管薪酬结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2.4.1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
2.4.2 高管薪酬结构与企业成长的相关性研究 |
2.5 简要评述 |
第3章 高管薪酬结构与企业成长研究理论模型 |
3.1 人力资本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 |
3.2 薪酬是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收益的表现形式 |
3.3 高管人力资本价值、薪酬结构与企业成长关系机理 |
3.3.1 人力资本价值的含义 |
3.3.2 高管人力资本价值的特点与形态 |
3.3.3 高管人力资本价值实现、薪酬结构与企业成长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外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比较与借鉴 |
4.1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特点 |
4.1.1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分配制度的演变 |
4.1.2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特点 |
4.2 国外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特点 |
4.2.1 英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 |
4.2.2 美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 |
4.2.3 日本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 |
4.3 中外公司高管薪酬结构比较 |
4.4 中外高管薪酬结构的发展趋势 |
4.5 对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改革的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确定的因素分析 |
5.1 高管薪酬结构确定因素的作用机理 |
5.2 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公司内部因素 |
5.2.2 人力资本特征 |
5.3 实证研究设计与方法 |
5.3.1 样本选择与来源 |
5.3.2 变量定义 |
5.3.3 模型设计 |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回归分析 |
5.4.4 研究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对企业成长的效应分析 |
6.1 薪酬结构与企业成长理论分析 |
6.2 高管薪酬结构变量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变量分析 |
6.2.2 研究假设 |
6.3 变量定义与研究模型 |
6.3.1 变量定义 |
6.3.2 模型设计 |
6.4 研究样本选取 |
6.5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现状统计 |
6.6 实证分析与结果 |
6.6.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6.2 相关性分析 |
6.6.3 回归分析 |
6.6.4 高管薪酬结构对企业成长的区间效应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确定机制与设计模式 |
7.1 高管薪酬结构确定机制 |
7.2 高管薪酬结构设计模式 |
7.3 强化高管薪酬结构运行系统的有效性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美国经济危机治理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引言 |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三) 主要内容及基本框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与不足 |
二、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概述 |
(一)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
(二) 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 |
(三) 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
三、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治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 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治理对策 |
(二) 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
四、美国20世纪70-80年代“滞涨”危机的治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 美国20世纪70-80年代的“滞涨”危机及治理对策 |
(二) 美国20世纪70-80年代的“滞涨”对我国的启示 |
五、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的治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 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及治理对策 |
(二) 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
六、对我国预防未来危机提出的建议 |
(一) 创造需求 |
(二) 缩小收入差距,保证社会公平 |
(三)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积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税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理论 |
1.2.1 国外研究理论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特色之处 |
第2章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
2.1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 |
2.1.1 分类征收方式 |
2.1.2 申报征纳方法 |
2.1.3 税前扣除标准 |
2.1.4 汇算清缴计算 |
2.1.5 税收监管措施 |
2.1.6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税制的现实选择 |
2.2 我国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存在的问题 |
2.2.1 税基调整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
2.2.2 个人纳税申报基本无从监管 |
2.2.3 税前费用扣除标准已不合时宜 |
2.2.4 税率繁杂且缺乏累进性 |
2.2.5 税收优惠复杂且大多不具普适性 |
2.2.6 过低的逃税成本加剧了税负不公 |
第3章 国外可借鉴的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 |
3.1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 |
3.1.1 综合所得税制下应纳税额的计算 |
3.1.2 以家庭为单位指数化的税前费用扣除标准 |
3.1.3 人性化的税收福利制度 |
3.2 北欧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 |
3.2.1 北欧的混合所得税制 |
3.2.2 北欧模式的局限性 |
第4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税制改革方案 |
4.1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4.1.1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
4.1.2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可行性 |
4.2 采用综合申报以求扩大税基 |
4.2.1 个人所有收入都要纳入个税税基之中 |
4.2.2 全面推行个人申报和代扣代缴并行的申报扣缴制度 |
4.2.3 建立个人收入银行、社保监控系统和现金交易控制体系 |
4.3 制定全面灵活简便的税前费用扣除标准 |
4.3.1 税前费用扣除应以家庭为单位 |
4.3.2 税前费用扣除应考虑横向和纵向差异 |
4.3.3 税前费用扣除标准指数化 |
4.4 对个人应纳税所得适用统一的累进税率 |
4.4.1 统一以年度为计算周期 |
4.4.2 对综合应税所得设定累进税率 |
4.4.3 设置更加合理的税率级次 |
4.5 税收福利需惠及大多数群体 |
4.5.1 税收福利的多样性与普适性 |
4.5.2 税收福利的扶贫济困及经济刺激功能 |
4.5.3 税收福利的反向惩戒功能 |
第5章 推行个人所得税综合税制的保障措施 |
5.1 提高税收信息化水平以增强征监管能力 |
5.1.1 税务系统内部信息化建设 |
5.1.2 税收信息的社会化共享 |
5.2 加强税收队伍建设 |
5.2.1 提高税务人员的信息化征管能力 |
5.2.2 做好人员配置和协调工作 |
5.2.3 认真广泛的开展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 |
5.3 建立完善纳税社会监督服务体系 |
5.3.1 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纳税监督 |
5.3.2 涉税社会监督的几种方法 |
5.3.3 建立纳税社会服务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公共行政思想研究 ——以社会公平思想为主线(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一) 本选题的问题意识所在 |
(二) 选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
二、研究状况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基本框架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思想的来源 |
第一节 社会背景 |
一、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社会状况 |
二、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浪潮 |
三、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社会状况 |
第二节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公共行政生涯 |
一、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教育经历 |
二、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行政实践 |
第三节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一、约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
二、德怀特·沃尔多的公共行政思想 |
三、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
四、东方官僚的责任意识 |
五、“公共性”理论 |
第二章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思想的社会公平内核 |
第一节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社会公平思想的形成 |
一、批判与重构传统公共行政价值 |
二、阐释社会公平的理念 |
第二节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社会公平思想的构成 |
一、社会公平思想的类型 |
二、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
第三节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社会公平思想的发展 |
一、社会公平思想在美国公共行政中的进化 |
二、变革社会中,社会公平的研究 |
第三章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实现社会公平的参与主体思想 |
第一节 民选官员与社会公平 |
一、民选官员的实质 |
二、民选官员的政治目的 |
三、对民选官员增进社会公平的理想设计 |
第二节 政府组织与社会公平 |
一、重构传统公共行政组织 |
二、批判和重构新公共管理组织 |
三、21世纪有利于社会公平的行政组织 |
第三节 公共行政人员与实现社会公平 |
一、高级公共行政人员 |
二、中下层公共行政人员 |
第四节 参与公共行政的公民 |
一、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依据 |
二、参与公共行政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品德 |
第四章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实现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思想 |
第一节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实现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 |
一、以社会公平为基础制定公共政策 |
二、实现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 |
第二节 实现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执行 |
一、总统对公共政策的选择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 |
二、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执行路径 |
三、社会公平政策的评估 |
第五章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反思 |
第一节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实现少数人利益的改革 |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起因 |
二、美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实现少数人利益 |
四、对美国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修正 |
第二节 标杆管理不是真正的变革 |
一、标杆管理何以成为公共行政的管理时尚 |
二、标杆管理与变革的距离 |
三、不公平:排名作为标杆管理的主要方式 |
第三节 公共问责的绩效评估 |
一、广延国家中,以事前责任机制进行绩效测量的局限性 |
二、广延国家中,公共责任测量的意义 |
三、公共责任测量的实现 |
第六章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思想的评价 |
第一节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思想的特点 |
一、行政哲学属性 |
二、理想化色彩 |
第二节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公共行政思想的价值 |
一、以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增进社会公平 |
二、社会公平的思想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调和 |
三、对新公共服务思潮的影响 |
结语: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公共行政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努力与困惑 |
二、公共性回归与实现社会公平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
(一) 公共性回归对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
(二) 实现社会公平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 |
三、以增进社会公平作为促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力 |
(一) 优先发展社会公平 |
(二) 社会公平对于促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研究 ——基于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Executive Summary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三) 简要的评价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包容性增长 |
(二) 老年风险、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 |
(三) 政策与制度 |
(四) 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统筹与整合 |
四、本项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分析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分析框架 |
五、本项研究的内容结构及创新意图 |
(一) 内容结构 |
(二) 创新意图 |
第一章 本项研究的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理论阐释 |
一、整体性治理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 |
(一) 整体性治理产生的时代背景 |
(二)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渊源 |
二、整体性治理的核心思想 |
(一) 整体性治理要解决的问题:碎片化与棘手性 |
(二) 整体性治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系统思考 |
(三) 整体性治理的目标体系 |
(四) 整体性治理的实现策略:从协调到整合 |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对研究基本养老保险整合问题的适用性分析 |
(一) 理论应用的体制比较 |
(二)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研究基本养老保险整合问题的适用性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演变及碎片化与棘手性问题审视 |
一、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的演变 |
(一)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政策的演变及特征 |
(二)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演变及特征 |
(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演变及特征 |
(四)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演变及特点 |
二、基本养老保险碎片化问题的审视 |
(一) 歧视性规定:不同养老保险政策间权利与义务规定的差别性 |
(二) 各自为政:地方统筹下各地养老政策形成壁垒 |
(三) 地盘争夺战:碎片化政策下的重复参保与基金管理权的争夺 |
(四) 部门主义: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分散化 |
(五) 视野褊狭:户籍制度下的社会排斥 |
三、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棘手性分析 |
(一) 养老保险问题不适合常规的理性决策流程 |
(二) 养老保险问题涉及严重的分歧 |
(三) 养老保险的问题是无边界的 |
(四) 养老保险的问题是复杂的 |
四、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体系“碎片化”的弊端 |
(一) 各自为政使各参保主体间的负担与待遇水平差距巨大 |
(二) 各自为政使参保者遭受“便携性损失” |
(三) 视野褊狭使政府及其部门间互相转嫁成本 |
(四) 部门主义造成资源的重复使用 |
(五) 地盘争夺战引发策略性行为 |
(六) 歧视性规定导致“不利的融入” |
(七) 多种制度并轨引发养老待遇的攀比上涨之风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本养老保险碎片化与棘手性问题的生成机理 |
一、对养老保险的棘手性特征与规律认识不充分形成“补丁”式的结果 |
(一) 政策规划缺乏系统思考与顶层设计 |
(二) 政策运行违背养老保险的基本规律 |
二、体制性因素引起碎片化的意外结果 |
(一) 体制性因素相互作用的意外结果 |
(二) 不完善的分级财政体制推动了条块双重分割 |
(三) 双重户籍墙垒砌出各种歧视性规定 |
(四) 干部选拔制度加剧了地方和城乡分割 |
(五) 对民主压力的应急式回应引起“补丁”式的结果 |
三、政府的自利性导致碎片化的有意结果 |
(一) 地方政府自利性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分割 |
(二) 政府部门自利性与基本养老保险的碎片化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发达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整体性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一、英国国民养老金制度统一的经验 |
(一) 国民基本养老金制度的统一与改革 |
(二) 英国养老保险政策制定机制 |
(三) 英国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
(四) 英国国民养老金制度统一的经验 |
二、德国法定养老保险的统一与管理经验 |
(一) 德国第一支柱的法定养老保险的统一过程 |
(二) 德国养老保险政策制定机制 |
(三) 德国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
(四) 德国完善公共养老金体系的经验 |
三、法国维持“碎片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教训 |
(一) 法国行业性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
(二) 法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机制 |
(三) 法国养老制度的多头管理体制 |
(四) 法国碎片化政策与多头管理的养老保险制度引发的教训 |
四、美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统一经验 |
(一) 美国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
(二) 美国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制定机制 |
(三)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
(四) 美国改革与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经验 |
(五) 美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的弊端 |
五、发达国家养老保险整合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的启示 |
六、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的价值理念、战略目标及实施策略 |
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共享 |
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的战略目标 |
三、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的实施策略 |
(一) 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的阶段性策略 |
(二) 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的实践性模式 |
(三)、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的保障性机制 |
四、本章小结 |
尾论 |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活动情况 |
后记 |
四、个人所得税改革:从美国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印度与和平队(1961—1976)[J]. 蔡佳.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9(01)
-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美国的经验启示[D]. 雒妮. 西北大学, 2016(05)
- [3]房地产税收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理和实证研究[D]. 杜国祥. 天津财经大学, 2016(08)
- [4]资源股将领跑牛市[J]. 中信建投证券. 资本市场, 2015(05)
- [5]经济周期中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韩春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9)
- [6]基于企业成长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研究[D]. 王素娟. 山东大学, 2014(10)
- [7]美国经济危机治理对我国的启示[D]. 邵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2)
- [8]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税制改革研究[D]. 葛玲.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
- [9]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公共行政思想研究 ——以社会公平思想为主线[D]. 孙卓华. 山东大学, 2013(04)
- [10]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研究 ——基于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D]. 吴红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