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白激酶C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肾小球高滤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庾雪鹰[1](2021)在《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仙草颗粒对Ⅲ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胱抑素C(Cys C)、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部选取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患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降糖、控制血压、调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仙草颗粒,两组共同疗程为12周。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和症状进行观察,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组89.29%优于对照组53.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疲乏力、尿多浊沫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检测指标的比较:检测指标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两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1.复方仙草颗粒对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的DKD有明显的疗效。2.复方仙草颗粒能降低DKD患者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和Hb Alc的水平,减轻DKD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王宝凤[2](2021)在《健脾固肾和络方治疗早期脾肾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固肾和络方治疗早期脾肾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原则,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并且属中医脾肾气虚血瘀证型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治疗(降糖、降压、调脂)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健脾固肾和络方口服,对照组仅予西医治疗,治疗12周并随访8周。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和糖脂代谢指标、血压、肾功能、尿蛋白排泄率等指标的差异。将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综合评估健脾固肾和络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均好转(P<0.01)。对照组中神疲乏力、口渴多饮、肌肤甲错、肢体刺痛四项较前改善(P<0.05);而畏寒肢冷、腰膝酸痛、尿频尿浊、皮下瘀斑缓解不着(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1)。2.糖代谢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3.脂代谢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较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改善水平要优于对照组(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肾功能及尿蛋白排泄率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均较前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血压比较: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血压都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6.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观察组(P<0.05)。7.远期疗效比较:随访发现,对照组复发率为26.67%,治疗组复发率为6.67%,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比较: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健脾固肾和络方联合西药治疗早期脾肾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脏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并对改善糖脂代谢,减少尿蛋白排泄,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良好。
连心逸[3](2020)在《芪地糖肾颗粒治疗DKD患者蛋白尿的作用及其干预nephrin、podocin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由糖尿病而导致的微血管病变和肾小球硬化产生的肾功能受损,临床以高血压、蛋白尿、肢体及颜面部不同程度水肿等为常见表现,是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在病变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为临床表现,病理上则出现肾小球及小管的病理改变。中医对于糖尿病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认知不一,但多认为其由气阴两虚为基,在本虚基础上夹杂瘀、痰、湿、热等标实因素致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如络病学说、微型症瘕学说等多种观点。导师植根于张景岳“真阴精气理论”,提出精损络痹为糖尿病肾脏病的根本病因,并审因求治,制定了以补肾填精为核心、注重活血通络、兼顾清热的芪地糖肾方,该药在临床应用中效果较为理想,且前期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中已证明其具有降低尿蛋白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数量的临床样本研究芪地糖肾颗粒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通过观察气阴两虚、瘀热阻络DKDⅢ-Ⅳ期(CKD1-2期)的DKD患者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变化的情况,评价芪地糖肾颗粒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患者尿液中脱落的尿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podocin用药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探寻芪地糖肾颗粒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式纳入80例气阴两虚、瘀热阻络的DKDⅢ-Ⅳ期(CKD1-2期)患者,导入期对其进行包括降压、降脂、降糖及生活指导在内的基础治疗,导入期结束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并进行临床观察。治疗时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芪地糖肾颗粒,对照组则加服安慰剂,每月患者随访并连续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改善程度、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rate,AC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血脂相关指标、尿 neprhin、尿 podocin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气阴两虚、瘀热阻络DKDⅢ-Ⅳ期(CKD1-2期)患者80例,其中观察组脱落4例,共36例;对照组脱落4例,共36例,最终完成试验患者总计72例。2.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包括性别、年龄、DM病程、DKD病程在内的一般情况、ACR、eGFR等实验室指标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2.22%和33.33%,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减分率分别为66.67%和36.11%,观察组临床有效率及证候积分减分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观察组ACR水平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患者ACR水平较前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eGFR较前均有所上升,但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PG、HbA1c、TC、LDLC有降低的趋势,TG、HDLC未见降低,指标组内、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离子等安全性指标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组内及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尿nephrin和尿podocin排泄量均较前略有上升,组内及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podocin排泄量差值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芪地糖肾颗粒临床疗效显着,且可明显缓解DKD患者中医症状,可明显减轻DKD患者的蛋白尿排泄水平,但降糖、降脂作用不明显。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podocin增长幅度明显降低,推测芪地糖肾颗粒可能对肾小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可通过减少足细胞裂孔膜蛋白脱落的方式延缓糖尿病肾脏病进展,但尚需多临床观察进行佐证。
周茜[4](2020)在《通络方对瘀热型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证候及OGG1浓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通络方对瘀热型糖尿病肾脏病中医证候的影响;观察通络方对瘀热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OGG1浓度的影响。方法:根据临床试验中的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入组30例瘀热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进行12周基础治疗后,再加服12周通络方。分别在治疗12周及24周观察患者中医证候、OGG1浓度、24小时尿蛋白、UACR、尿NAG酶、糖代谢、脂代谢等相关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中医证候方面:加服通络方12周后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由20.13±5.66下降至10.00±5.73(P<0.01),其中口渴喜饮、尿多、倦怠乏力、尿有浮油或泡沫、舌质紫暗证候明显改善。消谷善饥、五心烦热、盗汗亦有所改善。②OGG1浓度由495.61±71.65降至 66.41 ±22.04(p<0.01);③24 小时尿蛋白由 2.71 ±0.55 下降至 1.99±0.82(P<0.01);④UACR 由 190.89±24.54 下降至 118.98±18.23(P<0.01);⑤尿 NAG 酶由 32.61±12.06下降至25.11 ± 11.01(P<0.05);⑥糖代谢指标(FBG、2hPBG、HbA1c)、脂代谢指标(TC、TG、HDL-C、LDL-C)、肝肾功能指标(ALT、AST、Scr、BUN)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通络方可有效改善瘀热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候,降低瘀热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的OGG1浓度及24小时尿蛋白。
孙健[5](2020)在《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糖代谢、脂代谢、肾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血清中的浓度、GLP-1受体(GLP-1R)基因表达量及cAMP/PKA路径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保护肾脏的作用机制,验证导师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的科学性,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DN)提供新思路。方法:1.将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组后运用高脂饲料联合STZ腹腔注射诱导实验性糖尿病(DM)大鼠模型,注射72小时后进行取血,测空腹血糖≥16.7mmol/L且<23.2mmol/L者视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45只大鼠随机五组,分别为DM模型组9只,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药(厄贝沙坦片)组各9只。中药治疗组通过灌胃给药,剂量为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混悬液高剂量3.0g/kg/d、中剂量1.5g/kg/d、低剂量0.75g/kg/d;西药对照组以3.5mg/kg/d剂量厄贝沙坦片混悬液进行灌胃。连续给药12周,期间记录大鼠的体质量、24小时尿量等;检测肾功能、血脂情况,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h尿微量白蛋白,实验结束时记录肾重/体重。2.运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研究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结构病理形态学的影响。3.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方法、Westenblot、RT-PCR法检测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肾组织血清GLP-1浓度、肾组织中GLP-1R相关蛋白的影响。4.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方法、Westenblot法观察cAMP、8-OHdG、PKA、P47-phox的影响。结果:1.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能够缓解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精神萎靡、体重减轻、饮食增多以及尿量增加等常见临床症状。2.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能够改善糖代谢和脂代谢,减低实验性DM大鼠空腹血糖、TC、TG浓度。3.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DM大鼠早期蛋白尿有抑制作用,降低Scr、BUN,保护肾功能。4.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具有改善实验性DM大鼠肾脏组织结构病理损害,具有延缓肾脏组织病理性改变的作用。5.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能提高实验性DM大鼠血清GLP-1浓度,上调肾脏GLP-1R受体蛋白及基因表达的作用。6.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能够调节实验性DM大鼠肾组织中cAMP、PKA、8-OHdG、p47-phox含量,激活cAMP/PKA通路,下调尿液中8-OHdG,起到抗氧化应激的作用。结论: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能够改善实验性DM大鼠的一般状态、改善糖脂代谢、抑制肾组织结构病理性损伤,具有提升血清GLP-1浓度及肾组织中GLP-1R表达的作用,激活cAMP/PKA通路,下调8-OHdG,抑制氧化应激。导师南征教授提出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是“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本研究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运用“调散膏、达膜原”及“解毒益肾、通络导邪”的治法与糖尿病肾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相结合,发现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可能通过调节GLP-1来对肾脏起到直接与间接的保护作用。
孟妍[6](2019)在《黄精联合抗性淀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黄精和抗性淀粉(RS)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高RS黄精饼干的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并通过人群试验研究,观察其对早期DN患者的饮食干预效果。方法:1.构建DN大鼠模型,观察RS,黄精以及联合作用对早期DN大鼠的作用影响。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制作高RS黄精饼干的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3.单中心临床试验探讨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的临床功效。结果:1.动物实验:实验4周后,除联合低剂量组外,其他各干预组空腹血糖(FBG)均降低,而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黄精组、RS组以及联合作用组也呈降低趋势。黄精联合RS组的糖化血清蛋白(GS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相比模型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2.高RS黄精饼干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为:以低筋粉100%作基准,其它添加量为RS28%,花生油40%,木糖醇18%,泡打粉3.5%,黄精24%,鸡蛋10%,水30%,烘烤温度面火170℃,底火150℃,烘焙时间20-25min。3.人群试验: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腰围、臀围、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均有所下降,实验组高RS黄精饼干组的Hb A1c显着降低(P<0.05)。尿微量白蛋白(m ALB)、白蛋白肌酐比值(ACR)、丙二醛(MDA)均呈上升趋势,且实验组增加幅度小于低蛋白饼干对照组;尿β2微球蛋白实验组呈下降趋势;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上升(P<0.05);实验组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RP均下降,其中IL-6显着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诸多中医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黄精联合RS可显着降低早期DN大鼠的GSP、TNF-α、CRP水平,提示在控制血糖、降低炎症反应有明显功效。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未发现黄精和RS可以明显改善早期DN大鼠肾脏细胞外基质(ECM)m RNA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有关。2.通过配方及工艺优化,制作出一款具有低热量、低蛋白、低GI、高RS的营养饼干。3.高RS黄精饼干可显着降低早期DN患者Hb A1c、IL-6水平,提高血清T-SOD水平。同时可改善中医症状,延缓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有关。
李文晶[7](2019)在《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NF-кB、TGF-β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依那普利对糖病尿大鼠肾脏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健康雄性SD大鼠(n=60)适应性喂养2周后随机分为2组。链脲佐菌素作用于待造模组(n=50),剂量为一次性35mg/kg,给药方式为腹腔注射,之后2周继续给予高糖高脂饲料,采大鼠尾尖部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2次FBG均超过11.1mmol/L者为糖尿病造模成功。成模大鼠(n=40)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干预组(n=20)和模型组(n=20)。依那普利干预组给予依那普利10(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模型组和依那普利干预组继续高脂高糖饲料喂养。2.所有大鼠于第12周末于腹主动脉采血高速离心后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TC(总胆固醇)、TG(总甘油三酯)、FBG(空腹血糖),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HbA1c(糖化血红蛋白);同时剪开三组大鼠腹腔取出肾脏,将其包埋于石蜡中进行切片。3.苏木精-伊红染色:大鼠肾脏切片依次经过二甲苯脱蜡、酒精脱水、苏木精染色、乙醇分化、伊红复染、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行HE染色,并于光镜下(×200)观察大鼠肾脏结构的形态改变。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肾脏切片经过脱蜡、置换二甲苯、高压热修复之后冷却至室温;3%过氧化氢室温孵育10min,磷酸盐缓冲液冲洗,5min×3次;第一抗体为兔抗大鼠NF-κB、TGF-β1抗体,分别按1:50、1:25浓度进行配比,滴加于切片上并于4℃冰箱过夜。磷酸盐缓冲液冲洗,5min×3次;依次滴加兔SP试剂盒中由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并于37℃烘箱中孵育30min,磷酸盐缓冲液冲洗,DAB显色试剂1:100稀释后显色,苏木精复染,分化,返蓝;梯度乙醇脱水,中性树胶封片。光镜下(×200)观察染色结果并进行染色结果的定量评分:NF-κB、TGF-β1表达水平采取阳性染色范围与阳性染色强度乘积的评分表示。5.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分别采用`X±S、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雄性SD大鼠的最终存活数:正常组为10只、模型组为8只、依那普利干预组为10只。2.正常组的体重为407.86±23.0g/只,TC、TG、FBG、HbA1c值分别为1.67±0.22mmol/L、0.68±0.11mmol/L、5.07±0.30mmol/L、4.44±0.66%。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313.18±21.72g/只)和依那普利干预组(334.65±26.23g/只)体重明显减轻(P<0.05),饮食尿量增多,毛色干枯、精神萎靡不好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依那普利干预组TC、TG、FBG、HbA1c值分别为(2.77±0.23mmol/L、2.66±0.33mmol/L)、(2.05±0.17mmol/L、2.01±0.19mmol/L)、(14.11±1.54mmol/L、13.91±1.43mmol/L)、(11.37±0.67%,10.73±1.28%)有明显升高(P<0.01)。3.肾脏切片HE染色可见正常组肾小球、肾小管分布均匀,结构清晰,肾间质未见炎性反应细胞浸润;模型组可见肾小球硬化,小管上皮细胞、间质水肿,局灶小管坏死;依那普利干预组改变介于正常组和模型组之间。4.免疫组化染色后NF-κB、TGF-β1在正常组极少量表达,着色浅;模型组肾小球内着色明显,肾间质、肾小管着色明显较正常组深;依那普利干预组肾小球、肾间质、肾小管着色较模型组变浅,但较正常组变深;同时免疫组化评分显示依那普利干预组NF-κB、TGF-β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依那普利可以通过下调DM大鼠肾脏组织中NF-κB和TGF-β1的表达改善DM肾脏病变。
王珍[8](2017)在《糖尿病肾脏病内热病机临床研究及“清热消症法”的干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糖尿病肾脏病已经超越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给国家和患者带来巨大的负担,且尚缺乏有效的治疗,中医的整体优势恰适应糖尿病肾脏病多靶点的发病机制,然而中医疗效的突破来源于病机的把握与创新。早在《内经》中有“二阳结,谓之消”的论述,金代刘完素《三消论》也提及“热盛伤阴,致令消渴”的论述,可见内热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病衍变,在此基础上影响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与进展。故本课题组在既往“肾络微型症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内热致症”的病机理论以及作用于糖尿病肾脏病早中期的“清热消症法”,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高糖状态下肾脏微炎症有关。目的:1.观察DKD不同分期内热证分布特点、证素结合规律以及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索“内热致症”病机的外在表现以及内在微观病机,从而为“清热消症法”治疗DKD提供依据。2.以炎症经典通路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DKD微炎症发病机制为切入点,研究“清热消症方”对高糖刺激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1.收集335例DK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不同分期内热证的分布规律,应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内热积分与重要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2.以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为研究对象,以高糖刺激模拟内热状态,研究“清热消症方”对高糖刺激下系膜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纤维化因子的影响及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结果:1.DKD患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体重多超重或肥胖,内热证在早中晚期出现频次达71.3%75.8%,早中期内热证出现频次最高并可单独出现,内热证和气虚证、阴虚证结合比例最高,体现了“壮火食气”、“热盛伤阴”的病机观点。2.与非内热证组比,早期内热证组血红蛋白、红细胞、eGFR更高,血肌酐更低;中期内热证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更高;晚期内热证组血肌酐、尿素氮更高而二氧化碳结合力、eGFR更低。3.早期内热积分与糖化血红蛋白之间具有相关性,一方面[y(早期内热积分)=6.616+0.548x1(早期HbA1C)-0.246x2(阴虚积分)],说明高血糖是内热酿生来源,而另一方面,[y(早期糖化血红蛋白)=5.750+0.208x1(空腹血糖)+0.099x2(内热积分)],说明内热越重,可进一步煎灼阴液,加重血糖的波动,体现了《三消论》“热盛伤阴,致令消渴”的病机理论。4.早期DKD患者eGFR与内热积分之间有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y(早期eGFR)=83.007+2.153x(早期内热积分)],可见内热越重,肾脏高滤过越明显。晚期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恰体现了晚期内热积分与湿浊证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的相关关系,并且呈现出互为因果之病理现象,[y(晚期内热积分)=13.91+0.596x1(湿浊积分)-0.573x2(气虚积分)-0.206x3(晚期eGFR);y(晚期eGFR)=25.347-0.501x(晚期内热积分)]。同时晚期又可见到内热积分与气虚证呈负相关,说明随着病情进展,晚期表现出壮火耗气,气衰火熄之病理变化。5.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血清中p-p38MAPK表达明显升高,中晚期统计学差异显着,说明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p38MAPK活化,进而诱发加重炎症反应,且p-p38MAPK与内热积分存在正相关[y(p-p38MAPK)=9.499+0.889x(内热积分)]。6.高糖可以促进系膜细胞增殖、肥大,尤其在48小时,30mmol/L浓度下,引起p38MAPK/CREB信号通路的激活磷酸化,同时促进MCP-1、TNF-a、IL-6等细胞因子以及FN、Collagen Ⅳ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高表达。7.“清热消症方”可以降低逆转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肥大,并能够抑制p38MAPK/CREB磷酸化,同时降低MCP-1、FN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结论:1.内热证在糖尿病肾脏病不同分期广泛存在,早中期内热证出现频次最高,内热证和气虚证、阴虚证结合比例最高,体现了“壮火食气”、“热盛伤阴”的病机观点。内热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高血糖、肥胖是内热蕴生的基础,早期内热郁积入络,肾络经气胀满,络脉扩张,从而导致“肾从阳则开,阳盛则关门大开”的病理变化,引起肾脏高滤过,高灌注;肾失开合,导致精微失摄而外流,溺浊不泄而内聚,故中晚期内热组蛋白尿更重;晚期内热组肾脏滤过功能由早期明显增高变成显着下降,内热与肾小球滤过率呈现负相关,并相互影响,肾脏滤过功能下降,导致浊热次生,而内热进一步郁闭肾络,加重肾脏滤过功能进一步下降。与正常人相比,p-p38MAPK在DKD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并与内热积分呈现正相关。2.“清热消症方”可以改善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肥大,能够抑制p38MAPK/CREB磷酸化表达,同时降低MCP-1、FN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从而起到肾保护作用,干预p38MAPK信号通路可能是该方复杂的作用机制之一。3.根据内热各期表现及微观“内热致症”病机指导临床,在该病早期阶段,当探明气阴两虚背后之热,从清源、促排、清热三个角度防止热的生成,给热以出路,辅以益气养阴;中期当要注重透热外出,以清热散结、咸寒软坚、化痰消症之品防止肾络闭阻、症瘕形成;晚期肾体受损,浊毒内停,浊热次生,进一步郁闭肾络,加重病情,治疗当注重益气扶正不留邪,化浊清热不伤正。
郑丽红[9](2014)在《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红芪多糖(HPS)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肾脏病理学及肾组织中 TGF-β 1、CTGF、BMP-7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及TGF-β 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客观评价HPS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肾脏保护作用,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HPS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肾脏并发症提供更深入的理论依据。方法:将50只12周龄SPF级雄性BKS背景db/db小鼠随机分为5组:HPS高剂量组、HPS中剂量组、HPS低剂量、依那普利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同品系非糖尿病db小鼠为正常对照组。HPS高剂量组给予HPS 400mg.kg-1.d-1灌胃;中剂量组给予 HPS 200mg.kg-1.d-1;低剂量组给予 HPS 100mg.kg-1.d-1;依那普利组按1 0mg.kg-1.d-1灌胃;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以上均每日一次,连续灌胃治疗8周。实验期间,每周测体重,每2周测血糖,实验结束时通过摘眼球取血,留取血标本用于血液生化检测。小鼠处死后立即取出肾脏,右肾以 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病理行 HE和Masson染色,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评估肾脏纤维化程度。左肾液氮冷冻后保存于-70℃冰箱用于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中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 的 mRNA 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结果:①对小鼠体重的影响:糖尿病db/db小鼠体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 1);治疗8周后,除正常组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变化外,余各组小鼠体重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体重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以HPS高剂量组尤为明显。②血糖:糖尿病组小鼠血糖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小鼠(P<0.01);在实验过程中,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血糖均不同程度上升,尤以模型组最为显着;治疗8周时,HPS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G及T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HPS高、中剂量组小鼠血TG和TC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HPS高剂量组差异更为明显。④肾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N小鼠血清BUN、SCr明显偏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HPS高、中剂量组与依那普利组BUN、SCr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病理改变:光镜及电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肾组织形态正常,足细胞结构完整,足突排列整齐清晰,基底膜无增厚,无系膜基质增生,肾间质未见纤维化及炎细胞浸润;模型组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肾小球基底膜不同程度弥漫性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系膜区增宽,足突广泛融合,内皮细胞排列紊乱、脱落,部分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肾小管萎缩,可见蛋白管型,肾小囊部分粘连,可见系膜区纤维化增生及肾小管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肾脏足突融合现象、ECM沉积和GBM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以HPS高剂量组和依那普利组最为明显。⑥基因表达情况:RT-PCR结果提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皮质中TGF-β1、CTGF、Smad2、Smad3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而BMP-7、Smad7 mRNA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HPS小剂量组TGF-β 1、CTGF、BMP-7、Smad2、Smad3、Smad7 mRNA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之外,余各治疗组 TGF-β 1、CTGF、Smad2、Smad3 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有下降(P<0.01),BMP-7、Smad7 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有上调(P<0.01),以HPS高剂量组和依那普利组最为显着。⑦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皮质中TGF-β 1、CTGF、Smad2、Smad3 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而BMP-7、Smad7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经HPS治疗后,治疗组肾组织TGF-β 1、CTGF、Smad2、Smad3 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均有所下降(P<0.01),BMP-7、Smad7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均上调(P<0.01),尤以HPS高剂量组显着。结论:HPS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血糖升高,降低血脂,保护肾功能,改善糖尿病肾脏病理损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肾组织中BMP7、Smad7的表达,下调TGF-β1、CTGF、Smad2、Smad3的表达,从而影响TGF-β1/Smads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吕杰[10](2014)在《基于肾络症瘕理论探讨炎症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常见微血管并发症,是引起终末期肾衰(End-stage renal damage 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全球DN发病率逐年增加,DN使糖尿病患者预后恶化、医疗费用大幅增加。目前针对DN的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断其病情进展,深入研究DN的发病机制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于DN患者治疗及预后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DN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糖脂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多种细胞因子及遗传背景均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这些机制都与炎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炎症发病机制为DN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发现部分免疫抑制剂能通过其抗炎作用保护肾脏,其作用独立于通过改善代谢或血流动力学的传统治疗方法。但这些研究仅停留于动物实验阶段,针对慢性炎症治疗改善DN预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不够清晰明朗。DN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低水平的炎症性疾病,炎症在DN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促炎症因子与抗炎症因子的失衡决定肾脏病的转归。临床研究证实,促炎症因子IL-6、TNF-α与DN发病关系密切,并可对DN进展早期预测;IL-10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与DN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其作用仍有争议。DN临床表现多样,病机复杂多变。有关炎症因子与DN证候的相关性鲜有报道,探讨炎症因子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并赋予中医证候现代生物学涵义具有实践意义。导师王耀献教授将中医整体辨证与肾脏微观辨证相结合,丰富和完善DN“微型症瘕”学说,将其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肾络症瘕理论体系,提出其核心病机为肾络聚散消长失衡。以肾络症瘕理论为指导开展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取得很好疗效。本课题实验部分以肾炎防衰液为代表方剂,探索肾炎防衰液对DN炎症发病机制的干预作用。目的:1.以聚散失衡病机为切入点,探讨炎症因子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2.利用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观察肾炎防衰液对TNF-α/NF-κB炎症信号通路,及氧化应激和细胞外基质集聚的影响;研究肾炎防衰液对糖尿病肾病炎症发病机制的干预作用。方法:1.临床研究:采集糖尿病、糖尿病肾病Ⅲ期(DNⅢ),糖尿病肾病Ⅳ期早期(DNⅣ血肌酐正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资料,并留取血清,分析促炎症因子IL-6、TNF-α与标实证、抗炎症因子IL-10与本虚证之间的相关性,及IL-6/IL-10比值变化与聚散消长失衡病机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采用单侧肾切除+高脂饲料喂养+STZ腹腔注射“三联”造模方法,诱导2型DN动物模型。实验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肾炎防衰液组及厄贝沙坦组。糖尿病大鼠成模后给药8周,检测大鼠体重、血糖、24h蛋白尿、肾重/体重比值、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肾脏病理切片行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NF-α、NF-κBp65、TGF-β1和ColⅣ表达;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肾组织 NADPHp22phox、TNF-α、NF-KBp65、TGF-β1mRNA表达。结果:一、临床研究:1.早期DN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升高(与正常组相比P<0.05),IL-6、TNF-α可能作为DN早期肾损伤的标志物。2.早期DN患者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34.07%),湿热、痰浊、血瘀证伴IL-6、TNF-α高表达(与气滞证相比P<0.05);本虚证以气阴两虚型为主(45.88%),IL-10血清浓度随DN病机进展而逐渐减低(P<0.05)。3.IL-6/IL-10比值升高反应促炎/抗炎的失衡,IL-6/IL-10比值随DN病情进展逐渐升高(P<0.05)。二、实验研究:1.肾炎防衰液可以降低模型组血脂(P<0.05),减少蛋白尿排泄(P<0.01),减轻肾脏病理损伤(P<0.01)。2.肾炎防衰液可以减少模型组MDA产生(P<0.01),升高SOD含量(P<0.01),降低肾脏p22phoxmRNA的表达(P<0.05),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增加抗氧化能力。3.肾炎防衰液可以抑制模型组TNF-α、NF-κBP65表达(P<0.05),减轻肾脏炎症反应。4.肾炎防衰液可以降低模型组TGF-β1表达(P<0.05),抑制ColⅣ产生(P<0.05),从而减轻ECM积聚。结论:(1)早期DN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高表达;湿热、痰浊、血瘀证呈现出IL-6、TNF-α高表达;IL-6/IL-10比值升高反应促炎/抗炎的失衡,是聚散失衡病机理论的微观体现,IL-6/IL-10比值升高可能预测DN病情进展。(2)肾炎防衰液可以降低血脂,减少尿蛋白排泄,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变氧化应激状态、下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有关。由此验证了炎症是DN的重要发病机制,肾络症瘕理论对DN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蛋白激酶C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肾小球高滤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白激酶C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肾小球高滤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选取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要点 |
2.3 研究对象选取标准 |
2.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5 研究对象的脱落 |
2.6 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审查 |
2.7 研究步骤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治疗前一般情况 |
2 结果 |
2.1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
2.2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2.3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三章 讨论 |
一、西医对DKD的认识 |
1 DKD患者肾脏结构和功能的表现 |
2 D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糖代谢紊乱 |
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
2.3 氧化应激反应 |
2.4 细胞因子 |
2.5 炎症反应 |
2.6 高血压 |
2.7 遗传因素 |
3 DKD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标志物 |
3.1 β2-微球蛋白(β2-MG) |
3.2 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 |
3.3 胱抑素C(Cys C) |
3.4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
3.5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 |
4 现代医学对DKD治疗的研究 |
4.1 控制血糖 |
4.2 降低血压 |
4.3 降低血脂 |
4.4 抗氧化应激 |
4.5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 |
4.6 抑制多元醇代谢通路 |
4.7 抑制蛋白激酶C |
二、祖国医学对DKD的认识与研究 |
1 历代医家的认识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阴虚燥热 |
2.2 脾肾亏虚 |
2.3 气阴两虚 |
2.4 肝肾两虚 |
2.5 瘀血组络 |
2.6 湿热内蕴 |
3 中医治疗DKD的探讨 |
3.1 辨证论治 |
3.2 经方 |
3.3 中成药 |
3.4 单味中药 |
三、复方仙草颗粒对DKD的作用 |
1 复方仙草颗粒的组成及方解特点 |
2 复方仙草颗粒的药物分析研究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1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 |
2 改善患者肾小管间质功能 |
五、安全性评估 |
第四章 问题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糖尿病肾病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健脾固肾和络方治疗早期脾肾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
1.1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 |
1.3 病机 |
1.3.1 脾肾不足 |
1.3.2 痰瘀阻络 |
1.4 中医治疗 |
1.4.1 经方验方 |
1.4.2 中成药及中药提取物 |
1.4.3 中药保留灌肠法 |
1.4.4 针灸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1 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生成 |
2.2.2 山梨醇通路的活化 |
2.2.3 蛋白激酶C活性升高 |
2.2.4 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增强 |
2.2.5 脂代谢紊乱 |
2.2.6 胰岛素抵抗 |
2.2.7 氧化应激增强 |
2.2.8 炎症介质释放 |
2.2.9 信号通路增强 |
2.2.10 其他 |
2.3 临床表现和分期 |
2.4 西医治疗进展 |
2.4.1 饮食及运动治疗 |
2.4.2 控制血糖 |
2.4.3 控制血压 |
2.4.4 控制血脂 |
2.4.5 改善微循环 |
2.4.6 终末期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
1.7 洗脱期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基础治疗 |
2.2.2 控制血糖 |
2.2.3 控制血压 |
2.2.4 调节血脂 |
2.2.5 中医治疗 |
2.3 疗程和随访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一般性指标 |
2.4.2 疗效观察指标 |
2.4.3 疗效评价标准 |
2.4.4 安全性指标(详见附录一)及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
3.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3.1.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3.1.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体重指数比较 |
3.1.5 两组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
3.1.6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比较 |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比较 |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代谢指标比较 |
3.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肾功能指标比较 |
3.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7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疗效比较 |
3.2.8 治疗后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
3.2.9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
3.3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项依据 |
2 组方及方义分析 |
2.1 组方分析 |
2.2 单味药物分析 |
3 临床疗效分析 |
3.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3.2 糖脂代谢指标分析 |
3.3 肾功能和尿蛋白排泄率分析 |
结语 |
1 本次课题的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进展 |
致谢 |
(3)芪地糖肾颗粒治疗DKD患者蛋白尿的作用及其干预nephrin、podocin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病的中西医认知及治疗 |
1. 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认知 |
2. 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治疗 |
3. 糖尿病肾脏病的西医认知 |
4. 糖尿病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对于足细胞的保护作用 |
1. 中药复方治疗 |
2. 中成药治疗 |
3. 中药单药及有效成分治疗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芪地糖肾颗粒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样本量计算 |
3. 纳入标准 |
4. 病例筛选 |
5. 试验用药物 |
6. 研究方法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学方法 |
二、试验结果 |
1. 病例一般情况及基线特征 |
2. 临床疗效 |
3. 实验室指标 |
4. 药物安全性评价 |
三、讨论与结论 |
1. 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
2. 肾小球滤过率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价值及其计算方式的选择 |
3.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DKD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意义 |
4. 糖尿病肾病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与中医肾精及络脉的关联 |
5. 导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学术观点及芪地糖肾方的组方思路 |
6. 芪地糖肾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地糖肾颗粒对DKD患者尿液nephrin、podocin的影响 |
一、实验内容及方法 |
1. 标本来源 |
2. 观察指标 |
3. 标本采集 |
4. 试剂盒准备与操作步骤 |
5.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1. 治疗前两组患者尿nephrin、podocin 比较 |
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nephrin、podocin差值比较 |
3. 两组患者尿nephrin与podocin排泄量相关性分析 |
三、分析与讨论 |
1. 肾脏结构功能异常对DKD蛋白尿的影响 |
2. nephrin、podocin与糖尿病肾脏病的关系 |
3. 精损络痹与足细胞损伤的关系 |
4. 芪地糖肾颗粒对于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podocin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中医证候评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通络方对瘀热型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证候及OGG1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 |
1.1 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
1.2 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 |
2. 中医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认识 |
2.1 中医对糖尿病肾脏病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对糖尿病肾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对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型标准 |
3. 研究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基础治疗 |
4.2 中药治疗 |
4.2.1 通络方组成 |
4.2.2 服用方法 |
4.2.3 辩证加减 |
5. 标本采集及OGG1检测方法 |
5.1 中医证候积分采集 |
5.2 实验室标本采集 |
5.3 OGG1检测方法 |
6. 中医证候及实验室指标评定标准 |
6.1 观察指标 |
6.2 安全性指标 |
6.3 终点事件定义 |
6.4 观测时间点 |
6.5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6.6 安全性评判断标准 |
7.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1. 病例一般资料 |
2.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
3. 实验室指标评定 |
4. 安全性分析 |
4.1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 |
4.2 不良反应情况 |
5. 讨论 |
5.1 中医证候评价 |
5.2 实验室指标疗效评价 |
5.3 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2.1 问题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医古今文献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GLP-1 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6)黄精联合抗性淀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黄精和RS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研究方法 |
2.1 动物模型建立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标本收集 |
2.4 实验指标检测 |
2.5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动物基本情况 |
3.2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体重的影响 |
3.3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脏器重量、脏器系数的影响 |
3.4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
3.5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糖化血清蛋白的影响 |
3.6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血脂的影响 |
3.7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3.8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 |
3.9 大鼠肾脏切片病理组织学变化 |
3.10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脏ECM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1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脏ECM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小结 |
第二章 高RS黄精饼干配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原料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研究方法 |
2.1 高RS黄精饼干制作流程 |
2.2 高RS黄精饼干品质分析 |
2.3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试验 |
2.4 高RS黄精饼干营养组分测定 |
2.5 高RS黄精饼干RS含量检测 |
2.6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测定 |
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 |
3.2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
3.3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验证试验结果 |
3.4 高RS黄精饼干营养组分 |
3.5 高RS黄精饼干中RS含量 |
3.6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 |
4.小结 |
第三章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干预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及样本量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
1.4 纳入病例 |
2.实验材料 |
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3.研究方法 |
3.1 试验分组 |
3.2 干预方案 |
3.3 观测指标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5 质量控制 |
3.6 统计学分析 |
4.试验结果 |
4.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4.2 高RS黄精饼干对人体测量指标的影响 |
4.3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血糖的影响 |
4.4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血脂的影响 |
4.5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4.6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蛋白指标的影响 |
4.7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8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
4.9 高RS黄精饼干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4.10 中医证候疗效 |
5.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1.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 糖尿病肾病病名 |
1.2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 |
1.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疗法 |
2.糖尿病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2.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及分期 |
2.2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机制 |
2.3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 |
3.黄精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3.1 黄精植物考证 |
3.2 黄精的化学成分及实验研究 |
3.3 黄精的功效及应用 |
4.抗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
4.1 RS的起源及发展 |
4.2 RS的分类 |
4.3 RS的制备方法 |
4.4 RS的检测方法 |
4.5 RS的生理功能 |
4.6 RS的应用 |
5.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的作用影响 |
5.1 DN大鼠模型评价 |
5.2 中药治疗DN的药理研究 |
5.3 黄精、RS以及联合作用对早期DN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 |
6.高RS黄精饼干配方及制备工艺 |
6.1 高RS黄精饼干加工工艺 |
6.2 高RS黄精饼干营养成分 |
6.3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 |
7.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的饮食干预 |
7.1 DN的发病及治疗现状 |
7.2 高RS黄精饼干的组方依据及分析 |
7.3 高RS黄精饼干的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查新报告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论文一 |
论文二 |
论文三 |
(7)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NF-кB、TGF-β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及分组 |
2.2 标本收集 |
2.3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
2.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3 统计学处理 |
4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 |
2 各组体重、血清学指标、染色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糖尿病肾脏病内热病机临床研究及“清热消症法”的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消渴病肾病内热病机文献综述 |
1. 消渴病肾病中医病名认识演变 |
2. 消渴病肾病传统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内热病机与消渴病肾病相关性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微炎症”与糖尿病肾脏病 |
1. 糖尿病肾脏病流行病学进展 |
2. 糖尿病肾脏病发病机制概要 |
3. 糖尿病肾脏病“微炎症”机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糖尿病肾脏病内热证分布及与指标相关性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西医诊断标准 |
3. 中医辨证标准 |
4.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5. 研究内容 |
6. 样本量的确定 |
7. 实验仪器及试剂 |
8. 实验操作方法 |
9. 数据录入与统计方法 |
结果 |
1. 性别年龄分布 |
2. 各期中医证素分布 |
3. 内热证与其他证素合并情况 |
4. 各期症状、舌脉分布情况表 |
5. 各期内热证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6. DKD患者血清p-p38MAPK表达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内热证分期临床表现分析 |
3. 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分析 |
4. “内热致症”微观病机与指标相关性分析 |
5. 内热积分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分析 |
6. 内热积分与eGFR相关性分析 |
7. DKD患者血清p-p38MAPK表达 |
8. 从热探讨糖尿病肾脏病的分期论治 |
9.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清热消症”法干预高糖刺激系膜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细胞培养、冻存与复苏 |
4. Western Blot检测 |
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不同高糖浓度对系膜细胞大体形态影响 |
2. 高糖及中药对系膜细胞增殖活力及形态影响 |
3. “清热消症方”对高糖刺激下系膜细胞分泌相关蛋白表达影响 |
4. “清热消症方”对高糖刺激下系膜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
5. “清热消症方”对高糖刺激下系膜细胞p38MAPK/CREB磷酸化影响 |
讨论 |
1. “清热消症方”的组方和研究基础 |
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3. “清热消症方”对高糖刺激下系膜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4. “清热消症方”对高糖刺激下系膜细胞肥大的影响 |
5. “清热消症方”对高糖刺激下系膜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影响 |
6. “清热消症方”对高糖刺激下系膜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
7. “清热消症方”对高糖刺激下系膜细胞p38MAPK通路活化的影响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糖尿病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
1.2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现状 |
2.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病名认识 |
2.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3 中医药治疗进展 |
3.红芪多糖的研究进展 |
3.1 红芪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3.2 红芪多糖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现状 |
4.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
4.1 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
4.2 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
4.3 基因工程糖尿病动物模型 |
实验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给药 |
2.3 标本采集 |
2.4 一般情况观察 |
2.5 生化检测 |
2.6 病理组织学观察 |
2.7 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蛋白表达 |
2.8 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中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 mRNA表达 |
2.9 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蛋白表达 |
2.10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般情况 |
3.2 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
3.3 肾组织病理结果 |
3.4 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免疫组化染色 |
3.5 肾组织中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mRNA表达 |
3.6 肾组织中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蛋白表达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10)基于肾络症瘕理论探讨炎症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消渴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1 消渴病肾病的宏观病因病机 |
2 消渴病肾病的微观病因病机 |
3 肾络症瘕理论是DN微观辨证的核心理论体系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炎症与糖尿病肾病 |
1 DN的炎症发病机制 |
2 参与DN炎症发病机制的细胞 |
3 参与DN炎症发病机制的分子 |
4 参与DN炎症发病机制的信号通路 |
5 抗炎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炎症因子相关性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肾炎防衰液对2型DN大鼠模型抗炎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 |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1 DN大鼠肾脏病理HE染色(×100) |
附图2 DN大鼠肾脏病理PAS染色(×100) |
附图3 DN大鼠TNF-α免疫组化结果(×400) |
附图4 DN大鼠NF-κBp65免疫组化结果(×400) |
附图5 DN大鼠TGF-β1免疫组化结果(×400) |
附图6 DN大鼠COL-Ⅳ免疫组化结果(×400) |
附图7 DN大鼠肾皮质NF-κBp65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和溶解曲线 |
附图8 DN大鼠肾皮质TGF-β1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和溶解曲线 |
附图9 DN大鼠肾皮质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和溶解曲线 |
附图10 DN大鼠肾皮质NADPHp22phox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和溶解曲线 |
四、蛋白激酶C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肾小球高滤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庾雪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健脾固肾和络方治疗早期脾肾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D]. 王宝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芪地糖肾颗粒治疗DKD患者蛋白尿的作用及其干预nephrin、podocin的机制研究[D]. 连心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通络方对瘀热型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证候及OGG1浓度的影响[D]. 周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影响[D]. 孙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黄精联合抗性淀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D]. 孟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NF-кB、TGF-β1表达的影响[D]. 李文晶.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糖尿病肾脏病内热病机临床研究及“清热消症法”的干预机制研究[D]. 王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D]. 郑丽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4)
- [10]基于肾络症瘕理论探讨炎症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D]. 吕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标签:糖尿病论文; 肾脏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肾小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