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加气混凝土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4年展望

2003年加气混凝土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4年展望

一、加气混凝土工业2003年经济运行分析及2004年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胡明[1](2017)在《B06级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建筑行业抓住时机突飞猛进地发展成为世界上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但已建的建筑物满足现阶段的节能要求仅仅只占5%,除5%以外的建筑物均为高能耗建筑。另外,约占国土面积的70%多为严寒的北方地区,北方住宅建筑面积也占到全国总住宅面积的50%,每年就北方供暖所消耗1800万吨左右。中国已成为使用一次性燃煤的大国,导致电厂所产生的粉煤灰量也急剧增加,有效地利用粉煤灰废渣,既符合我国环保要求,又能带来经济效益。针对我国的能耗现状及资源分布特点,我国设计师在建筑物设计书中将建筑节能与有效利用当地资源纳入设计范畴,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大量使用利废、环保、节能、多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这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又为墙体材料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提供机遇和挑战。因此具有保温隔热性能良好、防火隔音性能佳、耐久性好、可加工性强、绿色环保等优点的加气混凝土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使用广西兆圆混凝土的低钙粉煤灰为主要硅质原料制备免蒸压加气混凝土。首先,研究粉煤灰的活性激发试验,来保证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前期不会因强度不高导致早期开裂。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生石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对制品的性能影响。考虑经济成本,并符合设计目标B06级加气混凝土砌块性能要求的最佳配合比为水泥掺量30%、生石灰掺量9%、石膏掺量3%、粉煤灰掺量58%与水灰比0.46。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浇注之后经常压蒸汽养护直至拆模,后转入标准养护室进行养护,砌块在绝干容重下的导热系数为0.157w/(m·k)。XRD与SEM扫描的结果来看,采用不同养护方式所养护的加气混凝土,其所得的水化产物的差异性很大。在标养条件下的水化产物为结晶度低且凝胶数量多的C-S-H;而通过前期热养和后期常压常温养护条件下的水化产物为结晶度较好C-S-H与少量的钙矾石。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与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水化产物有很大的区别,前者的强度主要由钙矾石与水化硅酸钙提供,后者的强度主要由托勃莫来石与钙矾石提供。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宏观方面的优劣是跟水泥、粉煤灰、生石灰等胶凝材料的水化所形成的结构的强度与形貌的好坏息息相关的。

王贺[2](2017)在《国产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的表面改性及其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韧性出发,并考虑到环保和节约能源的问题,采用大掺量的粉煤灰(质量比60%)来替代水泥的用量,并采用低掺量的PVA纤维(体积比≤2%)制备PVA纤维增韧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了PVA纤维表面上浆和润滑处理对纤维力学性能(浸润性、力学性能、表面特征)和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抗弯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单纤维抽拔、断面观察等手段,研究了表面处理前后PVA纤维和水泥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和纤维在水泥中的分散情况。通过实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SEM照片显示,分别经过不同含量上浆剂和润滑剂处理的PVA纤维表面,没有了竖状沟壑,表面附着了一层膜。2)PVA纤维经过上浆剂含量(100g/L)处理后,PVA纤维上浆率、纤维接触角、纤维抗拉强度分别为1.9%,84.1°,1700.8MPa,大大降低了PVA纤维的亲水性。PVA纤维经过润滑剂含量(100g/L)处理后,PVA纤维增重率、纤维接触角、纤维抗拉强度分别为1.5%,68.5°,1696.3MPa,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纤维的亲水性。经过上浆和润滑处理后,PVA纤维的强度下降2%,模量下降14%,断裂伸长率增加20%。3)PVA纤维增韧水泥试样的抗压试验表明,可知PVA纤维表面分别经过上浆剂和润滑剂的处理,随着上浆剂和润滑剂含量的不断提高,其纤维增强水泥试样的抗压强度有一定的下降。PVA纤维分别经过含量(100g/L)上浆剂和含量(100g/L)的润滑剂处理时,其纤维增强水泥的抗压强度,仍可以达到20MPa左右,保持了一定的抗压强度。4)PVA纤维增韧水泥的三点弯曲试验表明,可知PVA纤维表面分别经过上浆剂和润滑剂处理,随着上浆剂和润滑剂含量的不断提高,其纤维增韧水泥试样的抗折强度总体呈下降的趋势。PVA纤维表面分别经过上浆剂含量(100g/L)和润滑剂含量(100g/L)时,在保持一定的抗折强度的同时,其纤维增强水泥的断裂韧性最好。结合PVA纤维增强水泥试样的裂纹扩展特征,可知随着上浆剂和润滑剂含量的提高,PVA纤维增强水泥试块裂缝从一条增加了三条以上,其中分别经过上浆剂含量(100g/L)和润滑剂含量(100g/L)处理的PVA纤维增强水泥试样,它们分别出现了许多微小的裂纹,更加说明了经过上浆剂含量(100g/L)和润滑剂含量(100g/L)处理的PVA纤维水泥基试样,其韧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5)通过PVA单根纤维抽拔测试,随着上浆剂和润滑剂含量的不断提高,其纤维增韧水泥试样界面强度、脱粘能量、滑移硬化系数,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可知PVA纤维经过上浆剂含量(100g/L)处理时,其纤维与水泥之间的粘结对提高其纤维增韧效果最好,其纤维界面强度1.7MPa,脱粘能量为1.8J/㎡,滑移硬化系数为0.5。与此同时,PVA纤维经过润滑剂含量(100g/L)处理时,其纤维水泥之间的粘结对提高PVA纤维增韧效果也最好,其纤维界面强度1.8MPa,脱粘能量为1.9J/㎡,滑移硬化系数为0.4。结合PVA纤维增强水泥的断裂形貌,可知PVA纤维在分别经过上浆剂含量(100g/L)和润滑剂含量(100g/L)时,纤维在水泥基体中有良好的分散性,且有适合的粘结力,使在水泥中大部分纤维被抽拔出来,PVA纤维增强水泥的韧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杨能[3](2017)在《J公司绿色制造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产业的支柱,尽管它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生活的创造者,但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大量资源的消耗者,更重要的是它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与此同时,它对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有着致命的威胁。人类为了在这个地球上更长久的生存,于是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产生率,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制造模式,这种制造模式既优化了资源的利用,同时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与之融为一体,在制造流程中,尽可能的实现资源利用合理化,废弃物产生少量化,同时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这种制造模式被称之为绿色制造(Green-Manufacturing,GM)。绿色制造是一个同时考虑了生产制造会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资源是否合理化利用的新型制造模式,它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密切关注其对环境所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关注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过去传统制造技术为基础,利用当代先进制造技术和新材料,使得制造的产品质量高、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简而言之,绿色制造就是要求制造业在产品生命全周期内资源、能源消耗最低,环境污染最小,废弃物产生最少。本文以一家国营建材制造企业——J公司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对J公司发展历程及转型升级过程进行调研,展开分析,从J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了解制造业行业发展趋势,进而明确绿色制造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J公司所处行业发展特点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对J公司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现状进行SWOT分析、五力分析、战略环境分析,总结出J公司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J公司未来发展之路从生存、盈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J公司必须坚持走绿色制造的道路,在绿色制造的道路上加速转型升级,按照绿色制造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思考其发展模式,并对其发展思路、转型升级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

郭娟利[4](2014)在《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围护部品集成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障房建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安居工程。随着保障房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工业化”将成为国家积极推行保障房的主要建造形式。国家对保障房的支持力度使其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能耗、环境影响及资源利用是实现保障房建筑“绿色化”的关键。但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方法、太阳能设备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针对严寒地区规模化保障房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研究仍处以空白状态。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保障房的建设特征、围护部品节能设计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三个方面入手,对适宜于严寒地区保障房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围护结构的主被动节能设计及围护部品的集成设计平台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基于BIM建筑信息技术的围护结构主被动节能技术并进行整合、优化、量化及可行性分析。首先,从我国国情、气候适宜性、技术成熟度等角度对工业化建筑体系进行分析对比,提出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是适宜于严寒地区保障房的工业化建筑体系。从建筑设计集成、结构设计集成、设备系统集成三个层面对该体系的集成设计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该体系与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设计方法。其次,选取严寒地区28个保障房实例及图纸进行调研,对围护结构节能相关影响因素(体系系数、平面形状、窗墙面积比、墙体构造等设计参数)进行分析,建立了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的基础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围护结构从被动节能到主动产能的集成设计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探究的基础。再次,从围护结构被动节能的角度,选取六种典型的工业化复合墙体,运用Designbuilder能耗分析软件对不同复合墙体的年采暖能耗进行对比,从节能的角度提出混凝土空气间层复合墙体为严寒地区保障房适宜的围护结构构造形式。然后,从围护结构主动产能的角度,对太阳能设备与建筑的节点设计、美学设计及技术设计等进行分析研究。运用PVSYST发电量模拟软件对太阳能光伏设备在不同安装环境下的系统年发电潜力进行计算,确立了(以沈阳为例)1kWp光伏系统的节能贡献率;运用光热计算模型对太阳能热利用潜力进行研究,确立了光热系统的节能贡献率。该研究为今后建筑师在太阳能设备应用的规模控制、安装位置与形式的确定等环节提供设计参考。最后,运用BIM建筑信息技术对围护结构的主被动节能技术进行整合与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围护结构集成设计进行定性与定量化的分析研究,初步验证了BIM建筑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筑集成设计平台的可行性,为今后工业化建筑的能源规划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提供便捷的工具与科学的应用方法。

房明慧[5](2013)在《典型墙体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墙体材料黏土实心砖的使用历史悠久,其生产过程毁坏农田、占用耕地,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排放物,对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从2003年开始,国家陆续推出文件限时禁用实心黏土砖的生产和使用,在国家墙体材料革新和节能建筑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墙体材料有空心砖、砌块和板材,本文采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利废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轻集料混凝土砌块三种应用广泛的墙体材料的生产进行生命周期清单编制,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产1kg的利废空心砖,污染物排放量中,CO2的排放量最大,为0.129kg;利废空心砖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是温室效应、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和酸化效应,分别占总环境负荷的24.45%、23.14%和18.16%;空心砖的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烧砖过程煤燃烧的直接排放,空心砖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贡献最大的是烧砖过程,占空心砖生命周期过程环境影响相对大小的72.86%。生产1m3的加气混凝土砌块,CO2的排放量最大,为290kg;主要环境影响类型是温室效应、酸化效应和光化学烟雾,分别占总环境负荷的42.96%、25.15%和10.70%;加气混凝土砌块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原材料石灰的生产过程和水泥生产过程,占加气混凝土砌块生命周期过程环境影响相对大小的43.79%和25.88%;生产1m3的轻集料混凝土砌块,CO2的排放量最大,为156kg;主要环境影响类型是酸化效应、温室效应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分别占总环境负荷的29.61%、5.04%和17.45%;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原材料水泥生产过程,其次是砌块生产过程,占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生命周期过程环境影响相对大小的41.76%和22.89%。本文还对利废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轻集料混凝土砌块三种墙体材料砌筑成的墙体围护结构与黏土实心砖砌筑的围护结构在满足实际使用过程中具有相同保温效果条件下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四种材料砌筑的围护结构的环境影响,黏土实心砖最大,其次是利废空心砖,再次是轻集料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环境负荷最小。

黄攀峰[6](2010)在《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战略分析与选择研究 ——以四川HSC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行业总体呈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的格局,部分发达地区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严重。目前,四川地区虽整体处于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随着行业竞争的恶化,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劣势,维持生存和稳步发展,已成为商品混凝土企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在西部地区灾后重建、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如何利用商品混凝土行业集中度偏低、企业数量多但规模不大这一有利时机,有效解决内部管理问题,提升核心竞争力,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不良循环,从而实现快速发展壮大,也是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值得深思和重视的问题。因此,该行业的企业如何考虑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以迎接机遇、应对挑战,就成为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试图以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现状分析为基础,以四川HSC公司为个案,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及方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对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就企业应如何应对新的变化,确立发展战略加以分析与探讨,以资企业及相关部门参考。本文首先介绍了商品混凝土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商品混凝土公司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及方法,如PEST、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等对影响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然后运用CPM态势矩阵分析、顾客价值矩阵等分析工具对四川及成都地区的商品混凝土市场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用EFE矩阵评价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对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反应。基于外部环境分析,本文以四川HSC公司为典型案例,进行内部资源、能力、价值链分析,挖掘其内部优势和劣势。然后运用SWOT、QSPM等分析评价工具,进行战略匹配和战略选择,得出关于四川HSC公司的战略定位。即“做大、做精、做强、做优”商品混凝土系列;积极发展相关产品多元化,重点发展预应力管桩、加气混凝土等水泥基产品;适度多元化,谨慎向建材其他产品领域扩展。简单概括为“一个中心,两大重点”战略。对于商品混凝土主业,应采取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以并购和战略联盟的方式推进市场开发战略。对于相关产品多元化,要立足内部开发,灵活运用并购、联盟等手段。具体到论文框架,共包含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我国的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及前景进行概述,列举了目前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以及论文的架构等内容。第二章为文献探讨。从战略的概念开始,然后介绍了战略管理产生的背景以及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战略管理三个发展阶段。然后又对国内外战略的研究水平及现状做了简短评述。第三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行文思路。第四章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四川及成都地区的市场环境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详尽的分析研究了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最后通过EFE矩阵概括评价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的反应。第五章以四川HSC公司为典型案例,进行内部资源、能力、价值链分析,挖掘其内部优势和劣势。第六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QSPM等分析评价工具,进行战略匹配和战略选择,得出关于四川HSC公司的总体战略定位和有效的竞争战略,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获得快速稳步发展。第七章为研究结论,并总结本文的研究不足,提出后续研究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本文结论。即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在进行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1、谨慎发展,切忌盲目扩大产能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要在认清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谨慎发展。川内处于一线,具有较强实力的商品混凝土企业,可适当运用兼并、战略联盟的手段快速发展壮大。2、致力于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商品混凝土企业要把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作为核心任务,致力于培育产品的价格、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技术创新,不断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不断实现以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不断实现方法、设备的改造和创新,从而提升企业成本竞争力、产品差异化的竞争力等综合竞争力。3、实现商品混凝土相关产品的多元化单依靠单一的产品,企业很难实现更大更强,经营风险也较高。要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除了积极寻求、适当的切入点介入产业上游,控制部分核心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外,还要积极实现产品多元化发展。建材产品,种类繁多,差异很大。商品混凝土企业在实现产品多元化时,应以商品混凝土相近的水泥基础类产品为重点,发展做强后再积极向其他建材类产品扩展,真正实现建材产品的多元化发展。4、注重环保节能目前,混凝土企业经营粗放、消耗高、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必须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渣再生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实现无污染生产,保护环境。另外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科学合理地减少材料消耗,降低生产能耗,实现发展绿色混凝土行业的新突破,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只限于单一个案公司的资料,所选个案难以代表整体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属于探索性质的研究,研究结论的应用必须思考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必须掌握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谨慎比较分析。另外,个案企业的战略随着实践、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从后续的资料进行分析仍很重要。本研究所掌握资料有限,无法做更完整详尽的分析。后期,可以增加其他商品混凝土企业的资料,进行跨个案比较分析,完善本研究内容。同时,本研究仅仅根据一家公司,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一般性恐怕很难具有说服力。未来可以搜集更多个案进行研究,提出研究假设,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搜集量化资料,验证假设,发展出针对不同层次的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战略分析与选择模式。5、优化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程度分权、具有更多灵活的内在激励效果、具有更多非正式沟通渠道的有机式组织结构更有益于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在动态环境中去实现其战略目标。6、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制度是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强化人力资源支撑的重点工作之一。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致力于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建立。7、企业文化的建设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同质化时代,技术、品牌都可以模仿,唯一不可模仿的就是文化,文化才是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结合企业的发展经历和特点、行业的发展趋势,提炼和策划企业文化。8、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对于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更需要良好的沟通机制将问题逐一反映和解决。在加强企业内部沟通的同时,正确领略企业的战略意图,始终把企业自身的业务实施战略与总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始终把公司的短期决策与公司的战略要求保持一致。9、信息化支持应结合混凝土企业管理层、分公司、搅拌站的三级管理模式,从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行业软件着手,将信息管理从事务性处理上升到管理控制和决策辅助的高度,以解决企业当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的信息失灵、监督乏力等问题。

时永明[7](2008)在《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河市具有优良的矿产资源禀赋。黑河市的矿产资源种类丰富,目前已经发现的矿产有90余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为36种。矿产资源的种类及储量分布比较集中,大型矿床占主导地位,这种规律性为该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便利。本文确定了煤炭、铜、铅、锌、金、水泥用大理岩、珍珠岩、沸石及矿泉水等9种资源为黑河市的优势矿种,并讨论了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中具有的地域优势及政策优势。矿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确立了循环经济模式是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的必由之路。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的历程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的跨越,最终将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建立了部分优势矿种如铜、煤炭、大理岩等资源的企业内部微观循环经济模式。鉴于黑河市突出的矿产资源禀赋优势和较低的开发利用程度,制定科学的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是当务之急。黑河市政府提出将重点开发建设嫩江—爱辉—逊克矿产资源产业带。根据产业带内矿产资源种类特征及分布规律,该矿产资源产业带划分为多宝山、嫩江、爱辉及逊克四个矿业经济区,不同的矿业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重点不同,因此其循环经济产业链也各具特色。多宝山矿业经济区是四个矿业经济区的典型,本文详细剖析了多宝山矿业经济区这个样本,依据该矿业区的矿产资源特点及不同资源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起多宝山工业生态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为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矿产资源利用指明方向的同时,也为该产业带内其他矿业经济区建立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提供的参考和借鉴。黑河市是一个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资源型(矿业)城市,与很多典型的单一型资源型城市不同,黑河市矿产资源种类丰富,这样易于形成多种产业间循环链条,建立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也具有其独特之处。但从总体上看,黑河市的矿业发展水平还较低,还需借鉴其他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好黑河市矿产资源(及其他资源)开发的模式、节奏等细节,避免走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弯路。

罗玉萍[8](2008)在《煤电转化材料过程工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本问题。本文用材料过程工程学的研究方法,以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为手段,以煤电转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煤电转化过程各环节(子过程)“资源减量化、产品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对这一过程进行优化与集成,并对过程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价,使优化的过程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节约能源的要求,清洁生产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循环经济的要求。目的是在工业区或区域层面发展生态工业,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过程工程学的基础上,对材料过程工程学的框架体系进行了研究。以煤电工业和水泥工业间的交集—废渣的资源化过程的研究为例,进行煤电转化过程的优化与集成。要实现联产首先要优化煤电转化过程。对煤电转化过程各子过程包括动力煤洗选及配煤过程、燃煤发电过程、煤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过程、脱硫脱硝过程等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各子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技术上及政策上解决的策略。由联产技术得到的联产灰,采用水泥性质实验、化学分析、XRD分析及SEM分析,对煤粉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排出的两种粉煤灰(PF灰和AFBC灰)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成分差异不大的两种灰,PF灰细度大、晶相含量小、活性大、强度贡献大、需水性小;PF灰颗粒细小,球形颗粒相对较多,颗粒表面相对较光滑;AFBC灰颗粒相对较粗大,不规则颗粒较多,表面较粗糙,且孔洞较多。通过优化燃煤过程和联产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粉煤灰的科学分类方法,将粉煤灰按发电方式及含钙量分为高钙PF灰、低钙PF灰、高钙AFBC灰和低钙AFBC灰,更有利于粉煤灰在建筑工程和建材工业方面的分类利用。本联产技术是基于煤粉炉燃煤与硅酸盐水泥熟料生产具有相近的温度条件,粉煤灰与水泥熟料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把煤粉炉视为煤粉成分的反应器,进行了煤粉掺杂在与煤粉炉燃煤相似的燃烧条件下的试验研究,通过XRD图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含钙量的增加,煤粉灰中的莫来石逐渐消失,形成了钙铝黄长石,随着含钙量的进一步增加,钙铝黄长石的含量又逐渐减少,形成了新的水硬性的硅酸二钙。结果表明,煤粉掺杂量在一定的范围内,经高温快速燃烧可以生成具有水硬性的贝利特矿物,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是可行的。初步进行了联产灰的性质及利用研究。分析了燃煤发电联产水泥研究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认为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的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我国火电技术的发展,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学者联合攻关才能完成。提出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的研究思路,即顺应煤种、炉型和炉膛温度等条件,研究锅炉燃烧状况下,煤-渣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煤粉的配方,经安全发电后获得不同水硬性成分的熟料。利用(?)分析原理,分析计算煤电转化过程的(?)效率;利用煤电转化过程排放物的(?)值,分析计算煤电转化过程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用环境负效应数学式结合气载流出物的非致癌污染物健康危害数学式,参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物标准》评价煤电转化过程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对我国燃煤发电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未来几十年主流发电方式是最有技术继承性、最具条件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最具优化火电结构等优势的超(超)临界发电,以及环保效果较好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以这两种发电方式为核心,对整个煤电转化过程进行优化与集成,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煤电转化过程路线,并提出优化集成的煤电转化过程及煤系主要产物循环利用途径。

吕祖良[9](2006)在《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自2001年12月在海口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以来已四年有余,这四年中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会员的支持下,协会各部门努力工作,以企业为中心, 围绕推进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提高行业整体实力,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为主题,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为企业和行业多办实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四年来,协会的公信力不断提高,得到社会

张兰芳[10](2006)在《碱激发复合渣体(AAW)混凝土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混凝土作为最大宗的人造结构材料,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突出,随着水泥和混凝土用量的增加,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惊人,传统水泥生产时,原生资源消耗大,废气、粉尘排放量大,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何使混凝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环境更好地协调,成为当今混凝土发展的目标。目前,工业渣体象粉煤灰,矿渣及锂渣等已作为水泥或混凝土中的掺合料。但是,将这些掺合料作为取代水泥的混合材,还不能完全发挥这些材料的性能。碱激发废弃材料是目前普遍研究的课题,和普通水泥混凝土相比,这些材料具有低水化热、高早强、高抗渗性及各种优异的耐久性。本研究对各种工业渣体进行有效处理(主要通过化学激发和磨细处理),研究由碱激发矿渣、粉煤灰、锂渣、石粉及其复合渣体制备的碱激发复合渣体(Alkali-activated waste residue composites,以下简称AAW)混凝土,从而为大量运用各种废渣提供途径,同时我们本着少用或不用水泥及水泥熟料的原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环境,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另外也为充分发挥各种工业渣体的潜力,为最大地发挥其活性找到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以碱矿渣混凝土为基准组,掺入10%~30%的磨细锂渣时,混凝土的坍落度有所增大,对碱矿渣混凝土有一定的减水作用,当掺量为40%时,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未掺的基本相同;当粉煤灰的掺量为10%时,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加最多,流动性最好,当粉煤灰的细度为4900 cm2/g时,混凝土的坍落度最大。当石粉取代一部分矿渣时,掺量为5~10%时为最佳掺量,对碱矿渣混凝土流动性改善最大。掺入各种渣体的AAW混凝土没有泌水现象,且碱矿渣混凝土的泛碱现象也消除。(2)各种渣体与外加剂复合所制备的AAW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合理,完全满足混凝土工程的需要。由于不同渣体的化学成分和矿物学成分不同,水化初期和碱激发剂所作用的速度不同,因而,不同渣体按不同比例复合时,对AAW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影响也不同。(3)掺10~70%的锂渣能提高碱矿渣混凝土的早期和后期强度,内掺10~50%或外掺5~15%的石粉也能提高碱矿渣混凝土的早期和后期强度,且外掺时,对混凝土的增强效果更明显。粉煤灰的掺入会降低碱矿渣混凝土早期强度,但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特别是28天以后,粉煤灰的活性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地起到增强的作用。

二、加气混凝土工业2003年经济运行分析及2004年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气混凝土工业2003年经济运行分析及2004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B06级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节能体系简介
        1.1.2 墙体材料满足建筑节能下的发展趋势
        1.1.3 国内外建筑节能的研究状况
    1.2 粉煤灰加气混凝土亟需解决的问题
        1.2.1 建筑节能下免蒸压工艺的提出
        1.2.2 免蒸压工艺应用在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可行性
    1.3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发展状况
        1.3.1 国内外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发展状况
        1.3.2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发展方向
        1.3.3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结构
        1.3.4 常压养护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结构形成机理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料和试验方法
    2.1 原料的选择
        2.1.1 水泥
        2.1.2 生石灰
        2.1.3 粉煤灰
        2.1.4 石膏
        2.1.5 发气剂
        2.1.6 水
        2.1.7 外加剂
    2.2 原料的处理
        2.2.1 原料的粉磨要求
        2.2.2 试样制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含水率、吸水率与干密度测试
        2.3.2 强度测试
        2.3.3 孔隙率测试
        2.3.4 导热系数测定
第3章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1 外加剂对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1 三乙醇胺对粉煤灰胶砂性能的影响
        3.1.2 硫酸钠对粉煤灰胶砂性能的影响
        3.1.3 稳泡剂
    3.2 生石灰-水泥掺量对免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3 水泥-粉煤灰掺量对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4 最佳配合比的确定及其导热系数的测定
        3.4.1 最佳配合比的确定
        3.4.2 导热系数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分析
    4.1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孔隙率试验结果及分析
        4.1.1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孔结构微观示意图
    4.2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物相微观试验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本课题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2)国产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的表面改性及其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混凝土韧性研究现状
        1.2.1 提高混凝土韧性是其高性能化的必然要求
        1.2.2 混凝土的增韧是提高其抗裂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必由之路
    1.3 增韧混凝土的常用技术路线及研究现状
    1.4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1.4.1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定义
        1.4.2 纤维增韧原理
        1.4.3 目前应用的纤维
        1.4.4 纤维增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过程
        1.4.5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CC)的特点
    1.5 聚乙烯醇纤维增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
        1.5.1 聚乙烯醇纤维的特点
        1.5.2 PVA纤维增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国外研究现状
        1.5.3 PVA纤维增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国内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目的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方法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纤维预处理
        2.2.2 上浆剂和润滑剂的制备
        2.2.3 纤维表面改性处理
    2.3 PVA纤维的表征
        2.3.1 表面形貌
        2.3.2 静态接触角
        2.3.3 PVA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
    2.4 PVA纤维增韧混凝土试件的制备
        2.4.1 混凝土基本配合比
        2.4.2 试件制备
        2.4.3 试件养护
    2.5 试件测试方法
        2.5.1 抗压强度测试标准方法
        2.5.2 抗折强度测试标准方法
        2.5.3 纤维抽拔测试
        2.5.3.1 纤维拔出的临界长度测试
        2.5.3.2 单纤维抽拔试样的制备
        2.5.3.3 单纤维抽拔试验测试
    2.6 PVA纤维增韧混凝土试件表征
        2.6.1 复合材料的断裂形态
        2.6.2 复合材料的裂纹扩展特征
    2.7 表面处理优化方案
第3章 PVA纤维表面处理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聚乙烯醇纤维的表面形貌
        3.2.2 聚乙烯醇纤维的浸润性能
        3.2.3 聚乙烯醇纤维的力学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VA纤维增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质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VA纤维增强水泥的力学性质
        4.2.1.1 上浆剂含量对PVA纤维增韧水泥抗压性能的影响
        4.2.1.2 润滑剂含量对PVA纤维增韧水泥抗压性能的影响
        4.2.1.3 上浆剂含量对PVA纤维增韧水泥抗折性能的影响
        4.2.1.4 润滑剂含量对PVA纤维增韧水泥抗折性能的影响
        4.2.2 PVA纤维增韧水泥试样的弯折裂纹扩展特征
        4.2.3 单纤维抽拔临界长度的测定
        4.2.4 PVA单纤维抽拔试验
        4.2.4.1 不同含量上浆剂对PVA纤维增韧水泥抽拔性能的影响
        4.2.4.2 不同含量润滑剂对PVA纤维增韧水泥抽拔性能的影响
        4.2.5 PVA纤维增韧水泥的断裂形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期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J公司绿色制造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2.3 综述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结构
2 J公司绿色制造转型之路分析
    2.1 J公司简介
    2.2 J公司发展历程介绍
    2.3 J公司转型升级过程分析
3 J公司现状分析
    3.1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行业发展现状特点
        3.1.2 行业发展的机遇
    3.2 J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3.2.1 J公司主营产品产销量分析
        3.2.2 J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3.3 J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3.3.1 J公司发展现状SWOT分析
        3.3.2 J公司发展现状五力分析
        3.3.3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3.3.4 企业战略目标
4 J公司当前面临挑战及机遇分析
    4.1 原燃材料挑战
    4.2 生产过程挑战
    4.3 现场管理挑战
    4.4 产成品挑战
    4.5 当前机遇分析
5 J公司未来发展思路
    5.1 生存之路分析
        5.1.1 绿色建材认证
        5.1.2 绿色工厂认证
        5.1.3 产、学、研一体化转型
    5.2 盈利之路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围护部品集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二章 严寒地区保障房围护部品集成策略与工业化建筑体系分析
    2.1 基础理论知识
        2.1.1 概念辨析
        2.1.2 理论体系
        2.1.3 基础调研与解决问题的措施
        2.1.4 严寒地区保障房围护结构节能影响因素概述
    2.2 保障房建筑围护部品与集成设计策略分析
        2.2.1 保障房建筑部品集成的基本原则
        2.2.2 工业化保障房建筑体系的设计方法
        2.2.3 建筑围护部品集成技术
    2.3 严寒地区保障房围护部品集成设计要素分析与建筑体系分析
        2.3.1 严寒地区保障房围护部品集成设计要素分析
        2.3.2 严寒地区保障房建设工业化建筑体系遴选
        2.3.3 适宜于严寒地区保障房建设的结构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3.1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概述
        3.1.1 围护结构
        3.1.2 预制构件的拆分设计与安装流程
    3.2 预制构件连接的节点设计及热桥处理
        3.2.1 预制构件连接的节点设计
        3.2.2 预制构件连接的热桥处理措施
    3.3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围护部品集成设计方法的建立
        3.3.1 与建筑设计的“集成”
        3.3.2 与结构设计的“集成”
        3.3.3 与设备系统的“集成”
        3.3.4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集成”设计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围护部品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4.1 调研方法与计算模型的确立
        4.1.1 调研方法的确立
        4.1.2 围护结构节能相关影响因素调研与数据分析
        4.1.3 典型模型的建立
    4.2 围护结构模型平台的选取与边界条件的设定
        4.2.1 建筑能耗模拟平台的选取
        4.2.2 基础模型的建立
        4.2.3 基础模型边界条件的设定
    4.3 不同围护部品集成的复合墙体建筑能耗模拟研究
        4.3.1 不同围护部品集成复合墙体与Designbuilder模拟软件构造层次对比
        4.3.2 不同围护部品集成复合墙体建筑采暖能耗对比分析
        4.3.3 混凝土空气间层复合墙体预制构件设计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阳能光电、光热设施与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的主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5.1 太阳能光电系统与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集成设计
        5.1.1 太阳能光伏系统
        5.1.2 太阳能光伏系统与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集成设计
        5.1.3 基于PVSYST的光伏系统发电量潜力研究——以沈阳为例
        5.1.4 典型保障房建筑全年发电量预测及对建筑节能贡献率的影响
    5.2 太阳能光热系统与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集成设计
        5.2.1 太阳能集热器的选型与系统设计
        5.2.2 太阳能分户集热系统与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技术集成
        5.2.3 太阳能系统热利用潜力与节能贡献率研究
    5.3 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系统的集成设计
        5.3.1 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集成设计
        5.3.2 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系统的节能集成设计
        5.3.3 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系统的结构安全性集成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BIM参数化的建筑围护部品集成优化设计
    6.1 BIM建筑信息技术参数化方法及其应用
        6.1.1 BIM的发展现状
        6.1.2 BIM的核心理念与主要特征
        6.1.3 BIM参数化设计与管理
    6.2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领域的技术应用
        6.2.1 BIM建筑信息技术与装配式工业化建筑设计
        6.2.2 基于BIM平台的工业化建筑集成设计方法与流程
        6.2.3 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部品“族”的集成设计
    6.3 BIM建筑信息技术在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流程与应用前景
        6.3.1 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设计流程
        6.3.2 BIM建筑信息技术在工业化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2.1 工业化建筑的发展方向
        7.2.2 建立保障房工业化绿色设计技术导则
    7.3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一:严寒地区保障房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参数问卷调查

(5)典型墙体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三种墙体材料发展现状
        1.2.1 空心砖的生产现状
        1.2.2 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现状
        1.2.3 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的生产现状
    1.3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1.4 国内外墙体材料生命周期研究
    1.5 论文选题依据
    1.6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墙体材料评价方法体系的分延与建构
    2.1 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学框架
        2.1.1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2.1.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1.3 影响评价
        2.1.4 结果解释
    2.2 影响评价模型及方法的确定
        2.2.1 影响类型、类型参数和特征化模型的选择
        2.2.2 分类
        2.2.3 特征化
        2.2.4 选择性步骤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利废空心砖的生命周期评价
    3.1 研究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范围
    3.2 生命周期清单
        3.2.0 页岩开采
        3.2.1 利废原料
        3.2.2 锤头生产
        3.2.3 原料的运输
        3.2.4 空心砖生产
        3.2.5 空心砖生产生命周期的总清单
    3.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3.3.1 分类
        3.3.2 特征化
        3.3.3 归一化
    3.4 结果解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气混凝土砌块生命周期评价
    4.1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范围
        4.1.3 数据收集与整理
    4.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4.2.1 水泥生产
        4.2.2 调节材料生产
        4.2.3 加气混凝土发气剂
        4.2.4 粉煤灰
        4.2.5 石灰
        4.2.6 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
    4.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3.1 分类
        4.3.2 特征化
        4.3.3 归一化
    4.4 结果解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生命周期评价
    5.1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范围与功能单位
    5.2 生命周期清单
        5.2.1 轻集料的生产
        5.2.2 水泥生产
        5.2.3 细集料
        5.2.4 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生产
    5.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5.3.1 分类
        5.3.2 特征化
        5.3.3 归一化
    5.4 结果解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四种墙体围护结构环境影响对比
    6.1 功能单位所需的四种墙体围护结构的生命周期清单
        6.1.1 黏土实心砖生命周期清单
        6.1.2 四种墙体围护结构生命周期清单
    6.2 四种墙体围护结构的环境排放与能耗
    6.3 环境影响评价
        6.3.1 影响类型、类型参数和特征化模型的选择
        6.3.2 特征化结果
        6.3.3 归一化结果
    6.4 四种墙体围护结构影响类型的对比
        6.4.1 四种墙体围护结构归一化结果对比
        6.4.2 四种墙体围护结构权重结果对比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战略分析与选择研究 ——以四川HSC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架构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战略概念
    2.2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2.3 国外战略管理研究评述
    2.4 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现状及水平
3. 研究方法及研究逻辑
    3.1 分析方法
    3.2 研究思路
    3.3 资料搜集
4. 商品混凝土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商品混凝土行业环境分析
        4.2.1 行业主要经济特征及企业特点
        4.2.2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4.2.3 行业价值链分析
        4.2.4 行业驱动力分析
        4.2.5 行业吸引力分析
    4.3 四川及成都地区市场分析
        4.3.1 四川及成都地区商品混凝土市场概述
        4.3.2 经济运行友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4.3.3 商品混凝土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4.3.4 商品混凝土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
        4.3.5 价格趋势分析
        4.3.6 水泥基产品市场分析
    4.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5. 四川HSC公司资源与能力分析
    5.1 公司介绍
    5.2 公司资源分析
        5.2.1 有形资源分析
        5.2.2 无形资源分析
    5.3 公司能力分析
        5.3.1 财务能力分析
        5.3.2 生产运作能力分析
        5.3.3 组织管理能力分析
        5.3.4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5.3.5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5.3.6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
    5.4 公司价值链分析
        5.4.1 基础性活动分析
        5.4.2 支持性活动分析
    5.5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6. 四川HSC公司战略匹配与选择
    6.1 公司愿景与目标
    6.2 战略匹配
    6.3 战略选择及评价
        6.3.1 战略选择
        6.3.2 战略评价
    6.4 总体战略与竞争战略定位
        6.4.1 总体战略
        6.4.2 竞争战略
7. 研究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限制
    7.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目录
附录2 表格目录
后记
致谢

(7)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区的选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造性工作与结论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本文创新点
2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特征
    2.3 研究区的成矿区(带)划分及成矿远景预测
        2.3.1 研究区的成矿区(带)划分
        2.3.2 研究区的成矿远景预测
    2.4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2.4.1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2.4.2 研究区内典型矿床剖析
3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与制约因素
    3.1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优势
        3.1.1 矿产资源禀赋优势概念
        3.1.2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评价[128]
        3.1.3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优势分析
        3.1.4 黑河市的优势矿种
        3.1.5 黑河市矿产资源种类优势排序
    3.2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
        3.2.1 地域优势
        3.2.2 矿业政策优势
        3.2.3 主要矿产品的矿业市场现状及供需趋势
    3.3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3.3.1 资源禀赋因素
        3.3.2 经济发展因素
        3.3.3 环境保护因素
        3.3.4 科技因素
    3.4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4.1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4.2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黑河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前景
        3.5.1 黑河市矿产资源勘查现状[96]
        3.5.2 黑河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划
4 矿业开发中的循环经济模式
    4.1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4.1.1 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4.1.2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4.1.3 循环经济的3R 原则及其排序
        4.1.4 循环经济的特征
    4.2 矿业循环经济
        4.2.1 矿业循环经济的概念
        4.2.2 矿业循环经济中3R 原则
        4.2.3 矿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4.3 矿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4.3.1 三种主要模式体系
        4.3.2 五种主要模式体系
    4.4 黑河市主要矿种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
        4.4.1 铜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4.4.2 煤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4.4.3 水泥用大理岩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4.4.4 铅锌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5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带
    5.1 矿产资源经济区的概念及意义
        5.1.1 经济区的概念及特征
        5.1.2 矿产资源经济区的概念及特征
        5.1.3 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意义
    5.2 黑河市矿产资源产业带
        5.2.1 黑河市矿产资源产业带的建设意义及发展方向
        5.2.2 矿业经济区的划分及排序
        5.2.3 各矿业经济区的2010 年规划
        5.2.4 各矿业经济区2020 年展望
    5.3 样本分析——多宝山矿业经济区
        5.3.1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建设意义、遵循原则及目标
        5.3.2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矿业产品工业代谢现状分析
        5.3.3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
        5.3.4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6 主要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未及之处及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8)煤电转化材料过程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资源问题—水泥生产
        1.1.2 能源问题—燃煤发电
        1.1.3 环境问题
        1.1.4 选题的意义
    1.2 水泥生产过程
        1.2.1 水泥生产过程
        1.2.2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现状
        1.2.3 水泥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1.3 煤电转化过程综述
        1.3.1 动力煤洗选技术进展
        1.3.2 动力配煤技术进展
        1.3.3 燃煤发电技术进展
        1.3.4 煤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1.3.5 燃煤氮、硫氧化物排放控制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内容
2 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
    2.1 过程工程学综述
        2.1.1 过程工程学的产生与发展
        2.1.2 过程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2.1.3 过程工程的特性及研究目标
    2.2 材料过程工程学
        2.2.1 材料过程工程学的定义
        2.2.2 材料过程的架构组元
        2.2.3 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2.4 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2.2.5 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的领域
    2.3 小结
3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3.1 煤电工业与水泥工业间过程的优化与集成
    3.2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效益估算
    3.3 煤电转化过程(火用)效率分析
        3.3.1 (火用)概念
        3.3.2 (火用)平衡原理
        3.3.3 (火用)效率
        3.3.4 煤电转化过程的烟效率计算
    3.4 煤粉掺杂试验研究
        3.4.1 热值变化
        3.4.2 燃煤残渣分析
    3.5 煤电转化过程环境影响(火用)分析
        3.5.1 系统的环境负效应
        3.5.2 煤电转化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及环境负效应
        3.5.3 烟气排放对环境产生的负效应计算及分析
    3.6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6.1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研究现状
        3.6.2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3.7 小结
4 燃煤发电联产灰的性质与利用研究
    4.1 联产粉煤灰的性质比较研究
        4.1.1 试验
        4.1.2 粉煤灰的分类利用
    4.2 联产灰水泥研究
        4.2.1 联产灰水泥试验
        4.2.2 联产灰水泥物理力学性能及技术性质测试
        4.2.3 影响联产灰水泥品质及性质的因素
    4.3 联产灰保温材料研究
        4.3.1 主要原料及作用
        4.3.2 试件制作
        4.3.3 材料性能测试
        4.3.4 材料性能研究
    4.4 联产水泥加气混凝土材料研究
        4.4.1 主要原料及作用
        4.4.2 试件制作
        4.4.3 性能测试
    4.5 小结
5 煤电转化过程优化与集成
    5.1 煤电转化过程的优化与集成
        5.1.1 煤电转化过程优化集成的原则
        5.1.2 煤电转化过程优化集成的目标
    5.2 煤电转化过程各子过程优化策略
        5.2.1 动力煤洗选过程的优化策略
        5.2.2 动力配煤过程优化策略
        5.2.3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过程优化策略
        5.2.4 煤矸石综合利用过程优化策略
        5.2.5 粉煤灰综合利用过程优化策略
        5.2.6 脱硫过程优化策略
        5.2.7 脱硝过程优化策略
    5.3 优化集成的煤电转化过程及主要产物循环利用
        5.3.1 优化集成的煤电转化过程
        5.3.2 优化集成的煤电转化过程中主要产物循环利用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碱激发复合渣体(AAW)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混凝土工业与可持续发展
    1.2 研制与环境协调的新型混凝土的重要性
    1.3 碱胶凝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定义及种类
        1.3.2 强度
        1.3.3 水化产物
        1.3.4 耐久性
        1.3.5 工程应用
        1.3.6 存在的问题
    1.4 各种工业废渣的来源及利用情况
    1.5 本文所用的主要工业渣体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主要原材料及其性能
    2.2 试验方法
        2.2.1 混凝土基本性能实验方法
        2.2.2 微观测试分析
3 新拌 AAW 混凝土的性能
    3.1 影响AAW 混凝土工作性的因素
    3.2 工作性评定方法
    3.3 不同渣体复合时混凝土的工作性
        3.3.1 锂渣对AAW 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3.2 粉煤灰对AAW 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3.3 石粉掺量对AAW 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4 多元渣体复合时混凝土的工作性
    3.5 砂率对AAW 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6 AAW 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3.7 本章小节
4 AAW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4.1 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的性能
        4.1.1 复合比例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1.2 细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2 碱激发矿渣—锂渣混凝土
        4.2.1 矿渣和锂渣的比例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2.2 溶胶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2.3 胶凝材料用量对强度的影响
    4.3 碱激发矿渣—石粉混凝土
        4.3.1 石粉掺量对AAW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3.2 石粉细度对AAW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4 碱激发三元复合渣体混凝土
    4.5 AAW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4.6 AAW 混凝土的抗折强度
    4.7 AAW 混凝土的长期抗压强度
    4.8 本章小结
5 AAW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分析
    5.1 AAW 浆体的pH 值
    5.2 浆体的非蒸发水测定与水化程度
    5.3 X 射线衍射
    5.4 扫描电镜
    5.5 本章小结
6 AAW 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
    6.1 AAW 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
    6.2 AAW 混凝土的抗冻性
    6.3 AAW 混凝土的表面泛霜性
    6.4 耐化学腐蚀性
        6.4.1 试验方案设计
        6.4.2 耐酸性试验
        6.4.3 耐海水腐蚀
        6.4.4 耐硫酸盐侵蚀
        6.4.5 耐NaOH 腐蚀
    6.5 本章小节
7 AAW 混凝土的环境性评价及工程应用
    7.1 环境性分析
        7.1.1 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
        7.1.2 水玻璃生产工艺
        7.1.3 混凝土的环境协调性评价
    7.2 AAW 混凝土及其制品在工程中应用
    7.3 本章小节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加气混凝土工业2003年经济运行分析及2004年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B06级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胡明.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2]国产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的表面改性及其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D]. 王贺.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1)
  • [3]J公司绿色制造发展模式研究[D]. 杨能.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围护部品集成性能研究[D]. 郭娟利. 天津大学, 2014(05)
  • [5]典型墙体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D]. 房明慧.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 [6]四川商品混凝土企业战略分析与选择研究 ——以四川HSC公司为例[D]. 黄攀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7]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 时永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8]煤电转化材料过程工程研究[D]. 罗玉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9]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A]. 吕祖良. 中国硅酸盐学会钢筋混凝土制品专业委员会2005-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 [10]碱激发复合渣体(AAW)混凝土的性能研究[D]. 张兰芳. 重庆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2003年加气混凝土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4年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