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生态农场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高尚宾,宋成军,徐志宇,孙仁华,薛颖昊,胡潇方,乔玉辉[1](2021)在《中国生态农场发展空间与对策建议》文中指出生态农场是发达国家农业环境政策的主要实施对象,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单位,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抓手。本文依托跨时7年的生态农场调查数据,结合农业农村部5年的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经验,得出了我国4个区域和3类生态农场的经济参数,进一步依据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划,按照3%~5%生态化转型比例,评估了生态农场在区域和全国尺度的发展空间,分析了生态农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价值,从战略层面提出我国近期生态农场建设的最新要求和政策建议。结果显示:1)从区域看,华南地区生态农场投入产出效率最高,东北地区生态农场投入产出效率最低;从类型看,种养结合单体产投比和利润率最高,养殖型和种植型单体产投比、利润率较小。2)到2022年,国内生态农场将达到3万~5万家,生态农场区域规模排序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可有效带动市场投资和提供就业机会。3)近期应在"长三角"地区和部分重点区域,率先建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农场,逐步向全国推广生态农场评价工作,优化生态农场补偿政策,打造生态农场大数据系统,培育生态农场产业化平台,创设生态农场产业投融资机制。
梁莹[2](2021)在《基于朴门永续理念的莲花坪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朴门永续理念是遵循自然运行模式,指导规划重建可持续生命系统的设计方法。田园综合体作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功能农业资源建设发展复合模式,助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本文以桂阳县莲花坪农场为例,探究朴门永续理念与田园综合体的理论相关性,通过层次分析法调查分析朴门永续理念指导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的主导影响因子,并针对构建莲花坪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农业系统进行应用分析,最后通过莲花坪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实践,归纳总结出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农业系统构建的基本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从朴门永续理念及田园综合体理论体系出发,分析探讨朴门永续理念的核心理念、基本原理、经营模式以及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主要特征、基本内容。经过理论部分的对比分析发现,朴门永续核心理念与田园综合体的内涵存在高度相似性,为构建莲花坪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农业支持系统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2)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以朴门永续理念指导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主导影响因子为目标进行调查分析,根据权重排序明确主导影响因子。发现农业生产占田园综合体规划权重最高为0.5695,其次是系统规划权重为0.1896。因此,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应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注重系统的整体规划。在方案层要素中权重占比由高到低前6位依次为生态性0.2200、可持续性0.1982、集约化0.1516、生物资源0.0644、企业产业支持0.0638、多样化0.0629。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当重视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及集约化生产,结合朴门永续理念的基本原理,提出朴门永续理念在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应用策略。(3)对朴门永续农业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其的成功经验及创新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采用社区支持型农业;注重生态环境构建的种植方式;及时创立特色品牌、开发体验式的活动和科普课程等方式,将其应用于莲花坪农场的规划设计当中。(4)莲花坪田园综合体案例实践部分,以主导影响因子调查分析结论为主要依据,结合朴门永续基本原理从功能区划分、生产种植形式、经营模式等提出具体建设策略,并总结出朴门永续理念应用于田园综合体的基本模式。本文通过对朴门永续理念及田园综合体的理论分析,以及明确其主导影响因子,结合朴门永续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并总结出朴门永续理念应用于田园综合体的基本模式,期望通过研究为今后农业生产、农村产业转型提供新思路。
吕向梅[3](2020)在《台中市外埔区生态农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农业种植也必须在产销与经营上寻求新的途径与方法,因此政府透过农建计划大力推动让传统农业转型为观光农场或休闲农场,使得现代农场经营类型具有多元化,而为了与纯粹生产用途的传统农业做区隔,通常称作观光农场或休闲农场,若再强调生态环境功能,名称上又变化成生态农场或生态休闲农场等,以吸引关心环保及爱好自然生态民众消费。对于强调环保功能或生态环境的农场所做的研究,以往多偏重经济层面,近年生态环境观念逐渐受到重视,已有许多研究从生态工法、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角度探讨农场经营,但也只针对单一面相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项目台中市外埔区生态农场设计相结合,尝试以全面整体的思考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导引,在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可持续发展层面的构架下,对台中市外埔区生态农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具体的设计分析,为促进生态农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周庆贺[4](2019)在《南县龟鳖生态园生产性景观设计》文中提出当下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促使人们形成了从生态学的观点认识、思考问题,并以生态途径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生态”已然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而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政府文件着重强调的内容,进一步表明了生态建设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各地对农业生态建设的政策引导下,各类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新型休闲农业生态园建设受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推崇,但作为乡村宝贵自然资源的生产性景观在生态园建设中的生态应用现状却很不乐观。本文旨在运用文献分析、案例比较、归纳演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结合水域生态学、环境行为学、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探究休闲型农业养殖类生态园生产性景观的设计要点,并以南县龟鳖生态园生产性景观设计为时间对象,论证生产性景观在生态园建设中的生态价值。主要内容如下:(1)在对相关理论、国内外发展概况的研究基础上,对南县龟鳖生态园生产性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明晰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基本特征和营造特点,为南县龟鳖生态园中生产性景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运用实地调研及资料收集的方法对国内外典型案例中生产性景观的生态设计手法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南县龟鳖生态园的生产性景观要素提出相关借鉴要点,为南县龟鳖生态园生产性景观设计提供实践性的参考依据。(3)在理论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休闲型农业养殖类生态园建设中生产性景观的设计要点,对实践项目南县龟鳖生态园的区位、交通环境、人文资源、目标游客群体及现状进行分析,对南县龟鳖生态园生产性景观进行设计,通过生产性景观在案例中的生态设计实践论证生产性景观在生态园建设中的生态价值与意义。希望本文能对今后生态园建设中生产性景观的生态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并对相关理论体系进行扩充与完善,也期望在休闲旅游开发下的生产性景观设计表达更加生态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张雅茹[5](2019)在《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文中指出目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城市居民休闲意识的转变以及在现代农业逐渐发展成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旅游和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态农业观光园随之应运而生,不仅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还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生态、养生、健康无污染的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生态农业观光园顺应时代号召,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总之,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潜力大、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相关园区在规划设计上都存在着缺乏主题特色,定位不明确,园区功能单一,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在做规划设计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首先通过研究生态农业观光园,采用文献研究、实地勘察、对比论证、归纳总结、案例实证的方法,从宏观上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和特征。微观上进行概念界定,结合运用生态旅游学、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从构成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要素:自然环境、生产景观、人工景观和文化要素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指出我国现阶段规划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对生态农业观光园进行一个全面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分析总结和借鉴相关的优秀案例,对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准备了充足的理论分析基础。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为实例,通过前期调研包括场地自然环境条件、文化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对客源以及当地相关园区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WOT分析,从而明确该园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定位。在生态资源环境不被破环、保留农村地域文化景观、确保科学规划指导的前提条件下,突出生态农业观光园绿色环保的主要特色以及农村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场地的深入调研分析再结合前期的理论分析基础,确定该园区以农林牧渔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业为发展动力,发展成为集生态农业、养生林业、休闲渔业为一体的大型园区,注重打造园区的观光体验功能。本次的规划主题:借依山傍水优势、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集体验、生态、科技、游览、娱乐和教育等功能相结合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设置综合服务区、农业生产示范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花海观赏区、拓展训练基地、农业观光采摘区、湿地生态涵养区、生态森林氧吧区这八个功能分区,形成“一环两带、八区多点”的整体布局。通过对总体布局、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等方面作具体的设计说明,最终形成一套较完整地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对园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生态农业观光园不仅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调整,提高农林牧渔产业的附加价值。通过对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促进其周边的旅游业发展,提升荥阳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为相似园区的规划设计做参考,为我国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献计献策。
王笑月[6](2019)在《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概括分析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过程、形态、影响及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揭示问题,最后提出关于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可行性政策建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通过对生态农业研究文献的梳理以及理论基础的概述界定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对龙口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经营模式进行总结,结合磨山庄园生态农场,王屋水库生态农业景区和益康苑生态农场的深入调研,提出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龙口市位于山东百强县市前列,近年来依托独特地理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效果明显。由于生态农产品市场持续壮大,加之强化政策支持,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生态农业推广力度不足以及政策尚未完善等。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包括,沼气微循环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贸工农一体生态农业示范区模式等,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值得总结和推广。磨山庄园生态农场、王屋水库生态农业园、益康苑生态农场是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对其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经营特色进行剖析,可以为类似农场的发展提供借鉴。龙口市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采取行动,包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农村教育水平发展;完善生态农业政策制度;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等。
乔玉辉,甄华杨,徐志宇,居学海,王宏燕,陈欣,章家恩,高尚宾,李季[7](2019)在《我国生态农场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农场作为生态农业的落地载体,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市场灵活性,在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新形势下,各地已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农场典型案例。2016—2017年,作者重点围绕面源污染防控与农业清洁生产,以我国东部15个省市的468家生态农场为研究对象,制定调查问卷开展典型案例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90%的农场成立时间在15年以下,生态农场经营者的平均年龄为47.5岁,土地面积在6.6~16.6hm2的农场占到40%,土地平均租金为11 040元·hm?2·a?1;以公司、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组织形式的农场各占23%、40%和30%;进行了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农场占到73%;生态农业措施采用率排在前5位的是有机肥/堆肥、人工/机械除草、轮作、清洁田园、杀虫灯/秸秆还田;养殖农场的生态意识较为淡薄,生态措施的采用情况也不乐观。在农场投入方面,种植农场的肥料投入和养殖农场的饲料投入最高,劳动力工资平均在3~4万元·cap.?1·a?1;种植农场收益率为?21%~70%,养殖农场为13%~337%,种养结合农场为?21%~152%;50%的农场获得过农业补贴。从调研结果看,我国生态农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相应的指导。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还从技术应用、产业融合、成本收益、销售途径及补贴政策等方面分析了生态农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生态农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指导。
余振国[8](2018)在《生态农场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新时期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终极目标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农场的建设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径,研究生态农场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提出一套比较完善的生态农场规划设计框架,为生态农场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内容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论文将农业生态学、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景观美学、消费理论作为生态农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生态农场规划的三个原则:自强、共存、循环,以及生态农场规划的一般步骤。第二,论文对生态农场的选址和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生态农场选址需要考虑的因素,提出了生态农场功能分区的具体内容,以及各功能区应该包含的建筑及对应的设计建议。第三,论文站在农场发展的角度,从发展模式、产业设计、人员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农机管理和发展保障等八个方面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生态农场运营与管理方案,能够为生态农场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的运营管理思路。第四,为了保障生态农场能够完全按照生态的方法从事农业生产,摆脱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本文提出了适用于生态农场的一些关键关键技术,包括病虫病害的防治技术、杂草的控制技术、生态环境转化技术以及有机肥堆制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生态农场解决生产中的部分难题。最后,论文将绿耕市民农园作为生态农场建设的案例,从项目概况、选址分析、发展模式、功能分区、农场管理、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对论文中提出的规划设计框架进行了验证。
黄也[9](2017)在《现代观光休闲生态农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以辰溪县橘海现代生态农场为例》文中指出近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生态农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固然生态农场的建设可为当地带来诸多利好,如技术引入、收入增加、促进就业等,但由于缺乏从农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学知识角度对农场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很多农场忽视了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性,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在生态农业现状和国内外发展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辰溪橘海现代观光休闲农场实际项目,对生态农场规划设计的全流程进行全面的论证。通过SWOT分析发现,现代生态农场的发展优势大于劣势,可开发资源丰富。农场应选SO战略为主,WO、ST、WT战略为辅,农场的规划便可达到最优,能打造出自身特色,提高农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分析本土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四方面的权重得出,农场在规划建设中应更加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但本土资源中的人文资源不可忽视,如此才能展现出农场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研究表明规划设计应根据农场生产时序和实际情况进行分区,注重历史文化特点,要根据需求在廊道的节点处设计多种斑块,并灵活利用生态学种间关系原理。如此才能构建出观光休闲、文化旅游、原初农产品和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为一体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结构,同时提升经济利益总额,在生态效益方面利益也达到最大化。
夏碧强[10](2017)在《种养生态循环农场规划设计研究 ——以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为例》文中指出当今,国内的生态农场建设,为满足市场需求,商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生态农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态势,生态农场的规划设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生态农场与城市公园、湿地等场所设计不同,农场更关注的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提升农场建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现存的问题等,认为当今生态农场建设重点要实现(1)种养结合,循环利用;(2)吸引人流,服务生态;(3)景观功能提升,服务农业生产;(4)顺应国策,解决用地矛盾。综合各因素构建出种养循环生态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农场进行规划设计。其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对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案例模式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问题:农场建造,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建设。种养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导致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农场植物景观营造只体现观赏价值,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农场的规划设计大多依靠决策者,缺乏科学的科学方法指导;污水零排放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未真正实现等问题。(2)根据种养循环理论研究,运用农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等理论与方法,构建出生态的种养循环模式。模式构建主要分为种植单元、养殖单元、净污单元、消解单元和智能监测单元。种植单元:分区规划,种植具有生产性、生态净污性、经济性景观植物如杂交狼尾草、沉香、柚木,使植物种植充分服务农业。养殖单元规划建设有:养殖场建设包括生态养殖场,考虑减少建设用地,开发荒山,创新设计高床养殖场,建设在山坡上。场地内道路规划分为净道、污道,起到防疫环保的作用。污水排放分为雨水和污水,根据场地竖向,做到雨污分离。净污消解单元的规划建设,结合净污人工湿地、生物质焦和净污生态沟渠等进行综合规划,做到污水“零排放”。通过规划建设蚯蚓养殖大棚、腐熟池等实现废弃物消解和资源化利用。养殖、种植、消解、净污综合规划,构建出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3)遵循农场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融合景观游览功能建设,以种养循环生态模式为指导,将种植单元、养殖单元、净污单元、消解单元和智能监测单元融入场地规划中,对该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进行规划设计。
二、建立生态农场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生态农场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朴门永续理念的莲花坪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 |
1.2 研究对象 |
1.3 相关概念辨析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朴门永续理念的理论研究 |
2.1 朴门永续理念的基本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思想层面——哲学 |
2.2.2 系统本身——学科综合 |
2.2.3 外部环境层面——经济学 |
2.3 朴门永续理念的核心理念及基本原理 |
2.3.1 朴门永续核心理念 |
2.3.2 基本原理 |
2.4 核心观点 |
2.5 运营模式 |
2.5.1 社区支持型农业CSA概念 |
2.5.2 运营模式 |
2.5.3 发展意义 |
2.6 朴门永续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2.6.1 国外研究现状 |
2.6.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田园综合体发展概况及规划要点分析 |
3.1 田园综合体概念 |
3.2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 |
3.2.1 合作共享 |
3.2.2 融合发展 |
3.3 主要特征 |
3.3.1 以农业产业为重心 |
3.3.2 以休闲体验为核心 |
3.3.3 以综合发展为支撑 |
3.3.4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 |
3.4 基本内容 |
3.4.1 主要功能分区 |
3.4.2 规划重点 |
3.4.3 发展意义 |
3.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5.1 国外研究现状 |
3.5.2 国内研究现状 |
4 案例借鉴 |
4.1 美国森林生态农场“Forested” |
4.2 奥地利——科梅霍夫农场 |
4.3 福建漳州“光照人有机茶园” |
4.4 经验借鉴 |
5 朴门永续理念与田园综合体影响因子评价 |
5.1 朴门永续理念对田园综合体的指导意义 |
5.1.1 核心理念的相关性 |
5.1.2 基本原理的借鉴意义 |
5.2 朴门永续理念应用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意义 |
5.3 朴门永续理念指导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主导影响因子调查分析 |
5.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
5.3.2 确立评价体系指标 |
5.3.3 权重计算结果 |
5.3.4 准则层权重分析 |
5.3.5 指标层权重分析 |
5.4 小结 |
6 莲花坪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
6.1 应用策略分析 |
6.2 项目概况 |
6.3 场地现状及资源分析 |
6.3.1 建筑现状 |
6.3.2 道路现状 |
6.3.3 生态环境现状 |
6.3.4 产业概况 |
6.4 规划目标及定位 |
6.5 规划原则 |
6.5.1 注重生态恢复 |
6.5.2 发展农业经济 |
6.5.3 提升文化吸引力 |
6.5.4 丰富体验活动 |
6.6 总体布局 |
6.6.1 布局理念 |
6.6.2 总体布局 |
6.7 分区规划 |
6.7.1 入口服务区 |
6.7.2 生态保育区 |
6.7.3 景观休闲区 |
6.7.4 农事体验区 |
6.7.5 农业生产区 |
6.8 文化融合 |
6.9 专项设计 |
6.9.1 种植设计 |
6.9.2 道路系统规划 |
6.10 运营模式 |
6.11 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朴门永续理念指导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的主导影响因子评价调査表 |
致谢 |
(3)台中市外埔区生态农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可持续发展农业”理念 |
2.2 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功能类型分析 |
2.3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
2.3.1 从生态可持续角度 |
2.3.2 从社会可持续角度 |
2.3.3 从经济可持续角度 |
3. 生态休闲农场案例 |
3.1 香港Hello Kitty主题有机荟农庄 |
3.2 台湾头城生态农场 |
4. 台中市外埔区生态农场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1.1 计划缘起 |
4.1.2 计划流程 |
4.1.3 相关上位计划 |
4.2 前期资源调查与分析 |
4.2.1 区位分析 |
4.2.2 自然资源分析 |
4.2.3 人文资源分析 |
4.2.4 景观资源分析 |
4.2.5 存在问题与对策 |
4.3 总体设计布局 |
4.4 景观节点分析 |
4.4.1 落雨松生态廊道节点 |
4.4.2 集市广场节点 |
4.4.3 香草园节点 |
4.4.4 蔬果种植地带节点 |
4.4.5 儿童空间节点 |
4.4.6 观景垂钓节点 |
4.4.7 温室种植节点 |
4.4.8 小农场租赁节点 |
4.4.9 大闸蟹养殖、捕捞、采摘区节点 |
4.5 专项设计 |
4.5.1 驳岸、铺装设计 |
4.5.2 小品设计 |
4.5.3 植物设计 |
5. 结语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一: 研究生阶段取得的学术成果 |
9. 附录二: 表格索引 |
附件 |
(4)南县龟鳖生态园生产性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乡村“生态园”建设的发展机遇 |
1.1.2 乡村“生态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
1.1.3 生产性景观的生态修复价值可观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水域生态学 |
1.3.2 环境行为学 |
1.3.3 循环经济理论 |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内外生产性景观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
1.4.2 国内外生态园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辨析及初步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态园 |
2.1.2 生产性景观 |
2.1.3 休闲农业 |
2.1.4 创意旅游 |
2.2 乡村生产性景观特征 |
2.2.1 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基本类型 |
2.2.2 乡村生产性景观的构成要素 |
2.2.3 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功能特性 |
2.3 传统型乡村生产性景观营造特点 |
2.3.1 以人为本,需求至上 |
2.3.2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
2.3.3 道法自然,生态演进 |
2.4 当下型乡村生产性景观营造特点 |
2.4.1 营造内容单一,形式多样 |
2.4.2 营造过程随机,粗放发展 |
2.4.3 营造效果改善,特色淡化 |
2.4.4 视觉表达统一化,主题表达片面 |
2.4.5 营建模式现代化,有机演进中断 |
2.5 本章小结 |
3 典型案例分析 |
3.1 日本大王山葵农场 |
3.1.1 场地概况 |
3.1.2 项目生态建设要点 |
3.1.3 可鉴之处 |
3.2 台湾头城休闲农场 |
3.2.1 场地概况 |
3.2.2 项目生态建设要点 |
3.2.3 可鉴之处 |
3.3 日本田舍馆村稻田艺术 |
3.3.1 场地概况 |
3.3.2 项目生态建设要点 |
3.3.3 可鉴之处 |
3.4 英国拜伯里鳟鱼农场 |
3.4.1 项目概况 |
3.4.2 项目生态建设要点 |
3.4.3 可鉴之处 |
3.5 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 |
3.5.1 场地概况 |
3.5.2 项目生态建设要点 |
3.5.3 可鉴之处 |
3.6 本章小结 |
4 休闲型农业养殖类生态园景观设计要点 |
4.1 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
4.2 设计原则 |
4.2.1 因地制宜,注重景观格局的整体性 |
4.2.2 生态优先,注重环境发展的持续性 |
4.2.3 文化先导,注重设计表达的独特性 |
4.3 设计目标与功能定位 |
4.3.1 设计目标 |
4.3.2 功能定位 |
4.4 生产性景观要素的生态表达 |
4.4.1 农田 |
4.4.2 植物 |
4.4.3 水体 |
4.5 生态设计要点 |
4.5.1 生态养殖模式应用 |
4.5.2 水域生态设计 |
4.5.3 景观设施设计 |
4.5.4 道路生态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案例实践——南县龟鳖生态园生产性景观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区位分析 |
5.1.2 交通环境分析 |
5.1.3 人文资源分析 |
5.1.4 目标游客群体分析 |
5.1.5 建设用地性质分析 |
5.1.6 场地现状分析 |
5.2 设计定位与理念 |
5.2.1 设计依据 |
5.2.2 设计定位 |
5.2.3 设计原则 |
5.2.4 设计理念 |
5.3 总体设计 |
5.3.1 景观总体设计 |
5.3.2 景观结构布局 |
5.3.3 功能分区布置 |
5.3.4 道路分级设置 |
5.4 分区设计 |
5.4.1 水田畅玩区 |
5.4.2 果园闲享区 |
5.4.3 稻田保育区 |
5.5 专项设计 |
5.5.1 植物种植设计 |
5.5.2 景观设施设计 |
5.5.3 道路及附属设施设计 |
5.5.4 驳岸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南县龟鳖生态园设计主要图纸 |
附录B 南县龟鳖生态园设计施工图 |
致谢 |
附件 |
(5)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
1.1.2 城市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
1.1.3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
1.1.4 城市居民休闲意识和观念的转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2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态农业 |
2.1.2 农业观光 |
2.1.3 农业产业园 |
2.1.4 田园综合体 |
2.1.5 生态农庄 |
2.1.6 生态农业观光园 |
2.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及特征 |
2.2.1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类型 |
2.2.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征 |
2.3 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
2.3.1 自然环境 |
2.3.2 生产景观 |
2.3.3 人工景观 |
2.3.4 文化要素 |
2.4 相关理论研究 |
2.4.1 景观生态学 |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3 农业生态学 |
2.4.4 生态旅游学 |
2.4.5 园林艺术基本理论 |
2.5 我国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
2.5.1 缺乏主题特色,定位不明确 |
2.5.2 盲目跟风,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
2.5.3 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低 |
2.5.4 资源利用不合理 |
3 案例分析 |
3.1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 |
3.1.1 项目概况 |
3.1.2 项目分析 |
3.1.3 总结及借鉴 |
3.2 台湾休闲渔场——千户传奇生态农场 |
3.2.1 项目概况 |
3.2.2 项目分析 |
3.2.3 总结及借鉴 |
3.3 日本小岩井农场 |
3.3.1 项目概况 |
3.3.2 项目分析 |
3.3.3 总结及借鉴 |
4 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区位分析 |
4.1.2 自然条件 |
4.1.3 现状分析 |
4.1.4 资源分析 |
4.1.5 客源分析 |
4.1.6 当地相关项目分析 |
4.1.7 SWOT分析 |
4.2 规划总则 |
4.2.1 规划依据 |
4.2.2 规划原则 |
4.2.3 规划定位 |
4.2.4 规划理念 |
4.2.5 规划目标 |
4.3 总体布局 |
4.3.1 空间结构 |
4.3.2 功能分区 |
4.3.3 交通组织 |
4.4 分区规划 |
4.4.1 综合服务区 |
4.4.2 农业生产示范区 |
4.4.3 花海观赏区 |
4.4.4 农耕文化体验区 |
4.4.5 农业观光采摘区 |
4.4.6 拓展训练基地 |
4.4.7 湿地生态涵养区 |
4.4.8 生态森林氧吧区 |
4.5 专项规划 |
4.5.1 竖向设计 |
4.5.2 道路铺装设计 |
4.5.3 照明设计 |
4.5.4 种植设计 |
4.5.5 小品及构筑物设计 |
4.5.6 基础服务设施 |
4.6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
4.6.1 进一步发挥原有资源优势 |
4.6.2 合理安排功能分析与结构 |
4.6.3 注重生态观光农业的开发差异性 |
4.6.4 加强体验性项目的开发 |
4.6.5 大力开发农业纪念品 |
4.7 效益分析 |
4.7.1 生态效益 |
4.7.2 经济效益 |
4.7.3 社会效益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6)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
二 国内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
三 简要述评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目标、创新点和不足 |
一 研究目标 |
二 创新点 |
三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模式 |
第一节 生态农业及其特征 |
一 生态农业内涵 |
二 生态农业特征 |
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整体结构 |
一 农业生态子系统 |
二 农业技术子系统 |
三 农业经济子系统 |
第三节 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
一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
二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
三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
四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
第三章 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龙口市概况 |
一 自然状况 |
二 经济概况 |
第二节 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一 利用独特地理优势,发展生态农业 |
二 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
三 生态农产品市场扩大,带动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
四 依托专业合作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
第三节 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
二 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
三 政策尚未完善 |
四 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
五 生态农业推广力度不足 |
第四章 龙口市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及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四位一体模式:宜康苑生态农场 |
一四 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
二 宜康苑生态农场发展历程 |
三 宜康苑生态农场经济现状 |
四 宜康苑生态农场的经营特色 |
五 宜康苑生态农场发展经验和未来规划 |
六 小结 |
第二节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磨山庄园生态农场 |
一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
二 磨山庄园生态农场发展历程 |
三 磨山庄园生态农场经济现状 |
四 磨山庄园生态农场经营特色 |
五 磨山庄园生态农场的经验教训以及发展规划 |
六 小结 |
第三节 农业示范区模式:王屋水库生态农业园 |
一 生态农业示范区模式 |
二 王屋水库生态农业园发展历程 |
三 王屋水库生态园区的经济现状 |
四 王屋水库生态园区的经营特色 |
五 王屋水库生态园区经验教训及未来规划 |
六 小结 |
第五章 龙口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
第一节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
一 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
二 加大生态环境宣传力度 |
三 加强农用地生态保护 |
第二节 加强农村教育水平发展 |
一 加强农村农业技术教育 |
二 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 |
第三节 完善生态农业政策制度 |
一 转变观念 |
二 制定合理的规划 |
三 制度和政策扶持 |
第四节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
一 建设生态农业技术支持体系 |
二 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 |
三 壮大特色农业产业 |
第五节 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基础设施 |
一 扩大资金投入 |
二 健全农业基础设施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我国生态农场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农场的定义及内涵 |
2 生态农场发展现状——基于468家农场调查 |
3 生态农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3.1 生态农场相关生态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
3.2 生态农场种养循环结合比例低, 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 |
3.3 生态农场生产成本高、收益不稳定 |
3.4 生态农场农产品销售普遍难, 未能实现优质优价 |
3.5 生态农场并未得到相应的政府倾斜性补贴 |
4 我国生态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建立和形成国家层面的由常规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的顶层政策体系 |
4.2 开展广泛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各级政府、农场经营者及公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 |
4.3 建立生态农场建设和评估标准, 开展全国范围的认定工作 |
4.4 制定生态农场推荐性技术清单, 推动国家实行绿色生态农业技术补贴 |
4.5 借助“互联网+”, 建立全国范围的生态农产品信息与销售网络 |
4.6 加强基于生态农场的科研项目立项, 包括长期定位试验、重大技术研发以及生态农产品开发和推广 |
(8)生态农场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两个矛盾的变化 |
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1.1.3 农业旅游的兴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生态农场规划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生态农场概述 |
2.1.1 生态农场的概念 |
2.1.2 生态农场的分类 |
2.1.3 生态农场的功能 |
2.2 生态农场规划的相关理论 |
2.2.1 农业生态学理论 |
2.2.2 农业区位理论 |
2.2.3 农业经济学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景观美学理论 |
2.2.6 消费理论 |
2.3 生态农场规划的原则 |
2.3.1 自强原则 |
2.3.2 共存原则 |
2.3.4 循环原则 |
2.4 生态农场规划的步骤 |
2.4.1 前期调查阶段 |
2.4.2 规划设计阶段 |
2.4.3 评审阶段 |
2.4.4 实施阶段 |
3 生态农场选址和布局规划设计 |
3.1 生态农场选址 |
3.1.1 自然环境条件 |
3.1.2 交通区位条件 |
3.1.3 地域文化条件 |
3.2 生态农场空间布局 |
3.2.1 功能分区 |
3.2.2 隔离带和保育设计 |
3.2.3 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 |
3.2.4 水系和排灌系统设计 |
3.2.5 电力、网络和照明系统设计 |
3.3 相关配套建筑 |
3.3.1 生产区建筑 |
3.3.2 休闲体验区建筑 |
3.3.3 管理服务区建筑 |
4 生态农场运营管理规划设计 |
4.1 生态农场发展模式 |
4.1.1 产业发展模式 |
4.1.2 盈利方式 |
4.2 生态农场产业设计 |
4.2.1 产业设计的一般原则 |
4.2.2 产业设计的数量和内容 |
4.3 生态农场人员管理 |
4.3.1 人员招聘 |
4.3.2 员工培训 |
4.3.3 员工考核 |
4.3.4 员工激励 |
4.4 生态农场营销管理 |
4.4.1 产品策略 |
4.4.2 定价策略 |
4.4.3 营销渠道 |
4.4.4 促销策略 |
4.5 生态农场财务管理 |
4.5.1 投资估算 |
4.5.2 融资方式 |
4.5.3 会计核算 |
4.6 生产管理 |
4.6.1 种植管理 |
4.6.2 养殖管理 |
4.7 农机管理 |
4.7.1 农机的选择 |
4.7.2 农机使用和保管 |
4.7.3 农机的维修与替换 |
4.8 生态农场发展保障 |
4.8.1 技术保障 |
4.8.2 资金保障 |
4.8.3 人员保障 |
4.8.4 风险控制 |
5 生态农场关键技术规划设计 |
5.1 作物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 |
5.1.1 物理措施 |
5.1.2 生物措施 |
5.1.3 其他生态防治方法 |
5.2 农作物杂草防治技术 |
5.2.1 覆盖法 |
5.2.2 以草克草法 |
5.2.3 种养结合法 |
5.3 生态环境转化技术 |
5.3.0 设置转换期 |
5.3.1 设置隔离带、保育带 |
5.3.2 改良土壤 |
5.4 堆肥制作技术 |
5.4.1 场地准备 |
5.4.2 堆制技术 |
5.4.3 堆肥管理 |
6 安徽绿耕市民农园案例分析 |
6.1 项目概况 |
6.1.1 发展背景 |
6.1.2 发展定位 |
6.2 项目发展的意义 |
6.2.1 帮助驾雾村脱贫致富 |
6.2.2 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
6.2.3 提升社会食品安全 |
6.3 农场选址分析 |
6.3.1 交通条件 |
6.3.2 自然环境条件 |
6.3.3 旅游资源条件 |
6.4 农场发展的基本模式 |
6.4.1 种植业 |
6.4.2 养殖业 |
6.4.3 种养结合 |
6.5 功能分区 |
6.5.1 稻鸭共养区 |
6.5.2 生态养殖区 |
6.5.3 生态蔬菜区 |
6.5.4 经果区 |
6.5.5 水生植物区 |
6.5.6 中草药种植区 |
6.5.7 建设用地区 |
6.5.8 自然教育区 |
6.5.9 水和道路的布局 |
6.6 农场管理 |
6.6.1 人员管理 |
6.6.2 机械管理 |
6.6.3 土壤管理 |
6.6.4 病虫害管理 |
6.6.5 营销管理 |
6.6.6 农场投资与效益 |
6.6.7 保障措施 |
6.7 农场发展现状 |
6.7.1 规划实施情况 |
6.7.2 产业发展情况 |
6.7.3 投资盈利情况 |
6.7.4 对驾雾村的影响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 |
7.3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现代观光休闲生态农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以辰溪县橘海现代生态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3.1 生态农业的内涵研究 |
1.3.2 生态农场的规划研究 |
1.3.3 生态农场的功能性研究 |
1.3.4 生态农场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现代生态农场规划设计总体架构 |
3.1 总体设计原则 |
3.2 总体设计思路 |
3.3 生态农场需求分析 |
3.4 生态农场定位分析 |
3.5 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
3.5.1 SWOT分析法 |
3.5.2 AHP分析法 |
第四章 现代生态农场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证 |
4.1 橘海现代生态农场的本底综合分析 |
4.1.1 项目建设背景 |
4.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4.1.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4.1.4 橘海现代生态农场市场需求分析 |
4.1.5 橘海现代生态农场本底资源分析 |
4.1.6 橘海现代生态农场SWOT分析 |
4.1.7 橘海现代生态农场AHP分析 |
4.2 橘海现代生态农场景观规划与设计 |
4.2.1 橘海现代生态农场规划原则 |
4.2.2 橘海现代生态农场规划目标 |
4.2.3 橘海现代生态农场功能分区 |
4.2.4 景观基质构建 |
4.2.5 景观廊道构建 |
4.2.6 景观斑块构建 |
4.2.7 立体种养模式 |
4.3 橘海现代生态农场规划设计效益分析 |
4.3.1 经济效益分析 |
4.3.2 社会效益分析 |
4.3.3 生态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现代生态农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
附录2-橘海现代生态农场鸟瞰图 |
附录3-橘海现代生态农场总平面图 |
附录4-橘海现代生态农场旅游线路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种养生态循环农场规划设计研究 ——以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生态农业 |
1.3 相关理论概述 |
1.3.1 生态农场 |
1.3.2 种植与养殖 |
1.3.3 种养循环 |
1.3.4 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农场发展概况与案例研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生态农场发展概况 |
2.1.2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生态农场发展概况 |
2.2.2 国内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
2.3 生态农场规划案例分析 |
2.3.1 蟹岛绿色生态农业度假村-蟹稻共生模式 |
2.3.2 清远和记农庄-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2.4.1 国内生态农场遇到的问题 |
2.4.2 种养循环生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2.5 启示 |
第三章 种养生态循环农场规划设计概述 |
3.1 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特征与功能 |
3.1.1 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类型 |
3.1.2 生态农场循环模式的特征 |
3.1.3 种养循环生态模式功能 |
3.2 生态种养循环模式作用 |
3.2.1 废弃物消解与循环利用 |
3.2.2 污水净化与零排放 |
3.2.3 保障物质能量供应 |
3.3 种养循环模式建设影响因素 |
3.3.1 外部影响因素 |
3.3.2 政策影响因素 |
3.4 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的构建 |
3.5 生态种养循环农场规划设计 |
3.5.1 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建设内容 |
3.5.2 种养生态循环单元系统建设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总体规划 |
4.1 项目概况 |
4.2 区位分析 |
4.2.1 地理位置 |
4.2.2 自然条件 |
4.2.3 社会因素 |
4.2.4 性质与规模 |
4.2.5 基址现状分析 |
4.3 绿丰源生态农场总体规划 |
4.3.1 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4.3.2 规划目标与功能定位 |
4.3.3 生态种养循环农场设计理念 |
4.3.4 绿丰源生态农场种养模式构建 |
4.3.5 规划布局 |
4.3.6 功能分区 |
4.3.7 道路交通规划 |
4.3.8 综合管线规划 |
4.3.9 竖向与水系规划 |
4.3.10 种植规划 |
4.4 分区详细建设方案 |
4.4.1 养殖区 |
4.4.2 种植区 |
4.4.3 净化消解区 |
4.4.4 生态苗木区 |
4.4.5 旅游服务区与生活管理区 |
4.5 投资效益分析与风险分析 |
4.5.1 投资估算 |
4.5.2 效益分析 |
4.5.3 风险管控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A 绿丰源生态农场种植设计植物配置表 |
附录B 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总体规设计图 |
四、建立生态农场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生态农场发展空间与对策建议[J]. 高尚宾,宋成军,徐志宇,孙仁华,薛颖昊,胡潇方,乔玉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10)
- [2]基于朴门永续理念的莲花坪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D]. 梁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台中市外埔区生态农场设计[D]. 吕向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6)
- [4]南县龟鳖生态园生产性景观设计[D]. 周庆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D]. 张雅茹.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6]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 王笑月. 烟台大学, 2019(09)
- [7]我国生态农场建设的思考[J]. 乔玉辉,甄华杨,徐志宇,居学海,王宏燕,陈欣,章家恩,高尚宾,李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2)
- [8]生态农场规划设计研究[D]. 余振国.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9]现代观光休闲生态农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以辰溪县橘海现代生态农场为例[D]. 黄也.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10]种养生态循环农场规划设计研究 ——以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为例[D]. 夏碧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