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缩短Windows 2000启动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袁暋[1](2009)在《嵌入内核式状态检测防火墙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防火墙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十分有效的措施。传统防火墙对每个流经的数据包都要进行规则检测,效率低;对于识别欺骗伪造某连接数据包的能力低下;且对操作系统本身安全漏洞的防御能力不具备。本课题设计的嵌入内核式状态检测防火墙,采用状态检测技术,只在建立连接时进行规则检测,后续的连接包,只进行状态检测,是同一连接的数据包就放行,不再进行规则检测。不是同一连接的数据包就丢弃。不仅大大提高了包过滤检测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对于某连接数据包的欺骗伪造。另外,本防火墙系统是嵌入在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内核模式下的个人防火墙,不仅可为用户应用程序的安全提供保证,而且也为操作系统自身的安全提供保障。因为所有从网卡流出的数据包全部检测后才放行,所以能有效保障操作系统自身的安全。因此对嵌入内核式状态检测防火墙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防火墙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嵌入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内核模式包捕获技术,探讨并实现了面向连接TCP包和无连接UDP包的状态检测,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嵌入内核式状态检测防火墙系统。该系统具有高效、方便、便捷、灵活的特点。通过采用状态检测技术,提高了效率;通过设计规则菜单供用户选择和根据需要增删规则,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便捷性和针对性;通过提出的一种防御SYN攻击的算法,即根据状态表存量实时对时间溢出值进行动态调控,控制状态表内表项的存量,对状态表内的半连接表项进行清除处理,避免遭受SYN攻击,提高了防火墙抗SYN攻击的性能。最后,通过本防火墙系统与传统防火墙系统实验测试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得出结论本防火墙系统大大优于传统的防火墙系统。
李继萍[2](2009)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及系统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来装备教室,可以进一步加强课堂集体化教学的优势,其强大的功能,对教育事业产生着巨大影响。
唐乾林[3](2008)在《基于WIN2000平台的一种经济实用的安全WEB服务器方案》文中研究指明Internet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它的应用也从原来的军事、科技、文化和商业渗透到当前的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向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在网络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Internet的安全,特别是网站的安全,越来越迫切的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而根据相关统计表明,用WIN2000来作WEB服务器的用户仍占很大比重。WIN2000操作系统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将IIS融入其内核之中,并提供一些用来配置和维护软件的向导工具,使构建一个Internet网站轻松易得。但是,IIS从诞生起,其安全性就一直受到人们的置疑,原因在于其经常被发现有新的安全漏洞。如果要创建一个安全可靠的Internet网站,实现WIN2000操作系统和IIS的双重安全,还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对此,本文在WIN2000服务器的基本特点、WIN2000服务器安全的基本架构以及WIN2000服务器安全的理论基础上,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结合已有的技术,充分挖掘WIN2000服务器自身的潜能,结合WIN2000自带的IIS组件,在不增加额外的软件开支下,打造最经济实用的最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安全WEB服务器。
任勇[4](2007)在《系统优化原理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Windows 2000/XP已经被广泛应用,成为的主流操作系统。然而,这两个操作系统对硬件的要求都比较高,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进行优化。本文通过以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为例介绍了系统优化的各个环节,具体地阐述了系统优化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并且结合原理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系统优化的实践。
吉书朋[5](2007)在《基于Windows网络环境的Linux上机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基于Windows环境的考试系统种类繁多,而且功能全面完善,运行平稳可靠。相对来说,在Linux环境下实现Linux上机操作考核的广为人知的考试系统不多,但也并不很难实现。可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Windows网络环境下实现Linux上机操作考核。迄今为止,尚未检索到实现这种目标的考试系统。如何满足这种实际应用的迫切要求,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采用虚拟硬件模式的x86虚拟机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这种技术通过使用虚拟化层,提供了硬件级的虚拟。虚拟机程序为Guest OS(虚拟机操作系统)映像提供了虚拟的Intel x86兼容硬件,每个虚拟机都可以被独立地封装到一个文件中。经过对比和分析,决定使用在Windows系统运行的Virtual PC虚拟机程序来实现这一目标。在Virtual PC中,建立并运行Linux虚拟机实现考试系统。实现宿主机Windows系统和客户机Linux系统(虚拟机)之间的网络共享功能是考试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两种系统必须进行正确的网络设置才能实现该功能。Linux上机操作考试系统划分为四个主要功能模块:登录控制模块、实现试题显示和查看功能的运行模块、评分和收分模块、时间控制和数据保护模块。从Shell Script和系统配置文件的视角,深入地剖析了Linux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进而实现考试系统的登录控制。登录控制模块是考试系统的主要组成模块之一,它是考试系统的入口,必须实现随机抽题功能和登录控制功能,确保考试系统能够安全地运行。这里的技术难点是在虚拟Linux系统启动过程中,如何实现与Windows主机系统的数据共享功能。采用的方法是修改/etc/fstab文件。评分和收分模块也是考试系统的主要组成模块之一,实现数据处理和评分、收分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主要通过shell脚本(Shell Script)编程实现,还涉及到awk和perl语言编程技术。在收分时,如何将Linux系统中的考试结果正确地传输到Windows系统中,是考试系统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经过分析和研究,通过Linux系统中Samba客户功能中的smb协议访问Windows网络共享资源。开发出来的Linux上机操作考试系统经过反复的改进和完善,通过了实际应用的考验,圆满完成了开发任务,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李永添[6](2007)在《小型企业网的教学环境建设》文中研究说明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小型企业网的教学环境建设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实验室建设工程,如何适应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建立具有一定开放性、结构合理、方便管理和维护的小型企业网的教学环境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是从小型企业网的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应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赵伟[7](2007)在《高能工业CT多通道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卡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PCI总线由于在高性能、低成本、开放性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已成为当今高性能微型计算机事实上的总线标准;基于NT内核的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也由于其高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优良的用户界面和可操作性,成为当今主流操作系统。多通道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卡是高能工业CT(Computed Tomography)系统中前端探测器阵列与后端数据处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与控制通道,承担着各种控制命令、状态字和前端探测器数据的传输任务。本文在深入剖析PCI总线规范、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内部机制和WDM设备驱动程序模型的基础上,详细阐述系统中基于PCI总线的多通道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卡及Windows 2000下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所设计的多通道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卡和驱动程序已成功应用在某军工企业高能工业CT系统中,实现了各项预期功能。
李瑶[8](2007)在《基于ETX的数据采集系统的驱动程序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设备驱动程序是数据采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驱动程序是数据采集系统稳定工作的保证。本文首先论述了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内核组成,重点研究了WDM驱动程序开发技术,并探讨了驱动开发环境的创建以及驱动程序的主要设计方法。通过熟悉A/D模块和CAN模块的硬件结构,分析数据采集的流程,了解AD1674和SJA1000的寄存器配置,分别设计了A/D模块和CAN模块的驱动程序,实现了驱动程序对I/O端口和内存的访问,为开发数据采集系统做了必要的准备。最后,给出了MFC应用程序,对驱动程序进行测试,并且实现了应用程序对数据采集的控制。
司玉美[9](2006)在《基于PCI总线NT底层开发技术实现》文中认为在军工靶场测量中,需要对快速运动的目标进行跟踪和测量,事后再对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随着国防建设的不断发展,对靶场测量设备光电经纬仪所要求的跟踪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选择了大阵列高帧频的CCD像机对跟踪目标的图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这样,对大量的图像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存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上述需要,基于目前的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我们需要开发高速的基于PCI总线的数字采集系统。自行开发硬件设备要在Windows2000下工作必须有满足需要的驱动程序,这样用户模式的应用程序才能通过驱动程序提供的接口来控制通信,采集过程。开发处于核心模式的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有很大的区别,这需要对系统内核有较深入的了解。本文讨论基于Windows2000操作系统PCI设备驱动程序的实现。通过开发高效率的驱动程序,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速度和响应速度;使采集系统拥有更高的数据吞吐量,为事后分析工作提供充分的观测数据。首先分析主板结构和总线的发展,介绍了总线发展的前沿状况。在对PCI协议芯片工作过和应用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卡。在分析Windows2000内核和WDM驱动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开发了PCI串口通信卡驱动程序和利用多缓冲,多线程等技术实现基于DMA工作方式的高速采集的底层开发。
刘欣[10](2005)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检测方法及其安全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系统安全漏洞,也叫系统脆弱性,是计算机系统在硬件、软件、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或系统安全策略和配置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系统安全漏洞本身不会对系统造成危害,但通过利用系统安全漏洞的方式可以对系统造成危害。研究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对提高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已有的安全漏洞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漏洞分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安全漏洞数据库的设计当中;在介绍和分析已有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和工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漏洞检测方法——非开源代码审计方法,并且根据这个方法实现了缓冲区溢出反汇编扫描工具。 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漏洞数据库的现状,详细的分析了已有数据库的特点,依据本文提出的分类方法设计实现了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安全漏洞数据库;并且为了解决已有漏洞检测技术“人工审计”在安全评估工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性和重复性问题,设计了Windows 2000安全审计软件,本文中详细介绍了Windows 2000安全审计软件的总体设计结构和各个模块的功能。 最后,本文通过安全评估项目实例分析,提出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安全漏洞应对模型以及具体对策。
二、缩短Windows 2000启动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缩短Windows 2000启动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1)嵌入内核式状态检测防火墙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2 国内外防火墙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防火墙技术 |
2.1 防火墙概述 |
2.1.1 防火墙定义 |
2.1.2 防火墙功能 |
2.2 防火墙技术分类及比较 |
2.2.1 防火墙技术分类 |
2.2.2 防火墙技术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包截获技术 |
3.1 Windows/XP 网络协议架构 |
3.1.1 Windows/XP 操作系统的总体架构 |
3.1.2 TCP/IP 协议在Window52000/XP 中的实现 |
3.2 Windows 2000/XP 下截获网络数据包技术分析 |
3.2.1 用户态下网络数据包过滤技术 |
3.2.2 核心态下网络数据包过滤技术 |
3.3 IP 过滤器挂钩驱动程序 |
3.3.1 Windows 2000/XP 设备驱动程序 |
3.3.2 Windows 2000/XP 内核模式驱动程序的编译和连接 |
3.3.3 Windows 2000/XP 的服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内核式状态检测防火墙系统设计 |
4.1 系统功能设计 |
4.2 系统结构设计 |
4.2.1 用户态下应用程序 |
4.2.2 核心态下自定义驱动程序 |
4.3 关键技术 |
4.3.1 状态检测技术 |
4.3.2 DoS 攻击的检测及防御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内核式状态检测防火墙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
5.1.1 Microsoft Visual C++6.0 |
5.1.2 Windows 2003 DDK |
5.1.3 系统运行环境 |
5.2 用户态应用程序的实现 |
5.2.1 窗口界面及操作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2 规则库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3 驱动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 核心态自定义驱动程序的实现 |
5.3.1 包截获模块的实现 |
5.3.2 规则检测模块的实现 |
5.3.3 状态检测模块的实现 |
5.3.4 消息机制模块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分析 |
6.1 系统测试 |
6.1.1 系统窗口界面及操作功能测试 |
6.1.2 协议过滤测试 |
6.1.3 端口扫描测试 |
6.1.4 响应时间和传输效率测试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教)研项目 |
(2)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多媒体网络教育的功能 |
3 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系统的实现 |
3.1 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 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系统的实施 |
3.2.1 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网络部署 |
3.2.2 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添加、删除和更新的自动部署 |
3.3 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自动部署和网络部署的检测 |
4 结束语 |
(3)基于WIN2000平台的一种经济实用的安全WEB服务器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学术和实用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2 WIN2000 平台 |
2.1 WIN2000 版本 |
2.2 WIN2000 平台概述 |
2.3 WIN2000 中的IIS |
2.3.1 IIS 概述 |
2.3.2 IIS 的不安全因素 |
2.3.3 小结 |
3 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法 |
3.1 破坏系统的保密性的攻击 |
3.1.1 对口令体系的攻击 |
3.1.2 绕过访问控制 |
3.2 破坏系统的完整性的攻击 |
3.3 破坏系统的有效性的攻击 |
3.3.1 利用软件实现的漏洞 |
3.3.2 利用协议的缺陷 |
4 最经济的最实用的WEB 服务器的实现方法 |
4.1 WIN2000 系统的安装 |
4.2 WIN2000 系统的设置 |
4.3 IIS 设置 |
4.3.1 安装 |
4.3.2 配置 |
4.3.3 管理 |
4.3.4 应用服务程序 |
4.3.5 小结 |
4.4 ASP 编程安全 |
4.5 SQL SERVER 的安全 |
4.6 PCANYWHERE 的安全 |
4.7 WIN2000 入侵监测 |
4.8 Windows 文件保护 |
4.9 WIN2000 下实现软RAID 的方法(数据安全)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5)基于Windows网络环境的Linux上机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实现背景 |
1.1.1 特定的应用需求 |
1.1.2 考试系统的发展概况 |
1.1.3 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 |
1.2 系统需求分析 |
1.2.1 系统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
1.2.2 系统的安全性要求 |
1.2.3 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的综合平衡 |
1.2.4 系统的易用性的实现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的功能描述 |
2.1.1 实现登录控制 |
2.1.2 实现试题的显示和查看 |
2.1.3 实现评分和收分 |
2.1.4 实现考试系统的时间控制和数据保护 |
2.2 系统的总体结构 |
2.2.1 考试系统的登录控制模块 |
2.2.2 考试系统的运行模块 |
2.2.3 考试系统的评分和收分模块 |
2.2.4 考试系统的时间控制和数据保护模块 |
2.3 系统的开发工具 |
2.3.1 awk语言编程技术 |
2.3.2 perl语言编程技术 |
第3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
3.1 Linux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 |
3.2 考试系统主要部分的实现 |
3.2.1 考试系统的登录控制 |
3.2.2 考试系统的运行 |
3.2.3 考试系统评分和收分的实现 |
3.2.4 用perl程序实现考试系统评分结果的处理 |
3.2.5 考试系统时间控制和数据保护的实现 |
第4章 关键问题和难点的分析与对策 |
4.1 Linux系统与Windows系统的通信问题 |
4.1.1 早期的解决方法 |
4.1.2 现在的解决方法 |
4.2 Linux系统启动过程中对Windows系统的访问 |
4.2.1 早期的解决方法 |
4.2.2 现在的解决方法 |
4.3 对二次登录问题的控制 |
4.4 使用sudo实现用户权限的控制 |
4.5 加快Linux操作系统启动速度的探索 |
第5章 考试系统的安装、运行与调试 |
5.1 Linux镜像文件的制作 |
5.1.1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的系统配置 |
5.1.2 虚拟机Virtual PC的安装与配置 |
5.1.3 安装和配置Red Hat Linux 7.2虚拟机 |
5.1.4 网络通信功能的检查 |
5.2 安装中文系统 |
5.2.1 Linux系统对中文的支持 |
5.2.2 获取zhcon |
5.2.3 配置、编译、安装zhcon |
5.3 安装考试系统 |
5.4 考试系统的调试 |
5.4.1 登录的调试 |
5.4.2 试题的抽取、显示、评分和收分的调试 |
5.4.3 时间控制的调试 |
5.4.4 循环运行的调试 |
5.5 考试系统的运行 |
5.5.1 考试系统的启动 |
5.5.2 评分和收分 |
5.5.3 循环运行 |
5.5.4 最后处理 |
5.5.5 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考试系统的开发总结 |
6.2 考试系统的改进和完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小型企业网的教学环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目标的设定 |
2.网络实验室的硬件配置 |
3.网络实验室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配置 |
4.《企业网建设》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安排 |
⑴Windows2000Server的用户管理 |
⑵Windows2000Server的基本操作 |
⑶Windows2000Server网络操作 |
⑷Windows2000Server与Intranet |
5.从教学过程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合理性 |
6.网络教学平台维护的关键 |
7.结束语 |
(7)高能工业CT多通道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卡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关键点 |
第二章 PCI总线规范与特性 |
2.1 PCI总线规范 |
2.1.1 PCI总线系统结构 |
2.1.2 PCI总线信号 |
2.1.3 基本的PCI协议 |
2.1.4 PCI总线传输 |
2.2 配置空间 |
2.2.1 配置空间组织 |
2.2.2 配置空间的功能 |
2.3 PCI总线优越性 |
2.3.1 PCI总线的特点 |
2.3.2 与其他总线的性能比较 |
第三章 WINDOWS 2000设备驱动程序模型分析 |
3.1 WINDOWS 2000体系结构 |
3.1.1 WINDOWS 2000体系结构 |
3.1.2 I/O系统 |
3.1.3 注册表 |
3.2 WDM核心概念和数据结构 |
3.2.1 设备和驱动程序的层次结构 |
3.2.2 驱动程序对象和设备对象 |
3.2.3 I/O请求包 |
3.3 WDM驱动程序基本框架 |
3.4 配置设备与寻址数据缓冲区 |
3.4.1 配置设备 |
3.4.2 寻址数据缓冲区 |
第四章 多通道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卡硬件设计 |
4.1 硬件系统设计 |
4.1.1 工业CT工作原理 |
4.1.2 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卡工作过程 |
4.1.3 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控制卡系统方案 |
4.2 PCI总线接口芯片S5933 |
4.2.1 S5933传输方式 |
4.2.2 S5933操作寄存器 |
4.3 多通道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卡设计与实现 |
4.3.1 具体电路实现 |
4.3.2 FPGA器件编程 |
4.3.3 接口状态设置 |
第五章 多通道数据传输控制卡驱动程序设计 |
5.1 驱动程序设计 |
5.1.1 内核模式编程环境 |
5.1.2 驱动程序的组成 |
5.1.3 即插即用 |
5.1.4 数据读写 |
5.1.5 中断操作 |
5.1.6 I/O操作 |
5.1.7 其它主要例程 |
5.1.8 驱动程序工作流程 |
5.1.9 应用程序与驱动程序间的通信 |
5.2 驱动程序调试 |
5.2.1 调试工具DBGView |
5.2.2 调试方法 |
5.3 驱动程序安装 |
结束语 |
致谢 |
附录A 外加总线信号定义 |
附录B 驱动程序对象数据结构 |
附录C 设备对象数据结构 |
附录D IRP数据结构 |
附录E 硬件原理图 |
附录F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G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参考文献 |
(8)基于ETX的数据采集系统的驱动程序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
1.3 相关技术综述 |
1.3.1 嵌入式系统介绍 |
1.3.2 ETX 模块的简介及特点 |
第二章 WDM 驱动程序开发技术研究 |
2.1 Windows NT 操作系统概述 |
2.1.1 系统的工作模式 |
2.1.2 系统内核环境组成 |
2.2 设备驱动程序模型分析 |
2.2.1 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
2.2.2 Windows 2000/XP 下驱动程序的分类 |
2.2.3 WDM 驱动程序模型 |
2.2.4 设备和驱动程序的层次结构 |
2.3 Windows 下驱动程序开发工具介绍 |
2.4 用DriverWorks 开发WDM 驱动程序 |
2.4.1 WDM 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 |
2.4.2 WDM 驱动程序的主要设计方法 |
第三章 基于ETX 的数据采集系统的A/D 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3.1 A/D 模块的硬件结构 |
3.2 A/D 模块驱动程序的结构和基本任务 |
3.3 A/D 模块驱动程序关键部分的实现 |
3.3.1 建立WDM 编程环境 |
3.3.2 生成驱动程序基本框架 |
3.3.3 驱动程序和设备的初始化 |
3.3.4 选择通道和软件启动转换 |
3.3.5 中断申请事件通知的数据采集的实现 |
3.4 驱动程序的安装与调试 |
3.4.1 驱动程序的安装与INF 文件 |
3.4.2 驱动程序的调试 |
第四章 基于ETX 的数据采集系统的CAN 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4.1 Windows 2000 下对内存的操作 |
4.1.1 Windows 下内存的管理机制 |
4.1.2 利用WDM 驱动程序实现对内存的直接访问 |
4.2 CAN 模块的硬件结构 |
4.3 SJA1000 内部寄存器地址分配及功能介绍 |
4.3.1 CAN 总线概述 |
4.3.2 SJA1000 寄存器地址分配及功能介绍 |
4.4 CAN 模块的驱动程序设计 |
4.4.1 CAN 模块驱动程序底层函数设计 |
4.4.2 CAN 模块驱动封装设计 |
第五章 系统应用程序设计及实现 |
5.1 A/D 模块的应用程序设计 |
5.2 CAN 模块的应用程序设计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结论 |
6.2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9)基于PCI总线NT底层开发技术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2 主板结构发展和总线发展 |
1.2.1 传统的基于PCI 总线的主板系统结构 |
1.2.2 基于X-Link 的主机板结构 |
1.2.3 基于HyperTransport 的结构 |
1.3 传输方案确定 |
1.4 关键技术需要解决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
第二章 硬件原理设计 |
2.1 PCI 总线及协议芯片 |
2.1.1 PCI 总线 |
2.1.2 接口芯片9054 |
2.1.2.1 PCI9054 芯片结构及特点 |
2.1.2.2 PCI9054 的总线操作 |
2.2 硬件原理设计 |
2.2.1 数据传输存储硬件结构 |
2.2.2 接口硬件设计 |
2.2.2.1 缓冲区接口设计 |
2.2.3 时钟设计 |
2.3 CPLD 接口设计 |
2.3.1 CPLD 外部接口设计 |
2.3.2 PCI9054 与本地端接口设计 |
2.4 EEPROM 配置 |
2.4.1 PCI 总线的地址空间 |
2.4.2 EEPROM 设置 |
2.5 硬件电路板的设计 |
2.5.1 PCI 硬件设计注意事项 |
第三章 Windows2000 操作系统概述 |
3.1 Windows 2000 概述 |
3.1.1 Windows2000 系统模型 |
3.1.2 Windows2000 体系结构 |
3.1.2.1 Windows2000 内核 |
3.1.2.2 执行体 |
3.1.2.3 驱动程序 |
3.1.3 Windows2000 系统调用机制 |
3.1.3.1 I/O 管理器 |
3.1.3.2 中断处理 |
3.1.3.3 中断响应顺序 |
3.2 Windows98 简介 |
3.3 小结 |
第四章WDM 编程 |
4.1 驱动概述 |
4.1.1 WDM 驱动程序分类 |
4.1.2 WDM 驱动程序模型 |
4.1.3 WDM 与其它驱动程序的比较 |
4.2 WDM 驱动程序例程 |
4.2.1 主要例程 |
4.2.2 处理异步处理 |
4.2.3 ISR 处理过程 |
4.3 驱动开发 |
4.3.1 驱动工具的选择 |
4.3.2 PCI 设备驱动开发 |
4.3.2.1 PCI9054 驱动开发中几个关键问题 |
4.3.3 PCI 设备驱动主要模块的实现 |
4.3.4 应用程序与驱动程序通信 |
4.3.4.1 事件通知 |
4.3.5 多线程技术 |
4.3.5.1 多线程概念 |
4.3.5.2 多线程编程 |
4.3.5.3 线程同步 |
4.3.5.4 多线程应用 |
4.3.6 驱动程序的调试 |
4.4 实验结果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 |
(10)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检测方法及其安全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1.2 系统安全漏洞 |
1.2.1 系统安全漏洞的概念及特征 |
1.2.2 利用安全漏洞造成的危害 |
1.3 安全漏洞研究概况 |
1.3.1 PA计划 |
1.3.2 RISOS计划 |
1.3.3 渗透分析 |
1.3.4 软件漏洞分析 |
1.3.5 Landwher的安全漏洞分类 |
1.3.6 COAST实验室的研究 |
1.3.7 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院计算机安全实验室的安全漏洞研究 |
1.3.8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概要 |
1.5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现有的安全漏洞分类、检测方法与工具描述 |
2.1 安全漏洞分类方法 |
2.1.1 分类概念 |
2.1.2 分类特征 |
2.1.3 通用分类法 |
2.1.4 通用分类法模型的分析 |
2.2 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及工具介绍 |
2.2.1 已知安全漏洞检测技术 |
2.2.2 未知安全漏洞检测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indows 2000操作系统漏洞分类研究 |
3.1 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安全漏洞分类法 |
3.1.1 根据漏洞形成的主要原因分类 |
3.1.2 根据漏洞的利用方式分类 |
3.1.3 根据漏洞可能对系统造成的直接威胁分类 |
3.2 安全漏洞分类模型 |
3.3 三维分类方法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漏洞检测方法 |
4.1 概述 |
4.1.1 逆向工程 |
4.2 非开源代码审计方法 |
4.2.1 审计方法描述 |
4.2.2 审计方法原理 |
4.2.3 模式匹配方法 |
4.3 扫描工具的设计和实现 |
4.3.1 缓冲区溢出漏洞扫描工具总体设计结构 |
4.3.2 扫描流程 |
4.3.3 实现难点分析 |
4.4 缓冲区溢出反汇编扫描工具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indows 2000安全漏洞数据库及审计工具研究 |
5.1 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安全漏洞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 |
5.1.1 已有漏洞数据库的现状 |
5.1.2 Windows 2000安全漏洞数据库的总体目标 |
5.1.3 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安全漏洞数据库结构模型设计 |
5.1.4 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安全漏洞数据库实现 |
5.1.5 Windows 2000安全漏洞数据库实例 |
5.2 Windows 2000安全审计软件的设计 |
5.2.1 Windows 2000安全审计软件的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安全漏洞的对策 |
6.1 安全评估简介 |
6.2 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安全漏洞的对策研究 |
6.2.1 安全评估项目实例分析 |
6.2.2 Windows 2000安全漏洞对策总结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四、缩短Windows 2000启动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 [1]嵌入内核式状态检测防火墙的研究与实现[D]. 袁暋. 合肥工业大学, 2009(07)
- [2]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及系统实现[J]. 李继萍.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9)
- [3]基于WIN2000平台的一种经济实用的安全WEB服务器方案[D]. 唐乾林. 重庆大学, 2008(06)
- [4]系统优化原理与实践[J]. 任勇. 福建电脑, 2007(08)
- [5]基于Windows网络环境的Linux上机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吉书朋. 东北大学, 2007(03)
- [6]小型企业网的教学环境建设[J]. 李永添. 实验室科学, 2007(02)
- [7]高能工业CT多通道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卡设计与实现[D]. 赵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8]基于ETX的数据采集系统的驱动程序研究与开发[D]. 李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6)
- [9]基于PCI总线NT底层开发技术实现[D]. 司玉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6(04)
- [10]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检测方法及其安全对策的研究[D]. 刘欣.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05(04)