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成功解决蓄电池酸污染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1)在《具有市场前景的氢能列车》文中指出在气候变化以及整个能源和运输系统需要快速、持续脱碳的背景下,全球正在寻找替代内燃牵引列车的方案。氢能列车具有良好的市场定位,可作为铁路的一种通用零排放技术,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空气污染和噪声。文章介绍了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特点、氢能驱动系统的结构、氢能列车的优点和市场前景,以及国内外氢能列车的研发及运用。
汤伟,陈亚州,崔鹏,夏胜文[2](2021)在《国内再生铅火法冶炼工艺技术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我国再生铅火法冶炼工艺技术应用的进展,详细叙述了传统冶炼工艺(如反射炉熔炼工艺、鼓风炉熔炼工艺)、短窑熔炼工艺、混合熔炼工艺、侧吹熔池熔炼工艺、底吹熔池熔炼工艺、顶吹熔池熔炼工艺等火法工艺的原理和流程,系统比较了各工艺的优缺点,阐明了现代强化熔池熔炼技术已成为我国再生铅冶炼发展的趋势,推动了我国再生铅行业冶炼工艺的技术升级。侧吹熔炼、底吹熔炼、顶吹熔炼工艺已成为新建再生铅冶炼项目优先选择的工艺。
李朝全[3](2019)在《美好时代(上)》文中指出编者的话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也是长兴县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长兴的改革发展之路是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四十年来,长兴县同浙江省和全国一样,经历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从一心追求发展速度到注重科学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以资源和环境换取发展,到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环境优化发展的
尚勤[4](2018)在《HXN6型混合动力调车机车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经济性分析和设计优化的决策工具,也是机车制造商在概念设计阶段对新研制机车进行评价的重要方法。20世纪60年代,该方法开始在国外应用。我国制造业对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研究较少、应用较晚,尤其在铁路技术装备领域,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研究的理论和内容还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学者对轨道交通装备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定义尚没有统一,对机车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估模型的研究很少。鉴于此,结合我国机车制造的实际情况,本论文着重对内燃机车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了进行定义,对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成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建立成本分析模型。HXN6型机车是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2014年成功研制的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混合动力调车机车,由于该机车装了1500kWh的大容量蓄电池,其购置成本比常规的调车内燃机车要高。本文以建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为基础,通过大量调研、收集和整理数据,计算出了HXN6型机车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同时也计算出了与HXN6机车功率等级和技术水平相当的HXN3B、HXN5B型纯内燃调车机车的全寿命周期成本,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HXN6机车从全寿命周期成本角度更具优越性、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结论。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加剧、化石燃料的减少以及能源短缺造成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从经济性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国家应倡导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混合动力机车来取代传统的内燃机车。
肖承坤[5](2017)在《我国铅污染现状分析》文中提出铅是一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的金属,从原矿开采、冶炼到含铅制品的生产均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加上环保机制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又加剧了铅的污染。本文针对我国铅污染的现状,作出了相应的分析与对策。
张涛[6](2017)在《基于太阳能光电/光热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热电联供系统特性的模拟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Distributed Combined Heating and Power Generation,DCHP)是一种布置在用户端,利用“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理将发电及供热(供热水和供暖)结合起来,根据用户适时需求实现热电联供的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低温燃料电池,可作为清洁高效的固定电站和移动电源。太阳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及清洁无污染等优势,已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但是太阳能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具有不稳定性和间断性等缺点。基于太阳能光电/光热和PEMFC的热电联供系统,能够有效利用能源并显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设计了太阳能光电/光热和PEMFC子系统试验装置。基于该试验装置的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依据“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理,可充分利用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产生的能量实现热电联供,从而有效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及供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根据计算流体力学软件Gambit/Fluent的原理,结合Matlab/Simulink仿真特点,应用Excel VBA技术,构建联供系统的多软件协同仿真平台。Gambit/Fluent仿真时,可生成模型计算网格并设定单个设备的物性参数,有效优化设备结构和性能。Matlab/Simulink是用来进行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的集成软件包,可用于热力设备性能参数分析及热力系统的静态和动态仿真。Excel VBA作为数据分析软件,可储存Gambit/Fluent数值模拟数据及Matlab/Simulink 的仿真数据,并实现 Gambit/Fluent 和 Matlab/Simulink 之间的数据通讯,从而达到多软件协同仿真的目标。利用搭建的气象工作站测取当地实时太阳能的气象参数。分析辐照强度、环境温度、环境湿度、露点温度和风速的全年及单日变化规律,并形成相关多项式。通过当地气象数据分析,研究辐照强度与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与露点温度的函数关系。在试验验证晴天HOTTEL辐射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对总辐射强度的影响。当地太阳能气象参数的研究,可为太阳能光电/光热和PEMFC热电联供系统仿真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根据太阳能集热器内自然对流换热的特性,构建太阳能集热器自然对流数值计算模型,在通过太阳能集热器自然对流试验平台验证数值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基础上,模拟分析真空管直径和长度、真空管吸收率和发射率对集热器热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和模拟数据,设计了内置导流板太阳能集热器,并模拟计算导流板合理的长度、位置和厚度。最终确定高吸收率低发射率内置导流板太阳能集热器为太阳能光电/光热和PEMFC热电联供系统适宜的自然对流集热器。根据太阳能集热器强迫对流换热的特性,构建横双排集热器和内置U型管集热器的数值计算模型。应用集热器热效率和火积增量模拟分析入口流速和安装角度对横双排集热器热性能的影响,模拟分析U型管直径及U型管壁厚对内置U型管集热器热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横双排太阳能集热器为太阳能光电/光热和PEMFC热电联供系统适宜的强迫对流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利用Tecplot软件,可视化研究单面受热集热器、双面受热集热器、内置导流板集热器、横双排集热器和内置U型管集热器的温度场和速度场。通过应用场协同原理,确定了太阳能集热器温度场和速度场协同的最佳区域。根据太阳能光电/光热和PEMFC热电联供子系统试验,试验研究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控制器、蓄电池、PEMFC模拟器的性能参数,根据试验研究数据,提出新的太阳能/风能和PEMFC系统。通过搭建板式太阳能集热器试验平台、横双排集热器/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试验研究横双排集热器、储热水箱、空气源热泵和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参数,根据试验数据,提出了太阳能供热采暖/空气源热泵和PEMFC改进系统。应用Excel VBA和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构建了 PEMFC电堆输出电压的静态仿真模型及PEMFC电堆/板式换热器的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电堆电流、电堆温度、燃料分压力、单电池数量对电堆输出电压的影响,研究了电堆温度、循环冷却水热功率、冷却水流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了PEMFC电堆/板式换热器太阳能冷却水的运行参数,验证了 PEMFC电堆/太阳能热利用的可行性。
黄玉芳[7](2017)在《电动汽车的直流快速充电ZVS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零污染零排放高效节能的电动汽车备受青睐。发展电动汽车已然成为国家战略,其发展必须配备足量充电配套设施。目前常见的交流慢充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快捷高效的生活节奏,直流快速充电的深入研究应运而生。本文就直流快充电源模块的DC-DC移相全桥ZVS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完成了如下工作: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市场调研,了解了直流快充的研究热点,通过比较常见的DC-DC电路确定了主电路拓扑。论述了大功率直流充电技术中采用移相全桥ZVS软开关技术的必要性,且对该变换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详述分析。通过对直流快充原理及其充电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采取了稳定性能和动态性能更好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并针对PI控制存在的不足,采取了改进型积分分离PI算法。对主电路关键元器件进行了设计、计算与选型;设计了控制回路的硬件电路;给出了积分分离PI算法与移相全桥PWM的数字实现过程;以TMS320F28335为基础进行了软件设计。文章新颖点为在非理想条件下,引入建模精度更高的有效占空比表达式,采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移相全桥ZVS的小信号模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了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对双闭环DC-DC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其结果表明实现了对ZVS的有效控制,输出量稳定平滑且快速性较好。最后搭建的实验平台结果表明实现了移相全桥ZVS,输出电压稳定平滑,控制、检测保护工作正常,为直流快速充电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巍[8](2016)在《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清洁生产和铅元素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十几年间,中国铅酸蓄电池产量和消费量迅速增长,促进了铅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铅污染事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本研究以铅酸蓄电池行业为切入点,研究了铅酸蓄电池产业链铅的利用效率和铅排放动态变化规律,系统评价了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揭示中国社会经济系统铅流量和存量动态演化并分析未来情景,提出了中国铅资源管理和铅污染控制的技术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行业研究层面,调研了铅酸蓄电池产业链80余家企业,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从铅生产到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全过程动态铅产排系数,研究了铅酸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铅排放时空变化,定量分析了清洁生产和污染控制水平提升的铅减排效果。研究表明,20002014年,铅酸蓄电池行业平均铅利用效率从93.6%提升到97.3%;再生铅行业平均铅回收率从83.3%提升到94.2%。2011年以来的国家持续的重金属污染整治扭转了相关行业铅排放继续上升的趋势。在产品层面,以近年用量增长最快的电动自行车动力铅酸蓄电池为对象,建立了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分析了从原材料生产、电池生产、运输、使用和废旧铅酸蓄电池及含铅废物回收处理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结果表明,精铅等原材料生产是资源消耗类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者;电池使用阶段的电耗是能源相关影响的主要贡献者;废旧铅酸蓄电池和含铅废物回收再生铅和塑料可抵消大部分原材料生产的环境影响。与传统铅锑镉外化成工艺相比,无镉内化成技术可减少53%镉排放,从而能减少电池1021%的全生命周期人体和生态毒性潜值。在国家层面,搭建了国家层面铅元素流动态分析模型,分析了中国社会经济系统铅流量、存量动态演化。20002014年,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中铅使用存量从153万t增加到1198万t,其中铅酸蓄电池中铅使用存量占7577%,是全社会铅使用存量增加的驱动力。19902014年,中国人均铅使用存量从0.70 kg/人增加到8.7kg/人。在情景分析环节,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模拟了20152030年中国铅酸蓄电池铅使用存量变化情景。基于使用存量驱动模型,分析了铅酸蓄电池行业及社会经济系统铅的需求量。情景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铅需求量将出现明显的增速放缓甚至减少,铅资源供大于求进一步加剧。冗余的铅资源将在精铅矿和废旧铅酸蓄电池中积累,2030年这部分冗余量将达到铅使用存量的2.23.8倍。
杨乔,张正洁[9](2015)在《中国再生铅国产化技术与装备应用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再生铅行业在技术与装备国产化方面所取得的长足发展,尤其废铅蓄电池破碎分选技术、预脱硫技术、铅膏熔炼技术、废酸综合利用技术等成功实现了工程化应用,彻底改变了再生铅技术装备落后的局面。
陶占良,陈军[10](2015)在《铅碳电池储能技术》文中认为储能技术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微网建设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铅酸电池具有价格低、较高电压、性能稳定、宽工作温度范围等优势,占据着固定储能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在智能电网、混合动力车的实际应用中,电池必须在不同的充电状态下操作,特别是在高倍率部分荷电模式。在这种操作模式下,硫酸盐沉积物积聚在电极表面,限制了铅酸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铅碳电池是由铅酸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组合形成的新型储能装置,它抑制了放电过程中负极板表面硫酸盐的不均匀分布和充电时较早的析氢现象,具有铅酸电池高能量和超级电容器高功率的优点,在部分荷电态大功率充放电状态具有较高的循环寿命,适合高倍率循环和瞬间脉冲放电等工作状态。本文介绍了铅碳电池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并对铅碳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总结。
二、我国成功解决蓄电池酸污染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成功解决蓄电池酸污染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市场前景的氢能列车(论文提纲范文)
1 氢能驱动系统的结构 |
1.1 氢燃料电池反应原理 |
1.2 氢能驱动系统结构 |
2 国外氢能列车的研发及运用 |
2.1 阿尔斯通Coradia iLint列车 |
2.2 日本FV-E991系列车 |
2.3 西门子Mireo Plus H列车 |
2.4 Stadler公司为美国开发的Flirt H2氢能列车 |
2.5 英国氢能原型列车 |
2.6 印度氢能列车样车 |
3 我国氢能有轨电车的开发及运用 |
4 氢能列车的优势和市场前景 |
(1)灵活的混合动力组合 |
(2)快速补充燃料,减少停车时间 |
(3)无纯电池配置类似的操作限制 |
(4)降低总运营成本 |
(5)性能媲美传统动力列车 |
5 结语 |
(2)国内再生铅火法冶炼工艺技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传统冶炼工艺 |
1.1 反射炉熔炼工艺 |
1.2 鼓风炉熔炼工艺 |
2 短窑熔炼工艺 |
3 混合熔炼工艺 |
4 熔池熔炼工艺 |
4.1 侧吹熔池熔炼工艺 |
4.1.1 富氧侧吹熔池熔炼工艺 |
4.1.2 侧吹浸没燃烧熔池熔炼工艺 |
4.2 底吹熔池熔炼工艺 |
4.3 顶吹熔池熔炼工艺 |
5 结束语 |
(4)HXN6型混合动力调车机车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
1.2.1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
1.2.2 产品LCC的发展历程 |
1.2.3 LCC理论在铁路机车装备领域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HXN3B、HXN5B机车及HXN6混合动力机车概述 |
2.1 HXN3B、HXN5B型交流传动调车机车简介 |
2.1.1 HXN3B、HXN5B型机车总体概述 |
2.1.2 HXN3B、HXN5B型机车主要技术参数 |
2.2 混合动力机车概述 |
2.2.1 混合动力机车的发展背景 |
2.2.2 混合动力机车简介 |
2.2.3 混合动力机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4 混合动力机车用动力电池的选型分析 |
2.2.5 HXN6型混合动力调车机车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燃机车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的建立 |
3.1 内燃机车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构成 |
3.1.1 产品分解结构 |
3.1.2 寿命周期阶段 |
3.2 内燃机车寿命周期费用模型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燃调车机车LCC计算分析 |
4.1 调车机车运用的基础数据及边界条件 |
4.2 调车机车全寿命周期费用计算 |
4.2.1 数据收集 |
4.2.2 购置费用 |
4.2.3 使用费用 |
4.2.4 维修费用 |
4.2.5 退役处置费用 |
4.2.6 环境成本费用 |
4.2.7 全寿命周期总费用 |
4.2.8 HXN6机车动力电池寿命周期内经济性分析与评估 |
4.3 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与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我国铅污染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铅污染的主要来源 |
1.1 原生铅冶炼污染 |
1.2 铅蓄电池污染 |
1.3 含铅汽油的废气污染 |
1.4 电镀废水中铅的污染 |
1.5 颜料中铅的污染 |
1.6 含铅玻璃的污染 |
2 目前我国铅污染现状 |
3 对策 |
3.1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
3.2 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作有关控制规定 |
3.3 集中改造现有大型铅冶炼企业 |
3.4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
3.5 加强化工环保科研工作 |
3.6 加大执法力度 |
(6)基于太阳能光电/光热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热电联供系统特性的模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全球的能源现状 |
1.1.2 能源发展趋势 |
1.1.3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联供系统构建 |
1.2.1 PEMFC的研发状况 |
1.2.2 太阳能光电/PEMFC |
1.2.3 太阳能光热/PEMFC |
1.3 研究方法 |
1.3.1 多软件协同仿真 |
1.3.2 场协同和火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热电联供系统构建 |
2.1 联供系统工作原理 |
2.1.1 PEMFC的发电原理 |
2.1.2 PEMFC的能量平衡 |
2.1.3 光伏电池PV的发电原理 |
2.1.4 太阳能集热器的工作原理 |
2.2 联供系统的设计 |
2.2.1 系统设计思路 |
2.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热电联供系统构成 |
2.4 试验系统构成 |
2.4.1 自然对流集热器 |
2.4.2 太阳能光电/PEMFC |
2.4.3 板式集热器 |
2.4.4 太阳能集热器/空气源热泵 |
2.5 性能指标 |
2.5.1 转化效率 |
2.5.2 场协同 |
2.5.3 火积理论 |
2.6 多软件协同仿真 |
2.6.1 数据传输 |
2.6.2 模型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阳能基础气象参数研究 |
3.1 测试仪器 |
3.1.1 风速风向仪 |
3.1.2 TBQ-2总辐射表 |
3.1.3 环境温湿度传感器 |
3.1.4 TRM-2A型太阳热水系统性能测试仪 |
3.2 数据分析 |
3.2.1 全年气象分析 |
3.2.2 单日气象分析 |
3.3 数据拟合 |
3.3.1 单日数据拟合 |
3.3.2 单项数据拟合 |
3.4 HOTTEL辐射模型 |
3.4.1 仿真模型 |
3.4.2 仿真系统 |
3.4.3 试验验证 |
3.5 影响因素 |
3.5.1 经度的影响 |
3.5.2 纬度的影响 |
3.5.3 海拔高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自然对流研究 |
4.1 数值计算模型 |
4.1.1 试验装置 |
4.1.2 太阳能热水器 |
4.1.3 计算模型 |
4.1.4 边界条件 |
4.1.5 单管验证 |
4.1.6 多管验证 |
4.2 辐照强度 |
4.3 管长和管径 |
4.3.1 试验研究 |
4.3.2 模拟研究 |
4.4 吸收率和发射率 |
4.4.1 试验研究 |
4.4.2 模拟研究 |
4.5 强化传热 |
4.5.1 物理模型 |
4.5.2 导流板长度 |
4.5.3 导流板位置 |
4.5.4 导流板厚度 |
4.6 流场分析 |
4.6.1 单面受热 |
4.6.2 双面受热 |
4.6.3 内置导流板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强迫对流研究 |
5.1 数值模型 |
5.1.1 计算模型 |
5.1.2 试验验证 |
5.2 影响因素 |
5.2.1 流体流速 |
5.2.2 安装角度 |
5.3 强化传热 |
5.3.1 U型管直径 |
5.3.2 U型管壁厚 |
5.4 流场分析 |
5.4.1 横双排集热器 |
5.4.2 U型管集热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太阳能光电/PEMFC试验研究 |
6.1 系统构成及仪器 |
6.1.1 太阳能光伏板 |
6.1.2 太阳能控制柜 |
6.1.3 太阳能蓄电池 |
6.1.4 PEMFC模拟器 |
6.2 光伏发电分析 |
6.2.1 辐照强度与充电电压 |
6.2.2 辐照强度与充电功率 |
6.2.3 辐照强度与充电效率 |
6.2.4 辐照强度与光伏温度 |
6.3 PEMFC模拟器分析 |
6.3.1 氢气气泡和氧气气泡 |
6.3.2 蓄电池放电 |
6.3.3 模拟器电流和电压 |
6.4 系统分析 |
6.4.1 蓄电池放电效率 |
6.4.2 系统改进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太阳能集热器/空气源热泵试验研究 |
7.1 试验系统构成及部件 |
7.1.1 试验系统 |
7.1.2 横双排太阳能集热器 |
7.1.3 控制器 |
7.1.4 集热器测试平台 |
7.2 热水系统分析 |
7.2.1 气象参数 |
7.2.2 集热管温度 |
7.2.3 集热器温度 |
7.2.4 储热水箱温度 |
7.2.5 热泵出口温度 |
7.3 管板式集热器分析 |
7.3.1 气象参数 |
7.3.2 水箱内温升 |
7.3.3 管板热效率 |
7.4 黑陶瓷集热器分析 |
7.4.1 气象参数 |
7.4.2 水箱内温升 |
7.4.3 黑陶瓷热效率 |
7.5 系统改进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PEMFC电堆/板式换热器仿真研究 |
8.1 电化学模型 |
8.2 输出电压仿真模型 |
8.3 电化学影响因素 |
8.3.1 初始条件 |
8.3.2 电池电流 |
8.3.3 电池温度 |
8.3.4 燃料分压力 |
8.3.5 单电池数量 |
8.4 PEMFC/板式换热器模型 |
8.4.1 PEMFC/板式换热器热模型 |
8.4.2 PEMFC/板式换热器仿真模型 |
8.5 热模型影响因素 |
8.5.1 初始条件 |
8.5.2 动态数据分析 |
8.5.3 氢气反应速率 |
8.5.4 电堆电压 |
8.5.5 电堆电流 |
8.5.6 循环冷却水 |
8.6 太阳能冷却水 |
8.6.1 运行参数 |
8.6.2 热效率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9.3 本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两及答辩情况表 |
(7)电动汽车的直流快速充电ZVS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电动汽车直流快速充电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常见的DC-DC电路拓扑简介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软开关技术的直流快速充电理论研究 |
2.1 移相全桥ZVS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1.1 硬开关与软开关 |
2.1.2 ZVS变换器的工作过程分析 |
2.2 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特性 |
2.2.1 动力电池性能比较 |
2.2.2 动力电池充放电特性与极化现象 |
2.2.3 锂离子电池充电方法 |
2.3 DC-DC数字控制策略与控制算法 |
2.3.1 电压电流双闭环数字控制策略 |
2.3.2 积分分离PI控制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动车直流快速充电硬件实现 |
3.1 直流快速充电系统结构及其技术指标 |
3.2 主电路元器件参数计算及选型 |
3.2.1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3.2.2 输出LC滤波电路设计 |
3.2.3 功率开关管的选型 |
3.2.4 整流二极管的选型 |
3.2.5 谐振电容电感的计算 |
3.3 基于TMS320F28335控制回路设计 |
3.3.1 基于TMS320F28335最小系统设计 |
3.3.2 采样电路设计 |
3.3.3 驱动电路设计 |
3.3.4 保护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快速充电数字控制软件设计 |
4.1 积分分离数字PI算法的实现 |
4.2 移相全桥PWM数字控制的实现 |
4.2.1 移相全桥数字PWM的实现 |
4.2.2 数字控制软件流程图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模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移相全桥ZVS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
5.2 仿真模型的搭建与波形分析 |
5.3 实验测试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参与科研与论文专利发表情况 |
附录B 图版 |
(8)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清洁生产和铅元素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铅污染源分析 |
1.1.2 铅酸蓄电池行业清洁生产 |
1.1.3 铅酸蓄电池行业污染控制 |
1.2 研究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铅酸蓄电池系统产排污系数测算 |
2.1.1 产排污系数相关概念 |
2.1.2 国内外铅酸蓄电池系统产排污系数研究 |
2.1.3 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
2.2 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评价 |
2.2.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概述 |
2.2.2 国内外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进展 |
2.2.3 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
2.3 铅元素流分析 |
2.3.1 元素流分析方法 |
2.3.2 国内外铅元素流研究进展 |
2.3.3 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
第3章 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铅排放时空变化 |
3.1 铅酸蓄电池行业铅排放时空变化 |
3.1.1 铅酸蓄电池生产工艺和产排污节点 |
3.1.2 2000~2014 年铅酸蓄电池行业铅产排系数测算 |
3.1.3 2000~2014 年铅酸蓄电池行业铅排放变化 |
3.1.4 2000~2014 年省际层面铅酸蓄电池行业铅排放变化 |
3.2 再生铅行业铅排放时空变化 |
3.2.1 再生铅冶炼工艺和产排污节点 |
3.2.2 2000~2014 年再生铅行业铅产排系数测算 |
3.2.3 2000~2014 年再生铅行业铅排放变化 |
3.2.4 2000~2014 年省际层面再生铅行业铅排放变化 |
3.3 清洁生产和污染控制水平提升的铅污染减排分析 |
3.3.1 主要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 |
3.3.2 铅污染减排分析 |
3.4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改进措施 |
3.5 小结 |
第4章 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4.1 目标和范围定义 |
4.2 清单分析 |
4.2.1 原材料生产 |
4.2.2 电池生产 |
4.2.3 电池运输 |
4.2.4 电池使用 |
4.2.5 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理 |
4.2.6 生命周期排放清单 |
4.3 环境影响评价 |
4.4 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
4.4.1 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
4.4.2 资源与能源消耗 |
4.4.3 一般环境影响 |
4.4.4 人体和生态毒性 |
4.4.5 灵敏度分析 |
4.5 无镉内化成工艺技术环境效益分析 |
4.5.1 无镉内化成技术工艺发展 |
4.5.2 数据收集和处理 |
4.5.3 内外化成工艺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
4.6 电池修复技术环境效益分析 |
4.6.1 电池修复技术 |
4.6.2 数据收集和处理 |
4.6.3 修复前后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
4.7 改善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建议 |
4.8 小结 |
第5章 2000~2014 年中国社会经济系统铅流量和存量分析 |
5.1 铅元素分析方法 |
5.1.1 系统边界和分析模型 |
5.1.2 流量和存量分类 |
5.1.3 流量核算 |
5.1.4 存量核算 |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1 含铅产品产量和铅消费量 |
5.2.2 铅生产和消费过程的铅损失率及产排污系数 |
5.2.3 含铅产品的铅含量 |
5.2.4 含铅产品进出口量 |
5.2.5 含铅终端产品的服务年限 |
5.3 2000~2014 年铅流量及其结构变化 |
5.3.1 铅生产量、消费量及其结构变化 |
5.3.2 铅进出口量及其结构变化 |
5.3.3 铅损失量及其结构变化 |
5.4 2000~2014 年铅存量及结构变化 |
5.4.1 铅矿储量、精铅矿和精铅库存 |
5.4.2 铅使用存量 |
5.4.3 铅酸蓄电池中铅使用存量 |
5.4.4 铅损失存量 |
5.5 铅流量和存量的不确定性分析 |
5.5.1 数据质量分析 |
5.5.2 铅消费结构对铅使用存量和损失流量的影响 |
5.5.3 产品服务年限及分布对铅使用存量和报废流量的影响 |
5.6 小结 |
第6章 2015~2030 年中国铅使用存量与供求情景分析 |
6.1 物质流情景分析模型 |
6.2 2015~2030 年中国铅使用存量及铅需求量情景分析 |
6.2.1 铅酸蓄电池及其中铅使用存量 |
6.2.2 铅酸蓄电池行业铅需求量 |
6.2.3 中国铅需求量和铅使用存量 |
6.3 2015~2030 年中国铅供应模式情景分析 |
6.3.1 原生铅产量 |
6.3.2 再生铅产量 |
6.3.3 铅供应模式分析 |
6.4 2015~2030 年中国铅流量和存量情景分析 |
6.4.1 铅排放和损失量 |
6.4.2 铅流量和存量 |
6.4.3 资源环境政策建议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中国再生铅国产化技术与装备应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再生铅国产化技术与装备应用情况 |
1.1 破碎分选装备 |
1.1.1 高效免维护电池破碎系统 |
1.1.2 全自动废铅蓄电池两级破碎分选系统 |
1.2 预脱硫技术 |
1.2.1 脱硫强化(表面更新) |
1.2.2 准确调配物料 |
1.2.3 压滤系统采用带冲洗功能的新型压滤机 |
1.2.4 其他革新 |
1.3 铅膏火法熔炼技术 |
1.3.1 全氧侧吹熔炼技术 |
1.3.2 富氧底吹熔炼技术 |
1.3.3 低温连续熔炼技术 |
1.4 废酸循环利用技术 |
2 结论与建议 |
(10)铅碳电池储能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铅酸电池失效机理 |
2 超级电池的发展历程及反应机理 |
3 铅碳超级电池的应用现状 |
4 铅碳超级电池面临的一些问题 |
(1) 碳的添加对改善循环容量的作用机制 |
(2) 碳材料添加量 |
(3) 工作电位匹配 |
(4) 超级电池成本控制 |
5 结语 |
四、我国成功解决蓄电池酸污染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市场前景的氢能列车[J]. 张静. 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 2021(06)
- [2]国内再生铅火法冶炼工艺技术的进展[J]. 汤伟,陈亚州,崔鹏,夏胜文. 有色冶金节能, 2021(04)
- [3]美好时代(上)[J]. 李朝全. 时代文学, 2019(02)
- [4]HXN6型混合动力调车机车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及分析[D]. 尚勤.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5]我国铅污染现状分析[J]. 肖承坤.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05)
- [6]基于太阳能光电/光热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热电联供系统特性的模拟与试验研究[D]. 张涛. 山东大学, 2017(05)
- [7]电动汽车的直流快速充电ZVS控制研究[D]. 黄玉芳. 贵州大学, 2017(03)
- [8]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清洁生产和铅元素流研究[D]. 刘巍. 清华大学, 2016(05)
- [9]中国再生铅国产化技术与装备应用新进展[J]. 杨乔,张正洁. 蓄电池, 2015(06)
- [10]铅碳电池储能技术[J]. 陶占良,陈军.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5(06)
标签:电池论文; 全寿命周期论文; 太阳能蓄电池论文; 再生铅论文; 免维护铅酸蓄电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